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記得以前上大學做家教時,教過一個名叫小新的女學生。小新從小就被她的父母嚴格要求完成各種事情,幾乎什麼事情都要極盡完美地完成。正因如此,高質量的要求慢慢形成一種生活常態。小新的媽媽對於小新比較"聽話"地完成各種事情、嚴格遵守自己定的規矩,並因此變得越來越優秀感到由衷的高興。可是,小新卻變得越來越"敏感"、越來越脆弱,皆因她很多時候無法接受自己無法完成或做不好某些事情,甚至很容易因為自己能力不足而放棄。
小新原來是學校合唱團高音部的成員,平時學校的各種重要演出都少不了她,可以說算是團裡的"主力"。不料有段時間小新突然身體不適,病了足有一個星期,嗓子有時候痛的說話都比較困難。等她稍好些,重新回團訓練的時候,合唱老師卻把她重新安排到她以前從未唱過的低音部。因此,小新再也沒參加過合唱團的訓練,導致年底的大匯演都無法參加,喪失了一個展示自己的大好機會。
為什麼小新會如此狠心做出這個決定呢?在後來和她聊天才得知,她老是覺得合唱老師欺騙她,開始時以她的嗓子漂亮為理由哄她參加合唱團。她認為自己嗓子條件不夠好,低音部分老是唱不好,根本不適合唱歌。而且老師對自己的表現也不滿意,明顯沒有以前那樣關注自己了。唱歌對於她來說已經不再有意義了,因此她想放棄。
事實上,合唱老師這麼做是有道理的。合唱團裡的位置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為了最終演出效果的完美,誰更適合哪個位置就讓他在哪個位置。那段時間小新的嗓子並沒有完全恢復,高音部分對於她來說會有些吃力,小新暫時處於低音部對於她嗓子的調理有莫大的好處。可是她卻對這一番好意視而不見,陷入了自責和抱怨的怪圈。身邊的親朋好友對此都表示十分惋惜。
孩子稍微遇到一些挫折就止步不前,這種"懦弱"的表現正常嗎?相信很多人都會說"不"。家長要想讓孩子勇於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就要試著讓他們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形成"成長型"思維。只有這樣,才能使孩子無懼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困難,積極地想辦法克服它們。
面對艱苦挫折,孩子不敢勇敢面對?孩子的思維方式可能出現問題了。
有專家研究證實,不同的人在面對困難時,通常會存在兩種思維方式:
1.固定型思維
過於執著於最終結果,而忽視過程帶來的樂趣。他們甚至會為了避免失敗而選擇置之不理或者直接甩手不幹。認為要想證明自己的能力必須要取得成功。他們一旦遭受挫折,就會走進覺得自己不行的死胡同裡,不願意接受挑戰。
當擁有固定型思維的時候,孩子即使失敗了也不懂得從中吸取教訓。他們反而更願意努力維護自己可憐的自尊,不想面對挑戰。
2.成長型思維
能堅持做一件事情,不輕言放棄,在做事過程中享受樂趣。會主動尋求各種外界的幫助,即使失敗也能夠堅強地恢復,潛力巨大。不懈努力會帶來成功,執著於不斷學習與自我提升。沒有全力以赴或者在此過程中沒有進步,才意味著失敗。挫折和挑戰會被看作是提高自己的機會,並因此不斷改善自身,實現進步。
面對困難時,擁有固定型思維的孩子會表現出明顯的畏難情緒,而擁有成長型思維者則往往能夠克服挫折,繼而獲得成長。顯而易見,成長型思維非常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那麼,真正擁有"成長性思維"的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的具體心理表現是什麼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知難不退,即使失敗也有好心態
孩子面對挫折,往往知難而退,說到底就是他們害怕失敗,害怕自己被人嘲笑。挫折會讓孩子不敢正視自己。相反,獲得"成長型思維"的孩子遇到同樣情況不會一蹶不振,他們會深刻總結經驗教訓,從中快速成長起來,日後做得更好。
2.永不放棄,及時調整心態換方法
面對困惑,"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會及時轉換心態,換個角度思考問題。一條路走不通,就走另一條路;不是因為不擅長想不出來,而是因為自己可能忽略了某些重要信息;對"條條大路通羅馬"深信不疑。
3.不設界限,不斷超越自己實現自我
"成長型思維"的孩子不會輕易給自己設限,他們把從做事的過程中不斷成長當成一種習慣。面對未解決的問題,他們會告訴自己可以通過努力與學習變得更聰明,而不會覺得自己不夠聰明。當自己達到了一定的成就時,他們也不會滿足於自己目前所處的高度,並會一步懷疑和思考:這是我最好的水平了嗎?我還能夠做得更好!
"成長型"思維培養四步驟
"成長型"思維會讓孩子化阻力為動力,面對挫折越戰越勇。既然孩子擁有"成長型"思維會受益無窮,那麼孩子應該如何獲得成長型思維呢?
1.接受
家長要讓孩子慢慢發現自己身上存在的某些固定型思維,並且接受自己的這些思維方式。而且,家長要讓他們知道,這種思維方式是日積月累的正常現象,但這並不意味著要按這種思維方式去做而導致某些不良後果。
2.觀察
在孩子面對挑戰的時候或遇到困難的時候,家長要仔細觀察並判斷孩子出現定性思維的時機。當出現固定性思維的時候,家長還要看看孩子會有什麼表現。
3.命名
這是一個有趣的方式,即可以讓孩子給自己的定性思維取名字,比如"傑克"。讓孩子約束自己並告訴身邊的人,在自己感受到壓力的時候,自己的"傑克"會出現。在需要和同伴合作的時候,可以交換"傑克"出現的情境,這無疑會增進團隊的緊密合作。
4.教育自己
在"安娜"出現的時候,嘗試教育自己,不要總是依靠"安娜"解決問題,要靠自己戰勝挫折。也可以在"安娜"出現時,說服"安娜",分析不讓他出現的原因,並邀請"安娜"和自己一起面對困難,解決問題。
培養孩子擁有"成長型"思維,家長還得必須掌握正確誇獎孩子的方式:
1.表現責任心與條理性
在做事的過程中,孩子難免有時候會沮喪。家長在這種時候不能過分責怪他們,而是要給予他們一定的鼓勵,肯定孩子的責任心。這樣不僅會讓孩子獲得成就感,而且會更有信心繼續完成任務。同樣地,孩子的條理性如果得到肯定,也會增強其責任感,使其更明確地完成某些事情。
2.表揚努力與態度
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學會正確地誇獎孩子,這樣無疑會更容易讓孩子成為一個陽光積極的人。對於孩子來說,家長是孩子最好的榜樣,而孩子因此總是會不自覺地模仿家長。當家長能夠看到孩子為某件事認真地付出努力,孩子也會慢慢學會發現自己努力學習的過程。
3.表揚細節與創意
做事天馬行空往往是孩子的天性,他們的想法總會讓許多成年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家長在孩子做事時,要注意孩子全神貫注的那些小細節。家長孩子的細節恰當地稱讚,會讓他們感受到重視。對孩子創意的讚揚,會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肯定,從而繼續保持一定的創意。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