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視野下,勞動課程如何本土化創新?

2020-12-21 研學頭條

文 / 範勝武 圖 / 網絡

來源:星教師(new_jiaoshi)

在2020年7月教育部頒布的《大中小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勞動教育是發揮勞動的育人功能,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活動。北師大檀傳寶教授指出:勞動教育包括形成勞動價值觀和養成勞動素養兩部分。

1

國外勞動教育怎麼做

根據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科學研究所的報告顯示:美國、韓國、法國等國家小學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都比我國長。

1.日本:將勞動教育融入校園和家庭

日本的整理術已經成為了一門影響全球的學問,這和日本崇尚勞動教育的社會環境有著密切關係。日本的勞動教育貫穿於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其主要方式是勞動體驗學習。勞動課程是日本中小學生的必修課。如家政課包括烹飪基礎、物品整理等內容。再如田地教育,與學校的航天育種相似。

在勞動教育活動的選擇上,按不同年齡階段提供不同的選擇,循序漸進,重視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幼兒階段體驗勞動,手工活動、種植小苗等。小學階段開設家政課。初中階段側重於技術和家庭的基本知識技能。高中階段設立家庭技術、家庭綜合、生活技術三門選修課。

2.德國:勞動教育體現為一體化的綜合課程

德國的勞動教育體現為一體化的綜合課程,以製作為中心,課程成果與產品密切相關,藉此來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技能、培養習慣——這一總體過程稱為項目,類似我們的「STEAM項目式學習」。

德國的勞動教育主要面向中學生,以綜合課程形式開展,如生物-自然現象-技術課等。小學課程也包含勞動教育,如綜合知識課程或手工課。各種社會機構也常為小學生提供與勞動教育有關的活動。

3.美國:開展勞動教育的三類課程

美國學校的勞動教育課程主要分為三類:

一是,基於成為家庭有效成員的勞動教育,帶領學生完成各種家務勞動,並給出各年齡段的勞動清單。二是,基於就業的勞動教育,1-6年級職業認識,7-10年級職業探索,10-12年級職業選擇。三是,基於公民培養的勞動教育,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志願服務/社區服務」與「服務學習」。

4.芬蘭:悠久成熟的課程歷史和評價體系

芬蘭教育家烏諾·齊格紐斯在1860年就提出:「孩子和青年應該充分熟悉並了解勞作不是一種枷鎖和負擔,而是一種美和光榮、一種幸福、一種對世俗生活的美好祝願。」可見,芬蘭很早就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勞動價值觀。

芬蘭勞動教育在課程設置和評價標準方面有著較為成熟的體系,包括手工課、家政課、編程課程及綜合課程等。芬蘭的勞動教育對我國中小學跨學科學習、STEAM教育開展具有借鑑價值。

2

十二年勞動教學體系的「四個融入」

基於對我國勞動政策文件和國外勞動教育經驗的理解,北京市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初步構建了十二年一貫制勞動教學體系。

在理念層面,第一,要注重勞動價值觀的培養;第二,勞動教育要融合、貫通。與已有學科融合、與德智體美的各類活動融合;將家庭、學校、社會緊密的結合起來,實現不同年齡,不同層面的融合、貫通。

在內容層面,根據不同年齡階段設置相應的課程;內容要更加豐富,既有體力勞動、也有體腦結合的勞動,有傳統勞動、面向未來的科技勞動,如開設家政課、種植課(田地教育)、項目式課程等。

按勞動內容劃分,1-3年級側重個人起居、生活技能的培養;4-6年級側重校園勞動、家務勞動意識的培養;7-9年級側重勞動技術和職業體驗;10--12年級則會進行社會服務和跨學科項目的開展。

按勞動場景劃分,在學校內重點提升學生勞動意識,即重點培養勞動價值觀、勞動精神、勞動習慣等;同時提高學生動手能力,開設手工製作、跨學科項目等。在家庭中,設置家務清單,開展家政教育。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學工學農做服務,開展各種職業體驗及志願者活動。

在教學實踐中,學校提煉出勞動教育的「四個融入」,即:融入課堂教學、融入主題活動、融入班級文化、融入家庭教育。橫縱結合,使勞動教育全面有效的滲透到中小學生日常教育全過程,並取得了較好的實踐效果。

一、融入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學校開設各類勞動技術類課程,並在小學主題式課程及語文、科學等學科課堂中成功地融入了勞動教育。

學校開設的勞動課程包括:家政課升級版——廚藝、服裝設計、茶藝課程;手工課精裝版——創意手工、木工與精工;項目式學習經典版——STEAM課程。

1.勞動教育專項課程

廚藝課程——升級版家政課之一

勞動教育重要目標之一就是:教給學生未來生活的必備技能,讓其學會未來做一個生活幸福的人。學校開設的廚藝課程,既能幫助學生掌握烹飪技能,提高動手能力,培養互助、分享等優秀品質,又能讓學生成為「中華美食傳承者」,以食會友,將中華傳統文化帶到世界的每個角落去……因為學校學生在高中畢業後即將出國留學。

在廚藝教室中,教師操作臺前有攝像頭,將圖像傳到大屏幕中,便於看清操作細節。有各種穀類、豆類展示櫃,擴展學生認知。設有用餐區,用於品嘗美食及講授理論知識。

廚藝課程遵循中西結合、南北融合、從易到難的原則,安排課程內容。從5年級到12年級均是每周一次,2課時。小學5年級重在激發興趣。6-11年級重在掌握烹飪技能;12年級為必修課,重在鞏固技能,提倡創新。

廚藝課程為不同學段的學生編寫校本教材《廚藝匯》。

學校開展「廚藝課程展示匯報」,讓所有選課學生烹製菜餚,在午飯時間送給老師和同學;開展「名廚品嘗會」,選拔表現優異的同學,烹製菜餚,邀請自己的朋友和老師前來品鑑;參加技術藝術課程「點讚」活動,展示中華飲食文化魅力。榮譽晚宴也深受學生喜歡。獎勵宿舍表現好的同學參加正式的榮譽晚宴一次。所有菜品由廚藝老師和廚藝課學生親手製作完成。

服裝設計課程——升級版家政課之二

穿衣、吃飯,生活必需。除了開設廚藝課程,我們還開發了服裝設計課程,每周一次(2課時),供7-12年級學生選修。其課程目標為:學習了解中華服飾文化,會為自己和他人選擇服飾,掌握縫紉等技能。

《漢服之旅》是該課程的展示活動。從漢服文化追根溯源到面料設計、版型製作、模特選拔、妝容造型,再到導演組策劃、服裝海報宣傳、燈光攝影、服裝秀呈現和後期剪輯等,全部由學生自己完成。這對學生來說是一次記憶深刻的勞動體驗。

茶藝課程——中國特色家政課

茶藝課程是中國特色的家政課。1-3年級,學茶禮、品茶香、愛國飲;4-6年級,學茶俗、展茶藝、悟茶趣;7-9年級,懂茶技、練工藝、明傳承;10-12年級,知茶史、賞茶韻、鑄茶魂……大小茶人們通過動腦、動手、用心的茶藝沏泡展現著中國茶的魅力,體現著跨越年齡段的茶人精神。

創意手工——精裝版手工課之一

在創意手工課上,秉承著可持續發展理念,使用廢棄的紙盒、紙片、塑料等材料,製作京劇臉譜、陶藝、布藝等,用勞動變廢為寶,用勞動創造美麗。

從以上介紹可以看出,學校的勞動課程不僅僅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更與德育、美育相融合,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培養學生文化自信,把學生的根留在中國,這也是在有效落實學校的育人目標:「培養具有中國靈魂、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木工與精工——精裝版手工課之二

「木工與精工」有效培養學生的勞動實踐能力、設計能力和創新意識。

STEAM課程——面向未來的勞動課程

勞動課程離不開動手實踐,新時代的勞動需要創新。STEAM課程很好地融合了動手實踐和創新這兩點。以航空模型設計、機器人和過山車設計為例。

(1)航空模型設計

航空模型設計課程,以項目式學習為主導,集動手勞動、學科知識、身心素質培養等於一體。從水火箭的成果展示中不難看出學生紮實的理論功底和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

對於課程的發展,航模老師提出:採用四分式(分單元、分組、分期、分級)課程體系;使用「立體互動式」教材;建設啟蒙課程檢索庫,加快課程更新;使用「遊戲化」教學課件,優化教學。

(2)機器人課程

以LEGO-EV3為主要教具,學生搭建不同類型的機器人,學習各種機械結構和傳感器的使用。課程採用「引導式」教學,如:緊跟生活熱點,引導學生搭建無人駕駛汽車。

採用本人自評、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多元化評價模式,從程序設計、實驗操作、創新能力等多方面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

可以說,學習機器人課程,能讓學生更加關注科技,幫助孩子們擁有聰明的大腦、勤勞的雙手。同時,體驗一位工程師的勞動創作過程。

(3)過山車設計與模型製作

該課的學習內容包括:過山車基本知識、過山車設計、模型搭建、比賽與展示等。通過集體互動學習,同學們的動手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創新能力等都會得到非常好的提升。

正如一位同學所說:過山車課程充滿創新,充滿驚喜。這個課程鍛鍊了我的動手能力以及創造能力。在這短短的三周時間,我從一位DIY小白變成了機械大師……這項課程讓我發現了自己無限的潛能。

2.主題式課程中融入勞動教育

學校小學1-5年級實施主題式課程。主題式課程把教育與生活結合起來,模糊學科邊界;是落實學校全人教育理念的重要抓手,更是承載勞動教育的重要載體;與德國的綜合課程有異曲同工之妙。

孩子們在學習《蒜寶寶的成長日記》這一主題時,每個孩子都親自動手種植蒜苗,按時給蒜苗澆水、施肥,最後收穫自己勞動的果實,在老師的幫助下一起來做「蒜苗炒雞蛋」。

在學習《家》這一主題時,給家人做愛心早餐。一年級孩子的作品也讓人眼前一亮。在學習《節日主題——臘八節》時,大家一起泡臘八蒜,秒變剝蒜小能手;熬臘八粥,開展辨認食材大比拼活動;畫臘八節,學生展示手抄報作品,講述臘八節的習俗,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居家學習期間勞動教育依然進行。今年端午節時,孩子們在家和家長一起包粽子、編五彩繩、做龍舟模型,四年級學生還做了帶有「闢邪,保平安」寓意的五毒耳枕。

當孩子們吃著自己做的蒜苗炒雞蛋,看著家人品嘗自己製作的美食,一顆「愛勞動」的種子已在心中生根發芽。

3.在傳統學科中融入勞動教育

在語文課、電影課中,老師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時,常常會強調「愛勞動」「勤勞」等品質,帶領孩子們寫一個勞動的故事,拍一段勞動的視頻……

在美術課中,孩子們課前準備上課用品,課後輪流打掃教室。

在科學課中,做飲料、製作香水、口紅送給媽媽作為母親節的禮物,鼓勵孩子們自己種一株小植物、照顧小動物。

在各種課堂中,勞動教育正在「潤物細無聲」地改變著孩子們的思想和行為。

二、融入主題活動

1.種植類主題中的勞動教育

學校的種植類活動

在學校校園裡,有一個「航天育種」小菜園。這裡是體驗科學奇妙的樂園,更是開展勞動教育的樂土。學生們在這裡育種、移栽、管理、收穫。學校還邀請專家做科普講座。如:初春,邀請中國航天育種中心研究員欽天鈞教授講《小種子大科學》;六月份,再請欽天鈞教授講《航天育種試驗科學管理》,指導學生如何給菜苗澆水、施肥、防病等。

初中學生每年體驗綠色植物種植過程,在動手操作中學習、感受綠色植物的一生。開展校園植物掛牌活動中,認識植物,理解植物的命名法,培養孩子愛護植物和環境的思想感情。

2.職業體驗主題中的勞動教育

國內外一致認為,職業體驗是勞動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們也非常贊同這一觀點,在校內外為學生搭建職業體驗的平臺,開展了一系列職業體驗活動。

校內小站售賣

在校內開設小書屋、小站售賣、世紀咖啡屋,讓學生體驗選擇、採購、售賣商品的全部流程。

校外職業體驗

學校會定期安排小學生在迷你世界職業體驗中心和藍天城少兒職業體驗樂園等場所進行職業體驗。在這裡,學生們可以選擇當糕點師、審判長、記者等。

對於中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國外高校申請的重要參考標準,也是學生順利畢業的重要環節,學生至少需獲得社會實踐學分2分。學校會和一些公司合作,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實習機會。職業體驗活動採用小組合作模式,每組由一位崗位基地導師、社會實踐活動導師及助教負責,實行全程跟蹤記錄及監管,在確保學生安全的同時,指導學生完成社會實踐任務。

3.研學旅行主題勞動教育

學校開發了十二年一貫制研學旅行課程,在每個學段的研學旅行中,都可以找到「勞動教育」的身影。

1-5年級京內主題研學提出了「每次外出都要學習一項技能」的口號,在研學旅行的活動中設計了諸多勞動活動。

比如,在烤鴨博物館時,孩子們認真地和大師傅做鴨型小點心,一起動手將烤鴨拼成一幅幅「藝術畫」,可謂「色香味」俱全。在世界花卉大觀園中,孩子們用小手抓土,每人種下一顆小花。今年11月,在北京陽臺山的「賞秋景,慶豐收」研學旅行中,孩子們摘蘋果、挖地瓜,收割大白菜,忙得不亦樂乎,仿佛個個都是秋收小能手。

在「6-9年級國內文化研學」中,老師們巧妙地將勞動教育與特色文化相結合。

比如在徽派文化——安徽線中,學生們遊覽南坪村時,向老篾匠學習,動手體驗竹編,完成一件作品;在黃山時,化身為「採茶人」,一芽一葉,輕捏上提,在枝葉間尋找細嫩的芽頭,體驗採茶的樂趣。在遊覽江西婺源時,參與當地的「曬秋」勞動,並自發地完成了一幅「校訓畫」,「做豪邁的中國人」 這是學校在93年建校之初就確定的校訓。

在「10-12年級世界文明研學」中,學生到美國研學旅行時,安排了社區做義工的環節。

學生們在車間流水線上為貧困人群打包食品,一次整整4個小時。做義工活動,既培養孩子對於社會公益服務的認同感與積極性,又鍛鍊了孩子們的勞動技能,轉變對體力勞動的看法,進一步領悟勞動的偉大。在國內學校也有很多志願者活動。

4.在「志願者」活動中融入勞動教育

學校的志願者們經常去敬老院幫助老爺爺、老奶奶幹活,去孤兒院照顧孩子;在大街上清理小廣告,擦拭公交站的欄杆、站牌;在校園裡,整理走廊裡的公共圖書,打掃校園環境。

5.在寄宿生活的各項活動中融入勞動教育

學校充分發揮寄宿制學校優勢開展勞動教育。「大手拉小手,新生入學教育先從勞動開始」,是學校的傳統活動。一年級新生入學,第一考驗不是語數外,而是適應寄宿生活,學會整理內務。很多小寶貝還從沒嘗試過,為此,學校專門安排高年級的大哥哥大姐姐來幫助他們!高年級的同學會用一個月的時間陪伴新生,直到他們可以獨立照顧自己。

生活老師也會教學生們相關勞動技能,如疊衣服,餐後收拾桌子,洗衣服等;同時,經常開展相關評選,如評選「內務最棒宿舍」、「疊被小達人」等。

三、融入班級文化建設

班級是學生在學校的家。在班級文化建設中融入勞動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學校提倡用孩子們的勞動作品美化教室;將孩子們在家勞動、做志願者的照片貼在展示區中。

班級裡的小動物,小植物等,實施「認養制」,讓學生平常照顧他們。還有一些實施輪換制的勞動崗位,如班級圖書角管理員等。

在過一些節日時,我們引導孩子自己來做禮物,做美食,用勞動點燃節日的煙花。如:元宵節時,一起包元宵;教師節、母親節時,孩子們送上自己勞動的作品,製作小賀卡,或幫媽媽做家務,做頓美食等。

老師會用積分卡獎勵愛勞動的學生,以此帶動、影響更多的孩子。

四、融入家庭教育

寄宿制學校,學生在家的日子相對較少;目前的勞動教育主要依賴學校,但我們依舊不能忽視家庭教育中勞動的重要性。我們在家長會、家長講堂中強調勞動的意義,轉變家長意識,讓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性。如何強調呢?用數據說話。比如,我們會引用網上流傳的一段話:哈佛大學的學者歷經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顯示,「愛做家務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20年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前者和後者的比例是1:10。大多數家長看到這個結論後都會非常重視學生的家務勞動。這就讓能讓我們後續的工作事半功倍。

我們鼓勵班主任老師設計一些要求學生在家裡完成的勞動活動。如學校初中部的龐春泉老師,他的班級取名為「四方齋」,開展了「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今天的餐桌我做主」、「我和家人包餃子」、「我是小小設計師」等系列勞動活動。

3

對勞動教育的一些思考

最後,和大家分享我對勞動教育的一些思考。

首先,勞動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勞動價值觀的培養,要讓孩子們認同勞動,願意勞動。

在勞動中的價值引領尤為重要。比如,在孩子們田間勞作後,如果認為勞動很髒很累,不想再去從事勞動,那我們的勞動教育就是失敗的,老師們一定要設計多種方式來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其次,在設計勞動教育的具體內容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勞動教育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在體驗傳統勞動方式的同時,更要立足長遠,為孩子們準備二十年後需要的勞動技能。

第二,用融合的策略,將勞動教育和其它教育同時進行,融入到學校的多種教育活動。

因為學校課時有限,勞動習慣和勞動價值觀的培養非朝夕之事,只有持續地在各類場景有意識地培養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第三,適宜性。

結合校情、學情、當地的資源,開展適合的勞動教育,勞動教育不用千篇一律,達到勞動教育目標,適合學生的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四,注重實用性。

先要培養學生最需要的勞動生活技能,如繫鞋帶、整理書包、打掃衛生等。

學校在實踐中踐行的「四個融入」之所以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關鍵因素還在於改變老師們的思想意識,讓老師們意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性,然後才能利用集體的智慧,巧妙地將勞動教育融入到課堂教學中,融入到各項校內外活動中,融入到學校生活的點點滴滴中。

相關焦點

  • 案例解析|勞動教育如何因地制宜結合本地資源開展研學實踐課程?
    解讀勞動教育研學旅行交流中心、雲成長研學特邀講師,英國創新創業教育者學會(FEEUK)國際研究員張靜老師曾在直播課程中分享了「如何用最新理念和全球視野解讀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在課程中,張老師解讀了勞動教育,講述了國外開展勞動教育的案例,分析了「五育並舉」和我國勞動教育的現狀,最重要的是在課程中張老師講解了在研學旅行課程設計中如何開展勞動教育。
  • AHK本土化人才培養的創新實踐
    其中,教師是根本,教材是基礎,教法是途徑,它們形成了一個閉環的整體,解決教學系統中「誰來教、教什麼、如何教」的問題。其落腳點是培養適應行業企業需求的複合型、創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目的是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這也是「雙高計劃」建設中「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的首要任務。
  • 阿卡索攜手美國國家地理學習,打造本土化教材!
    據《K12在線英語教育用戶調研報告》顯示,用戶在選擇在線英語培訓機構時,最為看重與教學內容有關的部分,其中教學課程的趣味性、課程教材的實用性分別佔比53%和45%,少兒英語學習教材為用戶們重點關注的焦點。近日,美國國家地理學習(National Geographic Learning)在杭州組織舉辦了「美國國家地理學習大會」。
  • 百雀羚牽手德國默克,全球視野下的草本科技護膚如何出奇制勝?
    而今,全球視野下的草本科技護膚將如何出奇制勝?科技賦能草本,重塑中國品牌價值以科技力為背書,當品牌價值被附上一層濃鬱的本土文化底蘊,熔煉其中的燦爛文明在基於全球化大趨勢下,將愈發顯現出實力。事實上,百雀羚在潛心深耕草本養膚和東方膚質研究的同時,也從未放慢腳步關注全球化妝品科技的發展,以科技賦能草本,始終堅持和全球美妝領域最優秀的供應商進行合作和學習。
  • 意迪森:國際品牌的另一種本土化思維|創新者說
    前言:就像「中國製造」的崛起改變了世界經濟圖景,今天「中國創新」也正日益帶給全球深層改變。伴隨著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不斷萌發,創新已經成為全球競爭高地,從企業到國家,以創新求勝,普遍成為戰略性抉擇。惟創新者強成為當今時代的先聲。
  • 紡織視野 | 疫情下紡織展會延期或取消,企業如何自救?
    紡織視野 | 疫情下紡織展會延期或取消,企業如何自救? 2020-04-02 07:50:22 來源:全球紡織網 疫情之下,上半年的紡織類展會或延期、或取消,基本「全軍覆沒」!紡織企業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小柯開講」之《紡織視野》,給你解題秘鑰。
  • 扎染、木工、口袋疊衣法……小學勞動課程原來可以這麼有意思
    使用口袋疊衣法為衣物「瘦身」,還能製作漂亮的扎染作品、木工藝術品……當下小學生的勞動課程原來可以這樣有趣又有創意。9月26日,在重慶人民小學舉行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基礎教育協作會暨2020年重慶市教育學術年會上,重慶人民小學的同學們展示了多姿多彩的勞動課程。此次年會以「以勞育人:新時代育人模式轉型」為主題。
  • 張曉楠: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少兒出版—精品原創 兒童本位 守正創新
    中國少兒出版的發生、發展過程,都必須放在一個更大的全球格局下,在彼此互動關係之中,各國少年兒童能夠充分享受人類文明發展的共同成果,所有童書都帶有本民族的文化起源和特點,表達上往往傾向於各自的文化價值觀和偏好,這種跨語書寫的兒童讀物,不單純屬於西方,也不單純屬於中國,是在兩者的接觸、碰撞之間展開的。
  • 《偶像夢幻祭》:嫁入中國的日系手遊如何做本土化?
    日系手遊是如何做到精品,而《偶像夢幻祭》本次國服正式開測,又如何從日本精品做到國服本地化?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分析。國服本土化精良,渠道運營穩準狠雖然日系手遊具有鮮明的特徵和優勢,但是由於中日兩國的用戶特徵、用戶習慣差異頗大,《偶像夢幻祭》在玩法、系統和運營推廣上都做出了本土化革新。首先,《偶像夢幻祭》國服版並非只是簡單的複製,而是在核心玩法和系統上面都做了很多創新變化以適應國內玩家的需求。
  • VIPKID英語進行本土化研發,提升學員學習滿意度
    然而英語並不是我們的本土語言,學習上有一定的困難,孩子怎樣才能學好呢?VIPKID英語對標國際主流標準,引入國際名牌大學的測評體系,並結合了國家課程進行了本土化的研發,推出了更適合中國孩子學習的英語課程體系。
  • 清晰定位、一體成型、全球視野:甘肅鯤鵬的新計算產業進階
    到目前為止,鯤鵬已經在全國多地布局,每到一處,從硬體生產到軟體研發,再到資源能力整合化的創新中心,已經逐步形成了一套落地方式。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甘肅鯤鵬生態創新中心的落地揭牌,就成為「上雲用數賦智」、「東數西算」行動在甘肅地區落地的有力抓手。在實踐中,甘肅已經於蘭州新區、金昌、慶陽三地布局了數據中心集群,這些數據中心規模適中,實現了省域範圍內的有序布局,現在,底層又擁有了鯤鵬的算力加持,政企數位化轉型以及新業態模式的培育無疑會得到更徹底和更有效的支撐。
  • 小課程,大世界——永嘉羅東小學開設「小而優」學校本土化特色工匠...
    日前,永嘉縣羅東小學舉行了甌藝工匠課程體驗館開館儀式,為學生帶來了別樣的課程體驗。羅東小學位於中國名茶「烏牛早」之鄉,悠久的茶文化名揚四海,校旁滿山茶園;學校又毗鄰甌窯小鎮,唐五代窯址的出土的文物為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文化亮色。
  • 新東方小學英語重磅升級,全新推出《牛津樂學英語》課程
    此次課程的發布,不僅是新東方小學英語課程推陳出新的重要舉措,也是新東方探索優質教學內容、創新服務體驗的又一個裡程碑。一年級暑期課程教材封面原版教材本地化改編,專為中國小學生設計不同於簡單直接引進原版教材,此次合作以牛津大學出版社原版教材Living Oxford English為基礎,綜合考慮中國大陸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成長規律進行了本土化改編,研發出一套適合6-12歲小學生學習的全新、全浸入、全球化英語課程
  • 在孩子心中播下科技創新的種子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基礎教育課程》雜誌社社長鄭疆、電子工業出版社副社長宋猋、重慶市江津區委教育工委書記、區教委主任徐寧等領導和嘉賓參加了啟動儀式。「科學技術實踐創新實驗室」由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課程教材研究所和電子工業出版社及江津四牌坊小學共同建立,目前正在國內部分學校推開。
  • 讓勞動回歸日常變成習慣 中小學生如何上好勞動課
    曾幾何時,「勞動的快樂說不盡,勞動的創造最光榮」是每個孩子都會唱的歌謠。但隨著學生課業負擔加重,勞動教育一度淡出人們的視野。2019年以來,國家陸續出臺相關文件,多次強調加強勞動教育。  不過,還是有不少中學在保證學生課業的前提下,積極開展勞動教育實踐。  每個學期,杭州市採荷中學的新生始業教育現場都會有一場趣味比賽,內容是繫鞋帶、疊衣服等生活技能的比拼,這也是採荷中學《勞動養成教育》課程的內容之一。
  • 多特瑞中國:瞄準首店、首發,將本土化戰略進行到底
    2018年年底,在上海設立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後,多特瑞啟動了中國工廠和首個海外實驗室的建設,並將原材料的本土化和新品首發作為公司2019年的發力點。「我們先後開發了山雞椒和木蘭花兩款原產地為中國的精油。在2019年11月的第二屆進博會上全球首發的中國風精油--楓香香薰精油,則實現了在中國市場和全球市場的上市『零時差』,做到『全球同步首發』。」
  • 新基建需要全球視野,更需要人才!
    在建設創新 型國家的戰略下, 在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提升經濟發展質量 和效益的目標下, 以及在中美兩國博弈的背景下, 建設面向全球科技 前沿、 助力中國實現領跑全球科技創新的新型基礎設施, 是中國實現 新舊動能轉換的內在基礎, 是深思熟慮的長遠宏觀策略, 並非因新冠 肺炎疫情而出現的 「急就章」。
  •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教學模式如何改革創新?上海師範大學召開研討會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其濛)新冠疫情在全球的大流行給高等教育教學工作帶來革命性的變化。10月17日,上海師範大學召開「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研討會,會議由上海師範大學商學院承辦。
  • 加速回歸主流視野,福特中國如何打贏「三大戰役」?
    去年4月,福特以破釜沉舟的決心啟動「福特中國2.0」計劃,將「更福特、更中國」確立為調整轉型的核心,立足於將百年福特的全球製造優勢資源與中國本土經驗和市場需求相結合,從而在中國市場找回自己應有的地位。福特汽車聚焦產品研發和投放速度、研發智能科技、深化戰略夥伴合作關係、堅持創新和本土人才培養等五大計劃,並通過建設中國創新中心、中國設計中心、中國產品中心和中國新能源車中心在內的四大中心來加速這一計劃的實施。今年以來,福特加快在華新品投放速度,福特品牌和林肯品牌均推出多款重磅車型,並且更符合中國用戶實際需求,本土產品設計、開發和測試能力均有明顯提升。
  • 加速回歸主流視野 福特中國如何打贏"三大戰役"
    去年4月,福特以破釜沉舟的決心啟動「福特中國2.0」計劃,將「更福特、更中國」確立為調整轉型的核心,立足於將百年福特的全球製造優勢資源與中國本土經驗和市場需求相結合,從而在中國市場找回自己應有的地位。福特汽車聚焦產品研發和投放速度、研發智能科技、深化戰略夥伴合作關係、堅持創新和本土人才培養等五大計劃,並通過建設中國創新中心、中國設計中心、中國產品中心和中國新能源車中心在內的四大中心來加速這一計劃的實施。今年以來,福特加快在華新品投放速度,福特品牌和林肯品牌均推出多款重磅車型,並且更符合中國用戶實際需求,本土產品設計、開發和測試能力均有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