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究竟有沒有訣竅?父母培養孩子,到底培養孩子的什麼呢?

2020-12-21 悠一格

不知道有多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在孩子還是3、4歲,剛剛上幼兒園的時候,就讓孩子早早識字、背古詩、學算術,報名參加各種各樣的早教班、才藝班,希望孩子早早學會更多的技能和特長。

父母希望培養孩子成才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樣做,真的可以培養好孩子嗎?

日本文教大學教育學系特殊教育學教授、小兒科專科醫生,同時也是腦科學研究學者——成田奈緒子指出: 許多家長熱衷於提前開發孩子的各種能力,這種拔苗助長的行為,看似讓孩子領先在了起跑線,其實只是為孩子將來的發展埋下了隱患,最終會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看到這裡,有些父母會感到困惑了:那麼,不培養孩子這些技能和才藝,我們培養孩子,究竟是培養什麼呢?

面對父母育兒的困惑和誤區,成田教授將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寫成了《培養孩子,就是培養大腦》這本育兒新書。

成田教授作為腦科學研究專家,她在《培養孩子,就是培養大腦》書中指出:培養孩子,就是「培養孩子的身體和心靈」

而「培養孩子的身體和心靈」和「培養大腦」其實是一樣的。成田教授用了一個等式來表示:培養孩子=培養大腦。

只要父母尊重孩子的大腦發育規律,就可以事半功倍,讓孩子成長。

成田教授為了讓普通讀者,特別是新手爸媽能夠更好地理解,她形象地把大腦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身體腦」、「思考腦」和「心靈腦」

其中,「身體腦」,負責吃飯、睡覺、呼吸等,滿足人類生存最低限度需要的機能。而身體腦的塑造主要發生在孩子0-5歲之間。

而「思考腦」,主要涉及語言發展、身體精細動作的發展以及智力發展。「思考腦」從1歲開始發育,到18歲都一直在發展,其中從6歲到14歲是「思考腦」發展的關鍵時期。

第三部分「心靈腦」,是用以連接「身體腦」和「思考腦」的部分,主要部位是大腦的前額葉。「心靈腦」同時也被叫作「社會腦」和「人類腦」。

「心靈腦」都有什麼功能呢?

原來,當我們被憤怒、不安等情緒控制的時候,考慮周圍的情況,並採取相應行動的高等心理機能就由「心靈腦」來掌管。

心靈腦的塑造時期主要在孩子9歲至15歲之間,到18歲前後一直還會持續發展。

經過這樣的形象劃分,父母就清楚地知道了孩子生長發育的先後次序,以及在某些特定時間階段的輕重緩急。

從這個劃分父母還可以看出:孩子從出生到8歲是大腦塑造的黃金時期。只要在這個寶貴的發展時期,父母能夠持續給孩子提供有益的刺激,就可以讓孩子的大腦健康、穩步、快速地發展。

成田教授特別提醒家長:孩子的「身體腦」、「思考腦」和「心靈腦」,它們各有其作用和發育的關鍵期。如果父母違背大腦發育規律,過早搶跑,表面看起來是佔據了短期優勢,但實際上卻阻礙了孩子未來的發展。

父母在培養孩子大腦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搞錯「身體腦」、「思考腦」和「心靈腦」的培養順序,要保持好三者的平衡

更準確地說,培養孩子,就是從孩子出生開始,一直到孩子18歲這之間的時間裡父母要有序、平衡地培養孩子的大腦。

所以,當父母們學習和了解了培養大腦的順序,知道了孩子不同年齡階段大腦平衡的方法,就不會再為「孩子在什麼年齡該培養什麼內容?」這樣的問題而感到煩惱了。

通過閱讀《培養孩子,就是培養大腦》這本書,我們父母會恍然大悟,原來,育兒可能真的並不需要什麼訣竅,需要的僅僅是常識。特別是剛剛有了孩子的新手爸媽們,會驚奇地發現:

原來培養孩子的辦法如此簡單,培養孩子的好方法原來就蘊含在日常生活之中,在孩子成長中的關鍵階段,只需要我們父母按照正常的方式生活就可以了。

用最簡單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培養孩子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運動這些我們看起來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呀!

很多父母會說:這還不簡單?

但是,現實會告訴這些新手爸媽:要讓孩子好好吃飯,好好睡覺,這可真的不簡單。

首先,父母要知道,也要讓孩子明白:為什麼需要好好吃飯?因為只有好好吃飯,才能讓身體和大腦營養均衡。

好好吃飯,特別是要讓孩子「開心吃飯」,當全家人一起開心吃飯的時候,這就是最好的親子時光,也是讓孩子的各種感官都得到刺激的時刻,更是家庭教育在這些日常生活的細節之中的體現。

另外,好好吃飯的一個重要作用,是能夠通過保證營養均衡的健康飲食,促進孩子大腦血清素分泌。

血清素是什麼東西?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血清素,是大腦中的一種神經遞質,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快樂荷爾蒙」。當身體分泌血清素的時候,個體會處於鎮靜、安定、身心平衡的狀態。

血清素能夠降低不安和恐懼,改善注意力不集中和急躁、混亂的狀況,帶給人安心和愉悅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神經遞質。

接下來,父母要明白為什麼要培養孩子好好睡覺呢?因為大腦需要足夠的睡眠時間來促進發育。

大腦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睡眠時間,因年齡而異。幼兒園大班的孩子每天都需要睡眠10小時,小學生需要睡9小時,而初中生和高中生需要睡8小時。

孩子好好睡覺的時候也會分泌血清素,讓孩子的情緒安定和感到愉悅。

如果孩子睡眠時間和睡眠質量得不到保證,不僅影響孩子的身體機能和大腦發育,還會降低孩子的學習效率和能力,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除了好好吃飯、好好睡覺以外,還有就是好好運動。做到這三條,孩子的健康童年,就有了基本的保障。

閱讀這本帶著明顯的日式教育風格的書,仿佛是在聽成田教授在娓娓道來她的關鍵詞是「生活」的育兒觀點。

生命不是一場短跑比賽,當孩子還處於「身體腦」該發展的2歲時,如果父母就開始讓孩子參加「早教」,甚至過度學習,等於是讓孩子的「思考腦」開始提前拼命工作,這樣「拔苗助長」的方式只會打亂大腦的平衡,會造成孩子在未來的發展中後繼乏力。

正確的做法是,父母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遵守大腦發育的順序和規律,保持「身體腦」、「思考腦」和「心靈腦」這三個方面的平衡,這才能培養孩子健康發展。

當父母看到書中正確的觀點,感覺到過去培養孩子的方法做錯了,那又該怎麼辦呢?

成田教授在書中告訴孩子父母:不要太自責,只要意識到錯誤並加以改正,就還有機會。

因為大腦具備修復能力,我們可以調整培養方法,當孩子出現一些不好狀況的時候,只要回到起點,先照顧孩子的「身體腦」,讓孩子吃好每一頓飯,讓孩子睡好每一天的覺,再同時保證每一天足量的運動,使身體產生「快樂荷爾蒙」——血清素。

當父母幫助孩子調整好「身體腦」後,接下來,再考慮孩子「思考腦」如何想辦法正確發展,這樣也算是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在探討培養孩子的同時,想想我們自己這些成年人每天面臨的焦慮狀況,其實我們成年人又何嘗不需要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運動呢?

看看我們自己和周圍的人,每天忙忙碌碌,該吃飯的時候,不好好吃飯;該睡覺的時候,刷手機、熬夜,不好好睡覺,白天疲乏、無活力,工作不在狀態,心情也不佳。

我們每天都在過度地使用「思考腦」,但是,卻忽略了要照顧好「身體腦」,結果因為身體狀態不好,心情焦慮、鬱悶,直接影響了「心靈腦」。長此以往,健康生活就無法保障了。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不論是孩子,還是成人,如果把生命旅程,看作是一場馬拉松的話,想要跑完全程,終究還是要回到生活本身,從認真對待每一頓飯,每一天的睡眠和每一日的運動才行。

綜上所述,《培養孩子,就是培養大腦》這本書中的育兒觀點,跟目前很多帶著商業化目的,向父母販賣焦慮等所謂的教育觀點是完全不同的。

成田教授認為「孩子的成長之源在於大腦,孩子的教育來源於日常生活,我們養育孩子的目標是培養孩子長大以後,能夠憑藉自己的力量擁有幸福的人生」等育兒觀點,有助於我們父母化解育兒過程中的焦慮,懂得回歸到「生活」這個培養孩子的關鍵點。

通過閱讀這本書,可以讓我們父母一方面懂得養育孩子的本質是什麼;另一方面幫助我們父母去學習和了解到更多、更具體的、針對孩子各個年齡段特點的、可以立刻上手的養育方法。

成田教授的育兒觀點啟發了我們,讓我們思考重新回到生活本身去,讓我們父母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會特別注重從生活這個源頭上支持孩子的成長,而不是去向外界盲目尋找。

中國的禪宗有句偈語,說:穿衣吃飯,無非是道

而《培養孩子,就是培養大腦》這本書的育兒觀點和咱們中國的這句禪宗偈語是一脈相通的。這都是告訴我們,培養孩子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運動,這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同時也是我們成年人一生值得修行的目標與境界。

感謝閱讀!歡迎關注「悠一格」,和我一起探討與分享育兒路上的感悟和心得。

相關焦點

  • 育兒心理學: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父母要給孩子「有限選擇」
    有些時候,家長總是煩惱孩子過於沒有主見,別人說什麼事情不是應付就是覺得都可以,因此一直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其實,育兒心理學就對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有了這樣的分析和理論,並且表示父母要給孩子"有限選擇"。什麼是"有限選擇"?美國的心理學家曾經有過這樣一組實驗,實驗內容其實也非常簡單。
  • 怎樣培養自覺的孩子?父母先放下「孩子應該……」的控制想法
    當我們結婚,就會成為父母,可是我們為什麼要成為父母,卻沒有多少人真正思考過。當成為父母之後,我們又想過,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嗎?當孩子一天天長大,變得叛逆,難以溝通,我們會焦慮,煩燥。想像小時候一樣管控孩子,卻發現事情已經脫離了掌控。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現在親子矛盾那麼多,因此也發生了許多惡性事件。
  • 大J小D談育兒:父母的成長型思維 定義孩子培養的格局
    當父母幾乎沒有不焦慮,從最開始保證孩子健康、到隨著孩子長大,各種能力的培養,這樣的挑戰要持續很多年。但是世上沒有父母學校,在父母這個角色裡,很多人都在同一起跑線上,摸著石頭過河,邊教邊學。  在這些不確定中,早教達人、育兒暢銷書作家、微信公眾號大J小D的作者大J選擇了從頭學起。
  • 自信心對孩子究竟有多重要?學會這三招,培養孩子自信心
    文/阿布媽媽聊育兒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開朗,很多父母看到孩子膽小懦弱就忍不住抱怨。比如,孩子不敢和小朋友玩耍,家裡來了客人不敢上前交流,進入到陌生環境只會往父母懷裡躲......這其實都是孩子不自信的表現。
  • 如何培養孩子的樂觀性格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具有這種正面性格呢?專家為家長們提出了不少建議。 不妨讓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擁有不同的選擇權。只有從小能享受選擇權的孩子,才能感到真正意義上的快樂和自在。 例如,對於兩三歲的孩子,應該允許他自己選擇早餐吃什麼,什麼時候喝牛奶,穿什麼衣服,對於四五歲的孩子,應該允許他在家長許可的範圍內挑選自己喜歡的玩具。選擇周末去哪裡玩,對於六七歲的孩子,應該允許他在一定的時間內選擇自己喜歡看的電視節目,什麼時候學習等。
  • 培養孩子的財商
    第二,對於錢或者個人財產要知道珍惜,不可以浪費,猶太人講究節儉,生活基本功能得到保障就可以。猶太人的理財教育最為重要的還是教授孩子們關於錢的最核心的理念,那就是責任。孩子知道錢是怎麼來的,也就更進一步地知道了節儉。不光要節儉,還要懂得付出,懂得慈善。不光是為個人,也是為社會。 哪麼如何培養中國孩子的財商呢?
  • 一個孩子從幼稚到成熟,這5種育兒方法,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什麼是成熟 #真正的成熟是什麼樣的#成熟的定義是什麼,每個人的理解都不一樣,每個成熟的人面對生活都會有不一樣的感悟。成熟意味著蛻變,意味這獨立,也許有的人終其一生也學不會什麼是成熟,但是對於大部分來說,走行成熟的這個過程是人生的必經之路,從什麼時候開始成熟主要取決於基礎教育的好壞和生活的歷練,對於孩子來說,基礎教育無疑是最重要的。
  • 想像力在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該怎麼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呢?
    當一些孩子對周邊的世界充滿好奇,但又不是很了解的時候,他就會用力的去想像,想像真相到底是怎麼樣的,這個時候呢孩子的想像力也隨之發展了,隨之被培養了。所以呢,我們要時不時的提高孩子的想像力,促進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在好奇的過程中一步一步享受,提高想像力。在我們培養了孩子的好奇心以後呢,同時我們要提高孩子的感性知識。
  • 怎樣培養孩子的理解能力 父母這樣做
    並不是每一個小孩子出生以後理解表達能力都很強,隨著年紀的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也會慢慢提高,所以說家長應該給孩子一些時間,不要給孩子有太大的壓力,但是反過來講如果孩子的理解能力相對偏弱的話家長就應該重點進行培養和訓練了,那麼如何才能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呢?
  • 培養優秀孩子 重在人格塑造
    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名列前茅出類拔萃,於是不少父母因為擔心孩子不夠優秀而深感焦慮,心裡卻又並不清楚所謂「優秀」的標準是什麼,也不清楚到底要將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 學校開家長會的時候,老師們總是苦口婆心地強調:請父母先接納自己的孩子是普通人,再根據孩子的特長和愛好進行有針對性地培養,給予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這個建議是中肯的,但卻是很多父母難以接受的。
  • 性格影響孩子一生,父母應如何培養?
    孩子身上表現出的很多行為問題、性格特點,都可以追溯到家庭環境的影響上來。比如分離焦慮,有些父母會覺得孩子性格膽小、黏人、不獨立,但很可能是孩子的安全感沒有建立好,和父母之間沒有形成一種安全的依戀關係,所以在外界環境中會感到不安、害怕,難以適應新環境。
  • 孩子的情商該如何培養?
    而加拿大的心理學家亦曾說過:「如果沒有高的情商或是健康的情商,再高的智商也無法彌補人際溝通方面的欠缺。智商對孩子的成功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情商,至少兩者要平行」。近年來,情商高、高情商這三個字總會時不時的飄進我們的耳朵裡,讓許多父母也會漸漸的開始關注要如何培養出情商高的孩子,那麼,到底什麼是高情商呢?為什麼又要培養高情商的孩子呢?
  • 如何給孩子進行全腦開發?左右腦型差別大,關鍵在於父母的培養
    所以,現在特別流行全腦開發,左右腦到底有什麼細分,家長又該如何培養,讓我們來詳細了解。 給孩子全腦開發孩子才能全面提升腦智力,日常生活中父母需要如何培養孩子全腦開發呢? 開發大腦的前提是保證營養充足,營養跟的上,孩子的思維才會快,訓練上才能跟的上。
  • 這5類孩子,天生就是「學霸」,父母好好培養,別毀了孩子的將來
    在我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幾乎是所有家長最大的願望,因此家長們總是會想,我家孩子會不會是一個學霸呢?甚至有的家長趁著孩子還沒有出生就開始揣測自己的孩子將來能不能有出息,是不是讀書料。其實孩子將來能夠成為什麼樣的人通過小時候的一些特徵就能夠看出來,正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是不是學霸,從小就能看出來,家長要多多注意。
  • 孩子任性、沒禮貌,父母尷尬?做好3方面培養懂禮貌受歡迎的孩子
    周末帶女兒去表妹家玩,她家正好有客人也在,表妹正在招呼客人,帶著女兒有禮貌的跟每個人打招呼,突然聽到坐在客廳玩耍的貝貝大聲說到:「你們聲音太大了,都吵到我看電視了!」聽到貝貝的話,表妹也很尷尬,對客人說:「孩子小,還不懂事。」平常表妹對孩子比較溺愛,會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導致孩子非常任性,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 父母懂不懂規劃,教育出來的孩子有差距,金錢觀培養要趁早
    01育兒規劃小柔一直向閨蜜炫耀自己嫁對了老公,他每個月會固定存奶粉尿片的錢,甚至孩子將來上學的錢都提前規劃好了,探討孩子的教育問題,一體化培養問題等。寶爸一直忠告小柔:手裡存點錢,以後我們做什麼事情才有底氣,千萬不要亂花錢了。另一個朋友家庭的做法讓人感覺很奇葩,老公喝酒很厲害,很少管孩子的事情,經常跟著一幫狐朋狗友吃喝,又沒有正經的工作,家裡兩個女兒一個兒子。
  • 當孩子要零花錢,你的做法影響孩子一生,培養正確金錢觀很重要
    1.不要直接拒絕每個人在社會中生存不可避免的,都需要和金錢打交道,所以當孩子向你要錢的時候也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在這個時候父母不應該忙著拒絕,而是應該問清楚孩子到底需要做什麼。如果孩子需要花錢的地方是比較浪費的,那麼父母要注意引導,讓孩子養成正確的消費觀念,而不是直接拒絕他們。
  • 孩子的性格沒有天生的,教家長7個方法,培養出孩子的自信性格
    性格是指人在與外界交流時的一種行為準則,這種準則是人在成長過程中一點點習得的,因此人的性格都是後天教育的結果——性格沒有天生的。在平時的生活中,孩子有怕人、怕事、膽小等表現並不是極個別的現象,許多孩子都會產生想要逃避困難、挑戰的心態,這是孩子們自信心不足造成的,需要家長們在背後推一把孩子幫助建立自信心。
  • 如何提高孩子自控力?父母不妨試試「棉花糖實驗」,培養自律寶寶
    也就是說,如果說家長沒有及時糾正孩子三分鐘熱度,那麼很有可能對孩子造成深遠的負面影響,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更輸在未來。那麼,如何糾正孩子自控力差,該知道孩子為什麼自控力差。    原因二:不守規矩  有些孩子在明知道父母已經設下規矩了,但是仍舊我行我素不聽父母的話,而這樣的做法往往是因為內心欲望過於強烈,也就是說並不能按部就班地服從父母的安排,那麼,這樣的潛在叛逆現象會導致他們對什麼事情都是試試就好的膚淺態度
  • 哈佛教授:快樂孩子有「六個共性」,3歲前有兩次培養機會
    「文/育兒女神Miss劉,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導語:「原生家庭」是指子女在沒有和配偶組成家庭的時候,和自己的親生父母組成的家庭。這個詞近幾年很火,很多關注育兒的家長,都一定在各種平臺上看到過這個詞,那為什麼育兒專家們,會頻頻提及原生家庭呢?研究發現:一個人的「原生家庭」情況,會極大地影響他此後的一生,包括性格、職業選擇、發展方向,就像孫悟空逃不出五指山一樣,我們的孩子也逃不出原生家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