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何時無冰?專家:可能20年後

2020-12-13 央廣網

不久前,全球33家主要研究機構提交了對今年9月海冰覆蓋面積的展望。

其中,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LASG)提交的數值顯示,9月海冰面積將減少到380萬平方公裡,這將是有觀測記錄以來海冰面積第二小值,僅大於2012年創紀錄的357萬平方公裡。

國際社會非常關注何時會出現北極夏季無冰狀態,即北冰洋的海冰面積小於100萬平方公裡。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任宏利告訴《中國科學報》,這個時間節點可能在未來20~30年出現。

不過,科學家對北極何時出現夏季無冰狀態還有爭議。

 最新海冰覆蓋面積預測

根據衛星觀測數據,北極海冰的覆蓋面積每年3月份最大,9月份最小。

不久前全球33家主要研究機構提交了9月北極海冰面積展望,包括16個數值模式預測結果和14個統計預測結果以及3個定性分析結果,但各機構提交的結果有較大差別。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魏科介紹,其中美國華盛頓大學提交的預測數值最小,僅為320萬平方公裡;其次為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地球物理流體動力學實驗室提交的預測數值,為350萬平方公裡;LASG提交的預測數值是380萬平方公裡,這三組數據都低於400萬平方公裡,遠低於所有模式的中值範圍。

而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ESPC系統、挪威METNO SPARSE、法國APPLICATE CNRM等的預測,均大幅度高於所有模式的中值範圍,例如,ESPC系統的預測數值為620萬平方公裡。

對此,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教授劉驥平指出,今年春季的西伯利亞熱浪引發了俄羅斯沿岸的海冰較早退縮,導致拉普捷夫海和巴倫支海的海冰範圍非常小。

同時,今年入夏,北極出現了異常高溫,比如6月20日,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維爾霍揚斯克市白天最高氣溫達到了38℃。

這是一個罕見的數值,因為歷史同期此地的最高溫度僅為22℃。不排除今年9月北極海冰面積傾向「低於400萬平方公裡」。

 全球氣候變化的「放大器」

極海冰面積在地球系統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海冰反射了高達80%的入射陽光,起著降溫作用,海冰面積大小調製了進入地球系統入射太陽光的多少。

當氣候變化導致溫度升高時,海冰消融加劇,極晝入射的太陽光可以更多地進入海洋,海水吸收更多熱量,溫度升高更快,進而導致更大規模的海冰消融。

這是一個正反饋過程,彼此加強,對全球氣候變化起到「放大器」的作用。

在全球變暖過程中,北極地區的增暖幅度可達全球平均值的兩倍以上,這被稱作「北極放大」現象,會加劇全球變暖和北極海冰的消融。

「北極海冰面積比上世紀70年代已經減小了40%,而總冰量則大幅度減少70%。」魏科說。

2019年9月25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布了《氣候變化中的海洋和冰凍圈特別報告》,評估了最新的關於海洋和冰凍圈的變化、影響和適應對策,體現了目前科學界對於海洋和冰凍圈的最新認識。

報告指出,全球海洋和冰凍圈變化加速,在有衛星觀測的1979年至2018年期間,北極9月份海冰範圍以每10年約12.8%的速度快速減少,目前階段的海冰範圍是至少1000年裡的最小數值。

北極海冰也在持續變薄,1979至2018年期間,5年以上厚冰的面積減少了約90%。

作為全球氣候變化的「指標和放大器」,全球冰凍圈的健康和穩定是氣候系統穩定的基石,其快速消融必然會深遠影響高寒地區的生態系統、海岸線穩定與人居環境,同時也將進一步調製全球氣候系統,影響極端事件的強度和頻次。

例如,北極熊、海象和鯨魚依靠海冰的存在維持它們的狩獵、繁殖和遷徙習慣,大幅度的海冰減少,將對北極地區的生態系統產生深遠的影響。

「北極海冰範圍和面積異常變化,將深刻影響航海安全和北極周邊生態系統,對中低緯大氣環流演變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都有重要影響。」任宏利指出。

 北極海冰預測非易事

北極海冰預測可以為全球氣候變化監測、北極航道利用、北極資源開發、北極地區環境評估等提供科學依據和參考。

「現在北極海冰的預測變得越來越重要,我們需要能準確預測北極海冰的手段與技術。然而,海冰的預測還是非常難的。」劉驥平強調說。

他表示,要想做好預測,需要建立一個非常複雜的數值模式,這個模式包括大氣、海冰與海洋等,要考慮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求解一系列非常複雜的數學物理方程,再進行預測。

「我們主要通過模式對北極海冰進行預測,中國氣象局的中國多模式集合預測系統(CMME),可每月發布南北極海冰預測業務產品。」任宏利介紹說。

還有一個手段是衛星遙感。劉驥平指出,只有高解析度的衛星,才能夠看到海冰的形態演變狀況,提供短時海冰的監測。

但高解析度衛星遙感在極地面臨很大的挑戰。被雲覆蓋的海冰監測,使得高解析度可見光和近紅外衛星遙感效果大打折扣;微波衛星遙感可以穿透雲,但解析度較低。

魏科表示,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進行長期的減排和短期的氣候變化適應,是應對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的應有之義。(崔雪芹)

相關焦點

  • 北極恐將面臨夏季無冰 2020年將成為北極海冰萎縮趨勢的一個驚嘆號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北極恐將面臨夏季無冰 2020年將成為北極海冰萎縮趨勢的一個驚嘆號 氣候變化,北極垂危!德國電視一臺12日報導,德國北極科考船極星號結束全球有史以來最大的北極探險活動,周一返回不萊梅港。
  • 北極熊或將在2100年滅絕 全球變暖致北極無冰
    北極熊或將在2100年滅絕 全球變暖致北極無冰 2020-07-21 11:46:34  來源:沸點視頻
  • 北極什麼時候出現第一個無冰的夏天?科學家作出了最悲觀的預測!
    而發表於《自然氣候變化》上的一項研究預測,由於海冰消失速度太快,北極地區可能最快從2035年開始出現「夏季無冰」。 然而,自1980年以來,北極地區一直在不斷大量流失海冰,其覆蓋面在短短40年間驚人地減少了40%。而且同一時期,海冰的平均厚度下降了一半以上。 這些快速變化使氣候科學家面臨一個緊迫的問題:北極海冰何時會消失?
  • 北極2020年「體檢」報告出爐,新北極正上演「冰與火」之歌
    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北緯60°以北的年平均地面氣溫至少達到了自1900年以來的第二高紀錄。目前,北極地區的氣溫上升速度至少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高級研究科學家沃爾特·邁耶表示,現在不再是我們「是否」會在未來幾十年內看到無冰北極的問題,而是「何時」的問題。野火肆虐 北極變綠今年是北極圈野火創紀錄的一個夏天。這主要是由於西伯利亞地區發生了接二連三的火災,特別是在與拉普捷夫海接壤的薩哈共和國。
  • 北極2020年「體檢」報告出爐 新北極正上演「冰與火」之歌
    如果北極是「病人」,那麼這份報告就是對這個龐大而重要的生物群落健康狀況的全面「體檢」結果:氣溫在上升,冰在融化,雪在消失,北極地區脆弱的生態系統正在迅速演變。報導稱,北極已不是幾十年前的那個北極,再過幾十年,它也不會是原來的那個北極了。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北緯60°以北的年平均地面氣溫至少達到了自1900年以來的第二高紀錄。
  • 北極圈熱到荒唐地步,溫度堪比盛夏時節,北極熊80年後,恐滅絕
    全球暖化越來越嚴重,相信大家都有感受到近年來的變越奇怪,最近北極圈的斯瓦巴群島(Svalbard) 居然出現超不尋常的21.7度,溫度堪比盛夏時節,科學家也推測,人類如果不立刻採取行動,北極熊將會在80年後全數滅絕。
  • 北極2020年「體檢」報告出爐:正上演「冰與火」之歌!
    如果北極是「病人」,那麼這份報告就是對這個龐大而重要的生物群落健康狀況的全面「體檢」結果:氣溫在上升,冰在融化,雪在消失,北極地區脆弱的生態系統正在迅速演變。報導稱,北極已不是幾十年前的那個北極,再過幾十年,它也不會是原來的那個北極了。
  • 北極「殭屍野火」死灰復燃,隨時爆發的核洩漏……2020年下半場可能...
    在2018年和2019年,北極野火已經燒毀了數百萬公頃的凍原森林。 據俄羅斯綠色和平組織稱,單單是去年八月,西伯利亞就有超過400萬公頃的森林著火。 綠色和平組織項目部主任弗拉基米爾·楚普羅夫(Vladimir Chuprov)說,今年大火已經比往年更早地開始。
  • 把南極企鵝送到北極會發生什麼?專家坦言:可能會走向滅絕的道路
    提到南極的代表性動物,大家想到的應該就是企鵝了,而北極的代表性動物,當然就是北極熊了。南極的溫度要比北極低得多,南極平均氣溫都是在零下25攝氏度,甚至還出現過零下94.5攝氏度的記錄,足以見得南極是一個非常寒冷的地方。
  • 最新研究顯示到2100年,氣候變化將導致北極熊滅絕
    2020年7月20日發布的一項研究預測,如果不採取更多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北極熊將在本世紀末滅絕。科學家警告說,北極海冰融化可能導致許多北極熊最早在2040年出現飢餓和繁殖失敗。該研究預測,在人類的有生之年,北極熊這種處在食物鏈頂端的食肉動物可能會全部滅絕。
  • 專家:諸多現象顯示,2020年的下半場,世界可能更艱難?
    2020年下半場可能更兇險!一、北極圈「殭屍野火」有可能加速地球變成「火球」這兇險的第一個根源竟是北極圈「殭屍野火(暫時休眠的野火)」復燃,熊熊大火很可能會給地球帶來可怕的大災難!為什麼北極會遍地「狼煙」呢?這要「得益於」北極的高溫!
  • 北極出現大面積臭氧層空洞 專家:太冷了!
    據《自然》雜誌報導,目前,北極中部的大部分地區(覆蓋面積約為格陵蘭島的3倍)上空的臭氧含量創下了歷史新低,甚至出現了100萬平方公裡的臭氧空洞。有媒體報導稱,臭氧空洞的出現或是因為氣候變化,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楊洋對此回應表示:其實是太冷了。
  • 美國專家:北極解凍,冰封千年的病毒甦醒,或將再度掀起大流行病
    據《地鐵報》5月7日報導,美國一名流行病專家警告稱,隨著北極氣溫的上升,冰封千年的「古老病毒」甦醒後或對人類構成威脅,恐再掀起大流行病。近日,丹尼斯·卡羅爾博士出現在了Netflix的紀錄片《流行病》中,他說:「我們應該非常謹慎,不要低估了再生細菌可能帶來的潛在威脅。」「在新冠病毒爆發後,從野生動物身上傳播出來的疾病也應該被視為一個全球健康問題。」
  • 北極熊可能提前滅絕,「超級病毒」正在釋放?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文/虞子期2020年以來,北極圈出現了氣候的異常,引發了大家對北極地區未來的擔憂,例如北極出現極端性的38度高溫,森林大火不斷燃燒,甲烷爆發等等,這說明氣候正在將北極推向
  • 專家解讀多地氣溫偏低原因及發展趨勢 拉尼娜與北極海冰偏少是重要...
    中央氣象臺和國家氣候中心專家對此進行了回應。你覺得冷,是因為真的冷!氣象部門監測數據顯示,12月以來,全國很多地區氣溫確實低於往年同期。12月1日至22日,除內蒙古東北部、黑龍江西部和北部、西藏、青海大部、四川西部、雲南等地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外,我國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偏低,省份數量佔到全國的80%左右。
  • 除了bug,GitHub可能還把你的女裝照凍到北極,1000年後還能讀那種
    如果你的 GitHub 個人主頁下方也有這個徽章,表明你的代碼去了北極。機器之心的已經去了。21TB 代碼的北極之旅此次運往北極的代碼達到了 21TB,存儲在 186 卷數字光敏檔案膠片中。這些膠片來自一家名為 Piql 的挪威公司。
  • 挪威專家:中國是北極研究知識庫重要貢獻者
    新華社挪威特羅姆瑟1月26日電(記者朱晟)在一年一度的「北極前沿」大會前夕,挪威極地研究所研究主任娜蘭·科奇對到訪的中國媒體記者團表示,中國是北極研究知識庫的重要貢獻者。科奇說,歡迎所有有意願並有能力為北極研究作出貢獻的參與者,她稱讚中國加大了對極地研究的投入力度,「我知道中國擁有最新的『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科奇指出,極地研究極具挑戰,所遇問題紛繁複雜,只有把多個學科不同知識結合起來,才能解決複雜問題。
  • 與南極相比,北極有什麼?
    直到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了北極科學考察的前期準備工作,一些科學機構和民間團體也陸續組織了北極考察和探險活動。如1995年由中國科協主持、中國科學院組織、民營公司贊助的遠徵北極點的科考活動,藉助國際極地後勤支撐條件,成功抵達北極點。
  • 距離消失還有80年,北極將看不見北極熊了,人類該如何挽救它
    然而,根據近年來的情況,北極圈的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直接影響到北極熊的生存,甚至有專家預言,2100年北極熊或許會完全滅絕!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接下來便一起來了解一番。80年後北極熊將會遭遇生存威脅2020年7月20日,英國權威雜誌《自然·氣候變化》發表了一份最新研究報告,其內容表明:由於全球氣溫不斷升高,對北極海冰造成很大影響,出現了大面積冰層融化跡象,露出了黑黝黝的土壤。
  • 過去35年圖像鮮明對比,北極最古老最厚的海冰白95%都消失不見了
    研究人員發布的視頻印證了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去年的報告,最古老、最厚的固態海水層在過去35年裡已經失去了95%的質量,專家稱這是戲劇性氣候變化的「標誌性指標」。 發表在《推進地球與空間科學》雜誌上的研究稱,這些海冰位於加拿大西部北極群島,格陵蘭島北部海岸,專家們認為這將是「最後一個失去常年冰層覆蓋的地方」。此外美國地球物理聯盟還於周二發布了一項新研究,他們發現格陵蘭島上方堅硬的舊冰現在「下降速度是北極其他地區的兩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