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感情最煩惱,讀懂《莊子》中的心齋,感情中的煩惱可去除大半

2020-12-21 百曉生曉天機

《莊子》又名《南華經》,是戰國中期的莊周及其門生所著,該書既有高深的哲學思想,又有浪漫的文學藝術氣息,是先泰諸子學說中的代表作。

《莊子》分內篇、外篇、雜篇共計33篇,今天我們說得」心齋「出自內篇中的《人間世》。

人生世間,有諸多煩惱,關於感情的,關於事業的,關於家庭的,不一而足。其中關於感情的佔了大半,畢竟人是感情動物,而感情本身極為複雜,人又善變,難免會生出諸多煩惱,正所謂「大千世界三千煩惱,唯感情最苦」。

那怎麼去除這感情中的些煩惱呢?我們來看下《心齋》。

《心齋》是以孔子和顏回的對話的形式敘述的,顏回遇到了麻煩,想不到更好的解決辦法,向孔子請教良策,孔子,你先進行齋心,我再告訴你辦法。顏回說,我家裡窮,好幾個月沒喝酒吃葷了,這算不算齋心呢?孔子答到,你這是「行齋」,而不是「心齋」。

何為「心齋」

孔了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什麼意思呢?就是摒除雜念,精神專一!不用耳聽,而用心去領悟;不用心去領悟而用心境去感應。什麼是心境,就是柔順而能感應萬物的那種境界。只有大道才能匯集於凝寂虛無的心境,而凝寂虛無的心境就是」心齋「。

總之,心齋就是比領悟更高層次的境界,是心靈的高層次境界,是心境。

比如說,我們都知道學習能力的高低主要靠領悟能力,而王陽明卻說:」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此處所說的就是心齋,也就是心境。

那怎麼用心齋去除感情中的煩惱呢?簡單說就是感應。

萬物皆有先兆,感情也不例外,只要有先兆,你就能感應到。

首先,喜歡一個人是藏不住的。

討厭一個人我們可心假裝喜歡,而喜歡一個人是假裝不出來的,哪怕你假裝討厭她,哪怕你對她疾聲厲色,可是行動上的關愛和偏愛卻瞞不過所有人。因為真正的喜歡是由內自外地。所以說,看一個人是不是喜歡你,不要聽她說什麼,而是看他做什麼.

其次,喜歡一個人是不忍心騙她的。

在感情中,都怕暴露自己的缺點,怕對方不喜歡,有時就拿謊話去欺騙,這又何必呢?如果他連你的缺點都不能包容,那還談什麼喜歡呢?感情中的欺騙是最致命的,畢竟再厚的紙也包不住火。一個真正喜歡你的人是不忍心欺騙你的,他還能包容所有的缺點,除非你的缺點是「你不喜歡他」。

最後,若不愛,請放手,給對方以自由。

感情中最殘忍的不是不愛了,而是不愛了還不放過對方。如果有一天,曾經相愛的兩人不再彼此相愛了,一定要記的放過對方。因為,愛是自己的事情,被愛是對方的事情,相愛才是彼此的事情,如果不再相愛了,就放過彼此,各作各的事情,那才不辜負曾經相愛的時光。

上面說的這些,我們都能很明顯的感應到,只是人一旦動了真感情,其智商都是直線下降,基本為0的,所以很多人都是在愛與不愛的痛苦中糾纏、掙扎。對自己原本明顯感應到的事情也就不那麼自信了,

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開誠布公地坦誠相見,用最直接的話問對方要最直接的答案,如果對方模稜兩可,或者乾脆不回答,那就不要再問了,他就是不打算放過你。那你接下來知道該怎麼辦了?不要再懷疑,不要再糾結,也不要再替對方找藉口了,否則,你在這感情的泥潭中永遠出不來。

感情中,最重要的還是要懂得珍惜,珍惜這份真誠,珍惜現在的分分秒秒,不要等失去了才知道後悔。

感情中的煩惱佔了諸多煩惱中的大半,「心齋」不但能幫你去除感情中的煩惱,其他煩惱也是一樣。

人生苦短,去日苦多; 縱有三千煩惱,不如拈花一笑

讀懂《莊子》中的心齋,感情中的煩惱可去除大半,世間諸多煩惱也可去大半。

相關焦點

  • 《莊子》:坐忘、心齋與喪我
    莊子提出了「逍遙無待之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理想人格論。我們在這裡著重討論《莊子》內篇中的《大宗師》《齊物論》《逍遙遊》三篇文章。也就是說,宇宙中可以作為宗主師法者,唯有「大道」。這個大道也稱為「天」,即自然而然的生命流行之體。「道」是客觀存在的,又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其存在不以他物為條件,不以他物為對,在時空上是無限的。但這個「道」不是造物主、上帝或絕對精神本體,而是一無始無終的大生命(宇宙生命)。
  • 莊子:心齋與坐忘,兩種重要的修養方法
    後人將莊子傳「道」的「心齋」方法應用到氣功的鍛鍊上。從哲學觀點來看「心齋」這段話,道、氣、心三個重要基本範疇及其相互關係值得探討。而「唯道集虛」這個命題,不僅隱含著「道」具象化為「氣」,並且在老莊文獻中首次出現道心合一的思想觀念。同時我們從「心齋」這段話中,很容易聯想到戰國時代南北道家諸多觀點的相通之處。
  • 《莊子》:人生最高的境界是「心齋」
    一、佛經中常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這世間本無菩提,也無明亮的鏡臺。所謂菩提與明鏡臺是一種心境,若心無雜念自然可以做到菩提之境、心若明鏡,可見到內心的菩提與明鏡。一個人的狀態分為表象與心齋。憑藉自身的感官和肉眼做事,所見所聞也只是事物的表象,看到的不一定為真,聽到的不一定為實。因為透過感官的體驗看到的永遠只是事物的表面,也很容易被事物表面的假象所迷惑,因此對萬物的理解永遠只能停留在最外層,無法看穿其本質的真偽。
  • 莊子的智慧:讀懂這3句話,不為世事煩惱,助你過得逍遙自在!
    莊子是我國道教著名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篇逍遙遊至今還為人們所傳誦。莊子的生活雖然貧苦,但是物質條件的貧乏,限制不了他的想像。很多人都理解不了莊子的處世哲學,關於莊子一個著名的事情就是他的妻子死了之後,他卻擊盆而歌。
  • 莊子心齋聽息法(收藏)
    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呼吸之氣,初下手只用耳根,不用意識,並非以這個念頭代替那個念頭,更不是專心死守鼻竅或肺竅,也不是聽鼻中有什麼聲音,只要自己覺得一呼一吸的下落,勿讓它瞞過,這就算是對了;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淺深,皆任其自然變化,不用意思去支配它,聽到後來,神氣合一,雜念全無,連呼吸也忘記了,漸漸地入於睡鄉,這才是神經由衰弱恢復健康的過程中最有效力的肘侯,就要乘這個機會熟睡一番
  • 莊子心齋聽息法
    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呼吸之氣,初下手只用耳根,不用意識,並非以這個念頭代替那個念頭,更不是專心死守鼻竅或肺竅,也不是聽鼻中有什麼聲音,只要自己覺得一呼一吸的下落,勿讓它瞞過,這就算是對了;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淺深,皆任其自然變化,不用意思去支配它,聽到後來,神氣合一,雜念全無,連呼吸也忘記了,漸漸地入於睡鄉,這才是神經由衰弱恢復健康的過程中最有效力的肘侯,就要乘這個機會熟睡一番
  • 莊子,煩惱天天有,不撿自然無!
    道教中說:貪慾嗔恚愚痴等諸惑,煩心惱身,謂為煩惱。煩惱不是來自外力而是來自內心,一個人的心不靜、不定,總是得隴望蜀,煩惱便如燎原之火,趁勢而起。痛苦源於比較,煩惱來自不合理的欲望。計較越多,煩惱也就越多。凡事講求圓滿,追求十分的人總是容易陷入煩惱的漩渦中。我們都是平凡人,自然不可能做到消滅內心的欲望,欲望不滅,煩惱就會隨之產生,自然煩惱也就天天有了。莊子是個有大智慧的人,莊子的大智慧在於他能夠將人內心最隱蔽的欲望消除一空。人生就像一級級臺階,人往高處走,再正常不過,偏偏莊子反其道而行之。
  • 心齋
    心齋作者 筱筍 緊張的工作與生活之餘,還是抓緊時間完成了我的《提升正能量,保護你我他》課件,梳理課件時心中成就感滿滿的,只等有機會實踐了。卻往往會忽視和忘記:不管是白衣天使還是靈魂工程師,他們首先都是血肉之軀,長期處於負面能量之中,這樣的職業傷害,是非常大的。 所以我在思考,對於這些我們仰慕、愛惜的人群,我們該如何去保護他們,如何讓他們儘量避免負能量的職業傷害呢? 我在《莊子·人間世》中找到了答案,就是「心齋」。
  • 歇心活動|至一堂立冬一日心齋
    有的人選擇了放鬆,放下一切事情,給生活按一下暫停鍵,去遠方尋找一方能夠放空的天地或者參加茶琴花樂舞等美學的一些團體或活動,煩惱在五官的愉悅中得到暫時的忘卻和轉移。但是這些只能解一時的饑渴,解決不了最終的問題。還有的人選擇了尋找,參加各種身心靈的學習,心理課程學習,宗教團體的活動,無非是想找到解脫煩惱的終極方法。但是目前各種信息及課程鋪天蓋地,請問:你該相信誰?
  • 莊子「心齋」正解:排除人道心智,用天道應物
    題市場上某些宗教流派、書籍、百度以及很多自媒體,把莊子的「心齋」解讀成了聽息功法,或者「心息相依」功法,把一個心境虛靜純一的境界狀態解讀成有步驟的功法,被很多修煉的人用來練習靜功的方法,真是誤人不淺。網絡上以及很多講靜心的書籍對心齋解讀是有詳細的步驟說明,如果按他們的步驟這樣一步步地練習是會出問題的,本公眾號文章《正坐站樁過程中,如何讓心和腦安靜下來》詳細地分析了聽息法的弊端。所以,沒有中士上士的資質,沒有明師的指導,別盲修瞎煉,否則極其容易出問題,出偏,再糾正回來就很困難。
  • 莊子的三大養生之道!心齋坐忘!緣督以為經!
    我曾經告訴魏王派來請我去做官的使者,我寧願做一隻在泥土中自由自在的龜,也不遠做被人打扮的漂漂亮亮的準備拉去殺掉祭天的牛!孔子聽了不由感嘆,這孩子沒治了,道不同不相為謀,顫巍巍地走了。孔子和莊子的對話,其實代表了儒家和道家兩種哲學價值觀的不同。
  • 莊子得道的秘密---心齋聽息法!
    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呼吸之氣,初下手只用耳根,不用意識,並非以這個念頭代替那個念頭,更不是專心死守鼻竅或肺竅,也不是聽鼻中有什麼聲音,只要自己覺得一呼一吸的下落,勿讓它瞞過,這就算是對了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淺深,皆任其自然變化,不用意思去支配它,聽到後來,神氣合一,雜念全無,連呼吸也忘記了,漸漸地入於睡鄉,這才是神經由衰弱恢復健康的過程中最有效力的肘侯
  • 莊子得道的秘密!(揭秘心齋聽息法)
    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呼吸之氣,初下手只用耳根,不用意識,並非以這個念頭代替那個念頭,更不是專心死守鼻竅或肺竅,也不是聽鼻中有什麼聲音,只要自己覺得一呼一吸的下落,勿讓它瞞過,這就算是對了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淺深,皆任其自然變化,不用意思去支配它,聽到後來,神氣合一,雜念全無,連呼吸也忘記了,漸漸地入於睡鄉,這才是神經由衰弱恢復健康的過程中最有效力的肘侯
  • 揭秘《莊子》中失傳的修行功法
    比如《齊物論》中南郭子綦向子遊解說自己靜坐中體悟到的「天籟」;《德充符》中申徒嘉和子產討論德與形、內與外;《人間世》中孔子向顏回傳授「心齋」;而在《大宗師》中卻是顏回向孔子演示「坐忘」。如此種種,貫穿全書。然而在現實中,卻很少發現有誰是依照《莊子》這本書來實踐修行的。
  • 怎樣才能沒有感情的煩惱讓人生幸福美滿
    一、怎樣才能沒有感情的煩惱不要有感情的煩惱,就要要對過去的事進行深刻的反省。但不要因此在感情和感性的層面上傷害自己,加重自己的心理負擔,不要讓已經過去的事再困擾自己,心理要想新的事情。新的想法要轉移到新的行動上去。
  • 《心經》值得反覆品讀,從中能找到不煩惱的活法
    經常看到有人說,這世上煩惱多得不行,走了一個又來一個,沒有消停的時候。想想其實說的也沒錯,人生起起落落,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誰能做到一帆風順呢?佛門常說人間是苦海,讓眾生超脫,減少煩惱,但是想要超脫卻不是這麼容易。
  • 佛門中的「煩惱」,與俗世間的煩惱,究竟有何不同?
    本文為蓮荷居士首發/獨家稿件生活中處處離不開煩惱,「煩惱」在一般人的認知當中,就是有煩心事,讓人坐臥不安。不過,佛門中的煩惱,可不是這麼簡單,佛經把一切障礙眾生出離苦海的心行,都稱作煩惱。小編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你在工作中表現出色,得到了升職加薪的機會,作為普通人,肯定會非常快樂。可是,在佛門當中,這仍然屬於煩惱的範疇,因為它會障礙眾生的出離心。想必你已經感受到了佛門與世俗,在煩惱定義上的差別,在聲聞菩提中,障礙眾生的煩惱,主要包括貪、嗔、痴、慢、疑、惡見六種根本煩惱,其餘煩惱均從它們當中衍生出來。「貪」位列六種煩惱之首,被稱作煩惱的根本因。
  • 在一段感情中,請記住:學會放下一切,你是最值得的
    在一段感情中,請記住:學會放下一切,你是最值得的人活一輩子,非常的不容易,我們都知道在一段感情中會經歷很多的挫折,也許你到最後會受到很大的傷害,但是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人間雖然有很多的不值得,但是你要明白你自己是非常值得的。
  • 莊子說:幸福是什麼?幸福就是身上無痛苦心裡無煩惱!
    身上沒有痛苦,心裡沒有煩惱。這就是幸福。過去,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從發明了電燈,人類晚上的時間都變成了工作娛樂的時間。於是,熬夜就成了現代人健康的一大殺手。隨著節奏的加快,我們早上沒時間吃早飯,午飯湊合一下,三餐沒有規律,加上食品裡的添加劑越來越多,吃東西又不加節制, 各種各樣的健康問題接踵而至。
  • 看看莊子的「心齋」之法
    是因為我們會習慣性地看待和評判外在的人事物,而對於自身卻很難有清晰的認識,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我們也常常將其歸咎到外在的各種因素上,卻很少會客觀地剖析自己的原因,因為在人性中,我們給予自己「肯定」是很容易的事,而否定自己卻是一件痛苦而且難以接受的事情。可問題是,如果我們不能常常自省以明晰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就難免會陷入主觀臆測,這樣就會在為人處事中容易做出片面甚至錯誤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