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堂】荊芥

2021-02-12 藥店智匯

來源

本品為唇形科植物荊芥的乾燥地上部分。

產地

主產於江蘇、河北、浙江、江西等省。多為栽培。

採收加工

夏、秋二季花開到頂、穗綠時採割,除去雜質,曬乾。

性狀鑑別

本品莖呈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長50~80cm,直徑0.2~0.4cm;表面淡黃綠色或淡紫紅色,被短柔毛;體輕,質脆,斷面類白色。葉對生,多已脫落,葉片3~5羽狀分裂,裂片細長。

穗狀輪傘花序頂生,長2~9cm,直徑約0.7cm。花冠多脫落,宿萼鍾狀,先端5齒裂,淡棕色或黃綠色,被短柔毛;小堅果棕黑色。氣芳香,味微澀而辛涼。

飲片 荊芥

呈不規則的段。莖呈方柱形,外表面淡黃綠色至淡紫紅色,被短柔毛。切面類白色。葉多以脫落。穗狀輪傘花序。氣芳香, 味微澀而辛涼。

荊芥炭

為不規則的段,長5mm。全體黑褐色。莖方柱形,體輕,質脆,斷面焦褐色。葉對生,多已脫落。花冠多脫落,宿萼鍾狀。略具香氣,味苦而辛。

性味歸經

辛,微溫。歸肺、肝經。

性能特點

本品辛香發散,微溫不烈,藥力平和,入肺、肝經。生用長於發散,善散風解表、透疹止癢,為解表散風通用藥,治表證及疹癢無論風寒風熱皆可。炒炭性變收斂,善止血,治各種出血可選。

功效

散風解表,透疹止癢,止血。

主治病症

(1)風寒表證,風熱表證。

(2)麻疹透發不暢,風疹瘙癢。

(3)瘡瘍初起有表證者。

(4)(荊芥炭)衄血,吐血,便血,崩漏等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不宜久煎;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煎水燻洗,搗爛外敷或研末調敷。荊芥穗發汗力強。發表透疹消瘡宜生用;止血須炒炭用。

使用注意

本品辛溫發散,耗氣傷陰,故體虛多汗、陰虛頭痛者忌服。

故事

很早很早以前,有位年過30的婦人,初次懷孕生下一個男孩,全家高興不已,就像慶祝盛大節日一樣,招待家族親朋,近鄰好友,持續幾日。儘管是剛剛出生的孩子,可家人們不管是誰,就像抱著寶貝一樣,家中整日充滿了喜悅的氣氛。

有一天午飯後,大家爭著哄過孩子後,各自帶著笑意,離去午休。在靜靜的屋裡,只有母親仔細地看著剛剛出生不久的孩子的臉頰,臉上浮現出一種無比的幸福感,一種陶醉的心情從心底不由自主地湧出,她輕輕地撫摸著孩子細嫩的臉蛋兒,帶著微笑,在孩子身旁也睡著了。

產婦睡著睡著,覺得身體很熱,無意識地掀去薄薄的被子。由於連日來家中宴請四方親友的勞累,不知不覺一直睡到黃昏,家人準備晚飯的聲響也沒有使她醒來。她丈夫和小妹進屋想叫起她吃飯,只見她像喝醉了酒一樣,直直地躺在床上,手腳稍微硬直,已經不省人事了。 

在此之前,仍沉浸在喜悅之中的家人們,見此情景,人人臉上剎時由晴轉陰,能沉住氣的,臉上也露出驚異的表情,還未顧上商量如何是好,早已有人跑出去請醫生了。 

不多會兒,第一位醫生請來了。他看著產婦的病狀,經過很長時間的診脈、思考,最後搖搖頭,一言不發地低頭走了。

第二位醫生也被請來了。他聽了病情介紹,看看病人,還未診脈,表示毫無辦法後告辭了。

接著,第三位醫生也來了,他也只是看看病人的樣子後,搖搖頭就走了。連著請了三位醫生,都沒有醫治辦法,急得家人團團轉,有的人發出了悲哀的哭泣聲。

正在此時,從正對大街的大門外,走進一位也不叫門打招呼的老人,看上去已有相當的年紀。雪白的頭髮、鬍鬚,眼睛炯炯有神,聽覺也很敏銳,腳步雖慢卻很有力,使人感到是位非同尋常的老者。

老者進屋後,先是止住了人們的哭泣聲,又仔細地詢問了產婦及家人的生活情況後,走近產婦的床前看了看,慢慢說道:「讓我來試著給她治療,你們看好嗎?」 

產婦的丈夫聽罷,拉住老者的雙手,剛想要雙膝跪下,被老者制止住了。

「讓我治療是行,可是,我還沒有把握。因為眼下還沒有能治療此病的藥材。如果治不好,請你們一定不能恨我呀。」家人們聽後,再看眼前的情景,別無其它的選擇,只能照老者說的去做了。

老者從身上的衣兜裡隨手掏出一個小瓶,從中取出一些黃褐色的粉末,用紹興酒調勻,將病人的嘴掙開,將藥液灌進胃內。老者讓家人們紛紛坐在婦人身旁,觀察著她臉色的變化情況。 

此刻,讓人覺得時間就像停止了一樣,屋裡又靜得出奇,好容易過了三四個鐘頭。這時,婦人的手微微地動了一下,一會兒腿腳也相繼動了幾下。

看來,病人漸漸地恢復了知覺,緊張的神色從老者的臉上消失了,臉上露出了笑容。病人的甦醒及老者的表情,感染了在場的家人,低沉的氣氛一下子煙消雲散了。老者又按同樣方法,連著給病人又服了幾次藥,只見她病情一點點兒地好轉起來。

又過幾日,產婦終於從床上坐了起來。老者向家人講解了治癒的基本方法,又說產婦危難之時已去,讓大家儘管放心,說完想告辭離去。他們拉著老者的手,再三道謝,感謝老者的救命之恩,並希望老者賜教一二治病的方法。

老者笑著答道:「我用的藥是荊芥。當初我看到產婦的病情後,判斷是因為產後勞累,內熱蓄積體內,汗出又導致毛孔開放,故而風邪從汗毛孔侵入體內,導致中風,繼而引起昏睡。為了散發體內風熱邪氣,使其上行而發散,在這方面荊芥是有很好作用的一味藥,且很常用的。

雖然從道理上講是可以的,但荊芥治療此種病例還沒有經驗,所以前兩天試著治療時,我是很擔心的。」

老者稍作停頓後接著說道:「現在仔細想起來,荊芥的功效對此種病例有如此的療效,對我來講是一很大的發現,真是值得慶賀的事。」 

就這樣,荊芥用於產後中風症,漸漸地被廣泛地使用起來了。

相關焦點

  • 中藥知識必學:荊芥
    問老闆說是荊芥,他還說這荊芥比較特殊,葉子不能揉、不能捂,吃的時候也不能用刀切,否則會發黑腐爛,一是外觀不好二是口感不好。還說一般菜市上賣荊芥都是帶莖成把賣,沒有一家只賣荊芥葉的。荊芥和芫荽、薄荷一樣具有濃鬱的香氣,鮮嫩的莖葉可作蔬菜食用。尋坡轉澗求荊芥,邁嶺登山拜茯苓。本期我為大家介紹的就是荊芥。
  • 常用中藥藥性——荊芥
    荊芥【別名】假蘇,姜芥,線芥,荊介,荊芥炭,荊芥葉,四稜杆蒿,香荊芥,黑荊芥,【歸經
  • 荊芥煎餅
    荊芥,夏季菜,也是一味中藥,有清熱治感冒之效。是這兩年來鄭州才認識,從前是沒見過的。
  • 荊芥裡面有荊芥穗嗎
    荊芥為唇形科植物荊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Briq. 的乾燥地上部分。
  • 【中藥擷英】荊芥、防風、紫蘇解表3藥,如何用好?
    荊芥·防風·紫蘇荊芥,辛,溫。入肺、肝經。我認為荊芥具有解毒、止癢、利咽喉三大作用。 解毒:本品辛溫,發散風寒。辛而不烈,溫而不燥。無論風寒、風熱,都可使用。凡一切感冒,惡寒、發熱,無汗或少汗、咳嗽,鼻塞等症,均選用之。以其能解表邪,解病毒也。觀《攝生眾妙方》之荊芥敗毒散,治瘡腫初起,便是解毒先例,不過彼用於外科,我用於內科而已。
  • 王遠華原創《又聞荊芥香》
    既是蔬菜,也是藥草的荊芥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們長江中下遊地區,一般是三月份播種,經一個多月生長,即可採摘食用了,而作為藥草,必須長到九月份,長出荊芥穗後才收割,並將荊芥莖葉與荊芥穗分開晾乾並加工成藥荊芥或荊芥穗。
  • 【中藥學堂】:枳實
    醫生走後,寶玉看了藥方,上面有紫蘇、桔梗、防風、荊芥等藥,後面又有枳實、麻黃。寶玉道「該死,該死,他拿著女孩兒也像我們一樣的治,如何使得!憑他有什麼內滯,這枳實、麻黃如何禁得!」後來又請了王太醫,重開一方,只是方上沒有枳實、麻黃等藥,倒有當歸、陳皮、白芍,藥的分量也減了些。
  • 一畦荊芥
    到了夏天,用荊芥涼拌黃瓜、洋蔥、豆角,或者摻在撈麵條裡,撒在雞蛋番茄湯裡,味道自是妙不可言。心靈手巧的妻子,還會用荊芥和面汁攤製成荊芥託兒,就更別具風味了。  嶽父也愛吃荊芥,我隔三差五就會送去一大兜。很多次吃荊芥的時候,他老愛舊事重提,說走南闖北去過很多地方,除了咱這一片兒,人家那裡從來沒有荊芥。
  • 荊芥,夏天的味道
    醃漬吃法味尤美,新鮮荊芥摘了,鹽粒搓揉,放盆中、罐中醃漬,待色變味鹹,主婦手持木筷夾起置盤中,或切碎或整棵,滴幾滴小磨香油,就粥或米飯,說是人間仙味。《唐本草》將荊芥收入菜部;宋代蘇頌《本草圖經》記載其「辛香可啖,人取作生菜」。元代《飲膳正要》有藥膳「荊芥粥」;明代王圻《三才圖會》指出其「生漢川澤,今處處有。
  • 中草藥15 荊芥
    (《局方》荊芥湯)4. 治一切風,口眼偏斜:青荊芥一斤,青薄荷一斤。一處砂盆內研,生絹絞汁於磁器內,煎成膏;餘滓三分,去一分,將二分滓日幹為末,以膏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早至暮可三服。忌動風物。(《經驗後方》)5. 治大便下血: ㈠ 荊芥,炒,為末。每米飲服二錢,婦人用酒下。亦可拌麵作餛飩食之。(《經驗方》)㈡荊芥二兩,槐花一兩。炒紫為末。每服三錢,清茶送下。
  • 面部痤瘡之荊芥連翹湯醫案
    二診(19-12-16):痤瘡同前,有膿包、硬塊,瘙癢不適,調方給予荊芥連翹湯加減。荊芥10g 防風10g 連翹20g 麩炒枳殼10g 桔梗9g 黃芩6g 柴胡10g 白芍12g 當歸12g 川芎10g 白芷12g 凌霄花12g 忍冬藤15g 虎杖10g 大黃5g 焦梔子9g 地膚子10g。
  • 土荊芥功效與作用
    【名稱】土荊芥【出處】出自《生草藥性備要》【拼音名】Tǔ Jīnɡ Jiè【別名】鵝腳草、紅澤蘭、天仙草、臭草、鉤蟲草、鴨腳草、香藜草、臭蒿、殺蟲芥、藜荊芥、臭藜霍、洋螞蟻草、虎骨香、蝨子草、狗咬(疒黃)、火油草、痱子草、殺蟲草、大本馬齒莧【來源】藥材基源:為藜科植物土荊芥的帶果穗全草。
  • 趙紹琴:妙用荊芥經驗淺識
    若單純風邪襲於陽明絡分,則當用荊芥以散風瀉則愈矣。若陽明腑實,大便秘結而致不遂,必候其積滯化,腑氣通,病當向愈,方中宜加用荊芥穗以助其活絡之功,則收效更捷矣。凡頭面諸疾屬陽明經絡受病者,用荊芥自能行諸藥直達病所。但若屬腫瘤壓迫顏面神經,則荊芥無功。
  • 【蕁麻疹】中藥方劑集錦
    中藥方劑(一)【辨證】脾失健運,復感風邪,鬱於肌膚。【治法】健脾除溼,疏風和血。
  • 明天的「二伏面」就從這道性感清涼的「中藥拌麵」開吃吧!
    忽然一種從未吃過的綠菜映入眼帘,攤主說這叫做荊芥,兩塊錢一把。作為學中藥出身的飛刀小廚,自然知道荊芥乃是一味常用藥材,之前吃過的中藥鮮藥也不算少了,比如馬齒莧、穿心蓮、石斛、天麻、蒲公英、百合、魚腥草、紫蘇……但是荊芥如何吃還真的不知道。
  • 【中藥學堂】荷葉
    --《中藥大辭典》外用:搗敷、研末摻或煎水洗。--《中藥大辭典》內服:煎湯,3-10g(鮮品15-30g);荷葉炭3-6g,或入丸、散。--《中華本草》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中華本草》荷葉附方注意:以下配方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 有聲讀物丨最憶故鄉荊芥香
    在老家,夏天正是吃荊芥的季節。老家人總愛在燒湯、做飯、做菜時,佐以荊芥調味,不需大量,多則一小把,少則三五棵,便能如畫龍點睛一般,瞬間為飯菜提香增味。  荊芥,初聞之,味道怪異而不適,久食之,難以割捨成依賴,是一款不可多得的藥食兩用食材。中醫認為,荊芥味辛,性微溫,可入肝、肺二經,具有消炎去腫的輔助醫療功效。和芫荽、薄荷等含著奇香的蔬菜一樣,荊芥是當地人每年夏季必種的香料菜。
  • 【中藥學堂】:半夏
    故事:在我國宋朝,有位判官楊立之回到楚州時得了喉癰,白天吃不下飯,晚上痛得睡不著覺,異常痛苦,請了許多醫生,吃了許多中藥都沒有效。恰好這時名滿朝野的太醫楊吉老來楚州辦事,楊立之的兩個兒子聽說後,趕快把他請了過來。
  • 是美食也是中藥,善疏風不論寒熱,祛咳不論虛實,還清頭目、利咽
    風邪對於我們就如同蟻穴對於堤壩,適當調整則無憂,中醫應對風邪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有一種植物可以做菜成為美食,也可以入藥作為中藥使用,它善於疏散風邪而不論寒熱,善於祛咳而不論虛實,還善於清頭目、利咽、通肺氣,可謂是益處眾多。這味中藥就是荊芥,在很多地區都有用它做菜的習慣,並且十分美味。
  • 慢性蕁麻疹中藥方劑
    中藥方劑(一)  【辨證】脾失健運,復感風邪,鬱於肌膚。  【治法】健脾除溼,疏風和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