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心齋」正解:排除人道心智,用天道應物

2021-03-02 安神齋

習市場上錯誤解讀的「心齋」法,導致出了問

市場上某些宗教流派、書籍、百度以及很多自媒體,把莊子的「心齋」解讀成了聽息功法,或者「心息相依」功法,把一個心境虛靜純一的境界狀態解讀成有步驟的功法,被很多修煉的人用來練習靜功的方法,真是誤人不淺。
「試了試莊子心齋法,是完全躺著練的,先靜心,放鬆,帶耳機堵噪音,聽呼吸,一呼一吸,有點刻意的用力呼吸,慢慢的周圍一片寂靜,心也很靜,吸氣正常,呼氣越來越慢,有時會暫停,結果快要睡著的時候,一股電流湧向四肢全身,瞬間腰部發熱,就驚醒了。結果反覆練了幾次,呼吸倒是通暢了,人也能靜下來了,就是腦袋昏昏沉沉,跟裹了什麼東西似得,很難受。」 網絡上以及很多講靜心的書籍對心齋解讀是有詳細的步驟說明,如果按他們的步驟這樣一步步地練習是會出問題的,本公眾號文章《正坐站樁過程中,如何讓心和腦安靜下來》詳細地分析了聽息法的弊端。所以,沒有中士上士的資質,沒有明師的指導,別盲修瞎煉,否則極其容易出問題,出偏,再糾正回來就很困難。

莊子「心齋」原文

在《莊子.人間世》這篇文章中,顏回請教遊說專橫獨斷的衛國國君的方法,孔子叫他先做到"心齋",並指出這不是祭祀之齋,而是精神上的齋戒。原文如下: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顏回說:「請問什麼是內心的齋戒?」孔子說:「專一你的心志,不要用耳朵去聽,而要用心靈去體會,不要用心靈去體會,而要用氣去感應。耳朵的作用僅限於聽聞聲響而已,心的思慮僅能與外物相合而已。至於氣,乃是以虛空容納萬物的。真道唯聚於空明虛靜的心境,這就是心齋的妙義。」 顏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實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謂虛乎?」夫子曰:「盡矣!吾語若:若能入遊其樊而無感其名,入則鳴,不入則止。無門無毒,一宅而寓於不得已,則幾矣。絕跡易,無行地難。為人使易以偽,為天使難以偽。聞以有翼飛者矣,未聞以無翼飛者也;聞以有知知者矣,未聞以無知知者也。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謂坐馳。夫徇耳目內通而外於心知,鬼神將來舍,而況人乎?是萬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紐也,伏戲、幾蘧之所行終,而況散焉者乎?」注意這段話的重點句子: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下文會引用到。 

莊子「心齋」正解:排除人道心智,用天道應物

莊子描述的「心齋」,意思是摒除雜念,使心境達到正靜明虛純一;是中華道家「致虛守靜」以後到達的狀態,高妙境界。進入無知無覺地虛靜純一狀態以後,很多奇妙的事情就發生了。所以說歷史上會有那麼多人去修道,去靜坐。所謂修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鳳毛麟角。很多人走錯了方向,越努力越偏離目標,最後一無所成,甚至還出問題了。心齋,二字意思是空曠明朗的心境。修道要達到的狀態是虛室生白,吉祥止止,讓自性的一片光明呈現出來。接著「心齋」這段文字之後,來看「心齋」狀態的描寫:「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夫徇耳目內通而外於心知,鬼神將來舍,而況人乎?是萬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紐也,伏戲、幾蘧之所行終,而況散焉者乎?」。 「萬物一氣耳」,「我與萬物為一」,就能使自己心境空明而發出純白的自然之光,吉祥就會集於虛明之心。使耳目內通於心而排除心智在外,鬼神也會來依附,何況是人呢?這樣萬物都可以被感化,這是禹、舜處世應物的關鍵,也是伏戲、幾蘧始終不忘的御世原則,更何況平庸之輩呢?我們再來看原話:」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按字面常規的理解,專一心志,不要用耳朵去聽,而要用心靈去體會,不要用心靈去體會,而要用氣去感應。耳朵的作用僅限於聽聞聲響而已,心的思慮僅能與外物相合而已。正常的人是用耳朵去聽。孔子告訴我們不要用耳朵去聽。我們正常的是用心去領悟,孔子告訴我們,不要用心去領悟。「心齋」這段話的關鍵句在哪裡?在於「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寧靜,虛空,那個境界應該怎樣才能達到啊?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這裡面才是這心齋的關鍵之處。整段話分析下來,孔子並沒有教顏回具體的辦法。孔子說你不要用耳朵去聽,不要用心去感應這個世界,說的都是不要做的事情。那應該怎麼做呢?孔子說你要有虛無、寧靜、純一的心境,去處世應物,駕馭世間的事物,虛而待物者。這一段話,心齋關鍵是在虛而待物者這四個字。所以我們看原文這些文字的時候,一定不能按照字面的意思一步一步去做。要結合上下文看,還要結合經典互參。虛者,心齋也。描述的是進入虛無純一的狀態,身心呈現出來的一種狀態,不再用人道心智去應物,而是以天道的境界,寧靜、虛無、柔順、空明的狀態,去應世御物。顏回要去做說客,孔子就講了這麼一個道理。所以孔子並沒有教顏回具體的辦法,而是告訴他一個大道理,怎麼去應對這些世間的事情,只有用寧靜虛無的大道才可以,應物不迷。所以後世的很多人把心齋,特別是某宗教,把心齋發揮變成了聽呼吸、觀念頭等一些方法,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這一句話有三個聽:耳朵聽、心聽、氣聽。「聽」的意思是跟外界事物進行互動。前面都有一個「無」字進行修飾:無聽之以耳,不要用耳朵聽;聽之以心,應該用心去聆聽。無聽之以心,不要用心去聆聽;聽之以氣,同氣相感。聽之以耳、聽之以心、聽之以氣是逐層遞進的。孔子說,不要用耳朵聽,耳朵聽到的很多都是假的,你去做說客,你聽到的不一定是真實的。而聽之以心,用心去聆聽,用心去感知。如果用自己的心智去聆聽和感知,反應的是自己的世界觀、自己的情志、自己的思想,所以也不要用心去聆聽,不要用心去感知,而是應該聽之以氣。耳朵聽、用心去領悟、用氣去相感。孔子的意思是不要用耳朵聽,不要用心去領悟,而以用氣去感應。那麼怎樣才能達到用氣去感應這樣的境界?只有達到寧靜虛無的境界,才能去感應到對方的氣息。「萬物一氣耳」,「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這才是認知世界的更高級的方式。「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就對前面的那一句話」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進一步說明。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要達到寧靜、虛無的心境,合道的狀態,用純粹客觀的大道思想去待人御物處世。所以心齋,跟任何的呼吸法,跟任何的觀念頭方法,跟任何的去感知身體的起伏方法,統統沒有關係。心齋法,不是一個做功夫的方法,而是說要進入那個正靜明虛的境界,才不會用人道的心智去應物,才會合道,才會不迷。 

市場上常見的莊子「心齋」錯誤解讀

下面是摘自網絡上對心齋的解讀,下面的功法是錯誤的,練習以後會出偏,出問題:第二步"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專注聽呼吸之氣,因鼻息無聲故不以耳聽,而用心之意念聽第三步"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息工夫做得時間長久,心和氣打成一片,此時身中神和氣團結一起,尚未達到混沌境界。此處仍舊注重"聽"字訣,但實際上就是不要再著意於"聽",而是聽其自然,聽之任之地聽。第四步"聽止於耳心止於符"。練習"聽"字訣之後,就要用"止"字訣了,即停止聽。此時,功夫已漸漸的入於混沌境界,身中是神氣合一,心的知覺失去作用。這種神氣合一的狀態是無知無覺的,外表上看來和睡著了一樣,但內部的情況是不相同的。第五步"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由淺而深的境界,一步一步上來以後,最後不知不覺進入"虛無"的境界。如果做功夫時候,心裡常常想著要虛,反而不能虛了。全部功夫原是由後天返還到先天,所以第五步功夫,應該在先天境界去體會。上面摘錄的心齋解讀,解讀成做功夫的順序和下手方法,用耳朵聽,用心聽,聽呼吸,聽氣,然後漸漸念頭歸一,進入一個虛無狀態。其實這樣的順序是進入不了心齋這個虛靜純一的境界的。上面的解讀錯誤的最關鍵之處是解讀成了有個「聽」這個動作。如果注意力或者意識,放在「聽」的上邊,比如說聽自己的呼吸聲,或者鼻息聲,那麼所有意識,注意力其實都是被呼吸給帶跑了。被你聽之於耳,聽之於心,還有些人還去聽心,不知道他們在聽什麼,身體裡所有的變化都被壓制了。那肯定還有人問,那我正坐的時候,我如何把心和腦安靜下來,那我到底要聽什麼?沒有「聽」這個動作和意識,不要去聽呼吸聲。根本就是沒有「聽」這個動作。

作者:安安,浙江大學工學碩士,心理諮詢師,潛心專研正統的華夏思想和文化,將岐黃老莊之道引入心靈療愈,通過靈樞安神療法在氣神的層面進行治療,快速地解決心理和心靈問題。詳細可以點擊連結閱讀:安神齋心理疏導&心靈療愈問答錄。微信號:jcynthia1025。也可以掃描下面二維碼。

關注 安神齋 公眾號,請掃如下二維碼:

推薦閱讀:

靈樞安神療法:一種即時有效的上古道家心理療法

正坐站樁過程中,如何讓心和腦安靜下來

淺談道家的修煉(歡迎轉發和收藏)

美好情感心中常存,生命之火長明昭昭

優秀者恆優秀,一切本於深根固祗

人都希望被溫柔以待

從實去應物,心定無歧路

用平心靜氣給所有問題畫上句號

婚姻破裂以後,如何重建關係

安安,助您心安不懼

相關焦點

  • 莊子:心齋與坐忘,兩種重要的修養方法
    在文學理論上,從曹丕的文氣說(「文以氣為主」)到陸機的《文賦》,把莊子的悟道心境引入文學理論,用來說明創作構思開始時必具的一種精神狀態。「這種精神狀況與『心齋』在排除任何雜念的幹擾,歸於虛靜上是相同的。」《人間世》說到「心齋」之後,還有一段論說的文字,意謂「心齋」能使心靈通過修養工夫達到「虛室生白」那種空明的境界。這空明的覺心能使「耳目內通」,能感化萬物。
  • 《莊子》:坐忘、心齋與喪我
    莊子提出了「逍遙無待之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理想人格論。我們在這裡著重討論《莊子》內篇中的《大宗師》《齊物論》《逍遙遊》三篇文章。萬物的生命,即此宇宙大生命的發用流行。既然道的生命是無限的,那麼在一定的意義上我們也可以說萬物的生命也是無限的。所謂生死,不過如晝夜的更替,我們不必好晝而惡夜,因而勿需樂生而悲死。這才算領悟了生命的大道,也可以說是解放了為形軀所限的「小我」,而成為與變化同體的「大我」了。
  • 莊子心齋聽息法(收藏)
    蘇東坡的工夫,是先用數息法,後用隨息法;朱子《調息箴》的工夫,則用《楞嚴經》「觀鼻端白」法。 但數息要用意去數,不能純然無念;觀鼻要開眼去觀,時候久了,眼神難免疲勞;只有《莊子》聽呼吸法,心中不需要起念,久聽也不覺疲勞,才真能合於「心息相依」這個軌轍。
  • 莊子心齋聽息法
    蘇東坡的工夫,是先用數息法,後用隨息法;朱子《調息箴》的工夫,則用《楞嚴經》「觀鼻端白」法。 但數息要用意去數,不能純然無念;觀鼻要開眼去觀,時候久了,眼神難免疲勞;只有《莊子》聽呼吸法,心中不需要起念,久聽也不覺疲勞,才真能合於「心息相依」這個軌轍。
  • 《莊子》:人生最高的境界是「心齋」
    還有一種是心齋。常言道「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信仰和虔誠不只是表面的作為,應當能經得起考驗,在搖擺不定的塵世中形體淪陷,但心卻依舊堅定,任何外物的誘惑都無法改變內心的信仰和堅持,面對繁雜依然能夠保持心無雜念,如止水般平靜才是真正的信仰,也是心齋的境界。
  • 莊子得道的秘密---心齋聽息法!
    蘇東坡的工夫,是先用數息法,後用隨息法;朱子《調息箴》的工夫,則用《楞嚴經》「觀鼻端白」法。 但數息要用意去數,不能純然無念;觀鼻要開眼去觀,時候久了,眼神難免疲勞;只有《莊子》聽呼吸法,心中不需要起念,久聽也不覺疲勞,才真能合於「心息相依」這個軌轍。
  • 莊子得道的秘密!(揭秘心齋聽息法)
    蘇東坡的工夫,是先用數息法,後用隨息法;朱子《調息箴》的工夫,則用《楞嚴經》「觀鼻端白」法。 但數息要用意去數,不能純然無念;觀鼻要開眼去觀,時候久了,眼神難免疲勞;只有《莊子》聽呼吸法,心中不需要起念,久聽也不覺疲勞,才真能合於「心息相依」這個軌轍。
  • 自古感情最煩惱,讀懂《莊子》中的心齋,感情中的煩惱可去除大半
    《莊子》又名《南華經》,是戰國中期的莊周及其門生所著,該書既有高深的哲學思想,又有浪漫的文學藝術氣息,是先泰諸子學說中的代表作。《莊子》分內篇、外篇、雜篇共計33篇,今天我們說得」心齋「出自內篇中的《人間世》。
  • 莊子的三大養生之道!心齋坐忘!緣督以為經!
    孔子和莊子的對話,其實代表了儒家和道家兩種哲學價值觀的不同。儒家強調入世,強調把個人的價值放在集體的價值之中;而道家則強調個人的身心自由,過清靜無為的人生所以,你要是讓莊子去做官,怕是話還沒說完,莊子早跑沒影了。因為在莊子看來,包括功名利祿在內的東西,都是人生的枷鎖,都是物,人要實現不為物兵役,就必須做到擺脫一切依靠和羈絆,走向那無所待的逍遙之境。但其實莊子是矛盾的。
  • 龍與天道人道孔子荀子對龍文化的拓展-姚海濤
    孔子、荀子在龍的具體形象方面並無建樹,其主要貢獻在龍與天道、人道的理論貫通與文化塑造方面。其對龍文化的新推拓主要體現在龍德與天道方面,具體闡發了龍之德的三個方面,即神聖之德、玄妙之德與君子之德。龍德與人道中蘊含了龍之善惡,以龍喻君子、聖人、君主,龍與人間社會之禮三個層面。
  • 心齋
    以後可以慢慢花時間來梳理,畢竟人的一生就像一條河一樣,順勢流淌,奔流不息,這是一輩子的事。 做課件的過程,也是我自己整理思緒,學習消化吸收的過程。既然推薦「心齋」,那自己就應該去實踐和運用它,因而感覺自己的心更加沉靜了。
  • 諸子丨蔡林波:以道解物:莊子「庖丁解牛」思想辨正
    要回答這個問題,須先來解一下「牛」這個「名」。關於「牛」的喻義,古今論者多訓為「事」或「物」——「牛喻世間之事,大而天下、國家,小而日用常行」,7「蓋以牛為大物,故以宰國寓之於宰牛」。8此看似合乎情理,卻可能是背「道」而馳。因在莊子那裡,用「技」或「術」應事待物,恰恰是「有為」之表現。從字義看,「牛」原本確為「物」之象,「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於牽牛,故物從牛」。
  • 看看莊子的「心齋」之法
    對此作為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的莊子給出了答案。自知之明就是說人要正確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能夠將自己置於合適的位置上。為什麼說有自知之明是難能可貴的事情呢?在《莊子》一書中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在北方的宋國有一個人以販賣帽子為生,他發現還沒有人將帽子販賣到南方的越國,認為如果自己到越國販賣帽子豈不是一樁有利可圖的好生意。於是,他就將帽子拿到越國販賣,可誰想,到了越國他才發現,越國人不僅不蓄頭髮還滿身刺著花紋,根本就用不到帽子。
  • 歇心活動|至一堂立冬一日心齋
    但是這些只能解一時的饑渴,解決不了最終的問題。還有的人選擇了尋找,參加各種身心靈的學習,心理課程學習,宗教團體的活動,無非是想找到解脫煩惱的終極方法。但是目前各種信息及課程鋪天蓋地,請問:你該相信誰?其實是有辦法的,」心齋」便是一個極好方法,至一堂已經連續開辦過幾次」一日心齋」,很多朋友的身心問題會在心齋中得到脫落和療愈,如同給疲憊的身心充了一次電,心齋後可以活力滿滿的回到我們的生活中,如同給心靈洗了一次澡,心齋後可以身心泰然的在嘈雜的生活中自由行走。
  • 莊子臨死對弟子說了一句話,參悟天道的奧秘,道出人生最高境界
    你憤怒的時候,莊子會告訴你: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人這一生,一定要學會控制情緒。但遇事不動氣,不是沒有情緒,而是不被情緒困住心智,即使處在暴風驟雨中,也能讓情緒平靜下來。有多大能力使多大能力,這個過程是用汗水改變命運的過程,用勇氣改變現實境況的過程,是努力讓結局如期發展的過程。莊子的一生都在詮釋著人生的豁達觀點和積極態度,深刻的揭露了「天道」的秘密。
  • 漫談莊子:物我合一,形神共舞;《莊子》名言十句,看透世事
    因為此時莊子早已將「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裝在心中,從形中解開了心靈的枷鎖,似乎已經突破了儒家的「克己」有我達到了無我之境。形神的分離,只見至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以遊無窮」的場景浮現在我們的腦海裡,磅礴萬裡的心胸使人遮撥俗情而臻至「太上忘情」之境。
  • 天道、地道、人道的秘密,大悟之人的訣竅!
    天道虧盈益謙,地道變盈流謙,鬼神害盈福謙,人道惡盈好謙。天道、地道、鬼神之道,人之道,可以說都在一個「謙字」裡了。謙卦是《易經》之中唯一一個六爻全吉的卦象。「天道虧盈益謙,地道變盈流謙,鬼神害盈福謙,人道惡盈好謙。」謙的反義詞就是盈,就是滿。而謙則是要我們永遠都不能夠自滿,正因為永遠不自滿,所以還有能進取的空間。「盈」為滿而將外溢;「謙」為不滿而能接受。天道是要使盈者虧損而補償不滿者;地道也是要使盈者溢出而流向不盈的一方;鬼神的本性也是損害盈滿者而福蔭那些空虛者;而人的本性也是討厭滿盈者而喜好不滿者。
  • 59句《莊子》經典哲言:句句皆經典,句句大智慧
    《莊子·人間世》你不知道那個螳螂嗎?舞起它那兩把大刀式的胳臂,妄圖擋住滾滾前進的車輪。它不了解自己的力量是根本無法勝任的,卻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的本領很強大。成語"螳臂當車"的典故由此而來,用以比喻不自量力。10.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 莊子:做到這3個字,即是順應天道,不爭而成
    第34篇讀書雜談之《莊子》莊子:做到這3個字,即是順應天道,不爭而成莊子:人只有在清淨的時候,才能和「道」在同一個頻率上《莊子》曰:「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我們普通人,如何用莊子的思想來指導生活呢?
  • 天道酬勤、地道酬德、人道酬誠、商道酬信
    老子講天道,孔子講人道,此外還有地道、商道......不同的領域講究不同的「道」,作為世人的我們又該遵循什麼樣的道呢?天道酬勤天道酬勤,源於《周易》卦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所謂「一分耕耘一份收穫」。何為勤?珍惜時間,辛勞認真為勤。何為奮?奮發有為,自力創造為奮。聞雞起舞、懸梁刺股、鑿壁偷光、臥薪嘗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