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勞動教育,大家往往不自覺地就會想到這些場景——在校做值日,回家做家務,下鄉體驗種植……這幾乎成了勞動教育的「老三樣」,核心都是教人熱愛勞動(更多是體力勞動)。
事實上,勞動教育的內涵非常豐富,有著巨大的想像空間和行動空間。只要構思巧妙,可以做出很多好文章、大文章。
一頓美食引發的勞動教育
作者丨袁帥(青島中學骨幹教師,長期致力於融合課程的研究、開發與實施原「全課程基礎教育改革實驗團隊」成員,高新區優秀教師)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吃飯是生活的大事兒,食材去哪裡買?調味品怎麼用?美食怎麼製作?在石頭教室,我們將其作為一門課程,放給學生探究。在課程中,學生將面臨的一個真實的挑戰:「如何製作一份人人都能看懂的食譜?」
第一步,認識材料和工具食譜是什麼,石頭教室的孩子是清楚的,但想要一份食譜人人都能看懂,就需要去認識食材和調味品、需要閱讀食譜、需要學會排版設計,並通過下廚房的親身體驗,檢驗成果。對於一群,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來說,這並不是件容易事兒,好在由學校美食節作為任務情景的驅動,每個孩子都熱情參與。
首先,學生要跟隨家長去往市場、搜集認識所需的食材和調料,感受市場的氛圍、了解交易的過程,並將所搜集到的材料及其廚房用具,帶到教室。通過聞一聞、嘗一嘗、摸一摸、看一看、辨別遊戲等方式,對材料、工具進行學習。如此,所有的大眾材料及其工具,都將在這一環節被深刻記住。
第二步,學習製作學生需要在家長的監護下,進行家庭操作體驗、在校餐廳廚師的專業指導下鞏固學習,通過搜集閱讀優秀食譜和APP進行排版學習。如此,學生發現一份優秀的食譜,都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完整呈現菜品模樣,二是步驟清晰直觀 只出現必要的圖片演示,三是簡約至上。在掌握了一切後,他們開始繪製——西紅柿炒蛋、油燜大蝦、煎牛排……
第三步,為父母做一道菜最後的一個周末,我們發布考試任務:通過互換菜譜,為父母做一道菜,在實際操作中,記錄反饋,檢驗一道菜譜的合理有效,回校後交流反饋繼續修改,並帶著美食和食譜參與狂歡節活動。
在整個課程中,學生學會了製作菜譜、學會了挑選辨別食材、使用廚房工具、學會了做飯、製作寫作文案,學會了買菜,感受到了紙上得來終覺淺,實踐體驗出真知。
家庭的生活責任,也從單純的父母,轉向父母和孩子,成為一個家庭的共同擔當。就這樣,經由一份菜譜的探究,我們幫助孩子建構了完整系統的生活技能學習。
當學校變成一間綜合職業體驗館後
作者丨羅喬(西南財經大學附屬小學副校長)
在西南財經大學附屬小學,有一間專門的綜合職業體驗館。館裡有銀行、餐廳、水吧、典當行等自主經營的店鋪,孩子們平時不僅要上學,還要「上班」,通過自己的勞動來賺取「光華幣」,儼然就是一個藏身小學校裡的「大社會」。
琳琅滿目的職業體驗館 迄今為止,開設了光華銀行、光華電影院、水吧、餐廳、VR體驗、光華超市等體驗場所。每個孩子可以在其中進行各項模擬實踐活動。學校就是一所虛擬的社會場所。
學校成立「sunshine銀行」,發行「光華幣」。學生可以通過:學業成績和行為習慣,參加各種職業「打工」,參加各級競賽獲得。2016年我們發行了第一版光華幣,2020年我們進行了改版,發行了第二版光華幣。
職業分類及運作 根據學生真實的生活經歷,體驗館內職業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事業編制,一類是非事業編制。
事業編制,就是學校央行發工資的,享受月薪待遇,受學校大隊部直接領導。比如學校招聘的校園110、學校小民警、陽光城城主等。
籌備初期,學校大隊委面向全體學生發布了所有職位的招聘廣告。有這樣一個故事「當時校園110和環保小衛士的周薪是5元光華幣,超市營業員是3元光華幣,很多同學一看,都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周薪更高的崗位,然而在真正上班以後才發現,原來校園110和環保小衛士一周要上5天班,而超市營業員只上3天,其實他們的付出和收入是平等的。
通過實際的參與,同學們對職業付出和勞動收入等簡單概念,有了更深的體會和思考。在崗前培訓方面,我們會邀請相應職業的家長來校開展講座,為孩子們分享自身工作的內容,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孩子們體會到職業的平等,認識到所有的職業都是應該被尊重的。
還有一種是非事業編制,就是自負盈虧的中小型企業,在職業體驗館裡可以自行承包、策劃。這類職業我們是用課程的思維來推進的。
分成三個課時,第一課時包括:市場調查、崗位招聘、崗前培訓、物資準備、核算成本、廣告宣傳。第二課時就是在生活體驗管理去模擬操作。第三課時回到教室裡,用數學去計算盈虧,用美術修改海報,用語文去寫感受,還要做一些非常有特色的兒童反思。
第一課時和第三課時是利用校本課程時間,第二課時利用中午的時間,全校所有的學生,1~2年的學生,他們主要是參與這個消費的環節。而三到六年級的學生除了參與消費,還可以去進行模擬職業體驗打工掙錢。
勞動教育發現城市之「美」
作者丨陳燕(重慶市人民小學科研主任)
一場有耐心的勞動教育,應該是從一個點出發,延展出植物、天氣、農業、烹飪多個方面的勞動實踐,學生會在勞動的完整參與中感悟自然和生活的恩典,啟發出更好的生活創造力。
我們在巴渝文化、紅巖文化、抗戰文化等等豐富的地域文化中尋求契機,突出食、住、行文化,以飲食、氣候、地理、城市風貌為主題,建構了「美行」課程,分「美物」、「美者」、「美景」三大課程群。基於重慶獨特的氣候條件與深厚的飲食文化
「美物」課程群,挖掘重慶「物」的獨特之美包含「消暑樂」「山城紅」「重慶產品代言人」「小豆子 大世界」「重慶味道——火鍋」五大主題課程。按低中高不同學段,劃分為具體的項目。如「消暑樂」主題下分為「洗襪小達人」「冰涼一夏」「夏日送涼員」等項目;「山城紅」主題下分為「擇菜小能手」「火辣辣的家鄉菜」「廚房美容師」等項目。
「美者」課程群,發現「人」之美包含「尋訪最美勞動者」「城市美容師」主題課程。前者分為「即將消失的棒棒」「堅守的工匠」「辛勤的農夫」等項目;後者分為「垃圾分類人人學」「垃圾分類我做起」「垃圾變廢為寶」等項目。
比如「城市美容師」項目,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走進大學城豐盛垃圾焚燒發電廠,親眼目睹了垃圾堆成山的壯觀,還有變廢為寶的神奇,深深懂得「垃圾就是放錯地方的寶藏」。
「美景」課程群,親歷勞動創造的「景」之美包含「山城小導遊」「橋都的橋」主題課程。前者分為「小小引路人」「校園小嚮導」「山城小導遊」等項目;後者分為「我眼中的橋」「橋梁代言人」「小小橋梁師」等項目。
勞動教育不僅是勞動課,也是興趣課,家政課,也是自然課,更是美學課。勞動是一個半島,從這個教育內容的半島出發,一切的教育都不會是無根之木。
只有在堅信「勞動能喚起人的創造力」這點上著力,我們才能繼續打開更多關於勞動的有趣的表達方式。
勞動,教會孩子詩意棲居
作者丨付錦(成都市草堂小學西區分校黨支部書記、校長)、朱旭莉(成都市草堂小學西區分校副校長)
人生,最重要的是怎麼安頓生命,怎麼安頓孩子的童年,孩子們如何在勞動中安頓自己,孩子天生就能安頓自己。作為我們,就是支持、發現、幫助孩子。面對生命的安頓,從古到今,只有一個答案——勞動。那在草西,勞動是什麼樣子的呢?
「課程群」,育人導向的架構學校以培養學生的基本勞動素養作為育人導向,從勞動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基本實踐能力出發,研發校本勞動課程群。
以締造「草西皂房子」勞動課程為例,老師帶領孩子們在體驗制「皂」的過程中,探究物質變化,看見科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繫。同時還將其與語數、美術、信息技術無縫連接,從設計廣告詞、核算成本利潤、美化並宣傳銷售出去,學生既獲得多學科知識,還鍛鍊處理複雜問題的思維能力。
「學段線」,細緻分段的實施低段(1-2年級):注重圍繞勞動意識的啟蒙,體會勞動樂趣。學校從2008年建校初期就開展第一屆草西「自理全明星大搜尋」,時至今日仍然保持舉辦,讓學生在勞動中學習日常生活自理的基本技能。
中段(3-4年級):注重圍繞養成良好的衛生、勞動習慣,主動分擔家務,願意在學校和社區進行義務勞動,具備基本的認真負責和吃苦耐勞精神。
高段(5-6年級):注重圍繞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懂得與他人合作,能夠發現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適當參加公益勞動,有一定的職業意識,以勞動為榮。
「空間軸」,符號鮮明的表達校園生活課程:孩子以主人公角色參與到校園建設中,推選學生精靈參與班級管理服務(圖書精靈、禮儀精靈、衛生精靈等),甄選有藝術特長的學生參與校園美化(衛生間、樓道區角手工),還有烹飪課堂,勞作社團為校園增添手作小物件。
家園生活課程:每期開展兩次不同主題的「家務小達人」評比活動,以巧手匠心為經緯,利用科學、系統的方法與手段,喚起孩子深藏內心的勞動文化因子,從收納、園藝、養殖三個維度,家校聯動,培養學生獨立生活能力和良好生活習慣。
社園實踐課程:打破學校牆壁,讓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社區服務相整合,每月一次走向社會,輪流開展社區服務或學生志願者服務(義賣、走進孤寡老人等),讓學生得到發展,形成能力,完善人格。
從循環到習慣,從直覺走向自覺
作者丨夏雪燕(四川師範大學附屬聖菲學校校長兼黨支部書記)、劉豔(四川師範大學附屬聖菲學校德育主任)
服務性勞動,勞動教育中與孩子們生活密切相關的關鍵生長點。每一次的服務勞動,都在告訴校園裡走過的每一個孩子:任何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人和事情,都是對自己成長和學習的邀請。
如何激活孩子的勞動主動性?如何開展服務性勞動?我們可以從這份「爭當校園勞動小能手」班級服務計劃書中得到答案。
制定服務計劃書學生通過觀察、思考,了解服務需求,發現他人遇到了哪些問題,根據自己的能力確定可以做什麼,同時制定服務計劃,初步學習分工協作,有序開展服務。
例如午餐勞動服務計劃:服務內容包含搬運食物、分發餐具、分發水果、監督光碟、收拾桌布、清理地面、整理桌椅等。需要工具:桌布、手套、圍裙、袖套、口罩。制定該服務計劃書可以幫助培育學生勞動的思維素養。
學習服務技能習得勞動技能,了解服務勞動的流程和標準很有必要。此外,明確勞動技能的價值追求,也將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勞動態度。
比如,孩子們請來食堂師傅手把手傳授打餐技能。在此過程中,他們學會了大打飯流程:手部消毒——戴好口罩、系上圍裙——用大勺子將飯弄蓬鬆——勺尖向下向懷裡舀——輕輕盛入餐盤。
開展服務勞動實踐四年級的午餐每天由值周小組負責搬運、分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崗位——稻香師、菜品品鑑師、靚湯推薦員、鮮果VC員。每個人各司其職,專注自己負責的領域。
分餐前,值周服務的同學會穿戴口罩、圍裙、袖套等,再在借用的課桌上鋪上餐墊,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後餐食搬運員才會開始搬運,學生們排隊等待分發午餐。就餐結束後,負責整理。
整個流水線的服務提升了打餐效率。這種沉浸式體驗會形成勞動經驗,讓孩子在實踐中孕育勞動精神和體悟勞動的價值。
分享與評價,反思並提升服務品質反覆的勞動是提高不了品質的,必須要發現問題,反思。四年級的孩子會挑食,在分餐的過程中,午餐管理員和小朋友之間偶爾會出現矛盾。比如分餐員希望幫助小朋友養成不挑食的習慣,每樣菜都會給大家分一些,卻忽略了孩子們的喜好。
於是,他們共同約定,新加一個崗位,推選出「餐食發布員」,每日分餐前在黑板上寫好今天的菜譜,小朋友在四道菜中至少選擇三道菜,添飯時提前告訴添餐員。
最後,循環勞動服務,形成勞動閉環。
整個過程,我們從主問題驅動——方案制定——勞動實踐——價值澄清——習慣養成,因熱愛而堅持,從循環到習慣,勞動從直覺走向自覺。
校園、田園、家園、社園:四園聯動
作者丨李建華(河南鄭州艾瑞德國際學校校長)
新時代的勞動教育已經不能等同於綜合實踐活動,勞動教育應該回歸到培養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
品格養成是勞動教育的其中之一,勞動教育是品格養成的必由之路。為此,學校形成了校園勞動、田園勞動、家園勞動、社園勞動的四園聯動模式。
校園勞動,是以自主管理涵養品性比如校長辦公室的垃圾桶我是不倒的,都有專門的義工(學生)來倒。有人說校長很懶,但我認為懶校長才能培養出勤學生,校長老師往後退一點,學生往前走一點,這就是教育,這也是勞動教育。
我們是一個寄宿制學校,所以經常會遇到家長送東西到學校來。但今年遇上疫情不讓進校園,怎麼辦?這個時候學校的「快遞小哥」就出動了,每個人承擔不同的年級去分揀,再送到去送到每個班級。
其實,這一系列行為的目的是創造一種讓孩子們知道,未來大家將成長為普普通通的勞動者、建設者。
田園勞動,以親身體驗提升能力 勞動教育必須讓孩子親身體驗,所以學校將1-6年級的田園勞動劃分為四親:親近生活,親自動手,親愛勞動,親力生長。
關於學校「向日葵班」有一個故事,2018年5月份,鄭州遇到了強烈的對流天氣,學生們種的一畝地向日葵一夜倒伏。孩子們的心都懸起來了,一夜沒睡著,第二天一早直奔田園校區,把被吹倒的杆子一個一個紮起來。親手的栽種,親力親為的培育,這樣的勞動才是教育的密碼和鑰匙。
家園勞動,以持之以恆培育習慣學校1-2年級的學生不做家庭作業,但必須要做家政作業和體育作業,目的是將學校的勞動校風延伸到家風中去。
比如疫情期間,學校開展「校訓少年」主題課程,完成作業的同時,學生可以在作業單上隨意的寫上自己的感受,甚至畫畫也可以。因為,勞動教育的評價不在於分數,而在於勞動清單和記錄勞動過程。
社園勞動,以聯動參與發展素養什麼是服務性勞動?一定是在除學校之外的第三方完成的勞動。服務是對他人的,所以我們開展了「讓城市在愛中醒來」的活動。
這是學校三年級的一個必備課程,每一屆三年級學生在11月底或12月底,都會在寒冷的半夜前往城市的公交站、垃圾場,去感受誰讓他們在愛中醒來。
通過這樣的勞動教育,讓孩子們學會尊重普通的勞動者,最終達到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紐扣。
勞動教育:十二年成一貫
作者丨範勝武(北京市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黨總支書記、執行校長)
在2020年7月教育部頒布的《大中小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勞動教育是發揮勞動的育人功能,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活動。
根據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科學研究所的報告顯示:美國、韓國、法國等國家小學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都比我國長。
基於對我國勞動政策文件和國外勞動教育經驗的理解,學校初步構建了十二年一貫制勞動教學體系。
在理念層面第一,要注重勞動價值觀的培養;第二,勞動教育要融合、貫通。與已有學科融合、與德智體美的各類活動融合;將家庭、學校、社會緊密的結合起來,實現不同年齡,不同層面的融合、貫通。
在內容層面根據不同年齡階段設置相應的課程;內容要更加豐富,既有體力勞動、也有體腦結合的勞動,有傳統勞動、面向未來的科技勞動,如開設家政課、種植課(田地教育)、項目式課程等。
按勞動內容劃分1-3年級側重個人起居、生活技能的培養;4-6年級側重校園勞動、家務勞動意識的培養;7-9年級側重勞動技術和職業體驗;10--12年級則會進行社會服務和跨學科項目的開展。
按勞動場景劃分在學校內重點提升學生勞動意識,即重點培養勞動價值觀、勞動精神、勞動習慣等;同時提高學生動手能力,開設手工製作、跨學科項目等。在家庭中,設置家務清單,開展家政教育。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學工學農做服務,開展各種職業體驗及志願者活動。
在教學實踐中學校提煉出勞動教育的「四個融入」,即:融入課堂教學、融入主題活動、融入班級文化、融入家庭教育。橫縱結合,使勞動教育全面有效的滲透到中小學生日常教育全過程。
勞動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勞動價值觀的培養,要讓孩子們認同勞動、願意勞動。同時,讓老師們意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性,也是非常關鍵的。
只有這樣,才能巧妙地將勞動教育融入到課堂教學中,融入到各項校內外活動中,融入到學校生活的點點滴滴中。
責編 | 凳子騎
排版 | 凳子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