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傾聽,給孩子說話的權利,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2020-12-13 中學數學精準輔導

「你們小孩子懂什麼?聽我們大人的話,就一定沒有錯!」「你為什麼這麼笨?你怎麼作業還沒有做好?你怎麼這麼簡單的問題都不會回答?不要再煩了!閉嘴!你沒有說話的權利!…」這樣的話你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如果你已經做了父母,有沒有曾這樣對待過自己的孩子呢?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不會聽孩子說話,不給孩子發言權。尤其是當父母覺得孩子犯錯的時候,更是不允許孩子說話,因為他們覺得孩子的解釋就是頂嘴和狡辯。我們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聽話,卻很難做到傾聽孩子的心聲。

如果父母過於壓制,無異於扼殺孩子的天性。粗暴制止孩子說話,會使他產生「不被尊重、不被信任、不被理解」的心理,進而委屈沮喪,導致對父母進行報復——故意不聽父母的話。

對孩子而言,最好的安慰方式,就是先聽他把話說完。耐心地聽孩子把話說完,讓孩子體會到關愛和溫情,孩子在說完話的一剎那,內心已經得到了滋養和療愈。

可以說,尊重孩子的權利,這比什麼都重要。正如斯賓塞說,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它在本質上除了知識傳承、道德培養外之外,就應該是對孩子權利的尊重。不明白這一點,任何苦心孤詣的教育都是失敗的。

01

父母經常會聽到孩子這樣抱怨「媽媽,你為什麼總是不能聽我把話說完呢?」面對孩子的質問,父母們應該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所犯的錯誤。

「不關你的事,走開」,「閉嘴!你又要找藉口了」,「不要說了,沒用的」,「你必須聽媽媽的,沒商量」。這些話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聽到,並且很多父母都習以為常,並沒有意識到這已經是侵犯了孩子的說話權。

有的孩子喜歡在大人說話時插話。但是,父母不能因為孩子喜歡打斷別人的講話就打罵他,尤其是孩子還沒有學會在恰當的時間發表自己的觀點之前,父母更不能在客人面前責怪孩子。這樣做只會使客人難堪,而且會使孩子生氣,損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如果孩子在客人面前想要插話,父母可以讓孩子在話語停頓的時候再說,而且也要耐心聽一聽孩子的想法。對一般的孩子來講,喜歡打斷別人講話,這是他們情感的自然流露,說明他們思想活躍,想了解一些更多的事情,或者對待問題有自己的看法。這其實是孩子好奇心和創造力的萌芽。

當孩子受到委屈的時候,很少會去主動反省自己有什麼過錯,因為憤怒、不平已經佔據了他的內心。而只有被感動的人才會主動反省自己的不足,因為感動增加了他內心的勇氣。

如果孩子要對發生的事情辯解或解釋,明智的父母一定要允許孩子把話說完,一定要專心傾聽孩子說話,傾聽孩子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如果父母有很重要的事情需要馬上處理,也應該告訴孩子:「我現在很忙,一會我會聽你解釋的。」這樣的話無疑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和理解。孩子會因為父母對他的尊重和理解而去更深刻地思考自己的問題。父母與孩子意見不合的時候,應該允許孩子把自己的觀點闡述清楚。

同時父母也要把自己的意見說明,讓孩子對比兩種意見哪個更合理。如果父母經常不給孩子解釋或辯解的機會,不給孩子發表意見的權利,孩子會感到自己不被尊重,長大後很有可能成為容易屈服於權威的唯唯諾諾的不自信的人。

02

很多時候,父母往往會成為孩子的「發言人」,代替孩子做這樣那樣的決定。比如,在放學的路上,媽媽帶著孩子遇到了相熟的朋友。

朋友客氣地問孩子「佳佳,最近學習怎麼樣啊?是不是又得到了老師的表揚?」

孩子還沒有來得及回答,媽媽卻把話頭搶了過來,說:「哎呀,她這個孩子真是太氣人了。最近學習成績都下降了,怎麼會得到老師的表揚呢?」

其實,孩子想說的是:「我最近學習還算可以,雖然成績沒有太大的提高,可老師還是表揚我有進步!」

再比如,在家庭聚會的場合,有親戚想要給孩子一些零食,孩子剛想要說:「謝謝你,阿姨!」

父母便替孩子發言了,「他最近牙疼,不能吃零食。不過,莉莉,還是要謝謝阿姨啊!」

退一步講即使是成年人在發表看法的時候,也會希望聽眾專注一點聽自己說話。給孩子多一些的寬容和理解,尊重他們的話語權,儘可能地給孩子更多的鼓勵和引導。

你願意聽孩子說話,才能讓孩子變成願意「聽話」的孩子。如果我們要傾聽別人,我們就需要先放下自己,放下我們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神貫注的去體會對方。

大人與小孩的世界雖然不同,但卻應該是平等互重的。孩子對大人世界的事情發表見解,評判一下,這是他們獨立意識的表現和發展需要,如果說得不對,評得不明,說明教育即可。

這也難怪當今的孩子越來越難與父母溝通,因為孩子剛想說幾句,就被大人粗暴的態度嚇得咽了回去。如果大人們把大人的世界和小孩的世界劃分得過於清楚,不把自己的孩子當成一個和自己平等的人來對待,不給予他們應有的尊重,那麼孩子就不會信任他們,有事也不會向他們傾訴,讓他們幫助解決。

畢淑敏曾說,我覺得一些家長為孩子設計人生之路本身並沒有錯,但是孩子有權利選擇其他道路。

當孩子與父母的意見不統一時,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不要讓家庭環境惡化到無可救藥的地步。

為孩子好的出發點無可厚非,但我們也該明白,再小的孩子也需要被尊重。而歸還孩子的自主選擇權,他的人生讓他自己做主,便是對孩子最好的尊重。

而這,也才是孩子更想要的愛。

03

有這樣的小故事:媽媽的嗓子出現了問題,做了小手術,醫生要求至少10天不能說話。

放學回家後的兒子,進門就嚷嚷:我太討厭我們的老師了,我再也不想上學了!

如果是平時,聽到兒子這麼說,媽媽一定會嚴厲地訓斥他,但想到醫生的叮囑,媽媽只好保持沉默。

氣憤的兒子,向媽媽訴說著自己的委屈:「媽媽,今天老師說我的作業是抄同桌的,其實真的沒有,為什麼我的努力和進步,老師都看不見……」

見媽媽沒有說話,兒子接著說了自己的委屈,說著說著,竟然哭了出來,媽媽依然沒有說話,只是抱了抱傷心的兒子。

兒子很快安靜下來,對媽媽說:「謝謝你媽媽,謝謝你聽我說這些事,謝謝你理解我,我以後一定會好好努力,讓老師看到我的成績。」

說完,就開心地去寫作業了。

《少有人走的路》中說的:「傾聽是把注意力放到對方身上,它是愛的具體表現形式。」

耐心地聽孩子把話說完,讓孩子體會到關愛和溫情,孩子在說完話的一剎那,內心已經得到了滋養和療愈。

對孩子而言,最好的安慰方式,就是先聽他把話說完。

心理學家盧森堡博士曾說過一個自己的經歷。有一天,他的女兒在照鏡子的時候說了句:我醜得像一隻豬。作為父親,他忍不住的對女兒大聲宣布:你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女孩。本以為這可以讓女兒開心一點,誰知這個時候,女兒非常不高興的看了他一眼,然後摔門而去。

後來,盧森堡博士自己回憶了一下當時的情景。他發現自己的安慰來得不合時宜,也許女兒只是希望父親可以留意到自己的感受。

但是,他的安慰反而好像否定了孩子的感受一樣。他回憶說,如果當時能夠去問女兒,是不是對今天自己的形象感到很失望?也許這樣的對話,可能會讓女兒會更舒服一些。因為這樣的話容易讓孩子覺得被理解了,然後女兒也可能會把內心更多的事情表達出來。

所以,盧森堡博士說,在安慰別人或者提建議前,我們需要先看看,那些安慰和建議是不是別人想要的。

時間,終將給出答案。那些能夠做出改變的父母,不妨從現在開始努力,做一些教育的準備,多學一些科學的知識,面對孩子,你不僅需要忍耐,還需要自我克制,還需要點機智。斯賓塞說,孩子的生與死、善與惡、聰明和愚蠢,都在於教育者怎麼教養它們。這樣的教育者,如果你自己都不願意去擔當,還能誰願意幫你做呢?

正如在《皇帝的新裝》示範課上,有位教師說了一段話讓我沉思良久,他說了這樣一段話:「越長大,越發現,像這個孩子一樣說真話是多麼難的一件事。如果可以,要給予他們必要的支持。如果有一天,你無奈選擇了沉默。千萬不要嘲笑這些微弱的聲音,這些才是人類走向文明的光明和希望。」

04

陶行知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

等孩子把話說完,是父母對孩子的一種尊重,更是父母對孩子的最大饋贈。

在西方一些國家,非常推崇「健全的教育體系」。

什麼是所謂的健全教育?就是孩子的童年屬於自己,中年屬於自己,老年屬於自己。

而在中國,更多的父母,是把孩子當成了附屬品。

蔡康永說,人生最大的幸福感來自於有自由去說不,那麼,在做大的決定時應該去想一想,這件事情會不會把這個自由給剝奪了。

任何人,做任何事,都希望擁有最大限度的個人意志,孩子雖小,但他們的想法依然應該被尊重。

無論孩子還是家長,人生都是沒有絕對的自由。

整個社會到處充斥這急功近利的快速成功學,每個人孩子的成長,都必須足夠強大,才有對不喜歡的東西說不的權利。

因此,不管孩子的學習成績是好,還是差;性格是溫順,還是頑皮,即使是對於那些缺乏教養的孩子,只要父母和老師時常把「你有說話的權利」這句話掛在嘴邊,並把這句話變成一句美妙的、親切的、動人的話語,就會看到孩子身上出現的令人鼓舞的改變。這時,真正的教育就已經開始了。

相關焦點

  • 孩子是上天給父母最好的禮物,而柔聲教育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所以,他家的孩子長期耳濡目染的薰陶下,也在說話或者玩耍的時候不自覺地就提高了分貝,而自己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妥!我們都知道,說話是一門高深的藝術,我們要想讓孩子能好好說話,就需要我們以身作則,身體力行,這樣才能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
  • 兒童教育專家: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學會情感引導式教育
    「情感引導式教育」是由兒童教育專家金伯莉·布雷恩提出的。布雷恩不僅是兒童教育專家,還是兩個孩子的母親、網絡教育電視臺的創始人、雅虎的節目製作人。布雷恩所提出的「情感引導式教育」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不少人當了父母后,面對孩子的各種情況都束手無策,不知道該怎麼辦。有的父母會對孩子大吼大叫,有的父母喜歡用懲罰的手段,有的父母便是放縱……不學習一些正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對自己和孩子都不好,不妨一起學習一下情感引導式教育。1.
  • 家長不懂得傾聽,可能會導致孩子自卑又叛逆,別再打斷孩子說話了
    每個家長都盼望著孩子儘快學會說話,當聽到孩子說的第一句爸爸媽媽的時候,每個家長都是務必的興奮、歡喜。可是在孩子真正學會說話想要表達的時候,家長又失去了傾聽孩子說話的欲望。經常會出現孩子從學校回來想要跟家長分享自己在學校裡遇到的事情的時候,或者是跟家長訴說自己剛發現的道理時,父母就會因為忙碌或者不耐煩打斷孩子的現象。
  • 孩子缺乏傾聽能力怎麼辦?培養耐心性格,讓寶寶懂得認真聽人說話
    傾聽能力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懂得聽人說話,是一種禮貌,也是一種學習的能力。我們從聽父母說話,學會說話;聽老師講課,學會知識;聽別人講話,獲得信息。聽與說都是對孩子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的。直到孩子開始上學,老師多次反映雅雅兒子上課不注意聽,甚至都不能規矩地坐在自己座位上,老師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也沒有聽進去,還是一如既往地做自己的事情。其他同學與孩子說話時,沒聽一會兒又跑開去做別的事情,到最後同學也不怎麼想跟雅雅兒子相處。雅雅了解情況之後開始焦急,怎麼自己的孩子就是聽不進別人講話呢?
  • 傾聽很重要:認真傾聽你的孩子,別做讓孩子失望的「跑題媽媽」
    在親子關係中,傾聽孩子的心聲同樣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善於傾聽,是好家長必備的能力,傾聽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理解和尊重,從而和父母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密切關係,性格也會更加開朗自信。你的身邊有沒有這樣的家庭?他們對孩子十分周到,衣食住行樣樣精心,恨不得把世間最好的一切都帶給孩子,但是孩子卻反而越來越不愛說話,和父母的關係也並不親密。
  • 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孩子的體諒,源於父母的溫暖和愛
    可是教育這件事雖然投入很多,但是收穫的結果卻並不能完全成正比,有些孩子能夠按照父母的期望考上名校,但是也有的孩子卻跟父母的預期背道而馳。父母平時的身教,要遠遠勝過無數言語,所以想讓孩子懂得感恩和體諒,父母就要首先做給孩子看。在家孝敬老人,夫妻之間相互尊重,在外與人為善,不斤斤計較。多理解和傾聽孩子,了解他們的成長規律,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
  • 感恩節:做父母的要學會感恩孩子,中國父母都缺一堂感恩教育課
    而媽媽則心滿意足的享受著,並把餅乾遞給了孩子,還不忘誇讚孩子有禮貌。這位媽媽我經常見到,她每次都會要求孩子說「謝謝」,但自己卻沒有任何回應,哪怕只是簡單的「不客氣」。這一幕看起來沒什麼問題,但我腦海中卻回想著一位做教育的朋友說過的話:「中國父母都缺一堂感恩教育的課!」
  • 父母跟孩子說話的語氣,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性格,暴躁家長要深思!
    一個人的事業想要成功,必須具備高超的語言技巧,父母想要教育好孩子,同樣需要使用正確的說話方式。某真人秀節目中,欄目組用攝像機記錄了三組家庭的生活片段。13歲的史悅成是個校園小霸王,上課從不認真聽講,總是擾亂課堂紀律,還經常和同學打架。這天,正是中午吃飯時間,史悅成說不想吃飯,爸爸厲聲問他:「你到底吃不吃?」
  • 「恥辱教育」正在一步步毀掉孩子,還有父母不以為然嗎?
    文|秘籍君在孩子成長的路上,父母就是他們的「指路標」,幫助糾錯言行,給予正確引導。可以說,父母選擇什麼樣的方法教育孩子,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這裡提醒各位父母,如果家裡有孩子,建議不要使用這種「恥辱教育」。
  • 孩子說話太晚怎麼辦?聊天是最好的良藥,簡單還不花錢
    醫生先是問她,平時和孩子聊天嗎?她說,自己上班忙,孩子平時都是婆婆帶,婆婆不怎麼愛說話。醫生說,這就是孩子說話晚的原因,平時沒有人和孩子聊天,孩子對語言的接觸比其他同齡人都要少,所以才不會表達的。因此,與孩子聊天不僅可以提高語言能力,也能促進大腦智力發育。不過,單純的交流是不夠的,還要學會使用方法。具體要怎麼做呢?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的語言發展狀態不同,家長需要分階段使用不同的語句和孩子交流。
  • 孩子被父母「吼罵」後的反應,陶紅的演繹,值得每一位家長深思
    通過陶紅的這番講述,也讓更多的家長朋友了解到,孩子被父母「吼罵」後的反應,值得每一位家長深思。對於孩子們也是一樣的,就像孩子在犯錯誤的時候,他們也會認識到這個問題會遭來父母的指責,自己的內心就會很擔心、害怕。一旦這個時候,做家長的真的就指責和「吼罵」孩子了,只會讓他更無助和難受。如果,做父母的能夠學會傾聽的方式,想著要和孩子親近,就先要留給孩子說話的權利,那麼親子關係會更加和諧。
  • 「輸不起」的孩子也贏不了,挫折教育和正確的批評方式是孩子人生的...
    輸並不可怕,怕輸才可怕,鼓勵和幫助孩子,而不是代勞。在很多父母眼裡,逆商教育的關鍵在於「故意」給孩子製造挫折,故意讓孩子吃點苦,讓他們不斷地感受失敗。我們沒有必要讓孩子去接受一些人為的無意義挫折,因為孩子的成長已經有無數的小挑戰。
  • 父母的「尊重」,是打開孩子心門的鑰匙
    這位媽媽的問題其實並不少見,可以說是多數孩子和父母的生活常態。但是父母在抱怨孩子不聽管教的同時,有沒有想過或許是一直不斷的說教才惹得孩子反感。有太多的父母教育孩子就像上司教育下屬一樣,偶爾孩子的一句反駁可能會引來更加強烈的說教。像這樣單方面的交流有誰會願意去保持溝通呢?通往孩子心裡的大門早在家長日復一日的說教和不尊重中關閉了。
  • 認真傾聽孩子,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尤其是在教育孩子方面,很多父母都陷入教育焦慮的狀態,恨不得用填鴨式教學把孩子打造成知識淵博的全能型人才,卻不知道這樣的教育模式根本不符合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對於孩子的成長也是沒有任何好處的。因為心態急躁,很多父母甚至沒有耐心傾聽孩子,而始終把孩子當成記憶中的襁褓嬰兒去對待。
  • 杜江霍思燕的愛是孩子最好的教育:父母相愛,是孩子最大的底氣!
    昨天說了鄧超孫儷夫婦,他們的感情和對孩子的教育,確實是令人口口相傳的。但是還有一個明星家庭不僅令人羨慕,而且他們的孩子還特別的出彩,就是杜江和霍思燕還有他們的暖男兒子嗯哼大王。在綜藝節目《妻子的浪漫旅行》中,我徹底被這個「寵妻狂魔」圈粉了。在節目裡,杜江毫不掩飾地表達著他對妻子的愛,在他眼中霍思燕是無人可比的女神!
  • 家庭教育三要素,但凡做到了的父母,孩子想不優秀也難
    在孩子的教育中,溝通、傾聽、尊重是必不可少的三要素,是維繫家庭和睦的鎮定劑。1,溝通,是家長與孩子能敞開心扉的第一步。有的家長喜歡用命令式的口吻對孩子說話,態度強硬,單方面要求孩子去完成任務,不論孩子是否真的願意,不去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
  • 想要教育出健康快樂、懂得「感恩」的孩子,父母就要學會尊重孩子
    如果孩子做事情沒有主見,那是因為父母總喜歡在公眾場合批評教育孩子。誠然,每個家長都有一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而且在當前重視學歷文憑和功利化的教育氛圍下,很多父母往往覺得,教育孩子的目的就是幫助他開發智力,引導他掌握一技之長,卻忽略了孩子情緒健康和思想情懷的培養。
  • 怎樣教育孩子學會感恩?再忙的父母也要看看!
    「教育孩子的王道,就是父母執著地栽培自己,讓自己與孩子一起成長!」好文章,別忘了分享,如果您是老師,請轉給家長;如果您是家長,請好好讀讀,必有收穫!
  • 怎樣有效的交流----傾聽和接受孩子的感受是與孩子溝通的第一步
    為人父母,最關心的就是子女教育,怎樣有效的跟孩子交流。今天跟大家分享這篇文章《傾聽和接受孩子的感受是與孩子溝通的第一步》。裡面的一些原則,其實具有普適性,當我們開始學會傾聽和體會別人的感受的時候,相信其他人際關係,比如夫妻關係、同事關係,都能得到改進。以後還將繼續跟大家分享她的一些文章,敬請關注。
  • 孩子說話的早晚影響智商?家長3點誤區讓孩子晚說話,千萬要重視
    孩子一出生,就承載著父母所有的希望。父母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而當孩子學會叫父母的時候,叫爸爸媽媽。這是父母最幸福的時候,他們會覺得自己付出的一切都是有回報的。但是孩子遲早會開口,甚至很多家長都會為孩子儘早開口付出很多努力。一般寶寶什麼時候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