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是一件看似簡單,但卻是飽含智慧的事情,會不會說話,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一個人的親子關係質量
生活中評判一個孩子「好壞」最常見的說法就是這個孩子是否聽話。不知道外國人是否也以聽話與否來評判孩子,至少在我們國家有這樣的傳統。這種評判標準既包含了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欲——所謂聽話,就是孩子乖乖順從父母的意志,遵循家長的教誨,也包含了家長控制不得的無奈——大部分家長說到自己孩子不聽話時,都很氣憤,言外之意是孩子逆反難管,讓自己很費勁。但是很少有人自省:孩子不聽話,是不是因為家長根本不會說話?
說和聽,就像空氣一樣,很自然的被我們認為是最普通、最沒技術含量的技能,以至於我們天天都在使用這些技能,但卻很少有人重視它,但真實的情況卻往往與我們以為的相反——說話和傾聽,實際上是一門非常高深的學問。
所以,這其實是一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話題。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關係能否和諧,家長說的話能否進入孩子的耳朵,並被孩子吸收、認同,這個過程飽含智慧。
今天這篇文章,就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說話」的藝術。
01 溝通和交流:結果才是檢驗標準
我想這是第一個最有必要澄清的誤區,很多人以為溝通很簡單,就是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然後對方再根據自己的表達進行回饋,一來二往就算交流。
表面上來看確實如此,但很多人卻忽視了一個溝通的先決前提:目標性。事實上,除非來一場刻意準備的談話,否則大部分時候,我們說話只是無意識的自然反應。這會導致一個問題:自己在說話時,我們常常只關心自己當下的感受和情緒,關注自己想說什麼,但卻忽略了溝通的目標和結果。
正如很多家長苦口婆心講了一堆大道理,卻換來孩子的不耐煩,這讓家長既惱火又挫敗。這中間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答案就在於,當你講那些大道理時,是想「自我表達」——宣洩情緒,滿足自己控制不住的表達欲,還是想要讓孩子認同你的道理(具備溝通目標)?
這就涉及到了「說話目的」這個話題,一般來說,我們說話有兩種目的,一種是發洩情緒、表達自我,另外一種是實現有效溝通,有一定的目標性。
我想大部分家長如果停下來思考這個問題,答案都是後者,但是在事情發生的進行時,但家長實際上表達出來的,卻是發洩情緒的自我表達——下意識脫口而出的話,其實是自己的表達欲佔了上風。
但如果明確的把「孩子能聽進去」當做自己說話的目標,我們就勢必要動用理性思維——思考「怎麼說,孩子才會聽」的話題。
當動用理性思維,而不是被潛意識支配的時候,我們的行為才具有高效性,因為它附加了思考的智慧。
這部分內容,理解起來非常簡單,但在日常生活中卻常常被忽視,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
02 動用理性思維的對話:怎麼說,對方才會聽?
回答這個問題,其實最需要的是一個人換位思考的能力。
我們往往對自我的內心比較觀照,比如當別人用強硬語氣跟我們說話時,我們會對這種語氣十分敏感,非常清晰的知道為什麼明明對方說的道理是對的,但我們卻不願意聽。但是當我們與別人對話時,卻常常忽視這一點。
捫心自問,你需要什麼樣的對話方式?喋喋不休的訓導?滿嘴的否定、批評、挑剔、指責?給你講一堆大道理,講道理的過程中順便把你貶損一頓?見縫插針的訓話,路上看見個乞丐也要順便教導你一句「你不好好努力,將來就像他一樣」?
當我們換位思考的時候,就會很輕易的分辨出自己說的哪些話是「招人煩」的,「多餘」的,「無效」的。換言之,怎麼說,對方才會聽?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答案呼之欲出——當你知道什麼話是自己不愛聽的,自然就知道什麼話是容易被聽進去的。
但是這對於很多人來說還是很難,不少人知道自己不要什麼,但卻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什麼。所以還是有必要說一說對話的「技術」問題。
03 說話的「技術」
父母和孩子高質量的交流,需要重點注意以下幾個基本元素:
① 高質量的傾聽
傾聽和說話一樣,都是很多人自以為簡單,但其實飽含技術的項目。在心理諮詢師的訓練中,傾聽訓練是一項基本功,也是直接影響到和來訪者建立深度關係的要素,而在家庭的親子關係中,高質量的傾聽也同樣意義非凡。
如何做到高質量的傾聽?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保持全神貫注。這一點說起來很容易,但是做到卻很難,因為人的自我中心,使我們在傾聽外界信息的時候,常常會無意識的一邊聽,一邊自由聯想。這樣,就很難做到全神貫注。
所謂的全神貫注,最核心的一點在於「以對方為中心」——這恰好是與我們平時自我中心的習慣相反。如果我們刻意的注意以對方為中心,則意味著我們的思路是跟隨對方走的,我們關注的是對方想表達什麼,這樣,就有了共情的基礎。
這一點的原理很簡單,但是需要生活中仍需要刻意的練習才能做到,當我們自我覺察的時候,會發現自己的思維經常不知不覺就飄走了,這時候,就需要動用理性,再把它拉回來。提示自己跟著孩子的情緒和感受走。
② 深刻的共情
共情的基礎是祛除自我中心,為什麼我們共情別人很難,這是因為這一點違背了人的本性。所以,共情能力是一個人人格發展水平的體現,也是需要刻意練習的能力。
很多人缺少共情能力,比如對方委屈的哭,ta的本能反應是:哭什麼哭,這點小事值得哭嗎?當ta內心有這種評判的聲音的時候,即使做出共情的行為,也會被對方敏銳的感知這種共情的虛偽。
所以,想要共情對方,在人格層面,需要我們儘可能的祛除自己的評判心、分別心。
還以剛才那個例子舉例,為什麼當看到孩子委屈的哭時,我們不但不能共情對方,反而有時候會覺得厭煩呢?
大部分情況,是對方的哭,激發了我們自己內心不接納自己的部分——如果一個家長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弱小,以弱小為羞恥的話,當看到孩子哭,有示弱的表現時,就會激發ta自己內心當中的創傷,表面上看是ta不能共情孩子,但本質是不接納自己。
共情能力弱的家長,一般都是在情感上比較壓抑的人,這樣的人平時對自己真實的情感,尤其是負面的、不令人愉快的情緒和情感,習慣採取迴避、隔離的態度,久而久之,就成為了情感麻木、冷漠的人,所以,這時候,他們即使想要共情孩子,也很難做到。
那麼如何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呢?從大的方面回答,就是要不斷的學習、成長,完成自我療愈和自我成長,從具體的方面說,就是要有意識的覺察自己的情緒和情感,嘗試從迴避這種令自己不快的情感,到有意識的觸碰它們。
共情在談話中的具體應用,就是表達你對對方情緒和情感的共鳴。比如孩子哭,如果父母的共情能力很強,ta就能分辨孩子此刻的哭是委屈、羞愧、無力感,還是悲傷、遺憾、後悔?當父母能夠準確的表達孩子此刻的情緒,孩子就會感覺自己被深刻的共情了,ta就自然而然的感覺到自己是被父母理解、看見的,於是,信任就產生了。
所謂「親其師,則信其道」,其實不管是能被孩子接受的老師,還是父母,原理都是一樣的,只有雙方構建了信任的關係,才會出現對孩子傳授「道」的時候,能被對方認可的結果。
所以,共情能力,本質上決定了構建關係深度的能力。
③ 正向聚焦
有一次我和我媽聊天,她當時一邊跟我聊天,一邊看電視劇,所以我發現她的眼睛總是偷瞄電視機,這讓我非常惱火,喪失了和她繼續溝通的欲望。
事實上,人的注意力是非常有限的,很難同時高效的關注兩件事,所以,沒有全神貫注,自然也就談不上高質量的回應。很多家長跟孩子對話的場所過於隨便,想說就說——比如正走在馬路上,看到孩子的某個行為讓自己不爽,於是馬上就展開了教導,這會導致溝通效果極大的打折。
與此同時,在與孩子的交流中,父母的聚焦點在正向還是負向,也極大的影響了溝通的結果。比如一個焦慮型或者完美型的父母,很容易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負性事件上,於是脫口而出的,往往是挑剔、指責和抱怨。但是一個擁有積極心態的家長,則很容易注意到孩子的優勢、進步、探索的勇氣、行為的高效等方面,那他們在溝通時則會給孩子帶來愉快的正向體驗。
很多人對鼓勵、積極的理解不夠準確,這會帶來南轅北轍的結果。比如空洞的誇讚孩子「你很棒」,或者隨意孩子做了什麼都說一句「你很棒,很厲害」等等,這種誇讚在短期能夠激勵孩子,但是長期的效果卻很差,一是空洞無物的誇讚會讓孩子體會到虛假和自我懷疑,二是這種過於頻繁的鼓勵,會滋生孩子的全能感——即自我感覺過於良好。
恰當的做法是,正向聚焦、積極關注。在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中,家長重點關注的,應該是孩子為這件事做出了多少種嘗試、做了哪些努力、產生了哪些正向的體驗。何為正向聚焦,可以舉一個例子:
愛迪生發明電燈時,做了1500多次實驗都沒有找到適合做電燈燈絲的材料,有人嘲笑他說:「愛迪生先生,你已經失敗了1500多次了.」愛迪生卻回答說:「不,我沒有失敗,我只是發現1500多種材料不適合做電燈的燈絲....」
在這個故事裡,愛迪生就是一個有正向聚焦能力的人,但在生活中,大部分家長具有的卻是負向聚焦能力,眼裡總盯著孩子不足的地方——這種思維模式是一種防禦性的思維模式,其背後是深深的恐懼。
吸引力法則告訴我們,你關注什麼,就會吸引什麼。在溝通中,家長需要注意自己正向聚焦的問題,這種積極的關注,一方面會對孩子的思維方式有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另一方面,則會讓孩子感覺更舒適和放鬆。
所有的改變真正發生,都只能是在舒適、放鬆、自由的環境下進行,那些因為恐懼懲罰而不得不做出的改變,只能短期有效,長期看,勢必會產生報復性反彈——從這個角度,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很多家長在孩子上初中、高中的時候,忽然間發現孩子問題重重,學習成績也大幅下降,他們的疑惑在於:孩子小時候很乖、很聽話,學習成績也很不錯,怎麼突然就變成了這樣了?其實從來就沒有什麼突變,所有的質變背後,都有長期的量變積累,只不過家長自己不知道罷了。
④ 啟發式提問
家長的自我中心和缺乏等待的耐心,會導致他們在談話過程中特別急於給孩子指明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向指導。比如,孩子在學校被人打了,家長會馬上指導孩子:你怎麼不打回去?你有沒有告訴老師?等等
隨意指導對於孩子的傷害性也非常大,這其實是剝奪了孩子自主思考和處理事務的能力,飽含著家長的控制欲。
在家長與孩子的談話中,家長要時刻注意自己的「配角」身份——以孩子的成長為中心和目標,所以,家長其實起到的是一個輔助和引導作用,而不是教導、指揮作用——如果是後者,那麼就相當於家長是將軍,而孩子是小兵。
家長在談話中的引導,主要以「啟發式提問」的方式表現出來。比如以下幾個問題:
你的感覺是什麼?你現在有什麼想法?你打算怎麼處理這件事?這麼做的好處是什麼?會有什麼不良的結果嗎?除了這種方法,還有其他的處理方式嗎?那這種方式的優勢在哪裡?劣勢是什麼?那如果這件事重新發生,你準備用哪種方法試一試?那你準備什麼時候試試你的新想法呢? ......
這些啟發式提問,給家長提供了一些思路,即作為家長,我們的作用不是評判孩子的對錯,而是啟發孩子的思考,並且對孩子的具有建設性的行為、思考方式予以正向關注和鼓勵。
04 【寫在最後】 對於孩子,到底有沒有「特效藥「?
以上,講的是溝通,但內涵卻不止溝通,這實際上是父 母與孩子相處,構建和諧親子關係的一些基本原則。
大部分家長對這些內容並不陌生,但是卻很難實際應用,這是源於自身情緒反應和行為反應抑制的能力比較弱,也就是說,大部分之所以難以做到知行合一,源於自己的直覺反應太強了,那些未經思考就脫口而出或者習慣性的行為,常常不經意識化反應的過程,就直接出現了。
想要提高自己的行為反應抑制能力,需要長期的、深刻的自我覺察。這不是「教你三招」就能快速解決的問題。覺察,從粗到細,從淺到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覺察的過程中,我們能夠更好的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然後,才能精準的對症下藥。
也許有的人認為這種方式太慢了,而孩子的成長等不及,想找一些快速、高效的方法。對此,我的回答是: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或者是現在。如果十年前沒有栽培一棵樹,而現在卻非想要吃樹上的果子,那除了給自己帶來焦慮的情緒和病急亂投醫的行為之外,可能不會有什麼太好的結果。
大部分孩子「有問題」的家庭,父母都是缺少耐性的,也可以這麼說,缺少耐性、總希望一步登天,找到一顆靈丹妙藥馬上讓自己解除痛苦的人,往往會培養出「有問題」的孩子。所以,不是孩子出了問題,而是家長需要好好看病。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心理學的終生學習者與踐行者。歡迎關注,互動,點讚,評論,打賞...你的評論,可能會成為我下一篇文章的主題~我為自己寫作,而產生共鳴的讀者,只是剛好遇到我的「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