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y 158 -
寫在前面:
這篇文章的主筆不是我,是1月29日那篇推送的男主人公。因為他似乎比我會做飯,所以叫他Chef J吧。雖然從一堂之主變成了老闆娘,又把主廚的位子讓了出來,內心略有不甘,但看在他答應要給我做好吃的粢飯糕的份兒上,姑且接受這一稱呼。雖然不知何時才能再次見面,但只要有吃的,就有盼頭!
失蹤人口回歸!外加一人!
近幾個月老闆娘似乎成了失蹤人口,我決定幫她抹去這種印象。人活著,總要有一個又一個的目標。先定一個小目標——周更,把失散的老主顧都找回來。老闆娘前兩天來找我,說是讓我有點主廚的覺悟。我思考了許久,秉持著言葉食堂不提供狗糧的原則,我決定主推一些乾貨滿滿的招牌菜。
跟老闆娘也是因吃結緣呢,這麼能吃的她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老闆娘對於食物的熱愛,真的無以言表。我反正是第一次見到有人用咪咪蝦條來衡量幸福指數的。
廢話少說,我們準備開一個食物特輯,沿用「食活志」這個名字。歡迎大家積極留言點菜!但凡是我能做的,都會先讓老闆娘試吃的。
食活志·粢飯糕
上海灘早餐「四大金剛」:大餅、油條、粢飯、豆漿。明明我和老闆娘生在紅旗下,同為90後,我小時候就吃得很少,她卻吃過好多的樣子。即便我沒吃過幾塊,也沒做過幾次,但我對粢飯糕的感情還是相當深的。
粢飯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伍子胥為了讓吳國百姓在戰亂中免受饑荒之苦,在蘇州相門城下埋下了用熟糯米壓製成的磚石城基作為備荒糧。在伍子胥去世後不久,越王勾踐舉兵伐吳,吳國城民被圍困之時,把糯米磚石掘出、敲碎,重新蒸煮,分而食之。此後,人們每到豐年年底,便用糯米製成像當年城磚一樣的餈粑,以此來祭奠伍子胥。
至今,餈粑仍是南方各地人民每年春節前必做的美食,而炸餈粑也是其中的一種烹飪方式,多用於早餐。粢飯糕和餈粑不一樣,這兩樣小吃有本質上的區別。粢飯糕是鹹口的,餈粑大部分是甜口的。例如紅糖餈粑,或者用楓糖漿配餈粑,也是不錯的。粢飯糕的主材料是大米,混一定的糯米。餈粑則是把糯米打成漿製成的。當然伍子胥這個傳說適用於一切和糯米有關的東西,通用程度堪比乾隆微服私訪下江南。
第一次跟著師父幹活,是個忙碌的周四晚上。爺叔把我從村裡接出去的時候,問我想不想去他店裡看(gan)看(huo)。我就這樣開啟了打工生涯,一待就是幾個月。廚房裡的髒活累活不能說全做過了吧,起碼也做了一大半了。第一次跟師父同臺做事,是和他一起做小籠包。我挑肉胚子,他站我邊上包。玻璃房外有幾十雙眼睛望著我師父靈巧的雙手,還有一旁呆若木雞的我。師父教我的第一件事就是別管外面,專心做自己的事。然而就算主動屏蔽了顧客的催單聲,還有機器的打單聲,汗水滴在地上的聲音……這些都使我喘不過氣來。當然,時間可以改變一切。漸漸地,我竟也習慣了後廚的節奏。
師父教我做的第一樣東西,就是粢飯糕。因為粢飯糕十分簡單,而且店裡也賣。當然,這對我來說還有別的意義,因為當時覺得師傅肯教我做東西,證明他認可了我。
做粢飯糕真的很簡單:先用電飯煲煮大米和糯米,比例為2:1就好。煮之前加鹽和雞精調味,飯可以煮爛一些,口感會更好。煮好的飯就可以放進模具了。模具要先刷油,脫模就會方便些。接下來就是做粢飯糕的重中之重:把飯壓實。用手或者板子把飯壓成一節手指的厚度。然後放進冷藏間,冷藏一晚上。第二天拿出來切成適當大小,油溫170度,炸7分鐘。粢飯糕可以作早飯,亦可作小吃。明明是剩飯不捨得扔,就胡亂炸一下,如同變廢為寶般的行為,卻留在了人們的記憶裡,傳承至今。
然而粢飯糕這麼簡單的東西,我卻一直做不好,炸出來的都不成樣子,成不了型。和我一起做事的師傅倒是很開心,因為炸壞的那些似乎都進了他的肚子。剛開始師父說我沒用心壓,我覺得很委屈。每次做,每次都失敗。後來才發現,我放進模具的飯是從大鍋裡拿出來的白米飯,並非是用來做粢飯糕的飯。後來手藝熟練了,也好好地做了一次純大米的粢飯糕。算是完成了當時的心願。
後來我問師父為什麼這麼執著地教我做粢飯糕。師父說,其實你以後也做不了幾次,哪怕你以後有老婆了也不太會記得做粢飯糕。但你總需要第一樣東西給你信心,所以你一定要做會它,然後才能做其他的東西。後來我跟著師父學了各種各樣的技巧、菜式,好多我都忘了,但是怎麼做粢飯糕,我一直都記著。
這件事和我在廚房的日子一道化成了我身體的一部分。雖然我還是有點懶,但的確在慢慢地改變自己。記得師父一直說的「做事情要用雙手!另一隻手不是給你扶著的!」,「讓他們等著好了,按照自己的速度來!」……也算是勞有所得了。
「好久沒吃粢飯糕了呢。」
「就像油條的兩端,粢飯糕的四個角是最好吃的,因為是最脆的。」
「下次做給妳吃呀!」
「好呀!」
Chef J覺得自己的這篇文章似乎頗有種小學生作文的感覺。
我安慰他,畢竟離開母語環境很久了,手生是情有可原的。
不知大家感覺如何?還請如實相告。(搓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