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擷英】荊芥、防風、紫蘇解表3藥,如何用好?

2021-02-12 張仲林

來源/中醫同城(zytongcheng)

導讀:荊芥、防風、紫蘇都是辛溫解表的,但各有不同,荊芥輕揚走肌膚,止咽喉癢;防風祛風勝溼,入肌肉,治胸中癢;蘇葉味辛入肺,色紫入血,外散皮毛,內舒胸膈,解鬱利氣。本文詳細介紹了作者的使用心得,供大家參考。

荊芥·防風·紫蘇

荊芥,辛,溫。入肺、肝經。

 

祛風解表有專長,《神農本草經》(以後簡稱《本經》)雲其「主寒熱,鼠瘻,瘰癧生瘡。」

其氣輕揚,專走肌膚,不似防風袪風能深入骨肉。我認為荊芥具有解毒、止癢、利咽喉三大作用。

 

解毒:本品辛溫,發散風寒。辛而不烈,溫而不燥。無論風寒、風熱,都可使用。凡一切感冒,惡寒、發熱,無汗或少汗、咳嗽,鼻塞等症,均選用之。以其能解表邪,解病毒也。

觀《攝生眾妙方》之荊芥敗毒散,治瘡腫初起,便是解毒先例,不過彼用於外科,我用於內科而已。

 

止癢:《醫宗金鑑》消風散,治皮膚病癢,首列荊芥散風止癢。荊芥內服或煎湯洗浴,對皮膚癢症皆有顯效,既能止外癢,當然能止內癢。感冒咳嗽,患者多先覺喉癢。

同時才迸發咳嗽。荊芥擅長止癢散邪,服用後,咽喉癢除,咳嗽也隨之緩減。是借鑑成方,由外及內的思路。

 

利咽喉:《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荊芥湯,治咽喉腫痛,聲不出,咽之痛甚。組成荊芥湯的荊芥、桔梗、甘草三味藥,《醫學心悟》止嗽散全都收入,我又推而廣之,用治喑症。

凡外感咳嗽,伴有聲啞或失音,或發聲困難者,認為是風邪結而不散,屬於「金實不鳴」,必用荊芥湯祛風散結利咽喉,屢用多驗。

 

防風,辛、甘,微溫。入膀胱、肝、脾經,擅長祛風勝溼。

《本經》:「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痛。」本品解表散寒,兼能除溼,多用於風溼痺痛,不宜用於風熱各證。

 

療風寒外感、溼痰內泛之咳嗽:我的經驗方為防風平胃二陳湯。以防風瀉肺中實邪,蒼朮燥溼健脾,厚樸除滿寬胸,亦降氣逆,茯苓、半夏、陳皮、甘草的綜合功效是燥溼化痰、理氣和中。無一味直接止咳藥而咳可止。

 

治胸癢:咳嗽喉癢者用荊芥,咳嗽胸癢者用防風。胸中作癢而咳。是肺之氣管中有風,非荊芥可散。

我用防風深入託出而散之,非常有效。如屬上焦津液虧乏或陰虛火炎而致胸癢乾咳者,當忌防風之辛散。

 

解流行感冒病毒:凡屬流行感冒所致的咳嗽、頭痛、肢體酸痛等症。服用防風後,周身出汗。

病毒解散,咳嗽因而減輕。防風也治咽喉不利,喉間有痰水上泛而咳。但不宜於咽喉乾燥的患者。

 

紫蘇葉,辛,溫。入肺、脾經。發表散寒,寬中行氣。

《本草正義》:「紫蘇芳香氣烈……外開皮毛,洩肺氣而通腠理。上則通鼻塞,清頭目,為風寒外感靈藥;中則開胸膈,醒脾胃,宣化痰飲。

解鬱結而利氣滯。」紫蘇之蘇,有舒散之義,故凡氣弱表虛而無風寒外感者以及出血證,均應慎用。

 

治咳血:《洄溪醫案·痰喘》記載松江王孝賢夫人,素有咳血症,又感冒風寒,竟成痰喘,不能平臥,日夜俯幾而坐。

徐大椿診斷為「小青龍證」,逕投麻黃、細辛、桂枝、乾薑等品而效,謂「急則治標」。咳血症又因風寒痰喘、不避辛溫發散而效,並未動血,對我啟迪較大。

在臨證中遇到外感風寒咳嗽,痰中帶血者,試用蘇葉5~6g,蘸醋以後,炒幹,入煎劑既散風寒,亦止痰血,取效較捷。是取蘇葉「外開皮毛,洩肺氣而通腠理」,以代麻、辛、桂、姜,取醋之酸收,以代小青龍湯中之五味子也。如率投陰柔藥止血,則留邪,病必糾纏。

 

治喘嗽:《和劑局方》蘇子降氣湯。以蘇子降氣平喘為主藥,治療痰涎壅盛,咳喘短氣。胸膈滿悶。咽喉不利之證。據臨證觀察。斯證多因外感風寒所誘發。所以我喜用蘇葉,不用蘇子,取其散寒、寬中行氣,用桂枝不用肉桂,取其走肌表而無須溫腎納氣。對於「風寒咳嗽痰涎喘」,療效益佳。乃變原方之降為散矣。

 

按:荊芥、防風、紫蘇葉、均屬辛溫表散之品。惟同中亦有異。荊芥輕揚走肌膚,止咽喉癢;防風祛風勝溼,入肌肉,治胸中癢;蘇葉味辛入肺,色紫入血,外散皮毛,內舒胸膈,解鬱利氣。

三味俱能解毒,然亦各有側重。荊芥長於解瘡癢之毒;防風長於解流感之毒;蘇葉善治魚蟹之毒。用藥時應加區別,不宜混同。

本文來源《臨證用藥經驗》,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作者/龔士澄,版權歸權利人所有。        

潮安村醫張仲林立德行醫 專治痒疹和胃病

《【銘謝】張仲林五十九歲生日祝福詩文錄》餘筆

《潮州市潮安區金石鎮張厝巷村衛生站遷址誌慶》餘筆

張仲林的作品「《黃帝內經》之'飲食有節'探微」榮獲」2020年南方健康科普大賽」優秀獎

張仲林的攝影作品《抗擊疫情我們在行動》獲」2020年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戰疫紀實攝影大賽」入選作品獎

中華人民共和國退役軍人保障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全文來了,這些條款跟醫生最相關!

潮安健康文章大全(2019年版)

張仲林痒疹胃病好文盤點(2019年版)

張仲林痒疹胃病錄 ( 2020年完整收藏版 )

張仲林工作室痒疹胃病錄 ( 2020年完整收藏版 )

【媒體報導】潮安村醫張仲林,治皮膚病是家傳「拿手活」,治頑症從脾胃入手……

【嵌名楹聯同題】潮安張仲林
贊專注於痒疹胃病診治領域的張仲林醫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

【魯人周逰】小寒

【胃腸病】乳果糖在便秘治療中的應用

【胃腸病】治療胃痛的三合湯

【胃腸病】治療「胃病」的不二法門是什麼?

【中醫醫案】國醫大師劉尚義驗案6則,活用經方巧用藥,辨治外科疑難重症

【中醫醫話】補元氣胃氣,麥芽和稻芽更配哦

【西藥寶鑑】不宜與嗎丁啉合用的5種胃藥

【中醫醫案】田淑霄治皮膚病醫案二則

【中醫醫案】治風瘙癢4則,一從內風,一從外風

【中醫醫案】四個醫案助你理解「脾升胃降」的臨床應用

小重山·贊潮安張仲林

【中醫醫話】溫補脾腎法治胃下垂

【胃腸病】原來胃潰瘍是這麼分期的,哪種最嚴重你知道嗎?

【胃腸病】脾胃病中醫治療15法

【胃腸病】國醫大師治療胃痞病用藥規律

2021年中國年味攝影大賽徵稿隆重啟動……

【胃腸病】中藥會傷胃嗎?

【胃腸病】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療

治痒疹與胃病,他就是張仲林!

【胃腸病】葉熙春先生治療胃痛臨床經驗

張仲林( ID:e41121 )  微信公眾號除原創外,所有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資源均來源於網絡,不代表張仲林觀點,版權屬於原作者。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註明作者、來源、微信公眾號。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對使用張仲林微信公眾號信息和服務所引起的後果,張仲林不做任何承諾。本公眾號發布內容僅供同行之間學習交流,非專業人員請至正規醫療機構或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選擇治療用藥方案。

郵箱:zhonglinzhang@126.com

編輯:寒香醫路

感謝您抽出  · 來閱讀此文

更多精彩請點擊【閱讀原文】

↓↓↓

相關焦點

  • 荊芥、防風、紫蘇解表3藥,如何用好?
    荊芥·防風·紫蘇作者/龔士澄祛風解表有專長,《神農本草經》(以後簡稱《本經》)雲其「主寒熱,鼠瘻,瘰癧生瘡。」其氣輕揚,專走肌膚,不似防風袪風能深入骨肉。荊芥內服或煎湯洗浴,對皮膚癢症皆有顯效,既能止外癢,當然能止內癢。感冒咳嗽,患者多先覺喉癢。同時才迸發咳嗽。荊芥擅長止癢散邪,服用後,咽喉癢除,咳嗽也隨之緩減。是借鑑成方,由外及內的思路。利咽喉:《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荊芥湯,治咽喉腫痛,聲不出,咽之痛甚。組成荊芥湯的荊芥、桔梗、甘草三味藥,《醫學心悟》止嗽散全都收入,我又推而廣之,用治喑症。
  • 常用中藥藥性——荊芥
    【鑑別應用】1.荊芥與荊芥穗,二藥皆能發汗,但荊芥穗發汗力大於荊芥,有「無汗用荊芥穗,有汗用炒荊芥」之說。人血分多用荊芥炭。2.荊芥與麻黃,二藥皆有發散祛寒之功,但麻黃猛勇疾馳,荊芥性較和緩,並且麻黃偏祛太陽背寒,荊芥則祛周身之寒。3.荊芥與紫蘇,荊芥別名假蘇,以其性味辛溫,類似紫蘇。
  • 中藥知識必學:荊芥
    加熱、煎煮時間過長會加速揮髮油的散失,因此薄荷、荊芥、藿香、紫蘇等含揮髮油較多的藥材應該在夏秋之季採收,二是應放在離熱源較遠的地方。  荊芥辛苦而溫,芳香而散,入肝肺二經,疏風邪清頭目,風寒初客於表者可用以解散之。邪風襲於血分者可散可疏,浮熱客於上部者能清利。其入肝經氣分,兼行血分。其性升浮能發汗,風在皮裡膜外,荊芥主之,非防風能入骨肉也。
  • 【中藥介紹】防風
    中藥防風圖片 【中藥介紹】防風 【中藥介紹】防風 防風中藥故事 傳說古時大禹治水,當「江河順暢」之時,在會稽大會諸侯,論功行賞
  • 每日一藥丨荊芥:散風解表,透疹止癢,止血.
    相關名:荊芥、姜芥、鄭芥、荊芥炭產地:主產於江蘇、河北、浙江、江西等省。多為栽培。採收加工:夏、秋二季花開到頂、穗綠時採割,除去雜質,曬乾。生用長於發散,善散風解表、透疹止癢,為解表散風通用藥,治表證及疹癢無論風寒風熱皆可。炒炭性變收斂,善止血,治各種出血可選。                                                      功效:散風解表,透疹止癢,止血。
  • 這些「治感冒」的中藥,還能治「婦科病」?
    導讀:解表類藥物是《中藥學》最先介紹和講解的一類中藥,難道它們只能用於解表治療感冒嗎?今天就來一起學習馬大正先生如何用解表類藥物治療婦科疾病的吧! 在中藥學裡,解表類藥物的數量相當可觀,它們的功用主要是疏解肌表,促使發汗,解除表症,即《內經》所謂:「其在皮者,汗而發之」。 然而,解表類藥物在婦科疾病的治療中,應用相當普遍,總結它們的用藥規律,大致可分止血、昇陽勝溼、調氣疏肝、溫通、解毒等功效。
  • 中草藥15 荊芥
    荊芥炭:取切段的荊芥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焦黑色,存性,少噴清水,取出曬乾(荊芥穗炭方法同)。性味:性微溫,味辛歸經:歸肺經、肝經功能主治:祛風,解表,透疹,止血。主感冒發熱,頭痛,目癢,咳嗽,咽喉腫痛,麻疹,癰腫,瘡疥,衄血,吐血。
  • 防風|祛風解表,勝溼止痛
    功能主治:祛風解表,勝溼止痛,止痙。用於感冒頭痛,風溼痺痛,風疹瘙癢,破傷風。臨床應用1.外感表證。本品辛溫發散,氣味俱升,以辛散祛風解表為主,雖不長於散寒,但又能勝溼、止痛,且甘緩微溫不峻烈,故外感風寒、風溼、風熱表證均可配伍使用。2.風疹瘙癢。
  • 紫蘇紫蘇,喝了紫葉就舒服 | 認識中藥
    後來在路邊找了顆野生的枇杷樹,摘了葉子,刷乾淨絨毛後拿來用了。還好,我家這邊正好到處都是枇杷樹。枇杷葉的絨毛會直接刺激黏膜而產生致咳的副作用。心有餘悸有木有?這要是其他媽媽去買這枇杷葉呢?好醫還需好藥幫啊。我們還需要質量好的中藥及中成藥來達到療效。
  • 民間中草藥:防風(附名方)
    防風的功效1、用於感冒風寒,發熱惡寒,頭痛、身痛。以及感冒風熱、發熱惡寒、目赤、咽痛等症。防風解表以祛風為長,既能散風寒,又能發散風熱,與荊芥作用相仿,故兩藥往往配合應用。2、用於風溼痺痛防風能祛風溼而止痛,常配合羌活、防己等治療風溼痺痛等症。
  • 中藥的巧記與解析
    執業藥師考試中,《中藥二》科目共有400味單味藥300味中成藥共計700味藥的主治功效,加配伍、用量、使用禁忌等。沒一定的毅力和時間根本拿不下這科。本次筆者整理辛溫解表藥的巧記方法,並對其進行簡單的解析。
  • 藥食兩用的紫蘇竟然也有使用禁忌?看看哪些情況不能用紫蘇
    不管是中藥還是西藥,只有明白了它本身不適用於哪些情況,我們才能夠充分的規避錯誤用藥從而帶來的風險。 像紫蘇這樣的中藥,可能大家也都比較的熟悉了,畢竟作為一個藥食同源的植物,在平時飲食中我們也常常會見到它。紫蘇在臨床中,根據不同部位功效側重的不同,我們又將其細分成了蘇葉、蘇子以及蘇梗。而哪怕是這樣能夠食用的藥物,其實也有著一定的使用禁忌。
  • 每天學一味中藥,防風草!
    唇形科植物廣防風的地上部分。土防風、抹草、穢草、落馬衣、假紫蘇、馬衣葉、豨薟草、四方莖、臭草、臭蘇頭、鴨兒蔑、大篾草、大羊古騷。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溫解表藥。用量9~15克,煎服;外用適量,煎洗或搗敷。用治感冒身熱、嘔吐、腹痛、筋骨疼痛、瘡瘍、溼疹。本品含卵防風二內酯、4,5一環氧卵防風二內酯、防風酸、4,7一氧環防風酸、4一亞甲基-5-羥基卵防風二內酯。所含的大環三萜類物質體外試驗具有抑制KB細胞增長的作用。
  • 說藥 | 防風草:祛風、除溼、解毒、止痛
    【中藥名】防風草 fang fēng cǎo【別名】土防風、抹草、穢草、落馬衣、假紫蘇、馬衣葉、豨薟草、四方莖【來源】唇形科植物廣防風Epimeredi indica (L.) Rothm的地上部分。【性味歸經】性溫,味辛、苦。歸經暫缺。【功效與作用】祛風、除溼、解毒、止痛。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溫解表藥。
  • 【中藥學堂】荊芥
    飲片 荊芥呈不規則的段。莖呈方柱形,外表面淡黃綠色至淡紫紅色,被短柔毛。切面類白色。葉多以脫落。穗狀輪傘花序。氣芳香, 味微澀而辛涼。荊芥炭為不規則的段,長5mm。全體黑褐色。莖方柱形,體輕,質脆,斷面焦褐色。葉對生,多已脫落。花冠多脫落,宿萼鍾狀。略具香氣,味苦而辛。
  • 防風的功效 防風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症的功效與作用
    防風的功效防風是一種中藥,這主要是產於黑龍江、內蒙等地,在用藥方面是生用。防風對於感冒頭痛,風溼痺痛等治療有效,我們來了解防風的功效與作用。防風用於破傷風、牙關緊閉、角弓反張。防風治破傷風,有祛風止痙的作用,但多配合天南星、天麻、白附子等藥同用。
  • 中藥運用秘訣心法!
    口臭則香薷是用。鼻淵則辛荑、蒼耳子。癭瘤則公英、地丁、昆布、海藻、浙貝、夏枯草。若夫疏風發表尤宜至祥,麻黃肺經藥而走太陽;桂枝引營而達肌表。陽明胃則有升麻、葛根、白芷;太陽膀胱則有姜活、藁本;少陽膽則有柴胡;川芎、前胡入肺;荊芥疏肝;防風搜肝瀉肺;蒼朮闢惡去溼;細辛、獨活入心腎;薄荷、紫蘇理肺風;白附去頭面之風;姜蠶、全蠍、天麻、鉤藤定抽搐之風所宜分也。
  • 每天學一味中藥,防風草!
    唇形科植物廣防風的地上部分。土防風、抹草、穢草、落馬衣、假紫蘇、馬衣葉、豨薟草、四方莖、臭草、臭蘇頭、鴨兒蔑、大篾草、大羊古騷。一至二年生直立草本,高1~2米。莖方形,多分枝,密被白色茸毛。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溫解表藥。用量9~15克,煎服;外用適量,煎洗或搗敷。用治感冒身熱、嘔吐、腹痛、筋骨疼痛、瘡瘍、溼疹。本品含卵防風二內酯、4,5一環氧卵防風二內酯、防風酸、4,7一氧環防風酸、4一亞甲基-5-羥基卵防風二內酯。所含的大環三萜類物質體外試驗具有抑制KB細胞增長的作用。
  • 不要小看紫蘇,在風寒感冒和腸胃病中用處大,藥師從3大功效解讀
    紫蘇性溫,其解表之力也比較溼和,感冒輕症患者乃至淋雨受寒,都可用蘇葉、蘇梗泡水飲用,效果比生薑、蔥白煮水顯著。蘇葉溫行入血,成人一次用6g入煎劑,雖不釀汗然解肌之力亦在,與荊芥相須為伍則發汗見汗。紫蘇屬於解表藥,所以很多醫書都不提及其止嘔作用,而是將該功效概括到行氣寬中的功效範疇,臨證則以行氣寬中的治法來止嘔,如連蘇飲。曾有一慢性腎病患者,後期出現嚴重噁心、嘔吐而請章次公先生療。其囑患者先用鴿子煮湯以聞湯之香氣,以薄粥少許鼓舞胃氣,以生津、恢復食慾,接著處方連蘇飲:黃連3g、蘇葉5g。
  • 【防風通聖丸:15種病】
    這也是防風通聖丸的高明之處,它不跟病邪對抗,而是順勢而為,該往哪裡去,就讓你往哪裡去。防風通聖丸:防風、麻黃、荊芥、薄荷、大黃、芒硝、滑石、梔子、黃芩、連翹、石膏、桔梗、川芎、白芍、當歸、白朮、甘草防風通聖出自金元名醫劉完素的《宣明論方》,現在也有成藥,藥店就可以買到,所以這裡就不寫劑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