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小孩子懂什麼?聽我們大人的話,就一定沒有錯!」「你為什麼這麼笨?你怎麼作業還沒有做好?你怎麼這麼簡單的問題都不會回答?不要再煩了!閉嘴!你沒有說話的權利!…」這樣的話你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如果你已經做了父母,有沒有曾這樣對待過自己的孩子呢?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不會聽孩子說話,不給孩子發言權。尤其是當父母覺得孩子犯錯的時候,更是不允許孩子說話,因為他們覺得孩子的解釋就是頂嘴和狡辯。我們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聽話,卻很難做到傾聽孩子的心聲。
如果父母過於壓制,無異於扼殺孩子的天性。粗暴制止孩子說話,會使他產生「不被尊重、不被信任、不被理解」的心理,進而委屈沮喪,導致對父母進行報復——故意不聽父母的話。
對孩子而言,最好的安慰方式,就是先聽他把話說完。耐心地聽孩子把話說完,讓孩子體會到關愛和溫情,孩子在說完話的一剎那,內心已經得到了滋養和療愈。
可以說,尊重孩子的權利,這比什麼都重要。正如斯賓塞說,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它在本質上除了知識傳承、道德培養外之外,就應該是對孩子權利的尊重。不明白這一點,任何苦心孤詣的教育都是失敗的。
01
父母經常會聽到孩子這樣抱怨「媽媽,你為什麼總是不能聽我把話說完呢?」面對孩子的質問,父母們應該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所犯的錯誤。
「不關你的事,走開」,「閉嘴!你又要找藉口了」,「不要說了,沒用的」,「你必須聽媽媽的,沒商量」。這些話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聽到,並且很多父母都習以為常,並沒有意識到這已經是侵犯了孩子的說話權。
有的孩子喜歡在大人說話時插話。但是,父母不能因為孩子喜歡打斷別人的講話就打罵他,尤其是孩子還沒有學會在恰當的時間發表自己的觀點之前,父母更不能在客人面前責怪孩子。這樣做只會使客人難堪,而且會使孩子生氣,損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如果孩子在客人面前想要插話,父母可以讓孩子在話語停頓的時候再說,而且也要耐心聽一聽孩子的想法。對一般的孩子來講,喜歡打斷別人講話,這是他們情感的自然流露,說明他們思想活躍,想了解一些更多的事情,或者對待問題有自己的看法。這其實是孩子好奇心和創造力的萌芽。
當孩子受到委屈的時候,很少會去主動反省自己有什麼過錯,因為憤怒、不平已經佔據了他的內心。而只有被感動的人才會主動反省自己的不足,因為感動增加了他內心的勇氣。
如果孩子要對發生的事情辯解或解釋,明智的父母一定要允許孩子把話說完,一定要專心傾聽孩子說話,傾聽孩子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如果父母有很重要的事情需要馬上處理,也應該告訴孩子:「我現在很忙,一會我會聽你解釋的。」這樣的話無疑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和理解。孩子會因為父母對他的尊重和理解而去更深刻地思考自己的問題。父母與孩子意見不合的時候,應該允許孩子把自己的觀點闡述清楚。
同時父母也要把自己的意見說明,讓孩子對比兩種意見哪個更合理。如果父母經常不給孩子解釋或辯解的機會,不給孩子發表意見的權利,孩子會感到自己不被尊重,長大後很有可能成為容易屈服於權威的唯唯諾諾的不自信的人。
02
很多時候,父母往往會成為孩子的「發言人」,代替孩子做這樣那樣的決定。比如,在放學的路上,媽媽帶著孩子遇到了相熟的朋友。
朋友客氣地問孩子「佳佳,最近學習怎麼樣啊?是不是又得到了老師的表揚?」
孩子還沒有來得及回答,媽媽卻把話頭搶了過來,說:「哎呀,她這個孩子真是太氣人了。最近學習成績都下降了,怎麼會得到老師的表揚呢?」
其實,孩子想說的是:「我最近學習還算可以,雖然成績沒有太大的提高,可老師還是表揚我有進步!」
再比如,在家庭聚會的場合,有親戚想要給孩子一些零食,孩子剛想要說:「謝謝你,阿姨!」
父母便替孩子發言了,「他最近牙疼,不能吃零食。不過,莉莉,還是要謝謝阿姨啊!」
退一步講即使是成年人在發表看法的時候,也會希望聽眾專注一點聽自己說話。給孩子多一些的寬容和理解,尊重他們的話語權,儘可能地給孩子更多的鼓勵和引導。
你願意聽孩子說話,才能讓孩子變成願意「聽話」的孩子。如果我們要傾聽別人,我們就需要先放下自己,放下我們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神貫注的去體會對方。
大人與小孩的世界雖然不同,但卻應該是平等互重的。孩子對大人世界的事情發表見解,評判一下,這是他們獨立意識的表現和發展需要,如果說得不對,評得不明,說明教育即可。
這也難怪當今的孩子越來越難與父母溝通,因為孩子剛想說幾句,就被大人粗暴的態度嚇得咽了回去。如果大人們把大人的世界和小孩的世界劃分得過於清楚,不把自己的孩子當成一個和自己平等的人來對待,不給予他們應有的尊重,那麼孩子就不會信任他們,有事也不會向他們傾訴,讓他們幫助解決。
畢淑敏曾說,我覺得一些家長為孩子設計人生之路本身並沒有錯,但是孩子有權利選擇其他道路。
當孩子與父母的意見不統一時,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不要讓家庭環境惡化到無可救藥的地步。
為孩子好的出發點無可厚非,但我們也該明白,再小的孩子也需要被尊重。而歸還孩子的自主選擇權,他的人生讓他自己做主,便是對孩子最好的尊重。
而這,也才是孩子更想要的愛。
03
有這樣的小故事:媽媽的嗓子出現了問題,做了小手術,醫生要求至少10天不能說話。
放學回家後的兒子,進門就嚷嚷:我太討厭我們的老師了,我再也不想上學了!
如果是平時,聽到兒子這麼說,媽媽一定會嚴厲地訓斥他,但想到醫生的叮囑,媽媽只好保持沉默。
氣憤的兒子,向媽媽訴說著自己的委屈:「媽媽,今天老師說我的作業是抄同桌的,其實真的沒有,為什麼我的努力和進步,老師都看不見……」
見媽媽沒有說話,兒子接著說了自己的委屈,說著說著,竟然哭了出來,媽媽依然沒有說話,只是抱了抱傷心的兒子。
兒子很快安靜下來,對媽媽說:「謝謝你媽媽,謝謝你聽我說這些事,謝謝你理解我,我以後一定會好好努力,讓老師看到我的成績。」
說完,就開心地去寫作業了。
《少有人走的路》中說的:「傾聽是把注意力放到對方身上,它是愛的具體表現形式。」
耐心地聽孩子把話說完,讓孩子體會到關愛和溫情,孩子在說完話的一剎那,內心已經得到了滋養和療愈。
對孩子而言,最好的安慰方式,就是先聽他把話說完。
心理學家盧森堡博士曾說過一個自己的經歷。有一天,他的女兒在照鏡子的時候說了句:我醜得像一隻豬。作為父親,他忍不住的對女兒大聲宣布:你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女孩。本以為這可以讓女兒開心一點,誰知這個時候,女兒非常不高興的看了他一眼,然後摔門而去。
後來,盧森堡博士自己回憶了一下當時的情景。他發現自己的安慰來得不合時宜,也許女兒只是希望父親可以留意到自己的感受。
但是,他的安慰反而好像否定了孩子的感受一樣。他回憶說,如果當時能夠去問女兒,是不是對今天自己的形象感到很失望?也許這樣的對話,可能會讓女兒會更舒服一些。因為這樣的話容易讓孩子覺得被理解了,然後女兒也可能會把內心更多的事情表達出來。
所以,盧森堡博士說,在安慰別人或者提建議前,我們需要先看看,那些安慰和建議是不是別人想要的。
時間,終將給出答案。那些能夠做出改變的父母,不妨從現在開始努力,做一些教育的準備,多學一些科學的知識,面對孩子,你不僅需要忍耐,還需要自我克制,還需要點機智。斯賓塞說,孩子的生與死、善與惡、聰明和愚蠢,都在於教育者怎麼教養它們。這樣的教育者,如果你自己都不願意去擔當,還能誰願意幫你做呢?
正如在《皇帝的新裝》示範課上,有位教師說了一段話讓我沉思良久,他說了這樣一段話:「越長大,越發現,像這個孩子一樣說真話是多麼難的一件事。如果可以,要給予他們必要的支持。如果有一天,你無奈選擇了沉默。千萬不要嘲笑這些微弱的聲音,這些才是人類走向文明的光明和希望。」
04
陶行知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
等孩子把話說完,是父母對孩子的一種尊重,更是父母對孩子的最大饋贈。
在西方一些國家,非常推崇「健全的教育體系」。
什麼是所謂的健全教育?就是孩子的童年屬於自己,中年屬於自己,老年屬於自己。
而在中國,更多的父母,是把孩子當成了附屬品。
蔡康永說,人生最大的幸福感來自於有自由去說不,那麼,在做大的決定時應該去想一想,這件事情會不會把這個自由給剝奪了。
任何人,做任何事,都希望擁有最大限度的個人意志,孩子雖小,但他們的想法依然應該被尊重。
無論孩子還是家長,人生都是沒有絕對的自由。
整個社會到處充斥這急功近利的快速成功學,每個人孩子的成長,都必須足夠強大,才有對不喜歡的東西說不的權利。
因此,不管孩子的學習成績是好,還是差;性格是溫順,還是頑皮,即使是對於那些缺乏教養的孩子,只要父母和老師時常把「你有說話的權利」這句話掛在嘴邊,並把這句話變成一句美妙的、親切的、動人的話語,就會看到孩子身上出現的令人鼓舞的改變。這時,真正的教育就已經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