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三大養生之道!心齋坐忘!緣督以為經!

2021-02-12 好玩的國學

要是歷史能夠穿越,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和道家的集大成者莊子見上一面,那畫面想必是非常好玩。孔子會告訴眼前這個衣衫襤褸神情委頓的年輕人,人生的價值在於努力,實現人生理想,你的底子不錯,應該走上仕途,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路子,這樣才不白來這世上一遭;莊子則會冷笑著說,不管是生還是死,不管是富貴還是貧賤,到頭來都還不是一樣嗎?高居廟堂之上與隱居江湖之中,最終也是一堆白骨。

既然人生最終都要走向虛幻,既然生命的長度超不過百年,那為何不把拓展生命的寬度提升靈魂的高度,像蝴蝶一樣翻飛於花間,享受生命的快樂呢?我曾經告訴魏王派來請我去做官的使者,我寧願做一隻在泥土中自由自在的龜,也不遠做被人打扮的漂漂亮亮的準備拉去殺掉祭天的牛!孔子聽了不由感嘆,這孩子沒治了,道不同不相為謀,顫巍巍地走了。

孔子和莊子的對話,其實代表了儒家和道家兩種哲學價值觀的不同。儒家強調入世,強調把個人的價值放在集體的價值之中;而道家則強調個人的身心自由,過清靜無為的人生所以,你要是讓莊子去做官,怕是話還沒說完,莊子早跑沒影了。因為在莊子看來,包括功名利祿在內的東西,都是人生的枷鎖,都是物,人要實現不為物兵役,就必須做到擺脫一切依靠和羈絆,走向那無所待的逍遙之境。

但其實莊子是矛盾的。他一方面主張要棄絕人世、逍遙於無何有之鄉;但另一方面他又高度關注自己的生命和身體,主張把自己的身體搞得好,養生保身。也就是說,莊子一方面想成為脫離塵世的神人,最好能不食人間煙火天上飛來飛去;另一方面他又擺脫不了身體上、感官上的快樂,想方設法保養身體,跟現在被人騙去扎堆買保健品的老人一樣。

但莊子是不會去買保健品的,一是因為他沒錢,二是因為莊子有自己一整套的養生理論。莊子的養生理論是這樣的:

首先,你得把自我的身體和生命,上升到哲學的高度。儒家也是珍愛自己的身體的,但儒家認為,身體不僅僅是自己的,還是父母的,也是社會的。為了父母你得好好保養身體,這叫做孝;為了國家和社會的利益,你要能做到「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為國家和社會奉獻出自己的生命。而莊子絕對不會這麼幹。莊子認為,再也沒有比個人的生命和自由重要的了。莊子說哪怕是把天下都給我,我也不要,因為管理天下會很累,把身體累壞了,那是很不合算很傻的事情。

「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況他物乎!能尊生者,雖貴富,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帝王之功,聖人之餘事也,非所以完身養生也。」

別人視富貴利祿為金玉,莊子視之為敝履。本來君臨天下南面稱王,建功立業榮華富貴,這是世俗之徒夢寐以求的願望,可是在莊子看來,這些工作很煩讓人頭大,影響身心健康,因而做官是很不好玩的,也很沒有意義,是根本不可為的,也是不必為的。

莊子很鄙視那些像蒼蠅追逐臭味一樣追逐名利的世俗之人,一生勞碌奔波,心為物役,實在可悲而糊塗,當然,那些君子、聖人其實也一樣,為了自己的理想和價值,把自己搞得三高,累到生活不能自理,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別人活潑潑的生活,這太不值了。「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下。故此數子者,事業不同,名聲異號,其於傷性,以身為殉,一也」,「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棄生以殉物,豈不悲哉!」

這些人的共同特點是本末倒置,丟了西瓜揀芝麻,就是「以隋侯之珠,彈千仞之雀」,就是買櫝還珠,都是蠢人!

第二, 莊子認為最根本的養生之道是「緣督以為經」,他說:「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要做到「保身」、「全生」、「養親」、「盡年」,就要「緣督以為經」。「緣督以為經」聽起來很高大上的樣子,搞得像打通任督二脈一樣高檔,事實上,莊子、這句話確實有這方面的意思。就是說你要讓自己的氣沿著脈絡順暢地運行,讓整個人都平心靜氣氣息通達無礙,要是哪個地方堵掉了,那可能就要走火入魔了。看這個意思,莊子還是個中醫大師。

從哲學上來講,「緣督以為經」是說人們要順著社會來,你不要和自然社會擰來擰去,因為你永遠擰不過它,而是要在自然的洪流中俯仰沉浮,要順應環境而不是違逆環境,這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生活態度。就像「庖丁解牛」中殺牛一樣,你要是拿大刀亂砍,其結果不是砍壞了刀,就是閃了腰。莊子告訴我們,養生的要訣不是食必求飽、衣必求暖、居必求安,而是要「依乎天理」,按照自然本身的規律道理行事,既不以外物為念,也不以勉強為之,從而「哀樂不入」,「安時處順」,健康長壽。

第三,靜心,也就是「心齋」與「坐忘」。在莊子看來,心既是快樂之源,也是痛苦之源。所以要養生,就要保持好心態。在莊子的哲學中,靜心其實是要人們在世事萬物面前,保持一種「心齋」、「坐忘」的心理狀態。「心齋」是說人們要達到專心致志心無旁騖的心境;而「坐忘」則是要「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擺脫一切的束縛,不管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這和後世佛教中的禪定差不多,都要求人們摒棄物慾利害的誘感,處於平心靜氣的心境狀態,才能祛病延年,達到養生的目的。

想想也對,要是一個人不會控制情緒,遇到什麼事情都是暴跳如雷,那結果不是自己氣成腦梗心衰,就是被人砍死!

相關焦點

  • 莊子:心齋與坐忘,兩種重要的修養方法
    「心齋」 和「坐忘」 是精神進入道境的兩種修養方法,特別受到莊子研究者的關注。「心齋」的修養工夫著重心境向內收——由耳而心,由心而氣,層層內斂。所謂「徇耳目內通」,即使耳目作用向「內通」,達到收視返聽於內的效果。而「坐忘」的修養工夫則使心境向外放——由忘仁義、忘禮樂而超越形體的拘限、智巧的束縛,層層外放,通向大道的境界。
  • 《莊子》:坐忘、心齋與喪我
    莊子提出了「逍遙無待之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理想人格論。我們在這裡著重討論《莊子》內篇中的《大宗師》《齊物論》《逍遙遊》三篇文章。莊子認為,人們通過修養去體驗大道、接近大道,可以超越人們對於生死的執著和外在功名利祿的系縛。但這不需要人為地去做什麼。他的修養原則是「不以心損道,不以人助天」,依此而可以達到「寥天一」的境界。其生命體驗、審美體驗的方式是直覺主義的「坐忘」。「何謂坐忘?
  • 莊子講堂 | 養生主(三):緣督以為經
    「緣督以為經」與人的後背沒有關係,與醫術上的督脈沒有關係。當然,經常按摩按摩背脊可以使身體的狀態好一點,這是沒有錯的。我們講這個,不是對基本的按摩推拿反對,肉身的打理是肉身的打理,生命的善護是生命的善護,這兩點不矛盾,但不可以互相迭加。我們說,格物可以致知,但「物」不等於「知」;涉事即是宗經,但事不等同於經,道在屎溺,屎溺不是道。
  • 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
    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莊子南譁》講述:南懷瑾編輯:小葉子緣督以為經  莊子這幾句話分成兩段,有三點:  第一點,一個人養生,把自己身心搞得不煩惱、不痛苦、不憂煩、很安祥、很平凡、很快樂地過一生。
  • 「為善不近名,為惡不近刑」「緣督以為經」到底該怎麼理解?
    《莊子·養生主》開篇有這樣一段話:「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大意是說,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只會讓人疲憊不堪。
  • 身心康泰——道家養生之道
    談到道家的養生之道,一般人很容易將它與道家的修煉混為一談早期談到道家的修煉,為求羽化成仙,注重導氣之術,更至參星禮鬥,守庚申,服丹砂…等等。這在道家經典也有詳盡記載,就我個人所推崇者即「莊子」(道家稱南華真經)內篇<養生主>,其文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其中所謂「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 庖丁解牛,莊子的這個小故事,難道只是說養生嗎?
    庖丁解牛,這大概是我們最早了解莊子的一個成語。因為這個故事我們大部分人都在課本上學過。它出自《莊子·內篇·養生主》,通過庖丁殺牛十九年,刀刃還如新的一樣,說明凡事若「因其固然」、「依乎天理」,取其中虛「有間」,方能「遊刃有餘」,並且能避開是非和矛盾的糾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莊子》:人生最高的境界是「心齋」
    還有一種是心齋。常言道「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信仰和虔誠不只是表面的作為,應當能經得起考驗,在搖擺不定的塵世中形體淪陷,但心卻依舊堅定,任何外物的誘惑都無法改變內心的信仰和堅持,面對繁雜依然能夠保持心無雜念,如止水般平靜才是真正的信仰,也是心齋的境界。
  • 揭秘《莊子》中失傳的修行功法
    比如《齊物論》中南郭子綦向子遊解說自己靜坐中體悟到的「天籟」;《德充符》中申徒嘉和子產討論德與形、內與外;《人間世》中孔子向顏回傳授「心齋」;而在《大宗師》中卻是顏回向孔子演示「坐忘」。如此種種,貫穿全書。然而在現實中,卻很少發現有誰是依照《莊子》這本書來實踐修行的。
  • 莊子:真正的得道之人,不是掌握了神通法術,而是悟透了這個方法
    顏回道:我已經「坐忘」了。孔子大驚失色的說:快給為師講講,什麼是坐忘?顏回答道:忘記了自己是四肢,忘記了自己的聰明,脫離了自己的身軀,最後與大道渾同相通為一體,這就叫靜坐心空,物我兩忘的「坐忘」。孔子說:乖徒兒,幹的漂亮。
  • 莊子心齋聽息法(收藏)
    蘇東坡的工夫,是先用數息法,後用隨息法;朱子《調息箴》的工夫,則用《楞嚴經》「觀鼻端白」法。 但數息要用意去數,不能純然無念;觀鼻要開眼去觀,時候久了,眼神難免疲勞;只有《莊子》聽呼吸法,心中不需要起念,久聽也不覺疲勞,才真能合於「心息相依」這個軌轍。
  • 莊子「心齋」正解:排除人道心智,用天道應物
    題市場上某些宗教流派、書籍、百度以及很多自媒體,把莊子的「心齋」解讀成了聽息功法,或者「心息相依」功法,把一個心境虛靜純一的境界狀態解讀成有步驟的功法,被很多修煉的人用來練習靜功的方法,真是誤人不淺。「試了試莊子心齋法,是完全躺著練的,先靜心,放鬆,帶耳機堵噪音,聽呼吸,一呼一吸,有點刻意的用力呼吸,慢慢的周圍一片寂靜,心也很靜,吸氣正常,呼氣越來越慢,有時會暫停,結果快要睡著的時候,一股電流湧向四肢全身,瞬間腰部發熱,就驚醒了。結果反覆練了幾次,呼吸倒是通暢了,人也能靜下來了,就是腦袋昏昏沉沉,跟裹了什麼東西似得,很難受。」
  • 自古感情最煩惱,讀懂《莊子》中的心齋,感情中的煩惱可去除大半
    《莊子》又名《南華經》,是戰國中期的莊周及其門生所著,該書既有高深的哲學思想,又有浪漫的文學藝術氣息,是先泰諸子學說中的代表作。《莊子》分內篇、外篇、雜篇共計33篇,今天我們說得」心齋「出自內篇中的《人間世》。
  • 坐忘這種實修功法真是一種通達的形式,坐著坐著陰陽氣節都調好了
    何為坐忘?《莊子·大宗師》云:「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
  • 心齋
    以後可以慢慢花時間來梳理,畢竟人的一生就像一條河一樣,順勢流淌,奔流不息,這是一輩子的事。 做課件的過程,也是我自己整理思緒,學習消化吸收的過程。既然推薦「心齋」,那自己就應該去實踐和運用它,因而感覺自己的心更加沉靜了。
  • 莊子得道的秘密---心齋聽息法!
    蘇東坡的工夫,是先用數息法,後用隨息法;朱子《調息箴》的工夫,則用《楞嚴經》「觀鼻端白」法。 但數息要用意去數,不能純然無念;觀鼻要開眼去觀,時候久了,眼神難免疲勞;只有《莊子》聽呼吸法,心中不需要起念,久聽也不覺疲勞,才真能合於「心息相依」這個軌轍。
  • 莊子得道的秘密!(揭秘心齋聽息法)
    蘇東坡的工夫,是先用數息法,後用隨息法;朱子《調息箴》的工夫,則用《楞嚴經》「觀鼻端白」法。 但數息要用意去數,不能純然無念;觀鼻要開眼去觀,時候久了,眼神難免疲勞;只有《莊子》聽呼吸法,心中不需要起念,久聽也不覺疲勞,才真能合於「心息相依」這個軌轍。
  • 莊子寫「庖丁解牛」僅僅是為了宣揚養生之道嗎
    由於「庖丁解牛」的故事被收入《莊子·養生主》一章,一直以來,歷代註解多以為庖丁是借解牛為喻,來闡述個人順應自然、養生長壽的道理。如清人郭慶藩《莊子集釋》說:「夫養生非求過分,蓋全理盡年而已矣。」莊子與惠施均是宋人,如果庖丁也是宋人,那麼莊子知道並記下此事就更順理成章了,《莊子》一書中提到的宋人特別多,錢穆《先秦諸子系年》考證認為:「蓋莊子居邑,本在梁宋間,其遊蹤所及,應亦以兩國為多耳。」據《莊子·秋水》記載,惠施任魏國相國的十五六年間(前336/5-前322),莊子就已和他相識,著名的「濠梁之辯」大約也在此時。《史記》明確記載莊子「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
  • 莊子坐忘法(補腎健腦)
    何為坐忘?《莊子》:「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坐忘者,外忘其身,內忘其心。大通,義大道,能坐忘即合於大道。  按道家修煉,亟重去知、坐忘一著。可見佛道兩家皆極重視坐忘之法。今之練氣功者,於進入渾沌坐忘之境界時,多忽然驚覺,而以忘掉意守為非,蓋不知坐忘之妙也。  莊子坐忘之法,首見於王松齡教授公開傳授。此法在莊子書中雖未盡露,但《莊子.齊物論》已述其大端。所謂坐忘,已明顯指出其姿勢非站、非臥而為坐。此坐式非跏趺亦非平坐,而是「隱機而坐」。《齊物論》:「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答焉似喪其耦。顏成子遊侍立乎前,曰:何居乎?
  • 《莊子·養生主》篇二:養生之道,適時應務
    養生之法:緣督以為經—遵循中正自然之道。何為自然之道?莊子通過三則故事予以闡述。庖丁解牛文惠君驚嘆於庖丁解牛之高超技法,庖丁說道:「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