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看法:「他想說話時,自然會說」,或者是「如果他不屑和我說話,我何必和他說話?」 套用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話,選擇性緘默的孩子經常給人「樂此不疲」的印象。難怪大人的結論常常是:他們不想說話。意思是,他們不是不會說話,而是故意不說話,甚至是反抗叛逆。
選擇性緘默的孩子會說話,
也想說話,但是說不出來。
其實,選擇性緘默的孩子會說話,也想說話,但是說不出來。他們避免說話的原因是,說話帶來壓力(或是過去曾經帶來壓力)。許多臨床醫師或老師都注意到,當選擇性緘默的孩子被直接提問後沉默不語,他們控制口語的肌肉組織會出現緊張現象(例如:臉紅、下鄂或下唇顫抖、頻繁的吞口水)。一些經歷過選擇性緘默症、已經能夠說話的孩子,回應當時的感覺都不約而同的地,喉嚨好象卡住了。問他們那時候哪裡不舒服,他們都指著喉嚨,而不是胃部或胸部。表達能力較佳的孩子描述當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流汗,這些都是焦慮的典型症狀。
說話會帶來不舒服的感覺,這是形成選擇性緘默症的根源。在形成的初期,孩子一旦嘗試說話,焦慮、害怕、羞赧和難堪就會伴隨而至,接著孩子就愈來愈感受到這些情緒帶來的負面感覺,包括:不舒服、壓力,甚至想吐。久而久之,孩子學習到,只要保持緘默(更精確的說,只要不去嘗試說話),就可以避開這些感覺。此時,孩子往往遭到周遭人的誤解。孩子自然而然傾向於保持沉默,或以替代性方式溝通來維持舒適感。這樣做讓他們鬆了一口氣,看起來好象樂在其中,因此讓人誤以為他們故意不說話來操控局面。
選擇性緘默的孩子學會了不要嘗試說話,來避免焦慮。
我們再試著換個角度來看,避開自己不喜歡或不擅長的活動,是人之常情。不過,我們通常可以說服自己試試看,因為頂多努力一點,反正沒有害處。但是如果發生「恐懼症」(phobia),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例如:害怕飛行、害怕蜘蛛、害怕密閉的空間,這些都會引起嚴重的焦慮和恐慌。我們因而千方百計逃避引發恐懼的事物,而別人雖然不盡然了解,通常會抱以同情。
假設有一個人很怕水,他不敢走橫跨河口的吊橋,因此走路繞了一大圈。一路上,他欣賞了優美的風景,還享用了美食。雖然這個人為了解決恐懼而得到好處,很少人會指控他頑固反抗或操縱局面。非理性的恐懼足以威脅人的生命,這並不難理解,我們也應該如此來理解選擇性緘默症,專家認為它是一種社交恐懼症(其他社交恐懼症包括:恐懼在公共場所吃或喝東西,和使用公共廁所)。因此,選擇性緘默的孩子是無法說話,而不是拒絕說話;他們以替代性的方式溝通是為了生存,而不是操控。
選擇性緘默的孩子最不想讓別人知道,他們很害怕。
社交焦慮症(或社交恐懼症)是一種痛苦的障礙。患者即使真的想要參與活動,也會因為懼怕被嘲笑、被批評、被拒絕或被羞辱,而避免參與。同樣的,選擇性緘默的孩子雖然知道說話可以讓人接受、交到朋友、得到實質好處,並且受到認同,但還是拼命避免說話。最後,為了自我保護,他們可能會假裝、甚至真的相信自己原本就不愛理人。社交焦慮症患者最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很害怕,我們認為選擇性緘默的孩子也是如此。
摘自《選擇性緘默症資源手冊》第16頁-18頁
Maggie Johnson & Alison Wintgens 著
黃晶晶 譯
心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