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明確培養孩子的目標才不會失去方向
對於一代代父母來說,培養優秀的孩子是個永恆的命題。望子成龍、盼女成鳳更是萬千父母孜孜以求的教育目標。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名列前茅出類拔萃,於是不少父母因為擔心孩子不夠優秀而深感焦慮,心裡卻又並不清楚所謂「優秀」的標準是什麼,也不清楚到底要將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
學校開家長會的時候,老師們總是苦口婆心地強調:請父母先接納自己的孩子是普通人,再根據孩子的特長和愛好進行有針對性地培養,給予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這個建議是中肯的,但卻是很多父母難以接受的。如果自家孩子跑慢一點兒泯於眾人,那將來怎麼在競爭中取勝呢?
為了讓孩子每一步都不落於人後,父母們千方百計把孩子送進名校,報名各種輔導班,同時恨不能全天候監控孩子的學習。於是,如何讓孩子變得優秀乃至超越優秀,成了父母們關注的焦點,更成了他們焦慮的源頭。
曾經引起熱議的「北大媽媽付費群」事件,就是父母深層焦慮的具體體現。一名北大學生的媽媽,建立了一個「家庭教育收費群」,分享自己的教育理念。加入該群的每個家庭每年收費9980元,不提供任何繳費憑證,不承諾教育效果,中途退群也不退費。即使有這樣的「霸王條款」,僅僅因為「可能幫助孩子考入北大」的誘惑,仍吸引了千餘名家長圍觀諮詢。
今年因為疫情防控導致的居家學習模式進一步放大了這種焦慮。不少父母突然變得無所適從,疫情期間離開了學校這個教育的「主戰場」,如何才能保證孩子不掉隊或保持優勢呢?父母們又陷入新的焦慮和迷茫中。
父母關注孩子的學習沒有問題,但不應把所有的焦點都放在學業成績上,而忽視孩子其他方面品質的培養。父母需要先有清晰地培養孩子的目標,才知道朝哪個方向努力,如同開車上路一樣,需要先知道目的地在哪裡,才能明確行進方向和路線。而不是因為唯恐落後,只會盲目超車,開得飛快又匆忙,卻不知道要開到哪裡去,最後的結局只有迷失。
學業成績不是衡量優秀的唯一標準
學業成績是不是衡量優秀的唯一標準?孩子的全面發展是否比單一的學業成績好更重要?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需要做些什麼能讓孩子成為一個有健全人格的真正優秀的人?很多父母可能都沒有認真思考過這幾個問題。
時下不少父母簡單地將家庭教育定位為學校教育的延伸,甚至是學校智力教育的延伸,即以孩子的智力發展、學習成績作為最重要的教育訴求。父母往往以過來人的經驗與視角認為:學業成績優異=優秀=未來人生坦途,只要抓好孩子的學習,未來便可無憂。
為了達到這樣的教育目的,不少父母希望克隆「別人家孩子」的成才之路,幫助自家孩子達到同樣的優秀層次。每年高考、中考結束後,一些成績優異的學生很快成為被採訪的熱門對象。有些良好的學習習慣或方法是有共性的,的確值得推廣和學習,但父母也要看到每個孩子都有自身特點與不同個性,別人的經驗不一定適合自己的孩子,優秀人才的培養過程也不是同一標準的生產線。
不是每個留守家庭都能培養出像鍾芳蓉一樣優秀的孩子。其實很多出類拔萃的人才取得成功的秘訣,絕不僅是智力因素或學習技巧,恰恰是優秀的品格特質支撐他們飛得更高走得更遠。比如鍾芳蓉,人們的關注點更多是她考了高分卻選擇了冷門專業,為什麼不反過來想想,也許恰恰是孩子對歷史的熱愛、對理想的執著給了她莫大的力量,幫助她克服困難堅定信心,才取得了最後的佳績。
所以家庭教育首先要關注的應是學習之外的事情。智力的培養開發有學校的系統教育作為支撐,父母應該更多關注孩子優秀人格品質的培養、科學思維方式的形成、美好心靈的塑造等。這些才是支撐孩子未來變得更加優秀的先決條件,也是保證他們在通往優秀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和前進的助力器。
學業成績當然也是體現孩子是否優秀的標準之一,但絕不是唯一的標準。對於成長中的孩子來說,「如何變得優秀」應該是一道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去考量的多選題,而不是父母心中只有唯一答案的單選題。家長應該將自己的教育角色定位為能夠為孩子的優秀增磚添瓦的賦能型家長,而不是用單一的「優秀」標準禁錮孩子發展的負能型家長。
允許孩子追尋自己心中的「優秀之路」
電影《無問西東》裡有一句臺詞令人印象深刻:「願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父母應鼓勵孩子遵循自己的內心,追尋人生的理想,勇敢探索適合自己的道路。一個優秀孩子的養成絕不是偶然的,背後的確需要父母和家庭的支持與託舉,這種支持不僅是努力給孩子提供實現理想的條件,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尊重孩子的理想和選擇,如此才能讓孩子真正活出人生的精彩。
願更多的孩子都能擁有這樣善解人意的父母,不是將孩子作為攀比和滿足自己虛榮心的工具,不用外在的評價和單一的標準去束縛孩子的成長,而是著眼於正確引導與培養孩子的價值觀,著眼於發現並欣賞孩子身上的優點,著眼於尊重孩子的獨特個性和內心想法,著眼於幫助孩子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理想。如能有幸擁有這樣的父母,孩子即使不能達到世俗意義上的「優秀」標準,但也必然能成為一個健康、快樂、有幸福感的人。
(鄭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