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識 | 十二因緣三世二重因果

2021-02-19 靈隱寺

十二因緣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初學佛者要學習佛法,首先就得認識三寶、四聖諦及十二因緣。

根據經典的記載,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時,最先觀察的是十二因緣。十二因緣說明有情流轉生死的前因後果,在此流轉中唯是煩惱、業行及苦果(即惑、業、苦);它們相依,因緣生滅的相續流轉,使到我們感受到有個人生的過程,有一個生命在生死輪迴;實際上這其中無有主宰者、沒有作者、也沒有受者。

佛說十二因緣是「一大苦聚」,我們學習十二因緣就是要明白苦在哪裡?要從十二因緣當中怎樣得到解脫呢?

十二因緣又稱為十二緣起支。此十二支互相為因果,因為一個因緣升起,而造成另一個因緣也生起。

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

故佛經中常說:「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這句話的意思是:有這樣的東西生起,所以另外一樣東西也跟著生起;有這樣的東西消滅,另外一樣東西也跟著消滅。

⑴無明

我們迷惑無知,對善惡因果不明白,於佛法僧三寶不明白,也不知不覺,這就稱為「無明」。在十二因緣中的「無明」是過去世煩惱的總稱。

⑵行

因為無明使我們迷惑,發動心驅使身,口,意造業,此稱為「行」。此造作產生將來的果報,既是我們今世所受的善惡諸業的果報,所以「行」就是業報,使我們投胎輪迴生死。

現在果

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苦果

⑶識

眾生前生死時,名色(精神與物質)的活動散滅,而轉成另一系列的精神活動。好像前世是人,死後轉生為烏龜,那做人的精神活動就滅,轉變成為烏龜的精神活動。因惑業導致,此「識」重新入胎。此「識」與前六識(眼、耳、鼻、舌、身、意)不同,在此處特別指入胎的「識」。在南傳佛教只說為「識」,大乘佛教唯識宗說是第八識--阿賴耶識。我們死後,生前的名色散掉,心識繼續活動,形成意生身,也就是中陰身,它能夠入胎。

⑷名色

名者心也,「色」者身也。「識」入胎後,身軀及精神組成胞胎。胞胎漸漸長成,物質的身軀慢慢的形成,就有六根;精神活動也慢慢產生知覺。在這成長的過程中,當它六根還沒圓滿生成時,精神活動成為「名」,身軀的生長稱為「色」。實際上現在我們也有「名色」,既是眼前身心的精神稱為「名」,身軀稱為「色」;但當胎兒生長時,六根未具,精神與物質的活動,稱之為「名色」。這是為了區別它們之間的不同,而特別給予的名稱。

⑸六入

名色慢慢生長,六根生出來後,就有「六入」。因為我們從此得到消息,知道外境,故稱為「六入」。「六入」又名「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因為「六識」從此生起,像樹根能長出樹木,故稱為「六根」。六根成長依胞胎,成長圓滿之後胎兒就從母胎中出來,此時六根就完全具足。

⑹觸

根、塵、識和合的心理作用,成為「觸」。此事一個心理作用,成為「心所」,並非兩個東西接觸之意。胎兒從母胎中出來後,六根就接觸到外境。胎兒一出世,第一個接觸外境的是身觸,而第一個受是苦受。同樣的,眼、耳、鼻、意,與外境接觸時,也產生眼觸,耳觸、鼻觸、舌觸和意觸。由識至受皆由過去業力引起、不自在故是苦果。

⑺受

有了這個觸後,就可感受外界的事物,而生起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舍受。十二因緣從「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一直到「受」,這些都不是我們所需所要,是因為過去無明造業,現在承受到果報,而使我們擁有之。

⑻愛

我們有了受,就迷在其中,對於所受之事物產生貪愛。因為有了受就有「愛」,對這個受染著、渴求。比如用黑布包住眼睛,整天不讓它看東西,肯定它受不了,會覺得很辛苦。眼睛整天愛看東西,對境界貪愛不以受為苦,使我們對這個貪愛產生種種的執著。此貪愛有很多種,主要有兩種:一者是境界愛,比如我們對於所看到的東西起愛染心;二者是自體愛,即是我們貪愛有一個「我」,貪愛這個身體是「我」。由此貪愛引發一切煩惱而起種種造作。

⑼取

由於這個貪愛心加深執著,不願意舍離,稱為「取」。不止不願舍離,還希求將來獲得更多,即是希求將來有。取可分為四種:

一者 欲取:

即是我們執著,希望獲得更多自己貪愛的東西,稱為欲取。

二者 見取:

對於我們的知見、思想起貪愛,追求更豐富的知識,認為自己懂得道理是最好、最優勝的而執著它,稱為見取。

三者 戒禁取:

此亦是一種貪愛,執著守持某些戒律能解脫,能得福報等等。

四者 我語取:

此是對我的貪愛。這些執著都是貪,是我們過去的業習,現在顯現出來。比如你有抽菸得業習,現在眼前有一隻香菸,就對他起貪愛;沒有抽菸業習的人,就無此貪。

我們過去有種種業習,現在境界當前,就起種種貪愛。在這十二因緣中的「愛、取」既是眼前的迷惑,也就是一念「無明」之心。無明有貪、瞋、痴等種種的煩惱,但是此十二因緣中特別指的是貪愛,它最嚴重,可以引發業力形成將來的果報。因為我們渴求、貪愛、使到將來它形成果報,固在十二因緣中,貪愛佔很重要的位置,因「愛、取」故生將來「有」。

⑽有

因為我們執取渴求,希望將來擁有許多東西,因執著而產生了將來之「業有」,稱為「有」,這個「有」又稱為「三有」。

一者 欲有:既是欲界的業報;

二者 色有:既是色界的業報;

三者 無色有:既是無色界的業報。

此(業)有由愛、取(煩惱)所發動之身口意三業而生之新業因,令此生死後,再生之識得到滋潤。

⑾ 生

依愛、取形成的惑業,成為業力,使苦果不能止息,繼續發生,我們的身體敗壞後,未來世再從新投胎受生。

⑿ 老死

有生故,將來必有生理及心理退化、貪生怕死、厭老死等身心之苦,故說五蘊之十二因緣相續,無有窮盡,它形成一連串的因果。

十二因緣就是因為有無明,所以有「行」之造作;因為造業而入胎,故有入胎之識;因為入胎,名色就展開活動,它擴展、擴大,就產生了六入;胎兒的六根圓滿後就出世,然後與外面的境界接觸;根、塵、識和合產生觸的心理,有了觸就產生受,過去我們貪愛的業習就會引發出來,愛即生;愛加深就有取,使我們希求它再來、再有,就形成了有;有將來的業,促使我們再來生,再來死。

這十二因緣就是有情眾生的流轉生死的前因後果,它的流轉並不是直線式,而是一個輪轉。既是過去的無明,造成現在的受;現在的無明,就是愛、取;現在的愛、取,就是下一世的無明,它一直循環不息,周而復始。在十二因緣中,我們要知道有迷惑,因迷惑而造業;造業後我們就要受業的果報--苦果。在受苦果的當中,我們繼續迷惑,繼續造業,造業後又再受報,這樣的循環作用,稱為十二因緣的流轉。

那麼,緣起法之共同性又是怎麼樣的呢?請看續文:觀察十二因緣的流轉

美編 | 璐希

責編 | 慧容

相關焦點

  • 十二因緣與三世因果
    而且這種痛苦,我們每人都是無法解決的,這是由於現在的愛取有三支苦因,而感招未來世的生、老、病、死的苦果。古人有一首偈語:過 去 二 支因,現在五支果,現在三支因,未來二支果。概括的說明了十二因緣三世二重因果,佛對緣覺人說這十二因緣法門,就是揭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因果輪迴循環的規律。
  • 【佛教常識】什麼是十二因緣
    而且這種痛苦,我們每人都是無法解決的,這是由於現在的愛取有三支苦因,而感招未來世的生、老、病、死的苦果。古人有一首偈語:過去二支因,現在五支果,現在三支因,未來二支果。概括的說明了十二因緣三世二重因果,佛對緣覺人說這十二因緣法門,就是揭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因果輪迴循環的規律。總的說來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 十二因緣法是什麼
  • 何謂「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又名「十二緣起」,其內容以十二個條件說明緣生緣滅的道理。「因緣」二字,換為現代語是:關係和條件。就一件事物說:它與其他事物都有關係,也可與其他事物互為因果。就個人來說: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都有相輔相成相互支持的關係。
  • 「十二因緣」究竟講了什麼?
    男女之間所生的愛意,便是「一念無明」,這種無明是引發其他因緣的根本。十二因緣中,生命的開始,便是這個樣子。「觸」是十二因緣中相當重要的一環,需要重點把握。生動揭示了三世輪迴,因果報應的必然規律。十二因緣是一個扣一個的連環,互相作用的連鎖,叫作「順生門」。而想要「跳出紅塵外,不在三界裡」,就要從斬斷「無明」開始。無明既滅,其他因果皆無,煩惱便會徹底滅除,也免受生死輪迴之苦,這就叫「還滅門」。修持佛教的十二因緣,就是滅無明之念,求解脫之法,解脫之後,便可得涅槃,成佛之道盡在其中。
  • 十二因緣法(合集)
    十二因緣法01十二因緣法02十二因緣法03十二因緣法04
  • 什麼是十二因緣法
    世尊在小乘解脫道法阿含經當中,講的十二因緣,是聲聞緣覺所修的法,不涉及大乘如來藏法的修行,不是直接成佛之法,因此不能當成究竟之法。學佛人不要以為佛法就是講一切法空,一切空法當中,還有不空的法存在,那就是不生不滅的真心第八識,沒有第八識,萬法都無從緣起。聲聞緣覺修完十二因緣法,就會證得緣起性空,知道五陰世間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依賴如來藏這個因以及無明業種等等為緣,就有一切法的生起。
  • 佛法揭秘夫妻因緣,竟是三世因果!
    所以,我們才說:「千裡姻緣一線牽」,這個緣分是註定的,是三世的因果。夫妻結合需要有身、心、靈三個因素佛法講究「一體兩面」,就是說一個事情、物體,都是有不同的結果,關鍵怎麼掌握這個度,夫妻之間的愛、恨,是一體的,這也是因緣的實質。我們宿世的因緣、情緒,甚至家族的業力,都在其中傳遞。
  • 佛說「十二因緣法」
    與此同時,他證得了「十二因緣法」,具備了佛眼通。當東方露出第一縷曙光時,他睜開蓮眼,看到蒼茫的夜空中閃爍著一顆星,心中感到豁然開朗;經過多少劫的修行,此刻終於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成為了一名佛陀。那棵菩提樹也因此而得道,它的心形樹葉也在晨風中娑娑作響,仿佛是在為菩薩的悟道成佛而歌唱。開悟後的佛陀,首先將他證得的「十二因緣法」理出了一套理論系統。
  • 十二因緣法
    善男子,有情生命在世間輪轉生死的過程可分作十二階段,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十二緣起,或十二因緣,是一個循環。願所有弘法功德回向:回向給一切因緣有情,以及大家所有無量劫之父母、六親眷屬、鬼神護道神明、冤親債主、墮胎嬰兒,一切身口意所殺害、傷害的所有有情,一切有緣。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願大家都能業障消除,福慧增長,仰仗諸佛菩薩攝受加被,破除一切無明妄想,快速開啟覺性智慧,脫離一切虛妄之生死煩惱苦海,回歸佛國淨土。
  • 什麼是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
    緣起也稱:十二緣起,佛教重要基礎理論之一,它是釋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其指從「無明」到「老死」這一過程的十二個環節,因果相隨,三世相續而無間斷,使人流轉於生死輪迴大海,而不能得以出離,佛教將世間一世因果擴至三世因果即可解釋關於社會中同類不相應現象
  • 佛教的「因緣」與我們所想的不同,一般人不了解是什麼意思
    而今天說的十二因緣,是佛陀通過緣起論,對人生進行分析後,以緣起論為基礎,將人生分為十二個彼此互存的因緣,是對緣起論的衍生!十二因緣分別是什麼?1、無明:是說內心的無知,因為無知而不懂善惡,更不知道什麼是佛法,這也是人會有煩惱痛苦的原因!
  • 禪茶一味:十善業,好因緣
    人與人的因緣總是不同的,求同存異。最近,心裡時常會問起,「修福修慧修因緣」,什麼才是好的因緣?要如何修?記得,在寺廟的觀音殿,有一龕有觀音菩薩、地藏菩薩、月老,求婚姻求姻緣的信眾時常去禮拜。有一次,遇見一對夫婦,他們在糾結要不要拜,因為他們結婚了呀!後來,他們還是去拜了。
  • 六度四諦與十二因緣
    在佛學裡,經常聽到六度、四諦、十二因緣,那到底什麼是這些呢?六度:第一是布施。一種是法施,一種是財施。第二是持戒,就是守住佛的禁戒,不造各種惡業。第三是忍辱,就是忍耐一切苦難,受了旁人的欺,不去與他爭鬧。
  • 巖松老師 | 覺性與十二因緣
    依據十二因緣,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當覺性在根門接觸之處生起後,就阻斷了愛的生起;愛斷則取斷,取斷則有斷,……。十二因緣在「觸緣受」這個節點被斬斷。 嚴格來說,「五蘊」並不苦,而「五取蘊」是苦。所謂「五取蘊」是指有執取的五蘊。 有人曾問筆者,覺性是在五蘊之內還是在五蘊之外?筆者曾回答,覺性既不在五蘊之內,也不在五蘊之外,而是超越了五蘊。
  • 五蘊,六根,四聖諦,十二因緣——聊聊小乘佛法的那些基礎概念
    所以這一篇文章紅塵君就來簡單的談談小乘佛法的那些基礎和核心概念——五蘊,六根,四聖諦,十二因緣,這其實同時也是大乘的基礎,從「自度」這個維度來說,兩者其實並無太大區別。十二因緣十二因緣也被稱為十二緣起支,來自於《阿含經》,指的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十二種,指的是人世間的十二個環節,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 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細分別觀十二因緣。若成十智則智強。智強故。能侵除習氣功德。神用亦廣。是以大聖教門。別開出中乘之道。意在此也。通稱因緣者。是十二法。展轉能感果。故名因。互相由藉而有。謂之緣也。因緣相續。則生死往還無際。若知無明不起取有。則三界二十五有生死皆息。是為出世之要術也。教門十二因緣。有三種不同。一者約三世明十二因緣。二者約果報二世辯十二因緣。三者約一念一世辯十二因緣。今無明三世十二因緣者。初二過去世攝。
  • 【佛教常識】什麼是隨順因緣
    一般來說,佛教徒喜歡把隨緣掛在嘴邊,但能夠真正做到隨緣並不容易
  • 宿世的因緣
    你要講原因,那是宿世的因緣。   修行,從哪裡下手?從人事下手。諸位要知道,對事、對物比較容易,最麻煩的是人!人的麻煩在哪裡?人的麻煩,這裡頭有宿世的因緣。   你好心對人,人家惡意相向,你學了佛,知道這是宿世因果,知道過去自己對他不好,你不放在心上,怨恨馬上就化解了;如果你不了解三世因果,人家對你不好,你心存怨恨,一心想報復,那好了,這個帳還在,來世還要報,冤冤相報,生生世世、沒完沒了!   每個人、每一樁事情,都有宿世的因緣。不善的業要消除,怨結要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