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性緘默的孩子是不會說話,還是不想說話?

2021-02-08 選擇性緘默症

  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看法:「他想說話時,自然會說」,或者是「如果他不屑和我說話,我何必和他說話?」 套用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話,選擇性緘默的孩子經常給人「樂此不疲」的印象。難怪大人的結論常常是:他們不想說話。意思是,他們不是不會說話,而是故意不說話,甚至是反抗叛逆。


選擇性緘默的孩子會說話,

也想說話,但是說不出來。


  其實,選擇性緘默的孩子會說話,也想說話,但是說不出來。他們避免說話的原因是,說話帶來壓力(或是過去曾經帶來壓力)。許多臨床醫師或老師都注意到,當選擇性緘默的孩子被直接提問後沉默不語,他們控制口語的肌肉組織會出現緊張現象(例如:臉紅、下鄂或下唇顫抖、頻繁的吞口水)。一些經歷過選擇性緘默症、已經能夠說話的孩子,回應當時的感覺都不約而同的地,喉嚨好象卡住了。問他們那時候哪裡不舒服,他們都指著喉嚨,而不是胃部或胸部。表達能力較佳的孩子描述當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流汗,這些都是焦慮的典型症狀。

  說話會帶來不舒服的感覺,這是形成選擇性緘默症的根源。在形成的初期,孩子一旦嘗試說話,焦慮、害怕、羞赧和難堪就會伴隨而至,接著孩子就愈來愈感受到這些情緒帶來的負面感覺,包括:不舒服、壓力,甚至想吐。久而久之,孩子學習到,只要保持緘默(更精確的說,只要不去嘗試說話),就可以避開這些感覺。此時,孩子往往遭到周遭人的誤解。孩子自然而然傾向於保持沉默,或以替代性方式溝通來維持舒適感。這樣做讓他們鬆了一口氣,看起來好象樂在其中,因此讓人誤以為他們故意不說話來操控局面。


選擇性緘默的孩子學會了不要嘗試說話,來避免焦慮。


  我們再試著換個角度來看,避開自己不喜歡或不擅長的活動,是人之常情。不過,我們通常可以說服自己試試看,因為頂多努力一點,反正沒有害處。但是如果發生「恐懼症」(phobia),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例如:害怕飛行、害怕蜘蛛、害怕密閉的空間,這些都會引起嚴重的焦慮和恐慌。我們因而千方百計逃避引發恐懼的事物,而別人雖然不盡然了解,通常會抱以同情。

  假設有一個人很怕水,他不敢走橫跨河口的吊橋,因此走路繞了一大圈。一路上,他欣賞了優美的風景,還享用了美食。雖然這個人為了解決恐懼而得到好處,很少人會指控他頑固反抗或操縱局面。非理性的恐懼足以威脅人的生命,這並不難理解,我們也應該如此來理解選擇性緘默症,專家認為它是一種社交恐懼症(其他社交恐懼症包括:恐懼在公共場所吃或喝東西,和使用公共廁所)。因此,選擇性緘默的孩子是無法說話,而不是拒絕說話;他們以替代性的方式溝通是為了生存,而不是操控


選擇性緘默的孩子最不想讓別人知道,他們很害怕。


  社交焦慮症(或社交恐懼症)是一種痛苦的障礙。患者即使真的想要參與活動,也會因為懼怕被嘲笑、被批評、被拒絕或被羞辱,而避免參與。同樣的,選擇性緘默的孩子雖然知道說話可以讓人接受、交到朋友、得到實質好處,並且受到認同,但還是拼命避免說話。最後,為了自我保護,他們可能會假裝、甚至真的相信自己原本就不愛理人。社交焦慮症患者最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很害怕,我們認為選擇性緘默的孩子也是如此。


摘自《選擇性緘默症資源手冊》第16頁-18頁

Maggie Johnson & Alison Wintgens 著

黃晶晶 譯

心理出版社


相關焦點

  • 『選擇性緘默症 不說話的孩子』第二章 選擇性緘默症的班級經營策略 4
    讓小端窘在現場,非常尷尬。如同阿樹說的,小端當下真的沒有反應,但是,如果你眼睛看得夠細膩,小端的眼眶有些微溼。說真的,有時連想要哭,想要流眼淚,都是一種奢侈。「我們來打賭,等會兒老師問小端時,他根本不會回答。」「拜託,這根本就不用賭了吧,小端一定不會回答的,都已經是五年級了。我看他不是啞巴,就是智商有問題。」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開玩笑的、捉弄的、嬉笑的、嘲諷的、不懷好意的……全都衝著小端來。
  • 選擇性緘默分享案例-學齡前女孩的進步之路
    總會被問到,Ruth網課和《選擇性緘默症資源手冊》的區別,我覺得是:-資源手冊是理論性很深,內容詳實,而且非常專業,需要花費時間去領悟,網課則更加地平實易懂,娓娓道來;-資源手冊的內容很多,很容易迷失方向和錯過重點,很多其中的「三角術」、「家長橋」等我是看過網課後再次翻閱後理解更深;-網課更加注重實操性,相對來說,操作更加地簡單,但仍面臨國情不一致。
  • 漸漸的變得不愛說話,不知道為什麼,應該是由於成年人的緘默
    我不想做無辜的寵兒但塵封的記憶已經蔓延的太深太深,夜裡的雪落下來一點聲音都沒,沉睡的我從不會被驚醒,靈魂深處的我還是像個孩子悠哉悠哉遊蕩在人間。私廚的夢暈染,我的頭頂落滿了雪。偶然想起若干年前看書的場景,轉眼間已過去十年之久。歷久彌新的不僅僅是酒和故事,應該還有經歷與閱歷,我把自己的經歷封藏,但時光卻不停的打開他,或許它好奇或許它也孤獨。
  • 到底是孩子說話很成熟,還是沒禮貌?說話方式影響著一個人的氣質
    孩子本身說出什麼失禮或無聊的話都很合理!她們可能在幼稚園、公園或是大人的對話中不經意的學習!有些話雖然很失禮,但孩子說出來可能變得很可愛!譬如指著稍微豐腴的的先生或小姐說:「她肚子裡有寶寶!」我的朋友和我分享,她的孩子有天睡前說:「媽咪——你閉嘴——」。她聽到差點昏倒,我問她:「你有沒有先給自己一巴掌?」。又譬如像是:「阿嬤都沒有給我吃飯,所以我肚子好餓!」,我們都知道這不會是真的,他其實只是想吃零食!又,芙妹有天在吃飯的時候說:「這好噁心哦!」做出吐舌的動作,我也是好驚訝她會用「噁心」來形容了!
  • 家長不會說話,孩子怎麼會「聽話」:心理學深度剖析說話的藝術
    說話是一件看似簡單,但卻是飽含智慧的事情,會不會說話,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一個人的親子關係質量生活中評判一個孩子「好壞」最常見的說法就是這個孩子是否聽話。不知道外國人是否也以聽話與否來評判孩子,至少在我們國家有這樣的傳統。
  • 你不是說話直不會說話,就是情商低!
    、「這都不會,你也太笨了吧!」、「他竟然買得起阿迪,假的吧!」、「化了妝還是那麼醜,還不如不化了!」……請別這樣說話。有句話說,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語言表達能力在生活中應用的情景最多,也是獲得影響力、整合資源的基礎。但它卻不是每個人天生都具備的,也最容易被我們忽略。甚至有時候你無心說的一句話,會激起別人更大的怒火和反感,會成為扎在別人心中的一根刺。
  • 當一個人越來越不想說話時......
    「每個人,一定都會有不想說話的瞬間吧。不是喜歡沉默,而是除了沉默之外,已經無話可說。」在整理後臺留言的時候,突然不自覺地有這種感慨。可能是我看過太多類似的情緒了吧,在一條條的讀者留言裡:有人說:「不想說了,反正說什麼他也不會聽。」有人說:「不想說了,反正他也不在乎。」有人說:「不想說了,我真的累了。」
  • 一個家庭的悲劇,從不會「好好說話」開始
    這就是很多中國家長的做法,他們幾乎不會給予孩子讚揚和肯定,取而代之的卻是打擊、挖苦和諷刺。 記得看真人秀《嚮往的生活》時,宋丹丹帶著兒子巴圖做客,常常在眾人面前吐槽自己的兒子。 看到別人的孩子為大家做早餐,宋丹丹會說:「我生了一個廢物,啥都不會幹,你看看人家。」
  • 老實人若是不會說話,記住這三個說話之道,或許就可以有效改善
    當今社會上很多人,就是由於不會說話,或者是認識不到語言的魅力,因此 隨處碰壁,不管去到哪裡都不會被別人喜歡,或是在不經意間中就冒犯了很多人今天我們便要從一個幾千年前的人那兒,學好說話的藝術,這個人叫鬼谷子,他在歷史上一直以來顯得十分神秘
  • 一歲寶寶還不會開口說話?3個技巧,教孩子「能說會道」
    在周歲宴上,大家都爭著逗孩子,孩子笑的特別開心,但是當朋友要引導孩子叫爸爸媽媽的時候,孩子卻不會說,於是朋友就問鄰居,怎麼孩子滿一周歲了,還不會開口說話.鄰居也是一臉愁容,說不知道為什麼,孩子開口說話特別遲,很多同齡的孩子都會說一些話,也會跟著大人叫爸爸媽媽,以前自己的兒子半歲就會叫爸爸媽媽了,結果這個寶寶的語言表達卻異常遲鈍。這樣的情況並不是個例,有一些孩子開口說話特別遲,嚴重的話可能都要到學齡前階段才開口說話的,不僅不會說,也不想說話,這個時候父母的指引就很關鍵了。
  • 我還是原來的我,只是沉默,不想說話
    其實,我真的沒變,我還是原來的我,只是沉默,不想說話。 我很沉默,不是真的什麼都不說,而是心裡很累,誰也不理解我。一個人,經驗過多的話,內心就會變強。 一次受到別人的冷漠,從那以後,如果被別人嘲笑一次,就不必再在意了,一旦被人暗算了,就一定要學會拼命抵抗。以前,我只是個處世深邃模糊的青年,被人出賣,幫著數錢。
  • 孩子的耳朵有開關嗎?為啥我跟他說話他都裝聽不見?
    很多時候,我們都認為這孩子就是故意不想搭理我,可能是我嘮叨的他不愛聽,或者是聽了好多遍,已經無感了。我也經常會拎著李大榮的耳朵說:「你沒聽見我說話嗎?你的大耳朵看來是不想要了哈!」但是他真的是故意的嗎?有些時候,他可能真不是故意的。
  • 多年職場的你,會不會有選擇性的說話了?
    經過調查,不管多麼喜歡說話的人,在工作到中年時,都懂得了「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的道理,說話變得越來越變得謹慎。工作中你說得越多,暴露的東西越多,變得越來越透明。同事覺得你天真,領導覺得你沒心。少說話對待工作的事情,表達清楚因為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的理解不一樣,會存在偏差,需要在工作溝通過程中進行詳細講清楚,大家在工作認知上達到高度的統一,那樣的好處是,每個人的工作步調才可以同頻同步,工作才能夠更順利
  • 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本該能好好說話,但為什麼現在不會說話?
    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更深層次的原因可能還是在於我們沒有真正重視過語言的存在。於是語言發育遲緩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出現也就變得順理成章了。讓我們回過頭來想想,大多數人對於語言的認識是不是僅限於拼音和一些常用的漢字、語法結構等等,一旦再深入具體一些,恐怕很多人就會一頭霧水。不信?
  • 學會傾聽,給孩子說話的權利,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你怎麼這麼簡單的問題都不會回答?不要再煩了!閉嘴!你沒有說話的權利!…」這樣的話你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如果你已經做了父母,有沒有曾這樣對待過自己的孩子呢?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不會聽孩子說話,不給孩子發言權。尤其是當父母覺得孩子犯錯的時候,更是不允許孩子說話,因為他們覺得孩子的解釋就是頂嘴和狡辯。
  • 國人的家庭矛盾,多數都源自於「不會好好說話」
    這就是很多中國家長的做法,他們幾乎不會給予孩子讚揚和肯定,取而代之的卻是打擊、挖苦和諷刺。這樣的父母在中國有很多,他們不是不想為孩子好,只是錯以為說點讓孩子大受刺激的話,就可以讓孩子變得上進。所以,我們常常可以聽到一些父母對孩子說:你看xxx多懂事,你有人家一半能幹我就燒高香了!就你還想幹XX,算了吧!
  • 孩子說話晚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孩子1歲多不會喊爸爸、媽媽,2歲多不會說句子等等,均是孩子說話晚的表現。孩子說話晚是指其語言發育沒有達到與其年齡相應的水平,並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改善好。那麼孩子說話晚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造成孩子說話晚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幾種。
  • 嘴笨不會說話——嘴笨人的三種表現(豆瓜)
    場景4——背景交代:孩子玩手機,你一而再再而三擺事實講道理,他只是敷衍「嗯啊,下次不了」,然後跑到另一個房間假裝複習,下次依然如此。你還想再說些什麼,但突然發現不知道該怎麼和孩子溝通,無論怎麼說孩子都不肯聽,也不願意去做。
  • 說話晚、吐字不清,怎麼才能讓孩子快點開口說話?|大腦皮層|肢體...
    孩子的語言問題似乎是一個很常見的問題了,隨手一翻就可以在我文章的回覆裡面找到幾個。可儘管是一個常見的問題,但一些家長對此還是知之甚少,有的甚至不知道孩子的語言是如何發展的。
  • 嘴笨不會說話,怎麼辦?牢記8個高情商說話技巧,受用一生!
    「說話」是人與人之間表達溝通的重要橋梁,看似簡單其實是門學問,多少人因為嘴笨不會說話,得罪了很多人,甚至留下「臭名遠揚」的壞名聲!牢記八個高情商說話技巧,受用一生!一:學會找合適的話題,不說廢話想必大家也見過嘴笨的人,生活中到處可見,不會說話及為人處事,與人交談,廢話一大堆,最終也沒說到點子上,讓人反感,又浪費別人的寶貴時間,尤其是談合作或者談生意的時候就忌諱這樣的事情發生,人與人初次見面,相互不了解,這時候為了緩解尷尬的氣氛,找一些事業方面的問題,可以虛心學習的態度去討教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