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學社:中國古建大師的「黃埔軍校」,破譯古建築的歷史密碼

2020-12-22 騰訊網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頔

薊縣獨樂寺、正定隆興寺、大同華嚴寺、應縣木塔、趙州橋、晉祠……十一黃金周期間,這些以古建築知名的景點會迎來一撥撥國人的遊覽和觀摩。正是90年前成立的中國營造學社,讓這些古建不再只是默默矗立在北方的田野。營造學社奠定了中國建築史研究的基礎,令中國古代建築的基本原則和發展譜系首次擁有了讓人信服的系統解釋。更為重要的是,營造學社歷經內憂外患的洗濯,邁出的每一步都以忠貞的家國情懷作為底色。

「天書」現世,中國人要研究自己的建築史

營造學社的創立,當然要從《營造法式》這本書說起。

曾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和內務總長的朱啟鈐,在任期間主導了古都北京的許多近代化工程,對北京古建築有濃厚興趣。

1919年,朱啟鈐受命以北方總代表的身份前往上海參加南北議和會議。途經南京時,他在江南圖書館意外發現北宋李誡所著建築術書《營造法式》手抄本,共34卷。被譽為近代中國第一位古建築專家的朱啟鈐大喜過望,因為這是我國古代最完整的建築技術書籍。

《營造法式》是北宋徽宗朝官方編纂出版的關於建築設計與施工的專著,其性質接近今天的設計手冊加上建築規範。此書之於中國古代建築史,恰似古羅馬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之於西方古代建築史,都具有學科奠基的意義。只不過由於時隔近千載,書中所記關於北宋建築的內容,不要說設計原則,就是普通的名詞、術語,都已非清末民初老匠師們所能解釋,在時人看來已近乎「天書」。

議和破裂後,朱啟鈐辭去所有官職,費時7個年頭、花了5萬多元,在學者的幫助下對手抄本進行勘校,並於1925年印刷出版,其中一套送給了著名思想家梁啓超。這一年,梁思成正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學習,很快就收到了父親梁啓超轉寄來的《營造法式》。

當時的梁思成,雖然在建築系的主要專業課——建築設計課中成績優異,但他更痴迷於建築史。課餘時間,他常常泡在建築系的圖書館裡研讀西方建築史經典,而在掩卷沉思、發思古之幽情之時,深深感慨中國這樣一個文明古國,居然沒有一本國人書寫的中國建築史。收到《營造法式》後,梁思成既興奮又懊惱——「當時在一陣驚喜之後,隨著就給我帶來了莫大的失望和苦惱——因為這部漂亮精美的巨著,竟如天書一樣,無法看得懂。」

國際學界缺少對中國建築的認識和研究;而在國內,中國文人階層認為這不過是屬於「匠人」們的形而下技藝,不具過多的精神價值。於是,中國古代建築的天賦全然顯現在工匠手上,那些絕世技藝歷來是口口相傳,落在紙面上的極為稀少。當工匠們飄然逝去,也就是中國古建築壽終正寢之時。

中西相交的時代風潮下,一場建築領域的「整理國故」運動迅速開展。1930年3月,位於天安門後身的十幾間破爛不堪的西廡舊朝房,悄然掛起了「中國營造學社」的牌子。由朱啟鈐出資,我國第一個古建築研究團體,就這樣開始了不凡的旅程。

搶救國寶,研究典籍結合實地考察

營造學社在北京創立後,首先把目光投向了這座故都北郊的圓明園。搜集史料、搶救遺物、測繪勘察、遺址保護……僅從圓明園搶運出的雲片石就有一千車,那些有觀賞價值的遺物則轉運至中山公園供人們參觀。1931年,營造學社舉辦了「圓明園遺物與文獻展覽」,展出內容包括搶救出來的蘭亭八柱與石碑、露水神臺,以及青蓮朵、青雲片、搴芝石、繪月石四塊奇石、石刻等,此外還有1800多件圓明園「樣式雷」圖檔和18具燙樣模型。這些國寶級文物,因營造學社竭力搶救而僥倖逃離覆滅的厄運。

劉敦楨

在朱啟鈐的感召下,營造學社很快集聚了國內相關領域最優秀的專家:梁思成出任法式部主任,建築學家劉敦楨任文獻部主任;考古學家李濟、史學家陳垣、地質學家李四光、建築學家林徽因、楊廷寶等等都赫然在列,一時星光燦爛。

營造學社對中國古建築的研究,不僅僅拘泥於技藝層面,而是將其置於大文化、大歷史背景之下,與眾多學科勾連在一起,進行透視和解剖。學社的名字之所以不叫中國建築學社,玄機便在這裡。其研究模式呼吸著變革的清新空氣,把研究典籍與現場勘察結合,突破了沉迷於書卷的古老成規。

梁思成從北京的明清古建築開始學習研究,以故宮為藍本,拜老匠人為師,結合清雍正時期頒布的工部《工程做法》一書,初步廓清了清代建築的基本營造法則,並於1932年完成《清式營造則例》,該書至今依然是研究清代建築的入門讀物。相較於清代《工程做法》,北宋《營造法式》的研究則困難得多。由於時隔近千載,書中所記關於北宋建築的內容,不要說設計原則,就是普通的名詞、術語,都已非當時工匠們所能解釋,只能從宋代的實例中去探求。

於是,在整個華夏大地上努力尋找《營造法式》時代的木結構遺物,成為破譯這部天書的最關鍵工作,學社開始對全國重點古建築進行調查、測繪和研究。

1937 年,林徽因在測繪佛光寺內的唐代經幢

首先從北京開始,專家們背著照相機、盒尺和筆記本,對故宮、太廟、社稷壇、北海、十三陵等近百處古建築進行了考察。僅對北京中軸線上主要建築進行的測量,就繪製出數百幅圖紙。隨之,他們又對華北地區137個縣市的1823座古建築堂、房、舍進行勘察,詳細測繪206組建築,完成測繪圖1898張。

從1932年學社工作全面開展至抗日爆發前的五年內,學社成員走過中國上百個縣市,尋訪近千處古代建築,對它們第一次做了現代科學方法下的測繪記錄與研究,其中許多建築的意義是首次被認識,例如明確了五臺山佛光寺為中國唐代木構建築實證。

獨闢蹊徑,後來居上贏得中日研究競賽

去各地考察古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並非易事。除了路阻難通、炮火不熄這些現實中的難題,與國外尤其是日本學者的研究競賽,也為學社成員添加了不少的額外壓力。

由於國內建築學研究的滯後,對中國古建築的科學考察,不論西方學者還是日本學者都開始得更早,相當多學者的調查範圍也極為廣闊而全面,日本學者的研究對中國營造學社影響尤大。

伊東忠太是日本著名建築史家,從1901年就開始了中國古建築的考察之旅,並成為在紫禁城進行測繪的第一人——那一年梁思成才剛剛出生。早在1905年,他就在瀋陽抄錄了文溯閣四庫全書本《營造法式》,並將抄本存放在東京大學。不過,伊東忠太沒能讀懂這部「天書」,對之頗為輕視。

對於研究中國古建築,尤其是科學的田野考察,日本學者不無傲慢地認為理所應當由日本人來做。伊東忠太於1930年在中國營造學社作過一場學術報告,曾揚言:研究中國古建築「在中國方面,以調查文獻為主,日本方面,以研究遺物為主,不知適當否?」

這樣的言論對於梁思成、劉敦楨、林徽因這些剛剛加入學社的青年研究者來說是極大的刺激與挑戰。學社之後十餘年的考察與研究,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和已經取得相當成果的前輩日本學人之間的賽跑。

也正是有了《營造法式》這部天書作為鑰匙,中國營造學社走上了不同於以往日本學者和西方學者的嶄新研究道路,並迅速做到了後來居上。梁思成第一個考察的遼代建築獨樂寺就比之前日本學者考察發現的古建築都要古老。

河北薊縣獨樂寺觀音閣

從1932年4月考察獨樂寺,到同年6月在彙刊發表論文,短短兩個月時間,梁思成不但寫就洋洋數萬言的報告文字,更完成了大量測繪圖,甚至還精心繪製了獨樂寺總平面和山門、觀音閣正立面的大幅水彩渲染圖,速度可謂驚人至極——這正是學社同仁奮起直追,與日本以及西方學者競賽的真實寫照。

從林徽因寫給胡適的信中可以看到梁林二人與日本學者競賽的心境:「這種工作在國內甚少人注意關心,我們單等他的測繪詳圖和報告印出來時嚇日本鬼子一下痛快痛快:省得他們目中無人,以為中國好欺侮。」

窮且益堅,共赴國難完成傳世著作

學術研究上的勝利終究抵擋不了日寇戰火的蔓延,七七事變徹底打破了營造學社的研究進程。北平淪陷前夕,梁思成收到「東亞共榮協會」寄來的請柬,被日本人注意到的他,於1937年9月帶領全家,踏上漫漫逃難長路。

宜賓李莊中國營造學社舊址

1940年,中國營造學社遷往抗日大後方——四川省宜賓市李莊鎮。受戰時條件所限,專家們只能拿到夠吃三頓飯的工資。因為終日勞累,梁思成患上了脊椎軟組織硬化症,行動不便;林徽因則有嚴重肺病,臥床不起,咳嗽不止;一家人開始了貧病交加的日子,最後山窮水盡,只得典當衣物,衣服當完了,就當手錶、金筆。

美國當時曾邀請梁思成前去講學、夫人林徽因同去治病,梁思成回信說:「我的祖國正在災難中,我不能離開她;假使我必須死在刺刀和炸彈下,我要死在祖國的土地上。」林徽因也毅然謝絕,「決不願做中國的白俄。」

儘管生活陷入赤貧狀態,梁思成、林徽因對《中國建築史》的研究和寫作仍堅韌地推進著,梁思成身患脊椎軟骨硬化病,不得不戴著鐵馬甲工作,當他俯身向畫板時,常把下頜放在小花瓶上,用以支持頭部,從而減輕對脊椎的壓力。病中的林徽因,倚在床上頑強工作,承擔了書稿的校閱,並執筆寫了書中的第七章。1944年,《中國建築史》在李莊完成。1946年10月,梁思成帶著《中國建築史》等著作的書稿、圖片去美國耶魯大學講學,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重視和讚揚。

1946年,由於財力枯竭,中國營造學社不得不停止活動。學社成立以來,專家們走遍全國15個省、220個縣,測繪、調查、拍攝了2000多座建築。基本摸清了中國建築自遼代至清代的演變軌跡,積累了大量豐實的第一手資料,開創性地引入現代學術方法,為中國建築史學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許多現今名揚海內外的珍貴古建築,如應縣木塔、薊縣獨樂寺、趙州橋等,均由營造學社首先發現其價值。

朱啟鈐、梁思成、劉敦楨、林徽因、劉致平、莫宗江、陳明達、邵力工、王壁文、盧繩……中國營造學社歷練造就了一代開山大師,中國古建築的傳承薪火也由營造學社同仁的弟子們代代相傳。

相關焦點

  • 營造學社與正定 古建築裡發現正定城的千古之美
    紀念中國營造學社成立九十周年建築一詞為外來詞彙,古代中國人將建築稱為「營造」。營造學社之名,來自一本北宋官方頒布的建築設計、施工規範《營造法式》,它是中國古代最完整的關於建築規制與技術的專業書籍。
  • 浙版《營造法式》付梓 在古建築裡發現中國
    巨大的心理落差,讓24歲的梁思成至此確立了一生的學術目標:破譯《營造法式》,填補對中國建築認知的空白;寫一本中國人自己的《中國建築史》。1930年梁思成受到朱啟鈐先生的邀請,加入中國營造學社,並從1931年起擔任法式部主任,從此開啟了解碼天書的漫長旅程。
  • 從一座城,看古老中國——營造學社成立90年記
    今年是營造學社成立90周年。1930年2月,民國代總理朱啟鈐先生在北平創立營造學社。「營造」兩個字,取自《營造法式》,這是宋代工匠李誡編纂的一本研究建築樣式、規範的書。1931年,梁思成從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畢業後,到營造學社擔任法式部主任。當時營造學社雲集了林徽因、劉敦楨、陳明達、莫宗江等學者,還有考古學家李濟、地質學家李四光、少帥張學良等社會名流。
  • 與梁思成齊名營造學社的「南劉」是誰?
    究其原因,是因為這個小團體太不起眼,門口沒有掛牌,屋內只有三張桌子、幾把椅子,每天上班的只有三人,而且當時連個成立儀式都沒有,但它對中國學術界的影響卻不可謂不深遠。" 營造 " 二字,起源甚早,為我國建築的專有名詞,最著名者便是北宋崇寧年間編纂的《營造法式》一書。學社建立之目的,便是保護中國的古建築文化體系,在崇洋風尚盛行之時,努力尋求屬於中國建築特色的真正出路。
  • 中國營造學社成立之初僅三人上班,梁思成等人還在此破譯「天書」
    不過,稍顯遺憾的是「陶本」《營造法式》出版一年後,陶湘本人才在故宮殿本書庫中發現了保存更加完好的《營造法式》抄本。幸虧那時候,中國營造學社已經成立,劉敦楨、梁思成、單士元等又進行了勘定。為了更好地研究中國古建築,1925年朱啟鈐成立了「營造學會」,與好友闞鐸、瞿兌之等人共同搜集散佚的中國古代營造古籍。
  • 中國建築歷史的宗師,畢生致力於中國古建的研究和教育事業
    這是我國北宋官方頒布的一部建築設計、施工技術書籍《營造法式》的內容,不但我們看不懂這些術語,就連96年前在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建築碩士學位的「學霸」梁思成當時也表示看不懂。1925年,在美國上大學的梁思成得到父親梁啓超贈與的宋代建築書《營造法式》,這套印製精美卻看不懂的「天書」使他對中國古建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難懂的建築術語和營造方法激發了他學習研究中國傳統建築歷史的志向。
  • 中國營造學社紀實展在京舉辦
    此次展覽以「中國營造學社」這一深具時代代表性與影響力的組織團體的創立、發展及歷史貢獻為切入點,呈現學社先輩們的家國情懷、學術抱負和研究成果,進而喚起大眾對中國古建築乃至中華優秀傳統遺產保護的文化自覺。第二,此書使朱啟鈐先生「治營造學之趣味乃愈增,希望乃愈大,發見亦漸多」,進而激發其研究中國營造之學、成立中國營造學社的宏願。第三,發現丁氏抄本《營造法式》的1919年,正是中國現代史的開端,看似簡單的舊籍影印,卻擔負著深重的歷史使命。朱啟鈐和齊耀琳(時任江蘇省長)為「石印本」所作序中,都以一種民族危機感和愛國情結寄厚望於《營造法式》的刊行。
  • 一本無人能懂的天書,梁思成和營造學社,靠它獲得舉世成就
    中國的古代建築是人類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建築以其獨特結構體系,優美的藝術造型聞名於世,受到各國建築師、藝術家的高度讚賞。但是中國的建築就像它的歷史一樣,呈現非連續性,明清時期很難搞懂宋代建築。到了近代,建築學大師梁思成先生成功破譯了宋代建築天書《營造法式》,為此獲得世界讚譽,專門研究中國科學史的英國學者李約瑟說:梁思成是研究「中國建築歷史的宗師」。
  • 世界十大著名軍校:中國黃埔軍校比美國西點軍校要強
    1947年,英國陸軍兩所歷史悠久的軍校(皇家軍事學院和皇家軍事大學)合併,組成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歷史上英國軍隊陸軍參謀長多是由該校畢業生擔任。學院是英國培養初級軍官的一所重點院校,也是世界訓練陸軍軍官的老牌和名牌院校之一,雖然培育的是初級指揮人員,但它對英國軍隊和社會的影響同樣是巨大的。
  • 梁思成:中國近代建築大師,一世古建半世情
    留學期間,梁思成刻苦好學,他自己說是用「笨功夫」到圖書館博覽群書,研究古代歷史,參觀古代文物,同時會把著名古建築一個個的畫下來。 1927年,梁思成獲得碩士學位後又去哈佛大學學習,在準備進行「中國宮室史」的博士論文時,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書本中尋找資料,必須得到實踐中去考察研究,於是梁思成決定離開哈佛。
  • 【組圖】「那些年 那些事 那些人——中國營造學社紀實」展覽開幕
    那些年 那些事 那些人——中國營造學社紀實展」在北京中國園林博物館如期開幕,這也標誌著中國營造學社最為系統的展覽首次面向觀眾開放。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是本展覽的主辦方之一,與中國園林博物館、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天津大學建築學院、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等單位通力合作,促成了此次展覽順利開幕。
  • 營造學社:遠去的名,不朽的功
    不起眼的「平常」作為  對營造學社有更多、更深刻的認識,還是在我進入大學之後。特別是自己講授中國古代建築史時,由於備課中拜讀了學社諸前輩歷年撰寫的著作,使我深為敬佩和折服。  邀請國外著名學者專家來華講演,對提高國內某些方面的認知很有幫助,這一舉措也是中國舊文人從不措手的。  通過長期全方位的積極努力,營造學社得到國內外的眾多支持,特別是1929年獲得中華文化基金會暫定三年、每年國幣一萬五千元輔助,解決了經費問題,於是在1930年1月正式成立中國營造學社。這一學術機構的出現,奠定了研究中國傳統建築的首座裡程碑。
  • 「古建中國」中國古建築雲紋圖案裝飾的歷史與發展
    中國的很多古建築都用一種「雲紋」來裝飾,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從商周時候古人就把它雕刻在了各種木雕、青銅器、玉器上。那麼,雕雲到底有些什麼講究呢?為什麼古人喜歡把它放在器物上呢?歷史上雲紋的圖案變化劃分為四個時期:商周、秦漢、唐宋和明清。據史料記載,最早使用雲紋的應該是商朝,「勾連雲雷紋」是商朝青銅器經常使用的,到了秦漢比商周時候的更像雲彩了,更飄逸,叫雲氣紋!到了唐宋,眾所周知,唐朝乃開放性、包容性最強的朝代,因此這個時候的雲紋大多造型誇張,奇麗,多以捲雲紋為主。明清時,古建上的雲紋又多出現如意雲紋!
  • 古建築大師朱華明丨以作品出世,以藏品傳世,傳承古建之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古建保護聯盟執行委員、高級古建營造師、香山幫大師·朱華明 在世界建築之林中,中國古典建築凝練了中華數千年的歷史文化,中國古典園林更是蘊含了東方園居的生活美學。l  以心堅守 傳承技法由於手藝出色,朱華明老師受邀為成龍修復古建築,時至今日共為其成功修復9幢古宅,也由此成為成龍的專用古建築修復專家。修復過程中,即使遇到過很多問題和挑戰,但朱華明老師未曾放棄,反而對古建築愈加感興趣。
  • 一部宋代手冊《營造法式》,讓梁思成與林徽因坎坷半生,卻稱值得
    1097年,建過宮殿、官署,造過大學和多個王府府邸的李誡開始了修編《營造法式》的工作。憑著自己十餘年的建造經驗,又閱讀了大量的歷史文獻,再向民間工匠們全面收集操作規範,李誡整整花費了4年時間,終於編成了這部建築手冊和建築規範《營造法式》。
  • 浙版《營造法式》付梓,讓我們想起一本天書,一群學者,一件不朽的事
    1919年,身為北方和談總代表的朱啟鈐(qián)由北平前往上海,途經南京時,在江南圖書館(今南京圖書館)發現了一部奇書——晚清杭州藏書家丁丙於「八千卷樓」所藏的《營造法式》抄本。問世於北宋的《營造法式》就這樣重新與世人相見。由這本書開始,一個專注於研究中國古建築的民間學術團體有了雛形,它就是「中國營造學社」。
  • 黃埔軍校,90多年來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評價.「原創」
    這條主幹道的盡頭,是一幅黃埔師生在硝煙戰場上的浮雕,兩邊是當年黃埔軍校人人皆知的一副對聯「貪生怕死勿入斯門,升官發財請往他處,革命者來」。在這幅浮雕的左右是「黃埔軍校史跡」兩個大展廳。以翔實的圖片與文字,介紹了黃埔軍校的歷史與對中國革命的傑出貢獻。
  • 「紀念中國營造學社成立90周年」學術研討會舉行
    清華新聞網10月21日電 10月17-18日,「紀念中國營造學社成立9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中國園林博物館多功能廳成功舉辦。本次會議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中國園林博物館與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分會共同主辦,來自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中山公園、景山公園、北海公園、頤和園、圓明園等多家單位代表參加。
  • 測繪紫禁城——戰爭陰影下,營造學社為北平古城搶救下一份空前絕後...
    這個中國第一家研究古建築的專業學術團體,在學術史上幾乎是個傳奇般的存在:一個民間學術團體,以短短17年的歷史,十餘人的規模,完成了將近兩千座古建築的調查,奠定了中國古代建築史和建築理論的研究範式,獨力開創了一個學科。但營造學社只是朱啟鈐一生中開創的諸多事業之一。
  • 《小強悅讀會》|悠遠歷史積澱之下的《營造法式》
    播出時間:每周日 晚間 18︰50 1930年初春,在當時的北平東城寶珠子胡同7號,一間普通的民房裡悄無聲息地掛起了「中國營造學社」的牌子。「營造學社」一個聽起來深奧難懂的名字,誰也不知道就是從這一天開始,中國古建築的命運就此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