孩子自我意識什麼時候形成的?這些關鍵階段,需要用心教育

2020-12-23 福林媽咪

文丨福林媽咪最近發現寶媽們遇到的關於孩子的很多問題,都和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有關。

比如那天一個寶媽說,孩子昨天晚上鬧了一晚上,也不為什麼,就是因為看電視,她想看小豬佩琪,我我給他換了《小豬佩奇》,她還是不滿意,非要哭。

仔細追問才發現,是當時電視有點卡,遙控器按幾下才管用,媽媽嫌孩子亂按會更卡,所以拿過遙控器給孩子放了佩奇。

很多父母不能理解孩子類似這樣的「無理取鬧」,但這背後都是自我意識發展在作怪。

除此以外,孩子還會有很多行為:

比如跟別的孩子搶玩具,很不友好,看不得父母誇別的孩子,佔有欲極強;

鑽牛角尖,固執任性;

常常在鏡子前觀察自己,開始在意別對自己的評價等等。

說到自我意識,這是一個非常大也非常複雜的話題,它帶出了孩子生活中很多問題。

首先,我們從自我意識的萌芽開始聊起。

"自我意識"是意識的一種形式,指主體對自身的認識,比如對自身機體及其狀態的意識,對自己肢體活動狀態的意識,對自己的思維、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的意識。也就是我們經常問的,我是誰,我在哪兒,我要幹什麼等一系列「玄幻」問題。

2歲以下萌芽期:

嬰兒或兒童對自己的認識,需要從很簡單的問題開始,認識自己的腳,自己的手,自己的臉,再然後認識自己的想法,認識自己身邊的人,認識自己想要做什麼等等。

我抱著娃的時候就很喜歡讓孩子照鏡子,然後讓孩子動動小手,我動動他的小臉,看孩子能不能認出來鏡子裡的是我和他自己。相信很多寶媽都有一樣的好奇,而寶寶有沒有認出自己,我之前卻不會分析。

其實,這正是一個著名的「紅點」實驗的日常版。

紅點實驗就是在孩子的鼻尖上點一個紅點,然後將孩子放在鏡子前,觀察孩子的動作。

結果發現:

小於1歲半的孩子都是去摸鏡子裡的紅點,而1歲半到2歲的孩子,已經開始摸自己鼻子上的紅點了。

這說明什麼,孩子在一歲半到兩歲之間,已經有了自我意識。

1歲半到2歲之間,當孩子開始根據鏡子裡的動作來主動觸發自己的動作,然後用自己的動作去觸發鏡子裡的動作,這說明孩子能夠把自己作為主體來認知。

當孩子自我意識繼續發展,他能夠從照片、視頻中認出自己,這說明孩子有了明確的作為客體的自我認知。

3-6歲逆反期:

到了三歲左右,孩子開始了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這一期間屬於兒童人生發展的第一逆反期。第一逆反期的表現是,幼兒要求行為活動自主和實現自我意志,反抗父母控制,這是發展中的正常現象。

孩子的要求很簡單,就是活動自主,和意志自主。

活動要聽我自己的,我的想法也要是自己的,為了證明這一點,哪怕父母控制下的活動,以及父母的意志和自己是相同的,孩子也要進行反抗。

當父母表現出對孩子的肯定和依賴,比如讓孩子參與家庭工作和決策,給孩子機會讓他體現「我很能幹」,孩子的內心才能得到滿足。

6-13歲童年期:

童年期的年齡範圍在6、7歲~12、13歲,屬於小學階段。

這個階段是孩子對評價特別在意的階段。

人的個性的初步形成,是從學前期開始的,而且孩子的評價體系也在逐步完善。

一、從輕信成人的評價到自己獨立的評價

以前爸爸媽媽說他愛護動物,是一個好孩子,孩子就會認為自己是好孩子,老師說一句他不是好孩子,他就會相信自己不是好孩子。

但是在自我意識發展之後,孩子可以逐漸進行自我評價。對於身邊人的觀察,會讓孩子形成客觀的參照系,而且由於自我意識增強,當外部評價和他自我評價不同是,孩子會表現出疑問,申辯,甚至表示反感。

二、從比較籠統的評價到比較細緻的評價

隨著評價體系不斷完善,孩子會明白,評價也不是簡單的全面批評,而是可以有不同局部的評價,他可以區分出爸媽對他馬虎的評價,不代表爸媽對他整個人的評價。

不過,孩子的整體自我評價能力還是比較差的,也容易受外界的影響,所以父母及老師對孩子進行客觀、公正、充滿鼓勵的評價,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正如「期待效應」所顯示的那樣,當你覺得孩子是優秀的,孩子就會成為一個優秀的孩子,當你覺得孩子一無是處,孩子也會變成一無是處。

心理學上講「自我意識」有4個特點,了解這4個特點也很重要。

特點一:意識性

心理學講的意識性,就是有意識,區別於無意識和潛意識,所謂意識性,就是孩子已經可以對自我對他人和環境之前的關係有著明確、清晰的理解和覺察的能力和態度。

特點二:社會性

自我意識的發展,本身就是個體不斷社會化的過程,即在孩子開始進入幼兒園的階段時,他們會開始運用各種方式交朋友,發展夥伴關係,並在團體中尋找和定位自己的角色。

特點三:能動性

能動性指的是,孩子會主動的根據周圍環境來進行改變,不斷形成不斷更重自己的自我意識,然後通過自我意識不斷調節自己的行為。

當父母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孩子能夠做出相應的改變,這就是孩子自我意識的體現。孩子的自我意識在不斷發生作用,而父母雖然沒有明確發現這一點,但是也在利用這一點,也正是因為孩子的自我意識有主觀能動性,他才能夠進行行為修正。

特點四:同一性

同一性指的是孩子從小到大自我意識發展中維持相對同一。雖然孩子的自我是不斷發展的,而且會經過長達20年的發展才能形成比較穩定的自我意識,但是正因為自我意識的同一性,才會使個體表現出前後一致的心理面貌,從而使自己與其他人的個性區別開來。

自我意識的形成過程中,需要家長不斷培養和正確引導,否則孩子容易出現錯誤自我認知、自我評價,變得過於自卑、過於自大、自尊心過強等問題。

自我意識的結構,從內容上可以分為:

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會自我;

從自我觀念上可以分為:

現實自我、投射自我、理想自我;

從形式上可以分為:

自我認知、自我體驗、自我調控

那麼怎樣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呢?我們可以從自我意識形式的三個層面來學習。

第一個層面:自我認知

自我認知主要是孩子知道「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的過程。

我是爸爸媽媽最愛的人,我是一個內向的人,我是一個相貌平平的人等等……

這些結論的形成,伴隨著孩子的能否接受。

受到挫敗過多,會讓孩子變得自卑,自我認知過低,受到評價過高,會讓孩子變得自大,自我認知過高。

如果孩子面對負面的批評情緒很低,難以接受。

第二個層面:自我體驗

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自我體驗,爬、抓、扔、吃、摸……都在用一切方式體驗自己的生活的環境,之後,與人的交往,和爸爸媽媽的相處,時時刻刻都影響著孩子的自我體驗。

自我體驗是自我意識的情感成分,在自我認識的基礎上產生,反映個體對自己所持的態度。

孩子體會到開心,難過,失落,這些都是寶貴的情感體驗,它們不僅塑造著孩子的性格及自我,有了這些,孩子才能和他人形成共情,才有以己推人的能力。

所以,讓孩子擁有更多的自我體驗,才能讓他有更豐富的感受能力。

比如帶孩子多出去走走,帶孩子參與更多的活動,同時讓孩子注意體會自己內心的感受,從而生出更多的自愛、自尊、內疚、自豪等感受,孩子的人生會有更多的層次。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讓孩子親身經歷和感受外在環境,也是孩子更好的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方式。

第三個層面:自我調節

自我調控是自我意識的意志成分,指個體對自己心理活動和行為的調節與控制,包括自我理想、自我監督、自我塑造、自我克制、自我教育等層次。

父母教給孩子很多道理,最終需要靠孩子內化到自己心裡,形成自己的一套標準,進行自我監督和調節。

孩子自制力較差,也是因為在兒童時期自我意志發展還不夠的原因。

有人說,之所以讓所有的孩子必須在學校待到18歲以上再放到社會上去,不是因為有多少知識一定要在學校裡學習,而是因為孩子在未成年時沒有足夠的「踩剎車」能力,缺乏自我抑制,很容易因為衝動做錯事,所以讓他呆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中。

對父母來說,小時候的孩子更多的是依靠父母來做監督,有些事情需要不斷提醒,需要樹立一個家長的權威,讓孩子在自我意識發展的過程中依然有所怕,有所顧忌。

另外,對父母來說,當孩子犯錯,要相信孩子有自我調節的能力,他們會吸取教訓,會反省自己,並且不斷調整,進行自我塑造。

孩子"自我意識"的培養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的發展,千萬不要忽視孩子的自我意識,這會影響孩子的生活、學習以及人際交往,對孩子未來的成長影響深遠。

相關焦點

  • 家庭教育教什麼:父母在孩子每個年齡階段的教育任務(建議收藏)
    而家庭教育的重點在前四個階段和青年早期階段(18—22歲),埃裡克森還強調,要特別重視青少年期的教育問題,認為這是個體發展最關鍵的環節。接下來,我們結合各個階段孩子的發展特點、需求和易產生的問題,對家庭教育具體教什麼進行探討。
  • 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
    孩子天生心事重,不能表達出來但對他內心的影響還是很大的,以至對自己的看法都蒙上了陰影,掩蓋了自己其它很多優秀的地方。 談到自我概念/自我意識的形成,就不得不講到「心理社會」階段理論。這是由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Dr.E. H.
  • 孩子這些「叛逆」的行為,是自我意識強的表現,家長應該感到高興
    像我表姐家的孩子,長到1歲半的時候,表現出來的「叛逆」,一定程度上就是,自我意識慢慢形成,開始為自己考慮了。自我意識形成的過程,可以幫助孩子意識到自己和別人是不一樣的存在,並且開始主動地認識自己和別人,這對他性格的形成,個人的成長,是非常有幫助的。
  • 強迫孩子分享,不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識,容易導致「自我為中心」
    而節目中,董潔、賈靜雯、冉瑩穎和梅婷等人的現身,也讓我們提高了好奇心,被這些星媽們圈粉。其中,冉瑩穎被稱為「四兩撥千斤,迎刃有餘的媽媽」,原因是在處理孩子爭搶東西的時候,冉瑩穎提供了教科書式的回答。一、家長強迫孩子分享,傷害孩子的「自我意識」講道理的時候家長總是比較在行,可是論如何才能讓孩子心服口服,那許多家長的心裡都會打上一個感嘆號,紛紛表示:「臣妾做不到啊!」在分享的這個問題上,冉瑩穎的態度是值得大家深思的,的確在教育孩子的同時,我們也必須尊重孩子。
  • 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是這樣被磨滅的
    父母不能時刻保護孩子,但是我們必須懂得從生活細節儘可能地傳遞「危機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給孩子,每一種外來的保護都不如自我保護來得及時有效。1、關於安全,來不得半點僥倖心理很多意外的發生,無一不是我們心存僥倖的結果。明知危險,也要試試,這種隱藏於自己內心別人看不見的僥倖心理應該值得每個人認真排查。這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大的安全隱患。
  • 解析《獅子王》:從辛巴的成長史,看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
    什麼是"自我意識"?"自我意識"在孩子的成長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二、辛巴自我意識發展的三部分,也對應人的自我發展所謂的自我意識,其實就是個體對自己身心狀態的認識、體驗和期望,比如身高體重等生理信息,比如能力氣質等心理特徵,甚至是和周圍人的相處關係、模式、特點。
  • 《西奧和不先生》:自我意識的覺醒——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
    通過與「不先生」的相處,西奧明白了什麼時候應該說「不」,什麼時候不該說,從自我覺醒到自我思考,西奧已經開始逐漸體會到了自我思考以及以此為引導做出決定的滿足感了。自我意識的覺醒——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孩子自我意識形成後的變化在「鼻點實驗」中,在孩子的鼻子上點一個紅點,讓孩子觀察鏡子裡的自己。實驗證明,6個月大的孩子可以伸手摸自己的鏡像,18個月大的孩子會摸自己鼻子上的紅點,這就是自我意識覺醒的具體發展標誌。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點:自我調控系統VS自我意識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備戰甘肅中小學教師招聘考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廣大考生準備了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公共基礎知識:自我調控系統VS自我意識,望各位考生及時查看。人格結構中的自我調控系統和自我意識在歷年考試中主要以客觀題考查為主,題型為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近年來,考查角度越來越多樣化,且考生容易將二者混淆,需要廣大考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做深入備考。
  • 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關係孩子的一生,家長要注意這4個層面
    當一個孩子會說"我"的時候,他的自我意識建立的過程就已經開始了,而這個時候也正是孩子進入集體生活的時候。除了鼓勵孩子快速的融入夥伴之中,家長還需要認真地給予孩子支持和鼓勵,促進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讓孩子能夠培育起獨立思考的能力。好的自我意識教育,首先需要一個好的教育理念作為出發點。
  • 如何幫娃建立自我保護意識?家長看看這5個方法,幫娃遠離危險
    看到這則新聞,不禁令我想到一段時間熱映的影片《親愛的》,回憶起影片中那些尋子父母的辛酸與無助,我們在同情這些家庭的同時,也需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以免釀成悲劇。前兩天刷手機的時候,看到了一則新聞。一個6歲的男孩被人販子拐賣了,而男孩非常機靈。
  • 孩子的自我意識需引導!這本DK玩具書不僅好玩,還漲知識
    這讓我意識到,他們已經有自我意識了。美國著名精神病學家埃裡克森認為: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他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劃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緊密相連,不可忽視。兒童在2歲左右就開始出現自我意識敏感期了,而3-6歲是自我意識形成關鍵期。
  • 教育心理學知識點之自我意識
    很多同學在備考過程中,對自我意識的相關內容學起來略感吃力,本文在此對其知識點進行總結,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有所幫助!一、自我意識的概念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和態度,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使人格部分整合和統一起來的核心力量。自我意識是人的意識活動的一種,是人的心理區別於動物心理的一大特徵。
  • 孩子9歲前,家長要抓住這5個教育「黃金期」,影響孩子一生
    據研究表明:「孩子2到4歲時,正處於動作敏感的發育期,這個時候,是鍛鍊肢體協調,鍛鍊孩子走路能力的關鍵時期。 一定要讓孩子在這一階段學會流暢的走路,學會肢體的配合,一旦錯過這個階段,再讓孩子進行肢體配合和走路就非常困難了。 孩子4到5歲,語言學習的關鍵期 等孩子長到四歲到五歲,家長們就要注重孩子的語言能力了,因為這是孩子學習語言的關鍵時期。
  • 對於新手父母而言孩子自我保護意識薄弱,如何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
    雖然科學技術愈發先進,但對任何一個家庭而言,父母都還是應該教孩子如何進行自我保護。畢竟,每年還是會有許多走丟的事情發生。那究竟該如何幫助孩子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做好自我保護呢?第一,不對陌生人透露家庭信息。
  • 社交焦慮與自我意識
    我們需要被同伴喜愛——這是人類的一種基本需求。而社交焦慮就是對「我們無法被接受」這一後果的恐懼。一個人在長大的過程中,總是或多或少體會過社交焦慮。這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經的階段。大多數時候,這種暫時的焦慮感並沒有嚴重到需要被稱為是「疾病」的程度。不過如果一個人在長時間內一直處於這種焦慮中,並且這種症狀持續幹擾著他的生活,他就可能患上了社交焦慮症。
  • 如何幫寶寶度過自我意識的敏感期
    有媽媽反應說「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寶寶變得很小氣,不讓其他小朋友玩自己的東西,經常和媽媽說不」,媽媽納悶寶寶怎麼變得這麼沒禮貌了。其實這是孩子的自我意識在萌芽,孩子已經進入了自我意識敏感期。在敏感期內施教,事半功倍,迅速提高孩子心智的發展!一般來說,自我意識的敏感期出現在1歲6個月-3歲,這個敏感期對家長比較挑戰!正如約翰羅斯蒙德所提及孩子兩歲時,被稱為「可怕的兩歲」。所謂的「可怕的兩歲」會出現在某些1歲6個月的孩子身上,某些孩子也可能持續到3歲以後,但是任何孩子反抗力最強的時候都是在2-3歲之間。
  • 常常擔心孩子的安全,不知道該怎麼辦?培養安全意識關鍵在這4點
    所以咱們在帶孩子的時候,一定要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並且要不斷地給孩子輸出一些安全知識,從小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讓孩子在探索世界的過程中,知道什麼是不可以觸碰的危險行為,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孩子對於世界上的新鮮事物,都很好奇,雖然對於大人來說,這些事物我們都已經非常的熟悉了。我們在想做一些比較危險的事兒的時候,都會對此進行分析,很好的去判斷事情是否可以執行。
  • 【每天學點心理學】什麼是?自我意識過剩
    比如上次,她被蚊子蜇了額頭,額頭有腫了幾個小叮泡,臨到公司門口前,她拼命試圖用頭髮遮蓋羞答答的樣子顯得特別可愛。還有一次她腿摔破皮,我給塗了雲南白藥,那天正好要與客戶籤約臨見客戶時她反覆觀察那層藥粉看起來會不會怪異,還問我可不可以上廁所用水給擦掉……我知道,內向的孩子對外界比較敏感,她會更在意別人的目光,很正常。其實,這樣的人折磨的是自己,往往對社會和大眾無害,甚至有益。
  • 自我意識覺醒的一刻,才是真正的重生
    這些都試圖把塔拉鎖在過去,困在曾經那個低認知層面的自我之中。可見,親情PUA最恐怖的地方,是讓塔拉斷送了一種可能性,這是一種讓自己通往高貴道路的一種可能性。因為,從小周圍都是和父親一樣的信徒,所以在這樣的圈子裡自己從未意識到自己的生活有問題;因為,從小父親不允準孩子們念書,所以她深感自己的好奇心是對父親養育自己的一種背叛。然而,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自己接收到的信息不對等的原因。她從來沒有為自己的想法而爭取過,反而要為自己的進取意識而向成人認錯。
  • 孩子不聽話?沒規矩?教育專家教你這樣培養孩子的規矩意識
    幼兒階段是社會性和各種能力迅速發展的階段。因此在幼兒期對他們進行學習能力以及規則意識的培養,將會促進幼兒的終身發展。而當今社會的幼兒家庭成員,由於教育觀念的問題,對孩子的早期教育大幅度地傾向於智力投資,而往往忽略了道德品質、社會性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啟蒙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