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2020-12-14 每天學習一點67

十二因緣

一無明 二行 三識 四名色 五六入 六觸 七受 八愛 九取 十有 十一生 十二老死

次十一智而辯十二因緣者。除如實智。其餘十智。皆是二乘共得。今一往明。若聲聞人。但約一世。總觀四諦。成十智則智劣。智劣故。不能侵除習氣。功德神用亦減少。若緣覺人。通約三世。細分別觀十二因緣。若成十智則智強。智強故。能侵除習氣功德。神用亦廣。是以大聖教門。別開出中乘之道。意在此也。通稱因緣者。是十二法。展轉能感果。故名因。互相由藉而有。謂之緣也。因緣相續。則生死往還無際。若知無明不起取有。則三界二十五有生死皆息。是為出世之要術也。教門十二因緣。有三種不同。一者約三世明十二因緣。二者約果報二世辯十二因緣。三者約一念一世辯十二因緣。今無明三世十二因緣者。初二過去世攝。後二未來世攝。中八現在世攝。是中略說三事煩惱業苦。是三事展轉。更互為因緣。是煩惱業因緣。業苦因緣。苦苦因緣。苦煩惱因緣。煩惱業因緣。業苦因緣。苦苦因緣。是為展轉。更互為因緣故。雲三世十二因緣也

一無明 過去世一切煩惱。通是無明。以過去未有智慧光明故。則一切煩惱得起故。是以過去煩惱悉是無明也

二行 從無明生業。業即是行。以善不善業。能作世界果故。故名為行也

三識 從行生垢心。初身因如犢子。識母自相識。故名識。即是父母交會初。欲託胎時之名

四名色 從識生非色四陰及所任色陰。是名名色。即是歌羅邏時之名也

五六入 從名色中。生眼等六情。是名六入。從五皰初開已來。即是六入名也

六觸 由入對塵情塵識合。是名為觸。以六塵觸六根故。即有六識生。故名情塵識合也

七受 從觸生受。故名為受。即是因六觸。觸六根即領受六塵。為六受也

八愛 從受中心著。名之為愛。謂於所領受六塵中。心生渴愛也

九取 從渴愛因緣求。是名為取。謂求取所愛之塵也

十有 從取則後世業因成。是名為有。因能有果。故名為有

十一生 從有還受後世五眾之身。是名生。所謂四生六道中受生也

十二老死 從生五眾身熟壞。是為老死。老死則生憂悲哭泣。種種愁苦。眾惱合集。若正觀諸法實相清淨。則無明盡。無明盡故行盡。乃至眾苦和合皆盡。若能如是。正觀三世十二因緣。發真無漏。成闢支佛

次明從果報。約二世觀十二因緣相。具出大集經。今略出經文。是十二因緣。從歌羅邏而辯無明。故云果報也。約二世明者。前十因緣屬現在。後二因緣屬未來。二世合為十二也

一無明 大集經言。云何名為觀於無明。先觀中陰。於父母所生貪愛心。愛因緣故四大和合。精血二渧。合成一渧。大如豆子。名歌羅邏。是歌羅邏有三事。一命二識三燸。過去世中。業緣果報。無有作者。及以受者。初息出入。是名無明。歌羅邏時。氣息入出者。有二種道。所謂隨母氣息上下。七日一變。息入出者名為壽命。是名風道。不臭不爛。是名為燸。是中心意。名之為識。善男子若有欲得闢支佛。當觀如是十二因緣

二行 復觀三受因緣。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云何為觀。隨心於念觀息出入。觀於內身皮膚肌肉筋骨髓腦。如空中雲。是身中風。亦復如是。有風能上。有風能下。有風能滿。有風能焦。有風能增長。是故息之出入。名為身行。息從覺觀生。故名意行。和合出聲。是名口行

三識 以如是三行因緣故。有識生。故名為識

四名色 識因緣故。則有四陰及以色陰。故名名色

五六入 五陰因緣識行六處。故名六入

六觸 眼色相對。故名為觸。乃至意法。亦如是

七受 觸因緣故。念色乃至法是名為受

八愛 貪著於色乃至於法。是名為愛

九取 愛因緣故。四方求覓。故名為取

十有 取因緣故。受於後身。故名為有

十一生 有因緣故。有生是為生也

十二老死 生因緣故。則有老死種種諸苦。是名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之大樹也此並是略出經文辯。從初受報來。約二世明十二因緣相。孱然無一句私語。讀者善尋。自知與前來約三世明十二因緣有異也

次明一念十二因緣。但約一世中。隨一念心起。即具十二因緣。亦出大集經中。今略出經文明一念十二因緣相

一無明 因眼見色而生愛心。即是無明

二行 為愛造業。即名為行

三識 至心專念。故名為識

四名色 識共色行。是名名色

五六入 六處生貪。是名六入

六觸 因入求愛。名之為觸

七受 貪著心者。名之為受

八愛 經中脫落。不釋愛相。今私作義釋雲。纏綿不舍。名之為愛

九取 求是等法。名之為取

十有 如是法生。是名為有

十一生 次第不斷。是名為生

十二老死 次第斷故。名之為死。生死因緣。眾苦所逼。名之為惱。乃至意法因緣生貪。亦復如是

是十二因緣。一人一念。皆悉具足。並出大集經文。未有一句私語。讀者善尋。此與常所說三世因緣迥異。若有欲學因緣佛道者。上來至此三種辯因緣。相隨用一門修學。即證緣覺智也

相關焦點

  • 【佛教常識】什麼是十二因緣
    二、行:行是業行,因為有了無明迷惑妄心,所以於諸法本來無我妄執有我,本來無法可得,妄執有法。因有我法二執,就起惑造業,就有了業行。無明緣行,是過去惑業的因。三、識:一剎那之間在父母面前,看到現前欲境,就生起一念愛心,為受生的種子,納於父精母血之中,而為胞胎。四、名色:指心法與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為我們的身心。
  • 十二因緣與三世因果
    古人有一首偈語:過 去 二 支因,現在五支果,現在三支因,未來二支果。概括的說明了十二因緣三世二重因果,佛對緣覺人說這十二因緣法門,就是揭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因果輪迴循環的規律。總的說來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古 人 有 四句偈:「無明愛取三煩惱,行有二支為業道,從識至受並老死,如是七事為苦道。」
  • 論藏眼六色六識六觸六受六想六思以及六愛六界五蘊等剎那生滅論與經律藏相違.不破此論,能入正定者無有是處
    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智。行集智.行滅智.行滅道跡智。是名四十四種智。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三五七)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十七種智。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七十七種智。生緣老死智。非餘生緣老死智。過去生緣老死智。非餘過去生緣老死智。
  • 十二緣起總結
    上次講到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十二緣起,了解到十二緣起中因和果的關係,於是我們就感得在三界中輪轉。 欲界的十二緣起是什麼樣子?色界的十二緣起是什麼樣子?無色界的十二緣起是什麼樣子? 事實是,因為透過十二緣起我們就有了輪迴。以十二緣起的因果次第來說:有了「無明、行、識、愛、取、有」,然後就開始「生、老死」。
  • 佛法小知識52:十二緣起是什麼?
    在佛教的世界觀中,世間萬有皆因「緣起」,而緣起還分為十二種類別,它們被稱作十二緣起。十二緣起又叫做十二因緣、十二有支,它的具體內容為: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也經常去掉無明與行而講後面十種緣起。
  • 何謂「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又名「十二緣起」,其內容以十二個條件說明緣生緣滅的道理。「因緣」二字,換為現代語是:關係和條件。就一件事物說:它與其他事物都有關係,也可與其他事物互為因果。就個人來說: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都有相輔相成相互支持的關係。
  • 五蘊,六根,四聖諦,十二因緣——聊聊小乘佛法的那些基礎概念
    所以這一篇文章紅塵君就來簡單的談談小乘佛法的那些基礎和核心概念——五蘊,六根,四聖諦,十二因緣,這其實同時也是大乘的基礎,從「自度」這個維度來說,兩者其實並無太大區別。苦,這指的是人生中的七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佛陀認為眾生皆苦,每個人都在這七道「苦諦」中掙扎而不得脫,而那些苦行僧就是刻意磨礪自己的身心,從而「離苦得樂」。集,就是匯集,指的是所有痛苦的源頭正是來源於人類的「貪,嗔,痴」這三種本能。
  •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
    它由具有五扇門的空房子來表示感官的對象(「處」)──色、聲、香、味、觸。借著這個身份、這個「我」的概念,我們穿進穿出這個代表感官對象的房子。它是一個空房子,裡面什麼也沒有,但我們以為裡面有很珍貴的東西。若你正好在屋裡,你會認為外頭一定有個非常珍貴的東西,於是你走到外面去。我們進進出出,基本上創造了更多現象,這會引生什麼?「觸」。西藏人對於繪畫就是不行,這裡應該是一對男女的接吻。
  • 常識 | 十二因緣三世二重因果
    現在果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苦果⑶識眾生前生死時,名色(精神與物質)的活動散滅,而轉成另一系列的精神活動。好像前世是人,死後轉生為烏龜,那做人的精神活動就滅,轉變成為烏龜的精神活動。因惑業導致,此「識」重新入胎。
  • 什麼是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
    緣起也稱:十二緣起,佛教重要基礎理論之一,它是釋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其指從「無明」到「老死」這一過程的十二個環節,因果相隨,三世相續而無間斷,使人流轉於生死輪迴大海,而不能得以出離,佛教將世間一世因果擴至三世因果即可解釋關於社會中同類不相應現象
  • 「十二因緣」究竟講了什麼?
    即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為六根能進入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又能為六塵所入,所以叫做「六入」。比如眼能看見顏色,便入於色塵,其他諸根,道理亦然。十二因緣中,生命的開始,便是這個樣子。胚胎出母體後,與外界接觸,通過六入的作用而產生一種觸覺,這便是觸。觸是根、境、識三者和合,而起的單純知覺作用。
  • 什麼是十二因緣法
    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這是一個生死鏈條,破盡無明,生死鏈條就斷,就沒有生死苦受了。4. 問: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而有,和《楞嚴經》中「本非因緣,非自然性。」這句話矛盾吧?如果不矛盾,這兩句話各表達的什麼?
  • 十二因緣法
    善男子,有情生命在世間輪轉生死的過程可分作十二階段,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十二緣起,或十二因緣,是一個循環。或『老死後面是什麼?』的問題。無明前面就是老死,老死後面就是無明,周而復始,沒有終結。至於它們先後的問題,就要視乎從輪轉哪一階段去看了。它們互為因果,在生命之輪不同階段觀看,能佔較先或較後的位置。善男子,生命體在它完美的意志與覺性尚未建立之前,是混沌無知的,對真如實相不明了。這原始的混沌就是根本無明了。它導致了『行』的生起。
  • 十二因緣法(合集)
    佛陀教的禪觀是觀五陰的生與滅,其內容就是十二因緣。長老從而糾正將五陰的生、滅認為是剎那生、剎那滅的錯誤,從經典中了解觀五陰的集與滅,即於六入處起觀。長老也說明:「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這個念法只是口訣,要了解整個十二因緣,不能只憑口訣來了解。B 不正思惟起無明無明有因、有緣,什麼是無明的因?
  • 十二因緣法是什麼
    十二因緣法大家要了解一下,這是佛法的常識。它闡釋三世二重因果的觀念,對我們人的生命描述非常的精妙,一環扣一環:生滅門和流轉門。我們為什麼在輪迴?它是怎麼輪迴的?十二個要素: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你看這個「無明」,就是我們對生命的真相不了解——暗冥,這就是無明。由於無明,我們生命盲目的力量還要去造業,這種無明造的業果就是「行」——行蘊。
  • 看師父用十二因緣給你解釋人生!看完受用無比
    宏海法師《百千萬劫難遭遇》第26講十二因緣裡邊一二三四五六,第六是觸,有了感觸。那麼觸完了以後,你一定會有領納苦和樂的感受,就是生出來的那一剎那,受。第七個就是受,受完了就是愛。由於我們有無明的煩惱,所以我們會造業,有種種的業力,所以說有行為。那麼這個行為導致我們就會帶著這個識去投胎,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投胎以後,慢慢這個意識就生出來了,統歸這都是屬於說第三個識的範疇。
  • 六塵與六入——《阿含正義》摘錄
    因此而說:欲取證無餘涅槃者,應於六入處之苦、集、滅、道四法皆如實知:【『何等法如實知?何等法集、法滅、法滅道跡如實知?謂老死法如實知,老死集、老死滅、老死滅道跡如實知。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如實知;六入處集,六入處滅,六入處滅道跡如實知。如是諸法如實知,法集、法滅、法滅道跡如實知。』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佛學詞典】什麼是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愛身、六想身、六思身
    六受身:眼觸生受、耳觸生受、鼻觸生受、舌觸生受、身觸生受、意觸生受。六愛身:眼觸生愛、耳觸生愛、鼻觸生愛、舌觸生愛、身觸生愛、意觸生愛。六想身:眼觸生想、耳觸生想、鼻觸生想、舌觸生想、身觸生想、意觸生想。六思身:眼觸生思、耳觸生思、鼻觸生思、舌觸生思、身觸生思、意觸生思。云何六識身?謂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云何六觸身?謂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云何六受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