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點心理學】什麼是?自我意識過剩

2021-02-20 慧如海書齋

慧如海書齋|愛人 愛己 愛生活


接上音箱(耳機),點擊上方音頻收聽

說起我最愜意的生活方式

不過於閒時聽聽音樂看看書了!


您好!我是惜緣 今天想跟大家談談心理學

「什麼是自我意識過剩」?

學會不在乎 -- 認識和克服「自我意識過剩」(self-conscious)!

(每個人都有過那樣的階段:特別在意別人的目光。記得那是我第一次當業務員的時候,入行那段時間亦曾受此困擾。經過無數次的克服自我設限意識、面子關、自尊關、眼色關、膽怯關、議論關、等等一些無關緊要的性格習慣,後來呀!就慢慢鍛鍊出一種無謂厚黑精神才能真正跨越它。。。)

【1】一年前的一天

初秋的天氣正適宜不冷不熱,那天正與朋友工作回家的路上我倆悠閒的走在一條落滿一地紫荊花的馬路上。我和以往一樣的邊走邊聽歌,旋律和心情同步的時候,我會跟著哼唱,唱到共鳴處,偶爾還會放開喉嚨直抒胸意。其實,就我這副小嗓子,再怎麼放開喉嚨都沒多大動靜。正當我仰望藍天,整個人陶醉在歌中意境的時候,不一會兒小葦就粗暴的打斷我:「阿才你別唱了太難聽了你看看後面,有人在後面跟著呢!會聽到的。」 我說聽就聽唄,又不怕人。小葦拿我沒辦法,只能心虛的頻頻回頭張望,觀察人家離我們還有多遠,是不是聽見,是不是露出遇到怪物的表情。。。

不知怎麼的這時候為人朋友的義氣感就在此時突然膨脹,這正是領教她的好時機呀:人活著,不能過於在意他人的眼光,又沒幹啥出格的事兒。於是,便有了下面這篇文章。

相比於工作業績,我一向更在意人的身心健康。也只有身心健康心裡素質強了日後才能把工作完成得出色做的更好,年輕人剛出社會不久缺乏磨歷,現在正逢青春期則進入到心理健康和心態培養的關鍵期。雖然情商和智商一樣,受先天影響很大,但並不是不能培養的。我始終認為,在基本生存物質得以保障的當今,情商和心態,才是一個人是否活得幸福的決定性因素。

【2】什麼是?「自我意識過剩」的概念

在路上,我跟她討論了一個英文單詞:self-conscious,意思是「很在意別人的看法」。也可以翻譯成「自我意識過剩」。

自我意識過剩:是一種心理學概念,指對自我存在過分放大,過於在意自己呈現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因而產生不自在、不自然、難為情、扭捏、害羞等心理狀態。說句大白話就是:太把自己當回事兒。這與「以自我為中心」還不太一樣。

小葦說她就是個self-conscious的人。比如上次,她被蚊子蜇了額頭,額頭有腫了幾個小叮泡,臨到公司門口前,她拼命試圖用頭髮遮蓋羞答答的樣子顯得特別可愛。還有一次她腿摔破皮,我給塗了雲南白藥,那天正好要與客戶籤約臨見客戶時她反覆觀察那層藥粉看起來會不會怪異,還問我可不可以上廁所用水給擦掉……

我知道,內向的孩子對外界比較敏感,她會更在意別人的目光,很正常。其實,這樣的人折磨的是自己,往往對社會和大眾無害,甚至有益。他們會更加嚴格的檢點自己的言行舉止,規範自己,不做出格的事,更不要提違法亂紀之類了。

我說: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經歷self-conscious的階段。特別是青年時期的時候兄弟我也像你那麼大的時候就很在意別人的看法。很怕自己與眾不同,希望扎在人堆裡誰也看不見。小時候因為馬虎,有一次把衣服前後穿反了,自己發現的那一瞬間,簡直囧死了。自此就落下病,總懷疑自己哪裡沒穿對,出門前恨不得把鏡子照穿,倒不全是為了漂亮,而是怕哪裡不妥叫人笑話。是不是褲子與衣服顏色不搭配衣服與鞋子看來不協調啊?感冒怕冷穿那麼臃腫太奇怪了吧?。。。唉呀,每天為這事兒不知耗多少神。」

小葦趕緊問:那你是怎麼變好的?

我說:

「人呢慢慢長大了,對世界的認知開闊了,也知道了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自信心增加了,就不再那麼過度在乎別人的看法了。覺得年紀越大,就越能活得自在而隨心。」

回家之後,我翻了相關資料,對這個問題有了更深的認識。再次發揚樂於分享的無私精神,花時間把零碎的信息集中整合,條理化的呈現出來,希望更多有此困擾的大人和孩子,有所啟發。

【3】什麼是?「自我覺知」和「自我意識過剩」的區別

首先,要注意區分「自我覺知」(self-aware)和「自我意識過剩」(self-conscious),它們是看起來相似、卻有所不同的兩個概念。

self-aware:是「有自我覺知的」。說一個人self-aware,就是說他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知道自己的想法,也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麼想。相對來說,self-aware是有正面積極意義的。人是需要有自我覺知的,它是進一步成長的基礎,可以幫助我們向著自己希望的樣子成長。

self-conscious:則強調一個人對別人的觀點和評價過於敏感。因而畏手畏腳、害羞、難為情,害怕出錯,擔心自己的言行表現受到別人的差評。因為自我意識過度,甚至對別人看自己的眼神都很敏感,耿耿於懷,甚至在內心感到痛苦。這是相對負面的心理狀態。需要克服和調整。

細分的話,self-conscious還分為兩種。一種是內在自我意識(private self-consciousness)高的人,傾向於關注和探明自己的內心感受,如情感、意識等。另一種是公眾自我意識(public self-consciousness)高的人,傾向於把自己看作一個社會體,過度在意別人或公眾對自己的印象。我們探討的主要是後者。

當然,凡事過猶不及。自我意識不要過度,但也不能走極端。完全不在乎別人、特別是大眾的看法,往往也是自負、狂妄自大、過於自我的表現。這種本文暫不討論。

【4】如何!擺脫自我意識過剩的方法

當然,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我意識過剩的情況。比如剛到一個新環境工作、當眾做一件自己很不擅長的事情、第一次公開演講等等。

不管這種狀態偶爾發生,還是需要糾正的常態,我們都可以通過自我訓練,慢慢擺脫它的困擾。我歸納方法如下:

1、區分善意和非善意的評論。對那些真正關心你的人提出的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可以放在心上,聆聽、分析並改進自己。對那些因不平衡、嫉妒和抗拒等心懷惡意的人,學會聽而不聞,不讓他們的話在自己心裡停留。要知道,有的人是習慣性的戴著挑剔、批判、挑戰的眼鏡看這個世界,問題出在他們身上,而不是你,無需為他人的過錯懲罰自己。其實那樣的人自己活得一點兒都不快樂,成天接收和感應的都是負面信息,就算幸福來敲門,都能被他嚇跑了。

2、換位思考。要意識到,其實,別人根本沒有你想像中那麼細緻的關注你。你感覺全世界都在注視著你評價著你,那不是事實。想想你自己有沒有對別人的小事投入那麼多的關注呢?你會因為別人有一些小缺陷、小怪異就全盤否定人家嗎?如果你不會這樣去想周圍的人,那麼,為什麼認為別人會這樣去想你呢?提醒自己:你才是對自己最挑剔的人。

3、不要養成總是取悅別人的思維習慣。有的人過於在意自己,其實是源自內心對讚美和肯定的渴望。要知道,自我價值的實現,並不完全依賴於別人的讚美。不排除有些人,是在成長過程中被忽視,或者教育環境過度嚴苛,極少受到良性鼓勵和肯定。因而形成一種壓抑自我、苛責自我,來討好他人,希望獲得他人認可和肯定的人格傾向。這種情況和下一條「增強自信」息息相關。

4、增強自信。自信並不都是天生的,而是可以培養出來的。要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短板,大家誰也不比誰更完美。從別人的評頭論足中解脫出來,無需讓別人定義自己。生命是你自己的,生活是你自己的,而不是他們的。「我就是我,世上獨一無二的、不依附於任何外物而存在的獨特個體。」遠離那些喜歡消極打擊你的人,多和積極樂觀的人接觸。

舉個我自己的例子。曾經,我看到誰誰永遠是那麼時尚美麗、光彩照人。不由自主的對比自己一身鬆散隨意的穿著和髮型,就產生一種相形見絀的自卑。這時候,我跳出自己的身體,就像一個外人一樣觀察自己此時的內心感受。於是,我體察到了自己正做著一場不公平的比較,而且它毫無意義。意識到這是一股消極的情緒。它來了,我就讓它穿過內心,而不做停留。


我學著告訴自己:

「你覺得人家看起來那麼靚麗,但你忽視了他們的付出,他們要花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用在化妝和修飾上,而你是不願意在這件事上付出那麼多的,如果讓你每天對外表如此一絲不苟,你過不了幾天就會瘋掉。況且,你的家人朋友也都喜歡這樣自然的你,你自己也享受這種輕鬆愜意的生活狀態。自然而不造作,恰恰就是你的特色啊,幹嘛要和別人瞎比較呢。」

5、避免反應過度、學會自嘲。發生了讓你尷尬或丟人的事情時,不要表現得反應過度,那樣的誇大會更引起別人的關注和重視。自己表現得無所謂,自嘲一下,一笑而過,別人便也不會放在心上。

如果真的有人當眾提及那些讓你感到自卑的缺陷時,自嘲是很好的化解方法。自嘲不等於自我貶低,而是以一種自謙的的方式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最重要的是讓他們明白,你自己是接納和擁抱著這不完美的。倘若對方語言非常刻薄過分的話,可以平靜的告訴他們:「你沒有資格這樣評價我。」

儘量不要為此大動幹戈,你顯得越生氣,就說明你越在意。

真正自信的人,不會因為別人失實的指責而那麼難受。真正內心強大的人,在聽到不同聲音的時候,內心不會多麼焦慮,而是會理性的分析判斷重新衡量,有益的吸取,無益的直接無視。

好,又一篇說明文。完全與風花雪月無關,也不能感人至深,但或許能讓大家在自我認知的道路上前進得更快一點兒。

年齡越大,我便越深刻的意識到:人的成長,永無止境。內在的修行,是我們畢生不可懈怠的功課。

謝謝欣賞!


嘻…嘻…喜歡嗎?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可以關注哦!


【快樂閱讀&優雅生活】

【讀書成就未來%學習奉獻社會】


相關焦點

  • 自我意識過剩 - 其實也就是自戀,脾氣不好,思維習慣上有缺陷
    自我意識過剩是一種心理學概念,它包含忸怩,害羞,難為情,不自然等心理狀態。
  • 讀書感受:每天學點心理學
    今天推薦給大家一本尹旭升寫的《每天學點心理學》。隨著當今社會發展的日益迅速,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們為了更好的生存,只能不斷向更高處拼搏,而壓力也與日俱增,伴隨而來的則是眾多有心理疾病的人群出現,而且越來越低齡化。心理問題,已經越來越引起人們乃至國家的重視。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點:自我意識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點:自我意識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考試正處於緊張的備考狀態,按照往年信息來看,甘肅省教師招聘考試內容一般為教育基礎知識和教育專業知識。
  • 教育心理學知識點之自我意識
    很多同學在備考過程中,對自我意識的相關內容學起來略感吃力,本文在此對其知識點進行總結,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有所幫助!一、自我意識的概念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和態度,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使人格部分整合和統一起來的核心力量。自我意識是人的意識活動的一種,是人的心理區別於動物心理的一大特徵。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點:自我調控系統VS自我意識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備戰甘肅中小學教師招聘考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廣大考生準備了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公共基礎知識:自我調控系統VS自我意識,望各位考生及時查看。人格結構中的自我調控系統和自我意識在歷年考試中主要以客觀題考查為主,題型為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近年來,考查角度越來越多樣化,且考生容易將二者混淆,需要廣大考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做深入備考。
  • 學久了,不知不覺自我意識就會很強
  • 每天學點心理學改變生活,經典心理學書籍推薦
    大家好,很多小夥伴都對心理學挺感興趣的,那今天就給大家推薦幾本比較經典的有用的心理學書籍。1、《心理學與生活》這是一本非常經典的教科書級別的入門心理學書!應該學心理學專業的或者選修過心理學課的同學都有學習過這本書。它是美國史丹福大學多年來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國許多大學裡推廣使用的經典教材,內容比較豐富,非常厚實。它把心理學理論知識與日常生活聯繫起來,理論聯繫實際,通俗易懂,是一本心理學入門的好讀物。如果對心理學很感興趣,但又害怕專業書籍太生澀太難懂,可以從這本書入手。
  • 壹點靈:學點犯罪心理學,讓危險遠離你
    為什麼要學習犯罪心理學?目的1:識別身邊潛在危險,提升安全防範意識下班走夜路、出門打車、陌生人溝通等,這些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犯罪場景,如何識別身邊隱藏的反社會人格,洞悉危險的信號?一個人乘電梯安全還是走樓梯安全?遇到跟蹤狂,怎樣通過「死亡3秒」自我救助?必要的自我防範和保護技巧,讓你遠離危險,建立自我安全屏障。
  • 孩子自我意識什麼時候形成的?這些關鍵階段,需要用心教育
    說到自我意識,這是一個非常大也非常複雜的話題,它帶出了孩子生活中很多問題。首先,我們從自我意識的萌芽開始聊起。"自我意識"是意識的一種形式,指主體對自身的認識,比如對自身機體及其狀態的意識,對自己肢體活動狀態的意識,對自己的思維、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的意識。
  • 「你就學吧,早晚把自己學神經了」| 被誤解的心理學
    所以:學不學心理學,你的某一部分都有病。但是人和人還是有區別的,區別在哪呢?2.有病的人敢於有病,沒病的人只是做好了「表面工夫」剛才沒說「自我」。自我(ego)其實非常累,他們需要想方設法處理你身上有病的這部分,而他的策略主要有兩種:掩蓋和甩鍋!
  • 自我心理學之再吐槽
    自我心理學研討已經進行到一半,已經走到Brenner的現代衝突理論,這應該是自我心理學的3.0版本了。
  • 「普通人想自我提升,還能做什麼?」丨《成功心理學》
    更重要的是,能夠從中吸取教訓,增長經驗,以及明白一些什麼,收穫點什麼。可惜的是,好像大部分人都被仇恨給蒙蔽了,忘了反思、總結、吸取教訓、分析原因等等,故而只剩下失望、仇恨、沮喪,以及諸多負面的情緒。而這些情緒久久揮之不去,更可怕的是,大家都回不去了,後悔晚矣。
  • 「自我意識」真的遙不可及嗎?
    究竟是什麼使得肢體健在的人在意識上卻對自己的身體「視若無睹」?又是什麼使得因故失去肢體的人對自己「擁有肢體」這一執念如此之深?換句話說,我們的大腦依據什麼來判定自我與非我的邊界?「自我意識」對於神經系統而言到底意味著什麼?
  • 什麼是意識?意識是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將潛意識帶入意識即為療愈
    在人生的每一天中,所說所感和所做的事情多少是由自己潛意識控制的,更重要的是又有多少是不受意識控制的,弗洛伊德認為,我們大腦裡面的行為99%發生在意識之外。換句話說我們對事情所做出的反應以及所作出的決定,大部分是憑著我們之前在頭腦裡面形成的經驗跟思維的慣性,在慣性的作用下,思維好比是陽光下的噴泉,但是在空中做了短暫停留以後,再次回落到意識所產生的池塘。
  • 寶寶何時有自我意識,這幾種表現就是暗示,家長要注意
    作為人類,我們都有獨立的思想和意識,都知道自己和別人是不同的,每個人的腦海裡都有不一樣的想法。作為父母,很多人都會好奇自己的寶寶什麼時候會意識到自己是自己,父母是父母。很多父母喜歡給寶寶看鏡子,告訴她鏡子裡就是她自己,有些寶寶看到了沒有任何的反應,有些寶寶反倒會被嚇一跳。
  • 你真正的自我意識覺醒是在什麼時候?
    什麼是自我意識覺醒,我個人認為是明白了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有了自己的主意和看法,或者是明白了自己與他人是一樣的,不過不需要依附於他人,有自己的獨立人格。一個人的自我覺醒,可能是因為一本書,一件事,一段經歷,在某種特定的情境下的啟發,對人生,對自我有了一個清楚的認知,這無關對錯,它是屬於我們自己的智慧,別人可能不明白,同時也不適合別人。我想講一個故事,這樣能更好地理解自我意識覺醒是什麼。(以我作為人稱代詞)我是學電影的。
  • 寶寶何時有自我意識,這三種表現就是暗示,家長要注意
    作為人類,我們都有獨立的思想和意識,都知道自己和別人是不同的,每個人的腦海裡都有不一樣的想法。作為父母,很多人都會好奇自己的寶寶什麼時候會意識到自己是自己,父母是父母。很多父母喜歡給寶寶看鏡子,告訴她鏡子裡就是她自己,有些寶寶看到了沒有任何的反應,有些寶寶反倒會被嚇一跳。
  • 超個人及整合心理學:達成身心靈的個人整合|【心靈自由·整合學研習班】第四模塊
    ,人類所可能體驗到的意識狀態是無限的,吾人在時空脈絡中所擁有的,分別自我與他人、主體與客體的二元性意識狀態,只不過是宇宙萬物無限意識狀態的其中之一。超個人心理學的這兩個面向,即人格心理學與意識心理學,是相輔相成的。意識研究為個人「自我超越」的心靈需求提供了理論基礎,也就是說,意識研究闡明了人的生命存在並不只是個體的小我,而是包含小我在內的「大我」(或「更大整體」);個人具有超越自我去關懷大我和認同大我的精神需求,這需求如果不能得到滿足,就會產生前述的「存在空虛」、無意義感、情緒困擾及各種心靈性的精神官能症。
  • 自我心理學① 精神分析的分裂
    提出自我本能、自我內驅力和自我力比多學說,這時自我還只是一種驅力,自我本能從屬於性本能,由性本能供給能量。把人格劃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種成分,從此,自我有了相對獨立的地位,但仍受到本我的制約。③ 強調自我是獨特的力量,自我並不完全受制於本我,而是有著獨立自主的力量,發揮著約束本我、適應環境的作用。這種重視自我功能的傾向,最終通過哈特曼的改造,開創了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學取向。【德】哈特曼H. Hartman, 1894-1970哈特曼(H.
  • 解析《獅子王》:從辛巴的成長史,看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
    而就在重看這部經典電影的同時,我又從中看到了不一樣的東西,整個故事其實就是辛巴的成長史,在他從初生牛犢不怕虎不怕虎,長成真正的草原之主的過程,其實是辛巴"自我意識"的發展。今天我就想從心理學、從育兒的角度和大家一起回顧《獅子王》這部老少皆宜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