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氣帝王詩,一首慷慨悲涼,自刎烏江;一首豪情壯志,稱霸天下

2020-12-21 騰訊網

古詩,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耀眼明珠,千百年來名家輩出,佳作頻傳。這些文化瑰寶距今,從幾百年到幾千年,時光流逝,但它們的魅力卻依舊褶褶生輝,並深深的融入到,每個華夏兒女的血液中。

古代文人墨客,抒發情感、寫景喻人、以古諷今或詠史,常常以詩的形態,來表達他們的理想、抱負或見解。比如:

漢高辛苦事幹戈,帝業興隆俊傑多。

猶恨四方無壯士,還鄉悲唱大風歌。

這是唐代詩人胡曾的一首詠史詩《沛宮》,以此來謳歌漢高祖劉邦的功績,以及對國家長治久安的一種憂心和感慨,寫的大氣磅礴、鏗鏘有力。又如: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這是宋朝宰相王安石的一首疊題《烏江亭》,以楚漢戰爭發展的客觀形勢為依據,冷靜分析,對項羽能否捲土重來的結局進行理性判斷,可以說這首詩議論精警,獨具慧眼。

以上兩首古詩都是描寫古代帝王的功過是非,而今天要與大家分享的是兩首帝王詩,一首豪情壯志,稱霸天下;一首慷慨悲涼,自刎烏江。

豪情壯志漢高祖

漢高祖劉邦,字季,漢沛郡豐縣中陽裡(今江蘇省徐州市豐縣)人。

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劉邦﹑項羽率兵相繼入關﹐推翻秦王朝,又歷經四年艱苦徵戰,滅掉項羽,建立大漢王朝,使得劉備豪情萬丈,志德圓滿。

劉邦年輕時放蕩不羈,鄙視儒生。建國後又稱自己是馬上得天下,詩書無用處。但是劉邦手下的大臣陸賈諫言說:「馬上得天下,但是馬上能治天下嗎?」

劉邦聽後深受感觸,立即下旨建造規模宏大的天祿閣、石渠閣,相當於現代的「國家圖書館。」同時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陸賈造《新語》,就這樣凝聚了中華,保護發展了漢文化。

作為一代開國帝王,從輕儒生,到重文化的思想轉變,令人敬仰,劉邦自己卻沒有在文學史上,留下太過的筆墨,但是一首《大風歌》,卻酣暢淋漓的唱出劉邦稱帝後的霸氣:

《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譯文

大風颳起來了,雲隨著風翻騰奔湧啊,

威武平天下,衣錦歸故鄉,

怎樣才能得到勇士啊為國家鎮守四方!

這首詩作於公元前196年,那一年淮南王英布叛亂,為了儘快平息戰亂,還國家一個安寧,於是劉邦親徵英布,並很快將其擊敗殺死。

在搬兵還朝的路上,劉邦順路回到了自己的故鄉,沛郡豐縣中陽裡村,在一次與父老鄉親一同飲酒聯歡時,突覺酒酣,興致高漲,隨即劉邦一面擊築,一面即興唱出這首《大風歌》。

這首詩讀起來大氣磅礴,令人熱血沸騰。而又恰到好處地表現了劉邦對國事的憂慮,國家興亡的擔憂,但又不失王者風範,這就是豪情壯志、心懷天下的漢高祖劉邦之歌。

慷慨悲涼楚霸王

項羽,名籍,字羽,秦下相(今江蘇宿遷)人,

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孫,父母早亡,跟隨叔父項梁長大。是中國軍事思想「勇戰派」的代表人物。公元前209年隨叔父項梁起義反秦,時年24歲,年紀雖小,卻志向遠大,身材魁梧,臂力過人,據傳他雙手能舉起千斤巨鼎,所以在起義軍中,可以說他是豪氣蓋世、叱吒風雲的人物。

秦亡後,項羽自稱西楚霸王。後與劉邦爭奪天下,歷經四年,公元前202年,劉邦手下的諸侯王韓信、彭越、劉賈在垓下將項羽層層包圍。

而此時的項羽兵少糧窮,只得築壁壘抵禦漢軍。是夜,四面漢軍營裡,傳出一片楚地的民歌聲,項羽驚奇的說:「難道漢軍把楚國佔領了,否則怎麼會有這麼多楚國人呢?」

心神不定的項羽從床上爬起來,在帳中飲酒消愁。望著美人虞姬,看著心愛的駿馬,也許就要永別了,項羽再也難以用語言來表達自己此刻的心情,忍不住唱出了這首慷慨悲涼的《垓(gāi)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譯文

力量可以拔起大山,豪氣世上無人能比。可時運不濟寶馬也再難奔馳。

烏騅馬不前進了我又能怎樣呢?虞姬啊!虞姬啊!我又該把你怎麼辦?

作詩之後,項羽率部突圍至烏江,雖然也殺敵百千,但終因寡不敵眾,自刎而亡。

這首詩是項羽在必死戰鬥前的絕命詩,詩裡有霸氣、有豪氣、有深情、有自信,卻又為為人的渺小而嘆息。項羽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他卻一直被評為中國歷史上最為勇猛、最為著名的將軍,被後人稱之為「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結語

讀完兩首帝王詩,令人感慨萬千。漢高祖開基立業,一統華夏,《大風歌》唱出了劉邦榮歸故裡的親切與自豪,更表達了,一代帝王的豪情壯志,與國家能否長治久安的希望和擔憂;而楚霸王失國殞命,《垓下歌》唱出了項羽的慷慨悲涼,他雖有蓋世的武功、超人的能力,卻因時運不濟,而留下千古的嘆息。

對於劉邦、項羽朋友們有何感想,歡迎在文後留言評論。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告知刪除

相關焦點

  • 五位千古英主,每人一首霸氣帝王詩,誰更勝一籌?
    但是,乾隆作品雖多,卻流於平庸,李煜的詞作倒是足以驚豔千古,偏偏書寫的儘是些靡靡之音和亡國之痛,絲毫透露不出帝王之氣。其實,縱觀中國兩千年封建王朝史,亦不乏既文採斐然,又霸氣外露,同時還彰顯出九五之尊特有氣魄的帝王詩篇,只是比較小眾,鮮為人知而已。以下,筆者就以年代早晚為序,為大家一一盤點介紹。
  • 李清照目睹丈夫貪生怕死,後寫下一首最霸氣的詩,至今讓人熱血沸騰
    她年幼時曾寫過一首《點絳唇》,讀來甚有滋味,詞云:「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縴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這首詞寫出了她兒時的生活,頑皮中又帶有一絲害羞,其情感如嫩杏一般青澀。到了十八歲的時候,李清照嫁給趙明誠,夫妻二人琴瑟和鳴,十分幸福。趙明誠去外地做官,兩人暫別,李清照十分思念他,並將其相思之情寫入詞中寄給趙明誠。
  • 杜甫登高望遠,寫下一首悲涼的詩,被後世譽為「七律之冠」
    杜甫能被稱為「詩史」主要是因為他的詩,讀他的詩,仿佛就是在讀唐朝的一段歷史。盛唐時期的末尾,正是杜甫的青年時期,他也曾有過「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志和意氣風發,安史之亂畢竟成為了唐朝由盛轉衰的分水嶺,杜甫的人生也進入了漂泊不定和貧苦不幸的時期,待嘗盡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悽涼況味,暮年的杜甫仍有「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種大筆如椽的氣勢。杜甫的詩就是大唐的興衰史,他的詩歌不僅僅是個人的情感,也升華出深切的憂國憂民之情。
  • 很霸氣的一首帝王詩,開頭兩句,就已經豪情萬丈,百讀不厭
    文學上,李世民雖然才氣稍微遜色,但是氣度不凡,他寫給蕭瑀的詩「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歷來被傳頌。今天欣賞另一首詩,這首詩寫於李世民二十三歲,你不得不承認,有些人的氣度是學不來的,全詩如下:慨然撫長劍,濟世豈邀名。星旂紛電舉,日羽肅天行。
  • 中國10首霸氣的「帝王詩」,霸氣勁道,名動千古
    黃巢這首詩霸氣勁道,除了控訴唐王朝的黑暗腐敗,更抒發了自己的抱負。除了這首詩,黃巢還有一首很霸氣的,名為《題菊花》: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黃巢霸氣勁道,尤其是滿城盡帶黃金甲一句,美不勝收,霸氣至極。
  • 李清照很「霸氣」的一首詩,小時候覺著很酷,如今讀卻忍不住淚目
    說起李清照,我們都會想起那首詩: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腦海裡瞬間會有一個畫面。天色稍晚,喝醉了的李清照,在蓮花塘,迷路後急著划船,這對於一個小女孩來說是相當可愛和好玩的。事實上,我們都熟悉李清照的話。畢竟課本裡總有她的身影,她的詩詞作品。
  • 李清照很大膽的一首詩,短短幾字霸氣沖天,令多少男人無地自容
    這首豪放的詩,便是李清照一首著名的詠項羽的詩《夏日絕句》,這首詩在歷代詠項羽作品中也是很有名的。在這首詩中,李清照一掃陰霾的婉約之氣,字裡行間中充滿了豪放英氣,很多男子都沒有這樣的氣概!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 5首霸氣十足的開國帝王詩,最厲害的還是他,睥睨天下的一代偉人
    詩歌,是中國文化的靈魂,我們上下數千年的歷史,出現過許多偉大的詩人,留下千古名篇,其中不乏帝王留下的詩篇,我們讀帝王詩的時候,可能會覺得,在藝術性和美感上,不能與李白、杜甫這些詩人相比,但帝王詩在雄大的氣魄上,不需雕飾流露出的王霸之氣,則是再偉大的詩人,也難以比擬的。
  • 蘇軾霸氣的一首詞,開篇7字便令人振奮,豪情壯志,堪稱千古絕唱
    蘇軾霸氣的一首詞,開篇7字便令人振奮,豪情壯志,堪稱千古絕唱宋熙寧八年(1075年),蘇軾38歲,任密州知州,距他自請外放離開京城已四年有餘。是年冬,蘇軾作新詞《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 為何說劉邦是直到臨終前才明白,當年烏江岸邊,項羽為何選擇自刎
    劉邦作為一代開國帝王,成就大漢王朝四百年的江山基業,生前無論權力、功名、愛妾和江山,劉邦都站到了人生的最高點,但縱然作為一代帝王,無論劉邦成就的豐功偉績有多大,到頭來都難道一死。此時的劉邦回憶起自己徵戰一生,這時年邁的劉邦不免想到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對手——楚霸王項羽在烏江自刎的場景。
  • 最「悲」的一首分手詩:開篇七字就是千古名句,寫盡天下負心人
    納蘭容若的詩詞,訴說男女之間的離愁哀怨,讀來令人產生深深的情感共鳴。縱觀全詩,納蘭容若在詩中融入了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典故,並以女子的口吻,將對愛情的憧憬和失望,淋漓盡致的描繪了出來。抒發出了一種「閨怨」的惆悵情感,在對天下負心男子進行了鞭撻之時,也表明了女主人公對愛情堅貞不渝的信念。
  • 李白拜謁官員遭冷眼,遂寫下一首詩,霸氣回應,差點把人家氣暈!
    於是,幾天後一首豪情萬丈的詩,便擺在李邕面前。看了這首詩,差點把這位德高望重的老者氣暈,所以說,惹惱了詩仙,後果很嚴重哦。上李邕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世人見我恆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
  • 中國史上的文盲皇帝:一生只寫一首詩,卻成為千古絕唱無人趕超
    而劉邦也不簡單,他一生只寫了一首詩,居然還成為了千古絕唱!劉邦原是文盲混混,擊敗項羽後開創漢朝盛世眾所周知,劉邦是農民出身,原來他不過是沛縣的一個小混混。從小遊手好閒的劉邦不問正事,所以他絕對是一個文盲。雖然說劉邦性格豪爽,不太喜歡讀書,但是他對人很寬容。
  • 武則天登基後意氣風發,做狂詩一首,盡顯女皇霸氣
    一代女皇,叱吒天下公元690年,武則天67歲。在那個年代,對許多人來說這已經是高壽了。而對一代女皇武則天來說,她稱霸天下的時代才剛剛開始。奇詩妙語,化解難關武則天登基後第二年,有些意圖謀反的大臣聯合起來打算策劃謀反之事。他們在數九寒冬邀請武則天前往坐落在洛陽的神都苑賞花。但是這場宴請是非去不可。
  • 《詩經》中最悲涼的一首詩:我在他鄉,思念故裡
    每一首詩歌,都有它的靈魂,也就是它的主題,它蘊含著獨有的思想感情,或是愛國忠君,或是懷才不遇,或是男女相思,或是歡樂喜悅,或是憂愁苦悶,或是豪邁奔放……細細讀來,仿佛是穿越了千百年的時光歲月,看到早已成為塵埃的種種場景,讓人心有所感,深有所思,今天,就來說一說《詩經》中最悲涼的一首:我在他鄉,思念故裡。
  • 兩首大金帝王詞比漢人寫的還溜,一首閒逸風流,一首霸氣非凡
    不過最有名的還是金帝完顏亮與金章宗,一個霸氣無雙,一個閒逸風流。 是金朝帝王中漢化最深的文人雅士型的皇帝。在位初期,政治清明,世稱「明昌之治」。 《歸潛志》卷一即稱讚其《宮中》絕句「五雲金碧拱朝霞,樓閣崢嶸帝子家。三十六宮簾盡卷,東風無處不揚花」,謂「真帝王詩也」。 甚至元人燕南芝庵將其與歷史上的唐玄宗、後唐莊宗、南唐後主、宋徽宗並成為「帝王知音者五人」。
  • 辛棄疾最悲涼的一首詞,短短4句話,道盡人生無常,讀完潸然淚下
    辛棄疾最悲涼的一首詞,短短4句話,道盡人生無常,讀完潸然淚下即使孤身一人的秋風雨夜,也有萬水千山的張力,這就是辛棄疾。既有「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勇冠三軍,錚錚鐵骨的男兒豪氣;也有「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俠骨柔情。他是慷慨悲壯的英雄,也是情感熾熱的詞人,他空有殺賊本領,報國豪情,卻一生寂寞。
  • 晚年的蘇軾,有天晚上失眠,在村裡散步,寫了一首傷感的小詩
    於是在深夜無眠時寫了這一首《倦夜》,寄託自己的思緒。「倦枕厭長夜,小窗終未明」一首小詩僅僅有20個字,開篇就點題寫到「倦」,其實詩人自己已經很累了,很想睡去,但是偏偏是徹夜難眠。孤、一、殘、都是悲涼悽婉的形容,再加上情境的動情描述。一幅悲涼的畫面躍然紙上:寂寥的村子散落著不多的人家,遠遠地聽到狗叫聲,悽涼的夜裡聽到這樣的叫聲,自然就是一種孤寂。
  • 明朝最霸氣的一首詩,出自朱元璋,短短28字令人膽戰心驚
    北平府學訓導趙伯寧作《長壽表》中有「垂子孫而作則」,斬;德安府學訓導吳憲作《賀立太孫表》中有「天下有道」,「道」與「盜」同,斬;常州府學訓導蔣鎮作《正旦賀表》中有「睿性生智」,「生」與「僧」同,被視為罵太祖當過和尚,斬。不過雖然朱元璋老是搞文字獄,但這並不代表他討厭文字。
  • 劉禹錫最現實的一首詩,全文不帶一個悲字,卻道出物是人非的悲涼
    只剩下無盡的哀悼過往,這種悲涼之感本應無法言語,而劉禹錫卻將此種嘆惋付諸於詩中,準確地傳達了人們心中的那份悲涼之感。劉禹錫,有著「詩豪」之稱中唐著名詩人。以其傑出的才華,在宋代名聲大噪,與柳宗元、韋應物、白居易等人都有很深的交情,並且共同創作。劉禹錫從小就接受儒家文化的薰陶,由於父輩和祖輩在江南為官,所以劉禹錫兒時並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