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百科2020年特級白毫銀針
日常工作時候,把茶葉直接放到杯子裡加水泡著喝,是茶百科人的小習慣。
尋常的茶杯,丟進去一點茶葉,水一衝,端放在手邊、電腦旁,隨時隨地喝上好茶,簡單方便。
在茶百科人眼裡,無茶不可杯泡。
綠茶、紅茶自不必說,清雅的白茶、高香的單叢,杯泡法出來的效果足以讓人驚豔,甚至於「重口味」的熟普,只要把握好投茶量,杯泡也別是一番好滋味。
這不,小編350ml的玻璃杯裡,就正泡著一道毫香清新、滋味清甜的2020白牡丹!
茶百科2020年春壽眉餅
品評白茶品質時,經常會提到「耐泡度」。
比如茶百科每年製作的高品質日曬白茶,就經常被茶友們反饋說特別耐泡,而我們在審評、整理品鑑記錄的時候也深有體會。
每次審評,都是沸水,手法上也不刻意講究,直衝居多,品質稍差的茶還真架不住如此「摧殘」,可我們這些高山日曬白茶們,就是這麼「傲嬌」,十幾道下來依然茶味十足。
就連今年新制的高山壽眉,在十道水的洗禮後也依然是山泉水般的清甜柔順。
茶百科2020特級白牡丹湯色
好白茶,耐泡度必然不差。
可「耐泡」的茶,或者說能衝泡很多道的白茶,品質就一定好嗎?
不盡然。
最常見的例子,莫過於很多茶友都遇到過的情形:
——在某茶店試喝的一款「高品質」白茶,明明在人家那裡是衝了一二十道還又甜又潤,可買回家後再泡,怎麼五六道就味同嚼蠟寡淡無味了呢?
茶水比記得也沒錯啊,是我的純淨水不高端?是我的泡茶手藝菜?
非也非也,大概率是茶的問題。
茶百科2019和2020春壽眉餅對衝
耐泡度,其實是一個很容易被「偷換」的概念。
這也是為什麼說:大家對耐泡度的理解,可能並不在一個頻道上。
我說的「耐泡度」是A,你想的「耐泡度」是B,彼此都以為對方知道了,其實風馬牛不相及。
最常見的混淆,莫過於茶葉的水浸出物的「浸出速度」。
茶葉水浸出物的釋放速度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與葉片嫩度成反比。一定程度上,葉片越粗老,釋放越慢。
跟葉片完整度成正比。葉片越完整,浸出速度越慢。
受茶葉加工方式影響。比如揉捻重的茶,浸出速度相對更快。
受衝泡用水、衝泡手法的影響。比如水溫越低,出湯速度越快,浸出速度越慢。
茶百科2019和2020春壽眉餅對衝
總量一定時,如果能降低水浸出物的釋放速度,細水長流,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多泡幾道」,從而實現「耐泡」的目的。
這個原理下,能泡多少次是一個相當有彈性的參數,茶葉的品質未必見得多高,技巧很關鍵。
比如,很多茶店營銷白茶時常用到的衝泡手法——低溫衝泡。
茶葉品質已經那樣了,那就只能在衝泡上做做文章。
此時再說回到剛才的「某茶店」事例:
——你可能只顧著欣賞優美的泡茶姿勢、品味直甜不拐彎的茶湯滋味,感慨著如此高的「耐泡度」,而完全忽視了80℃上下的泡茶水溫和顯然超標的投茶量...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品質不高的白茶,卻可以泡十幾道的原因。
可見,單純用衝泡次數去衡量一款白茶的耐泡程度並不準確。
而這種依靠延緩水浸出物速度得來的「耐泡」,我們不妨稱之為——假耐泡。
相反,擯棄了這些所謂的技巧、老老實實的衝泡下,每一道都能品味到其特有的香、醇、順和清新甘美;並且在多次衝泡之後,茶湯中依然能夠感受到清甜和韻味的白茶,方可稱得上是「真耐泡」。
真耐泡的白茶,是靠內含物總量的足夠和豐富。
這樣的白茶,高耐泡度的底氣完全來自於優秀的自己。
個中因素,包含著極好的生態環境,比如核心產區,比如海拔夠高;包含著較高的原料採摘等級,比如春茶;包含著嚴謹的製作工藝,比如傳統日曬,比如乾燥度達標;包含著合理的後期存放,比如防潮,比如嚴格密封;
一款優秀的白茶,耐泡度高是肯定的,但「耐泡」,也只是它眾多優質表現中一個小小的凸顯。
愛茶,愛上一種生活方式!
○訂閱茶百科微平臺:茶百科 或 jiaoliucha
○淘寶店鋪名:茶百科精選茶館
http://chabaike.taobao.com (長按網址複製)
▼點擊「閱讀原文」進店訂購茶百科的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