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金庸迷中有種時潮叫嫁人當嫁完顏洪烈,多金又不花心,權重又對你好,為你什麼都可以做,為你什麼都可以忍,十八年待你如初,視你子如親生兒。乍看之下的確如此,可凡事最怕認真二字,許多事情是經不起推敲的,比如完顏洪烈和包惜弱這段畸形之戀。這本是一個不能說的秘密,我們本期予以探究。
糊裡糊塗的愛
說到完顏洪烈與包惜弱愛情的緣起,竟是「長春子」丘處機在牛家村大開殺戒,大金國六王爺完顏洪烈重傷卻未死,被包惜弱見到,她雖然知道此人並非好人,本想叫醒丈夫楊鐵心,可楊鐵心恰好大醉叫不醒,包惜弱是最典型的有「婦人之仁」,平時只要見到受了傷的麻雀、田雞、甚至蟲豸螞蟻之類,必定帶回家來妥為餵養,直到傷愈,再放回田野,倘若醫治不好,就會整天不樂,這時見到重傷的完顏洪烈竟又不由自主地為其治傷、餵雞湯,還將其藏到柴房。意外撿到一條命的完顏洪烈眼中包惜弱「一張芙蓉秀臉,雙頰暈紅,星眼如波,眼光中又是憐惜,又是羞澀,當前光景,宛在夢中」,從此對包惜弱既是感恩,更是將其視為仙女、聖女。完顏洪烈身為當時第一強國大金的六王爺,想要女人確實不難,但不同於北方女子的落落大方,包惜弱將南方女子尤其是蘇杭女子的柔弱善良佔到了極處,完顏洪烈再不能忘懷,於是一場陰謀拉開了整部《射鵰英雄傳》的序幕。
完顏洪烈先是勒令以段天德為首的宋朝軍隊擒拿郭嘯天和楊鐵心兩家,自己卻英雄救美,「救」出包惜弱,包惜弱本就軟弱無助,再加上完顏洪烈的軟言安慰、細微體貼,使得包惜弱同意了與完顏洪烈回到金國。再後來,包惜弱成了完顏洪烈的王妃。這裡面有個細節,當還是金國小王爺的楊康欲娶穆念慈為妻之時,周邊人都說楊康不可能把一個江湖女子作為正房,甚至楊康自己也是要娶公主的,可同樣是南朝人而且是有孕的包惜弱是如何成為王妃的,這其中的難度可想而知。完顏洪烈一直都在討好、遷就著包惜弱,甚至不惜將牛家村的木屋都搬進了王府,只盼能以一片真誠感動其心,這為的是什麼,許多人說這是真愛,可是在包惜弱為楊鐵心殉情而死,完顏洪烈除了傷感包惜弱的心不在己而在彼外,並無過多哀痛,既無奪回屍首厚葬之意,隨楊包二人合葬罷了,也無酗酒停食之念,一如平時行事謀劃。
那麼完顏洪烈對包惜弱到底是不是愛,到底有多愛呢?
首先必須要聲明一下,完顏洪烈是個梟雄,有著大抱負,也有大手段,從他和三哥完顏洪熙在蒙古的所作所為就知其韜略本領遠在其兄之上,他又親往宋境考察山川形勝(幾乎因此喪命牛家村),千方百計終於探知《武穆遺書》下落,也能收納能人異士為己所用,最可貴的還能屈能伸,以王爺之尊甘受一個江湖人(黃藥師)的胯下之辱,他也有大志、懷異才,既有秉承先祖完顏亮的遺志,也有做李淵開國統一的宏願,如果沒有一代天驕、並世難出的偉人鐵木真的存在,天下很可能將落於此人之手。
為什麼談顏包之戀要說這些,只因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心跡,如完顏洪烈這樣的人物,是以天下為己任的,一個女子決不會在其心中佔太重要位置,所以也未見得他有其他房妻妾,他對包惜弱的好,很大程度上源於一個「梟雄」的徵服欲和佔有欲,他並不只想贏了天下,也想贏了她。他使用計謀得到了包惜弱,甚至也得到了她的身子,可因為包惜弱一直對前夫楊鐵心有愧疚感,所以並不十分接受完顏洪烈這份感情,終日以淚洗面,難以釋懷,完顏洪烈自負無論從出身見識、文韜武略無不遠勝一介莽夫楊鐵心,卻依然得不到包惜弱的心,這就更激起了「梟雄」內心的傲氣和倔強,他不再勉強包惜弱什麼(甚至十八年與之無子嗣),只是用盡辦法對她好,包括對她的孩子好,只為贏得這場「戰爭」(這與丘處機同江南七怪的賭約何其類似)。他終於還是輸了,看到包惜弱臨死前的神情,心中傷痛欲絕,掉頭而去。而他對楊康的好,一則日久生情,二則即使到其流落花剌子模也並未聽說他有其他子嗣。
無法面對的情
包惜弱對完顏洪烈完全沒動過心嗎?答案是否定的。在與完顏洪烈北歸金國的路上,包惜弱就多次「臉紅」、「不知是喜是愁」,甚至私下將其與身邊接觸過的男子相比,自思一生之中,實從未遇到過如此吐屬俊雅、才識博洽的男子,但覺他一言一語無不含意雋妙,心中暗暗稱奇。待回了金國,錦衣玉食、一呼百應自不必說,遠非牛家村的窮苦日子可比,更兼完顏洪烈十八年如一日,對其一如既往地溫和耐心、言聽計從,就是一塊石頭也該融化了,可就是這樣一個柔弱到了極點的女子包惜弱,偏偏不為所動,在王府中的牛家村舊寨裡深居簡出,夜裡便抱著楊鐵心的鐵槍哭泣,所以連馬鈺、丘處機等人都深感佩服。
那究竟是什麼力量支撐著這個「弱女子」呢?是內心的良知。包惜弱雖然性格軟弱,卻不是不明事理之人,剛開始被完顏洪烈所救或許會認為是巧合,可隨著完顏洪烈頤指氣使地對大宋臣民,以及對自己態度的轉變,不能不讓其有所懷疑,只是無從問起或者乾脆也就難得糊塗罷了。可包惜弱雖是一介弱女子,卻自小受到身為教書先生的父親的薰陶,時常也聽楊鐵心和郭嘯天談及民族大義,自然知道金國是母邦的世仇,棲身於此已是不安,更遑論喪失底線傾心敵國王爺了。他每日哭楊鐵心越傷心,只會證明其心理矛盾和壓力之大,讀者可以想像,如果父母、恩師、國家領袖故去或離散,偶然想到自然難以自持,可日日難自持就不對勁了,而且還是十八年,好比王寶釧在寒窯十八年苦候薛平貴,可會終日以淚洗面?不會的呀。書中也提及,包惜弱平日待完顏洪烈也很不錯(楊康自思),或許這才是包惜弱夜夜哭泣的最重要原因吧,終於愛上了一個不該愛的人,她也只能不斷用往事來安慰甚至告誡自己,自己依然是愛鐵哥的,哪怕已聽不出他的聲音。包惜弱所承受的壓力太大,她也自認為身為王妃的日子是「十八年的分離、傷心和屈辱」,可又為何不改變這種日子呢,紅梅村不是還有自己的母親和傻姑在(她也未必知道父親故去),她又為什麼不告訴楊康真相,他真的願意兒子楊康以完顏康身份了此一生?或許她只是不敢去面對,不敢面對未知的世界到底會怎樣,她怕被父母和世人唾棄、怕楊康不會有好的成長、或許也是怕失去這個熟悉又陌生的王府和那個愛恨不能的人。
這種平靜在楊鐵心的出現後終於被打破,二人重逢,包惜弱的眼淚是真實的,她的確已疲憊不堪、心力憔悴,哪怕死在楊鐵心的槍下她也會很釋然和滿足的,的確,她承受的已然太多,至少對於她自己來講。她毫不猶豫地與楊鐵心逃出王府,終至自刎殉夫,一直堅定著、快樂著,因為她再也不必受到良心的拷問與內心的掙扎,或許此時的她更喜歡的是那個氣質高貴、博古通今又細緻體貼的王爺,而不是眼前這個寫滿滄桑、四海為家甚至朝不保夕的漢子,但支撐了她十八年的力量告訴她,人不同於動物的地方在於人有良知和善惡之分,有有所不為和有所必為之事,直到隨著逃亡的短暫時刻才是她最心安的,哪怕那時間很短但已足夠,是以包惜弱雖死,臉上兀自流露心滿意足、喜不自勝之情。
弦外之音,從子女教育說開去
很多人說,楊康的墮落,罪魁就是包惜弱,所謂「慈母多敗兒」,此言有理。包惜弱最多不過是勸楊康不要騙人、不要傷害小動物罷了,民族大義自不必說,就連楊康本是大宋子民、忠良之後都無從得知,更不要說殺身成仁、精忠報國之類的話了。或許包惜弱也不希望楊康去為父報仇,也未想過楊康去做英雄為好漢,只是想其安安穩穩地活一輩子而已,慈母多敗兒幾乎都損於此。小孩子會懂得什麼,對世界的認知,首先是看父母,其次是看老師和身邊人,而母親無疑對孩子影響最大,因為她陪伴的時間最多。所以,楊康發展到後來不足為怪,即使如後來的楊過,沒有郭靖這種偉大人格的薰陶和黃蓉教授其聖人理念,難保其不誤入歧途,即使楊過飛石擊殺蒙哥,為大宋立下頭等戰功,楊過和郭靖攜手入城時依然汗流浹背、暗自心驚,因為他自知如果不是被郭靖的人格魅力所感染,絕無自己的今天。
同樣是忠良之後,楊家將和楊鐵心的孩子認賊作父,一直設法為大金滅掉母邦大宋,而郭盛和郭嘯天的孩子,力戰金人蒙古,保護大宋子民數十年,這歸根結底是兩位母親不同的教育方式罷了。我們再來看看郭靖母親李萍的教子,其實李萍也沒什麼方法,只不過一直以丈夫郭嘯天為榜樣,教他為人要厚道、仗義,在郭靖拜師江南七怪後,雖也心疼孩子被嚴師打罵,卻明白這樣對孩子是有好處的,所以雖免不了暗自垂淚卻從不予幹涉,當成吉思汗以自己為威脅逼郭靖侵宋,李萍大義凜然地訓斥了進退兩難的郭靖。看看李萍臨終前對兒子郭靖的諄諄教誨:
「想我當年忍辱蒙垢,在北國苦寒之地將你養大,所為何來?難道為的是要養大一個賣國奸賊,好叫你父在黃泉之下痛心疾首嗎?人生百年,轉眼即過,生死又有什麼大不了?只要一生行事無愧於心,也就不枉了在這人世走一遭。倘若別人負了我們,也不必念他過惡。你記著我的話吧!」——《射鵰英雄傳》
再想想包惜弱十八年從未向楊康透露其出身,也難怪楊鐵心乍一出現楊康無法接受,同樣的例子,《俠客行》中石清閔柔的雙生兒子石破天(即石中堅)和石中玉,石破天早年被閔柔的情敵梅芳姑擄走,取名狗雜種,使其做飯、掃除無所不做,而石中玉在慈母閔柔身邊,除了花言巧語一無是處,最終石破天成為蓋世英雄,石中玉作惡多端難逃懲戒……
雖然都是故事,但在我們身邊確實發生的豈非都是「故事」:農家學子因父親沒錢為其購買蘋果手機對其大打出手,平民女孩對為其千裡迢迢送來熱乎餃子的父親稱是家中僕役,父母再無錢財為兒子賭錢被其拳打腳踢至骨折……這類「故事」太多太多,這都是因為孩子出生時本性不好嗎,很顯然,大家都知道這都是長期父母尤其是母親遷就造成的,為什麼遷就,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一定是「愛」他,不忍其受自己曾經受過的苦和累,把自己能拿出最好的都給他,結果必然是事與願違。古人從春秋時期就知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的道理,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人呢?當自己的孩子在奮鬥中跌倒又跌倒的時候,你是會鼓勵他繼續站起來堅持,還是告訴他咱不工作了媽養你?母愛之可敬在於此,母愛之可悲亦在此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