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是替代,倒不如說是過渡。
隨著小米手環 6 的發布,這個已經有了近七年歷史的產品再一次進入了我的視野。作為曾經的小米手環 2 以及 Apple Watch 用戶,在發布會上看到小米手環現在幾乎已經進化成一個智能手錶的模樣後,我被完完全全震驚了。這簡直就是一個「廉價」版的 Apple Watch,那它有可能成為 Apple Watch 的平價替代嗎?
▍看完發布會之後的美好幻想換上了全新的 1.56" AMOLED 跑道型全面屏「1.56"」「AMOLED」「326 PPI」「全面屏」,過去的我完全沒想到這些關鍵詞會和一隻手環有聯繫。這些參數和 Apple Watch 相比,除去尺寸幾乎已經相差無幾了,可這僅僅只是一個 200 多塊的手環而已。
130+ 個專屬錶盤對於這麼小的屏幕,小米能為其帶來 130+ 個錶盤,看來也是誠意滿滿了,大致看了一下介紹,感覺每一款都是單獨設計的,並不是像 Apple Watch 一樣僅僅只是把相同的錶盤換上一些新的顏色。
支持血氧檢測血氧檢測也是直到 Apple Watch Series 6 中才加入的功能,雖然在我的使用過程中感知不強,但是有總比沒有強吧。
長達 14 天的續航 + 不再麻煩的磁吸充電這續航相較於 Apple Watch 來說簡直太強了,我終於不用把充電器在家和學校之間帶來帶去了,哪怕出去玩也不用擔心手錶的電量了。
相較於前代小米手環還需要把環扣出來才能放到充電器上充電,換成磁吸充電之後還是方便許多的。雖然只需要半個月充一次,但也大大減少了手環斷裂的可能性。
睡眠檢測也是小米手環的一個傳統強項了,相較於手錶,它的體積更小,帶上之後對於睡眠的影響也就會比較小,不容易產生因為帶了手環而睡不著的情況。
這個僅為 Apple Watch 1/10 的售價還是親民許多的,我們也不用像對待 Apple Watch 那樣擔心刮花和磕碰了。在這個價位可以買到這樣的產品,我覺得至少是物有所值的。
這樣看來,小米手環經過了 6 代的進化,幾乎已經成為了一個完美的產品,價格便宜,功能強大,之前的痛點已基本完全解決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少了線性馬達帶來的落差感從 Apple Watch 換到小米手環 6 的時候,我沒想到最大的不適應竟然是震動的質感。
在我的使用習慣中,手錶是不開聲音的,震動提醒已經完全可以引起我的注意了。我過去還不理解 Apple 為什麼要給 Apple Watch 塞入一顆如此巨大的線性馬達,但是當我帶上小米手環 6 收到消息的那一刻我便明白了:這顆馬達竟給使用體驗帶來了巨大提升。當 Apple Watch 收到消息時,它可以做到提醒而不打擾,我甚至可以在收到消息時通過震動頻率來判斷消息內容。
但小米手環就不一樣了,它恨不得讓全世界都知道你收到了消息。不光是震動的聲音大,而且還會把你全部的注意力都吸引到那邊去。在你連續收到消息的時候,就像是你在一個美好的清晨碰上隔壁開始裝修,煩躁而又無能為力。
從外觀上看,小米手環 6 的體積比 Apple Watch 小了不少,但是當你把它們佩戴到手腕上之後,卻會發現小米手環的存在感要比 Apple Watch 高不少。
一方面是因為厚度。雖然小米手環 6 的體積比較小巧,但是它實際上是要比 Apple Watch 更厚一些的。
在穿著長袖的衛衣或者外套時,袖口和手錶 / 手環的碰撞會極大的影響佩戴體驗。小米手環厚度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與袖口產生衝突的概率,我經常會遇到把它放在袖口裡或者放在外面都不舒服的情況。
另一方面是因為連接方式。小米手環本體與錶帶的連接方式採用了包裹,而不是卡扣的形式。這也就導致了手環邊緣都是摩擦較大的矽膠材質,在與袖口發生摩擦時往往會卡住袖口。而 Apple Watch 採用了卡扣式連接,與衣服接觸的部分要麼是金屬,要麼是玻璃,相比之下就會「無感」很多。
小米手環 6 的升級重點之一在於屏幕,一個大屏在理想狀態下應該可以顯示更多信息、進行更多操作,但是實際體驗上卻並不這樣。
單從外觀來說,這個屏幕大小對於一個手環而言,已經幾乎到達了極限。但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能夠一眼看到的信息仍然只有字體最大的時間,其餘信息並不能像 Apple Watch 那樣「優雅」地看到。我只能湊近來看,或是伸手點開內容才能看清楚,對於一個智能穿戴設備來說,它非但沒有提升便利性,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比你從口袋中拿出手機查看還要麻煩。
操作方面,想要在如此小的一塊「大屏」上操作並不是件簡單的事情。儘管主要操作只有上下左右四個方向的滑動,但是成功率卻不算很高(也可能是我還沒使用習慣),我經常會遇到滑過頭或動作沒有被識別到的情況。
發布會上說的 130+ 種錶盤雖然沒有虛假宣傳,但當我拿到手環準備換一個喜歡的錶盤時,我卻發現難以找到一個令我滿意的。雖然每一個錶盤都看似經過獨立設計,可是質量卻難以讓我滿意,因此我還是一直在使用默認錶盤。
我對智能穿戴設備有個最主要的需求:在運動的時候能夠脫離手機。讓我能只帶著手錶和耳機就能下樓運動,其次才是它能夠檢測的數據種類。光從這點來說,帶有蜂窩網絡的 Apple Watch 完全符合我的需求:可以獨立記錄運動數據、在線聽歌、離線支付還有勉強能用的微信。
但是小米手環 6 距離這些功能就有些遙遠了。沒有 GPS 的它不能單獨記錄跑步數據、無法連接藍牙耳機單獨聽歌、沒有移動數據網絡不能使用微信。雖然它支持離線支付,但既然其它功能的缺失讓我不得不帶著手機,這個功能自然也沒什麼意義了。
對於運動來說,小米手環 6 能做的只有為你提供豐富且相對準確的數據而已。這對我來說意義並不算大,但如果你只是想知道自己運動時的心率、卡路裡消耗等數據,它依然能給你帶來不錯的體驗。
雖然我知道這可能只是軟體層面的一個小 bug,但當這樣情況多次發生時,我就有點不能理解了。你原本可以通過手環的震動悄悄地起床,不打擾到室友。但現在它會不會叫你卻變成了一個隨機事件,依然需要一個傳統鬧鐘作為「備份」,希望小米能儘快修復這個 bug。
睡眠檢測算是小米手環的傳統優勢了,從小米手環 2 的那個時候我就開始使用這項功能,來查看自己當天的睡眠情況。從而對自己的身體情況有一個了解,不過帶上 Apple Watch 之後我就再也沒帶著手錶睡覺了,一方面是因為手錶太大,帶著睡覺是真的難受。
另一方面,它的續航也並不足以支撐。當我再一次帶上小米手環睡覺之後,還是那個熟悉的感覺,並且檢測的數據比之前更全面、更準確了(其實買個手環只為了睡眠檢測也是不錯的)。
價格便宜不心疼之前每當打球的時候,我都會將 Apple Watch 摘下,一個是怕打到人,另一個就是怕別人把表打碎了。但當我帶上小米手環之後,發現帶著手環對於打球一點影響都沒有,更輕更小的體積讓它對別人的傷害小了很多。最重要的是價格便宜,哪怕打碎了也不會很心疼。
在這些使用場景下,反而增加了運動數據量,讓我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自身運動情況。
續航長,不會有電量焦慮雖然官方宣稱有 14 天的續航,但在我打開全天心率檢測後幾乎只能堅持 7 天。短期出門不用攜帶充電器,這種感覺還是很爽的。
有 NFC,坐公交、地鐵方便公交卡是我戴 Apple Watch 時經常使用的功能,相較於普通版的小米手環,多花 50 塊錢就能獲得 NFC 功能,我認為還是比較划算的。當你手上拿著東西坐公交和地鐵的時候不再需要「騰出手 - 掏出手機 - 打開乘車碼 / 刷手機 NFC」這一系列動作,還是方便很多的。
單從 ¥229 / ¥279 的售價來說,我認為小米手環 6 是物有所值,甚至是物超所值的。它不僅可以獲得較為準確的運動數據、檢測睡眠情況,還能幫你了解身體狀況、避免漏掉重要信息……但是從一個智能穿戴設備的角度來說,它僅僅只是做到了及格線,無法在必要時離開手機獨立使用、無法「0」存在感地戴在身上、無法提供高品質的使用體驗……
現在我們再一次回到標題的疑問,「小米手環 6 有可能替代 Apple Watch 嗎」,我的答案是「完全不能」,但是它或許可以成為你打開智能穿戴設備的一把鑰匙。
僅需 Apple Watch 1/10 不到的售價極大的降低了門檻,同時還能帶來 Apple Watch 上 60% 的體驗,讓你可以感受到一個智能穿戴設備給你自身帶來的變化,提供健康生活的意識,我認為還是非常值得的,哪怕當你發現自己對於這方面沒有需求的時候,讓這個手環吃灰了,也不會有太大的損失。
更多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