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市場上錯誤解讀的「心齋」法,導致出了問題
市場上某些宗教流派、書籍、百度以及很多自媒體,把莊子的「心齋」解讀成了聽息功法,或者「心息相依」功法,把一個心境虛靜純一的境界狀態解讀成有步驟的功法,被很多修煉的人用來練習靜功的方法,真是誤人不淺。莊子「心齋」原文
在《莊子.人間世》這篇文章中,顏回請教遊說專橫獨斷的衛國國君的方法,孔子叫他先做到"心齋",並指出這不是祭祀之齋,而是精神上的齋戒。原文如下: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顏回說:「請問什麼是內心的齋戒?」孔子說:「專一你的心志,不要用耳朵去聽,而要用心靈去體會,不要用心靈去體會,而要用氣去感應。耳朵的作用僅限於聽聞聲響而已,心的思慮僅能與外物相合而已。至於氣,乃是以虛空容納萬物的。真道唯聚於空明虛靜的心境,這就是心齋的妙義。」 顏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實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謂虛乎?」夫子曰:「盡矣!吾語若:若能入遊其樊而無感其名,入則鳴,不入則止。無門無毒,一宅而寓於不得已,則幾矣。絕跡易,無行地難。為人使易以偽,為天使難以偽。聞以有翼飛者矣,未聞以無翼飛者也;聞以有知知者矣,未聞以無知知者也。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謂坐馳。夫徇耳目內通而外於心知,鬼神將來舍,而況人乎?是萬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紐也,伏戲、幾蘧之所行終,而況散焉者乎?」注意這段話的重點句子: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下文會引用到。莊子「心齋」正解:排除人道心智,用天道應物
莊子描述的「心齋」,意思是摒除雜念,使心境達到正靜明虛純一;是中華道家「致虛守靜」以後到達的狀態,高妙境界。進入無知無覺地虛靜純一狀態以後,很多奇妙的事情就發生了。所以說歷史上會有那麼多人去修道,去靜坐。所謂修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鳳毛麟角。很多人走錯了方向,越努力越偏離目標,最後一無所成,甚至還出問題了。心齋,二字意思是空曠明朗的心境。修道要達到的狀態是虛室生白,吉祥止止,讓自性的一片光明呈現出來。接著「心齋」這段文字之後,來看「心齋」狀態的描寫:「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夫徇耳目內通而外於心知,鬼神將來舍,而況人乎?是萬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紐也,伏戲、幾蘧之所行終,而況散焉者乎?」。 「萬物一氣耳」,「我與萬物為一」,就能使自己心境空明而發出純白的自然之光,吉祥就會集於虛明之心。使耳目內通於心而排除心智在外,鬼神也會來依附,何況是人呢?這樣萬物都可以被感化,這是禹、舜處世應物的關鍵,也是伏戲、幾蘧始終不忘的御世原則,更何況平庸之輩呢?我們再來看原話:」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按字面常規的理解,專一心志,不要用耳朵去聽,而要用心靈去體會,不要用心靈去體會,而要用氣去感應。耳朵的作用僅限於聽聞聲響而已,心的思慮僅能與外物相合而已。正常的人是用耳朵去聽。孔子告訴我們不要用耳朵去聽。我們正常的是用心去領悟,孔子告訴我們,不要用心去領悟。「心齋」這段話的關鍵句在哪裡?在於「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寧靜,虛空,那個境界應該怎樣才能達到啊?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這裡面才是這心齋的關鍵之處。整段話分析下來,孔子並沒有教顏回具體的辦法。孔子說你不要用耳朵去聽,不要用心去感應這個世界,說的都是不要做的事情。那應該怎麼做呢?孔子說你要有虛無、寧靜、純一的心境,去處世應物,駕馭世間的事物,虛而待物者。這一段話,心齋關鍵是在虛而待物者這四個字。所以我們看原文這些文字的時候,一定不能按照字面的意思一步一步去做。要結合上下文看,還要結合經典互參。虛者,心齋也。描述的是進入虛無純一的狀態,身心呈現出來的一種狀態,不再用人道心智去應物,而是以天道的境界,寧靜、虛無、柔順、空明的狀態,去應世御物。顏回要去做說客,孔子就講了這麼一個道理。所以孔子並沒有教顏回具體的辦法,而是告訴他一個大道理,怎麼去應對這些世間的事情,只有用寧靜虛無的大道才可以,應物不迷。所以後世的很多人把心齋,特別是某宗教,把心齋發揮變成了聽呼吸、觀念頭等一些方法,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這一句話有三個聽:耳朵聽、心聽、氣聽。「聽」的意思是跟外界事物進行互動。前面都有一個「無」字進行修飾:無聽之以耳,不要用耳朵聽;聽之以心,應該用心去聆聽。無聽之以心,不要用心去聆聽;聽之以氣,同氣相感。聽之以耳、聽之以心、聽之以氣是逐層遞進的。孔子說,不要用耳朵聽,耳朵聽到的很多都是假的,你去做說客,你聽到的不一定是真實的。而聽之以心,用心去聆聽,用心去感知。如果用自己的心智去聆聽和感知,反應的是自己的世界觀、自己的情志、自己的思想,所以也不要用心去聆聽,不要用心去感知,而是應該聽之以氣。耳朵聽、用心去領悟、用氣去相感。孔子的意思是不要用耳朵聽,不要用心去領悟,而以用氣去感應。那麼怎樣才能達到用氣去感應這樣的境界?只有達到寧靜虛無的境界,才能去感應到對方的氣息。「萬物一氣耳」,「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這才是認知世界的更高級的方式。「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就對前面的那一句話」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進一步說明。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要達到寧靜、虛無的心境,合道的狀態,用純粹客觀的大道思想去待人御物處世。所以心齋,跟任何的呼吸法,跟任何的觀念頭方法,跟任何的去感知身體的起伏方法,統統沒有關係。心齋法,不是一個做功夫的方法,而是說要進入那個正靜明虛的境界,才不會用人道的心智去應物,才會合道,才會不迷。市場上常見的莊子「心齋」錯誤解讀
下面是摘自網絡上對心齋的解讀,下面的功法是錯誤的,練習以後會出偏,出問題:第二步"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專注聽呼吸之氣,因鼻息無聲故不以耳聽,而用心之意念聽第三步"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息工夫做得時間長久,心和氣打成一片,此時身中神和氣團結一起,尚未達到混沌境界。此處仍舊注重"聽"字訣,但實際上就是不要再著意於"聽",而是聽其自然,聽之任之地聽。第四步"聽止於耳心止於符"。練習"聽"字訣之後,就要用"止"字訣了,即停止聽。此時,功夫已漸漸的入於混沌境界,身中是神氣合一,心的知覺失去作用。這種神氣合一的狀態是無知無覺的,外表上看來和睡著了一樣,但內部的情況是不相同的。第五步"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由淺而深的境界,一步一步上來以後,最後不知不覺進入"虛無"的境界。如果做功夫時候,心裡常常想著要虛,反而不能虛了。全部功夫原是由後天返還到先天,所以第五步功夫,應該在先天境界去體會。上面摘錄的心齋解讀,解讀成做功夫的順序和下手方法,用耳朵聽,用心聽,聽呼吸,聽氣,然後漸漸念頭歸一,進入一個虛無狀態。其實這樣的順序是進入不了心齋這個虛靜純一的境界的。上面的解讀錯誤的最關鍵之處是解讀成了有個「聽」這個動作。如果注意力或者意識,放在「聽」的上邊,比如說聽自己的呼吸聲,或者鼻息聲,那麼所有意識,注意力其實都是被呼吸給帶跑了。被你聽之於耳,聽之於心,還有些人還去聽心,不知道他們在聽什麼,身體裡所有的變化都被壓制了。那肯定還有人問,那我正坐的時候,我如何把心和腦安靜下來,那我到底要聽什麼?沒有「聽」這個動作和意識,不要去聽呼吸聲。根本就是沒有「聽」這個動作。作者:安安,浙江大學工學碩士,心理諮詢師,潛心專研正統的華夏思想和文化,將岐黃老莊之道引入心靈療愈,通過靈樞安神療法在氣神的層面進行治療,快速地解決心理和心靈問題。詳細可以點擊連結閱讀:安神齋心理疏導&心靈療愈問答錄。微信號:jcynthia1025。也可以掃描下面二維碼。
關注 安神齋 公眾號,請掃如下二維碼:
推薦閱讀:
靈樞安神療法:一種即時有效的上古道家心理療法
正坐站樁過程中,如何讓心和腦安靜下來
淺談道家的修煉(歡迎轉發和收藏)
美好情感心中常存,生命之火長明昭昭
優秀者恆優秀,一切本於深根固祗
人都希望被溫柔以待
從實去應物,心定無歧路
用平心靜氣給所有問題畫上句號
婚姻破裂以後,如何重建關係
安安,助您心安不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