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失敗、困苦、瓶頸,成長型思維可以救贖你

2020-12-12 恩師學堂

剛工作的時候,我的能力、學歷都得不到老闆的認可,每一件事都做不到讓人滿意。

老闆說的話總是毫不留情:「你看看你會什麼,能做好什麼」。

我知道自己真的不行,但不否定自己,就沒有人能否定我。

我只在心裡告訴我自己,「能力可以提高,不會的東西可以自學,只要給我時間一定能做好」。

正是這種思維方式讓我堅持了下來,並最終得到別人的肯定,「是的,我確實行」。

那時我不知道這屬於什麼思維,又是從哪裡獲得這樣的思維。直到我閱讀《終身成長》這本書,我才了解到〖成長型思維〗這一具有前瞻性的理念。

全球獎金最高的教育獎項「一丹獎」獲得者——史丹福大學卡羅爾·德韋克,把人的思維分為兩種,一種是成長型思維,一種是固定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認為人的天賦和才能從出生那天起就被決定了,是不能改變的。成長型思維認為人的能力是可以通過學習、培養得到提高的。固定型思維的人通常不喜歡接受挑戰,常常向困難妥協投降成長型思維的人通常將樂於接受挑戰,並積極地去擴展自己的能力固定型思維的人常常固步自封,不接受變化成長型思維的人擁抱變化,從變化中尋找機會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常常會面對失敗、困苦、瓶頸,了解成長型思維對我們來說很有幫助。

不會的知識積極主動學習,會成為不可貌相之人

積極主動的學習知識,這種思維會讓你終身受益。

這個世界變化太快了,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今天你學過的知識可能解決不了明天出現的問題。

這個時候積極主動學習的思維就顯得尤為重要。

曾經有記者採訪李嘉誠,」如果您想要去開展一項新的業務,您會怎麼做。」

我會從相關書籍中學習。

我們對於李嘉誠先生終生學習的習慣都有所耳聞,他幾乎每天都會看報紙、讀書,他一直保持著學習的興趣和激情。

今天,我們處在網際網路的世界,學習的成本大大降低,學習的效率大大的提高。唾手可得的書籍、海量的網絡資源可以供給我們學習。

如果我們還說我們沒有東西可以學,沒有機會學習,那麼只能證明我們在為我們的懶惰尋找藉口。我相信,一個終生學習的人才不會被這個社會淘汰,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一次失敗,你應該看到的是下一次的成功,而不是這一次的得失

一次失敗,有的人會想到失去掌聲和鮮花的痛苦;有的人會積攢失敗的經驗和心得,為下一次成功鋪平道路。

思維的不同決定著處理問題的方式不同。

就像我一樣,當我面對老闆無比刺耳的批評時,可以說我是一個失敗的人。我不能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每一件事做的都不是盡善盡美。

這時候我也可以甩手不做,離開這個老闆,到一個充滿讚美聲、欣賞自己的老闆身邊。這種想法或許沒有錯,但對於自己的成長來說沒有好處。

高能力、豐富的知識這是得到讚揚和成功的保證,沒有這一點作為保證,讚美和欣賞只是暫時的,隨著時間的流逝,能力不足會暴露,知識的匱乏會顯現,失敗會捲土重來。

從失敗的第一次開始,就反思自己的錯誤,從失敗中積累經驗,這才是正確的思考方式。

「牛仔大王」李維斯的西部發跡史中曾有這樣一段傳奇:當年他像許多年輕人一樣,帶著夢想前往西部追趕淘金熱潮。

一日,突然間他發現有一條大河擋住了他前往西去的路。苦等數日,被阻隔的行人越來越多,但都無法過河。於是陸續有人向上遊、下遊繞道而行,也有人打道回府,更多的則是怨聲一片。

而心情慢慢平靜下來的李維斯想起了曾有人傳授給他的一個「思考致勝"的法寶,是一段話:「太棒了,這樣的事情竟然發生在我的身上,又給了我一個成長的機會。凡事的發生必有其因果,必有助於我。」

再次回到大河邊,一個點子突然湧現。他想:"如果自己製造一條小船,幫其他的人擺渡過河,會不會很成功「。

靠著擺渡他賺的了第一桶金,從失敗中尋找經驗,人生的第一筆財富就這樣獲得了。

如何獲得成長型思維

如何獲得成長型思維,曾經的我沒有接受過什麼系統性的教育。只記得在我小的時候,母親時常告訴我,人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任何事你都可以嘗試。只要能肯努力,你可以成為任何人。」

或許正是努力、奮鬥價值觀的薰陶讓我獲得了成長型思維。

如今投入教育事業的我,對於讓孩子獲得成長性思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們最好停止喋喋不休的評價孩子或學生的智力和天賦,這樣會讓孩子更執著於展現自己的智力和天賦,損害他們學習的動力和表現。

成年人經常喜歡說某一個孩子聰明有天賦,為了維護聰明和天賦的標籤,很多孩子會懼怕挑戰。

因為學生做對一道題,老師就誇她聰明;為了維護自己聰明的標籤,當遇到他自己不會做的題目時,就會急於隱藏。害怕被人得出自己不聰明的結論。回憶自己上學那時,事實的確如此。

作為成年人,首先要有信心,每一個孩子都擁有無限的潛力,他們一定會成長。我們不能幫助他們努力,但是我們可以挖掘他們努力的潛能。表揚是一個不錯的方式。

怎樣的表揚才能讓孩子獲得成長型思維?

表揚孩子努力的過程——努力本身、採取的策略、集中精力以及堅持不懈的精神。這種表揚會讓孩子們明白他們努力的過程可以帶給他們成長和知識,而並不是憑藉他們天生的能力獲得的。

卡羅爾·德韋克教授告訴我們,其實每一個人同時具備成長型思維和固定性思維,是特定的事件和情景觸發了其中一種思維方式。我們不能完全消滅固定型思維,但是我們可以培養自己擁有更多的成長型思維,用成長型思維去解決生活中的困難。

相關焦點

  • 思維決定命運|為什麼我們需要成長型思維
    擁有固定型思維的認為人的特質是天生的,後天無法改變;而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所有的技能和智慧,無論在任何領域,都可以通過努力而得到。他們樂於接受挑戰,積極地去擴張自己的能力。為什麼需要成長型思維,以及怎樣去發展它。
  • 成長型思維可以幫你
    有堅韌不拔之志看起來容易,平凡人經常會有發奮圖強積極向上的決心,但實際往往三分鐘熱度,面對失敗的時候,總懷疑自己的不成功是因為沒有所在領域的天賦,以沒有「超世之才」為藉口打發自己,最終絕大部分人都沒法「成大事」,在任何一個領域都難取得較好的成就。那麼取得不凡成就的人,都是天賦異稟的嗎?
  • 思維決定命運:培養成長型思維,讓孩子實現從平凡到優秀的蛻變
    在我看來,女兒陷入這樣的怪圈,正是因為欠缺「成長型思維」,什麼樣的思維稱得上「成長型思維」呢?一、什麼是「成長型思維」?史丹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在《看見成長的自己》一書中提到了「成長型思維」的概念。
  • 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激勵孩子勇往直前
    家長要想讓孩子勇於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就要試著讓他們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形成"成長型"思維。只有這樣,才能使孩子無懼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困難,積極地想辦法克服它們。 面對艱苦挫折,孩子不敢勇敢面對?孩子的思維方式可能出現問題了。
  • 那些有所成就的人,都擁有「成長型思維」,看看你擁有嗎?
    人的觀點會對自己的生活方式產生深遠的影響,它可以決定你能否成為你想成為的那個人,以及你能否做好人看重的事,這種情況的是如何發生的?為什麼這麼簡單的信念有能力改變你的心理狀態,進而改變你的生活?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如貝多芬、愛因斯坦。
  • 想讓自己從平凡變得優秀,你需要四步,給自己培養成長型思維
    而具備「成長型思維」的人,一旦發現自己有這種需要,就會自動進入「學習狀態」。相反,那些缺乏「成長型思維」的人,則認為當前自己的能力足以滿足到當前所有需求,從不會思考未來趨勢,於是就會一直停留在現狀,而無法取得進步了。隨著社會的不斷前進,很多生存和工作的規則也會隨之發生改變,而對於不改變的人來說,這簡直是災難。
  • 《都挺好》蘇明玉:擁有「成長型思維」,才能突破自我,逆流而上
    有人說,《都挺好》不太現實,因為蘇明玉的成功太過於簡單,可我覺得,她的成功並不是偶然,因為她擁有著一種很厲害的「成長型思維」,擁有這種思維的人,在面對困難時就更容易突破自己,逆流而上。什麼是成長型思維?
  • 斯坦福教授10年研究:比勤奮更能決定孩子人生的,是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模式認為:人的能力是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和個人經歷而改變,堅信智力、能力都是可以通過努力學習和練習得到不斷提高。我們可以看出: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擁有自信,認為自己可以學得很好,有學習的欲望!結果就是:孩子對學習有信心——願意學——養成好習慣——獲得知識——好的成績。
  • 大J小D談育兒:父母的成長型思維 定義孩子培養的格局
    擁有成長型思維,「學習」做好父母  「成長型思維模式」這個概念最早由史丹福大學Carol Dweck教授提出,它是相對於「固定型思維模式」而言。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定量的。既然是定量的,他們就會害怕失敗,因為失敗對於他們來說,就是在證明自己的智力或能力不足,於是他們只選擇做更加簡單輕鬆的事情。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則認為,人是可以不斷進步的,因此他們更加關心的是自己的成長,自然他們更加願意接受困難的任務和挑戰。
  • 學霸和學渣形成差距的真正原因,是「成長型思維」,並不是智商
    她將人的思維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成長型思維,一種是固定型思維。固定型思維的孩子,容易固步自封,窩在自己的舒適區,不願意做其他的嘗試。但成長型思維的孩子,經常會打破原有桎梏,敢於努力和創造,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是以,後者更容易成為學霸,並越來越強。而前者即便成了學霸也只是暫時的,一碰到問題就很容易崩潰失敗。
  • 雷歐幻像&嚴淑女: 閱讀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嚴老師一直在研究成長型思維,即以很正向的概念來閱讀和生活。CAAEYC傑出幼教專家貢獻獎等榮譽的獲得,也鼓勵著嚴老師堅持倡導通過閱讀來提升孩子的成長型思維,讓孩子在閱讀中學到有趣又有用的知識。活動開始前,嚴老師為每一位觀眾都發了一張《日常思維評估表》。嚴老師讓觀眾們瀏覽自己的填寫結果,選擇的單數和雙數序號哪個比較多呢?
  • 心理學解析:為什麼你有著「脆弱的高自尊」?警惕「僵固型思維」
    久而久之,他們會懼怕新的挑戰,因為挑戰失敗會有損他們聰明的形象。這在心理學上稱為"僵固型思維",而這才是導致"脆弱的高自尊"的根本原因。那麼那些被誇獎"努力"的學生容易形成什麼思維模式呢?也就是與僵固型思維相反的思維模式——成長型思維。"成長型思維"認為,人的能力不是固定不變的,相反,它是不斷變化的,是可以隨著個人努力而不斷提高的,它不受外界評價的影響。
  • 經驗不能使人成長,如果缺少它,你將永遠停滯不前
    一萬年前,人類只會用打獵來維持生命;5000年前,人類已經可以造出金字塔了;而如今,我們無所不能,可以上天入地,也能遨遊在網際網路的海洋。這一切,依靠的是什麼?所有人一定都答得上來:發展。成長型思維認為,人的能力可以培養,無論先天才能、資質、性格有何不同,都能通過自我選擇與努力而發生變化。
  • 成長型數學思維繪本課程:《王牌汽車》
    如何讓孩子從一堆玩具裡,培養數學思維呢?藉助數學繪本故事《王牌汽車》,將成長型數學思維課堂活動融入其中,就可以實現這些。擬人化的小貨車像孩子一樣有夢想——想要成為最有人氣的王牌汽車。這樣靈動的開篇,瞬間就激起了孩子們傾聽故事的欲望。那麼,如何才能成為最有人氣的王牌汽車呢?
  • 大J小D育兒心得:打造成長型家庭 先做成長型父母
    9月2日,在北京舉行的《跟早教專家學兒童潛能開發》新書分享會上,大J總結了自己的育兒心得:培養孩子最重要的不是為孩子做什麼,而是培養父母自己的成長型思維,用自身的成長定義孩子養育的格局。既然是定量的,他們就會害怕失敗,因為失敗對於他們來說,就是在證明自己的智力或能力不足,於是他們只選擇做更加簡單輕鬆的事情。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則認為,人是可以不斷進步的,因此他們更加關心的是自己的成長,自然他們更加願意接受困難的任務和挑戰。思維模式的建立是受後天環境影響的,嬰幼兒到青少年這段時期是思維模式形成的關鍵階段,而家長作為孩子第一任老師在這裡的作用也是最大的。
  • 盧悅丹:算法告訴你,拖延者怎樣面對失敗
    所以看到莊子說的無用之用,讓我去思考,是不是有一種角度,讓我們可以去喜歡失敗?有沒有誰是喜歡失敗的?反觀你自己的做事流程或者系統,你有沒有考慮過失敗,又把失敗的重要性看得有多高呢?4、面對失敗的思維之所以我們把結果看得那麼重要,往往是因為過去的教育,認為失敗是可恥的,沒有把面對失敗也列入學習計劃。
  • 《終身成長》疏導情緒,日日精進,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
    但終身成長這本書就不一樣,這本書邏輯性不強,都是作者針對心理學統計案例的分析,通過別人的成功和失敗的案例來論證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所以不需要過多的思考,因為有充分的案例,也就讓作者的觀點具備了說服力。
  • 成長思維:鴕鳥心態
    「鴕鳥心態」,面對學業上的挫折或者失敗,個別學子也會頻現鴕鳥綜合症的,具體表現就在於逃避現實、視若無睹、推卸責任、自欺欺人,然後得過且過,混一天算一天,混一學期是一學期.對於父母有益於自己成長的話聽而不聞,對於一些榜樣的人與事情視而不見,明明吃點苦或付出一些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事能躲掉就躲掉,能迴避就迴避,實在逃不了就跟父母討價還價,自以為聰明地跟父母「鬥智鬥勇」並以此自鳴得意,找理由永遠比做實事來得容易,吃喝玩樂的享受來者不拒,吃苦耐勞的事情恕不奉陪.
  • 熵增定律:讓無數人瞬間頓悟的成長思維
    從個人層面,人的成長也需要向外界的老師不斷學習,請教,來豐富自己的思維,打破認知邊界,如果人變成封閉的狀態,試想下一個人該有多無知和可怕。2.用成長型思維代替「固定型思維」每個人的大腦都有「固化的思維」,自律是很難的,你需要不斷的開發大腦,激活它去思考,強迫它去運作,讓它接受來自外界的有效訊息,這樣才不會「生鏽」。
  • 「跨界王」馬斯克的啟示:你所追求的正確,是你成長的最大障礙
    你看,即使像馬斯克這樣的天才人物,一樣會遭遇失敗,承受巨大的壓力。不同的是,馬斯克不會認為失敗是不可接受的,認為失敗是丟人的,面對失敗,他沒有放棄,繼續努力工作,直到最後獲得成功。史丹福大學的卡羅爾·德韋克教授,提出了「固定型思維模式」與「成長型思維模式」這兩種思維模式 。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人的能力可以持續成長,個人可以通過努力獲得成就,所有的錯誤和失敗是我們不斷學習、不斷成長的機會,他們關注做所的事情,關注自己的成長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