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雖然名義上他是唐朝第二任皇帝,實際上卻可以當作開國之君來對待。為什麼呢?
第一,李唐帝國在隋末統一過程中,基本都是李世民在指揮作戰;第二,李唐王朝作為獨立的帝國是在李世民當政期間。
第一條原因不容多說,簡單敘述一下第二條。
隋末群雄為了能夠得到突厥的認同,所有人(包括李淵在內)都向突厥稱臣,雖然得到了突厥的軍事援助,卻也不得不屈服於突厥之下。在突厥眼裡,中原王朝群雄不過是他的附庸。
而李世民在630年,解決了騎在他頭上的突厥之後,李唐王朝擺脫了突厥的控制,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帝國。
相較於漢武帝時期才基本上解決了北亞草原上匈奴的問題,西漢已經立國一百多年,李唐同樣面對北亞遊牧民族,僅僅用了十二年。
李世民的軍事才能很早就已經體現出來。隋大業十一年,年僅十七歲的李世民在解救隋煬帝楊廣被突厥包圍的過程中,獻上了疑兵之計,最終突厥撤退,成功解救出了隋煬帝。
李世民不僅武功卓越,在內政上也非常卓越,他在位期間休養生息,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
李世民愛好書法與文學,真跡至今仍有保存。文學上,李世民雖然才氣稍微遜色,但是氣度不凡,他寫給蕭瑀的詩「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歷來被傳頌。
今天欣賞另一首詩,這首詩寫於李世民二十三歲,你不得不承認,有些人的氣度是學不來的,全詩如下:
慨然撫長劍,濟世豈邀名。星旂紛電舉,日羽肅天行。遍野屯萬騎,臨原駐五營。登山麾武節,背水縱神兵。在昔戎戈動,今來宇宙平。
這首詩名字叫還陝述懷。唐武德四年,李世民先後平定了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主要勢力,這首詩就寫於班師途中。
慨然撫長劍,濟世豈邀名。手撫腰間的長劍慨然長嘆,我如此辛苦並不是為了名聲,而是為了統一天下,救民於水火之中。
這是李世民對自己出師的評價,他做的一切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看,雖然李世民有些誇口,不過確實他能這樣說,而且以後確實那樣做了,值得給予高度的評價。
星旂紛電舉,日羽肅天行。回憶起幾場惡戰,那場面如電閃,軍情火急,動作迅猛。
遍野屯萬騎,臨原駐五營。為了能夠取得戰爭的勝利,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滿山遍野駐紮著的千軍萬馬,旌旗招展。
登山麾武節,背水縱神兵。在複雜的地形中作戰,像當年的韓信一樣指揮大軍。
上面這六句是李世民對戰爭過程的回憶,讀起來驚心動魄,更加能夠感受到戰爭的殘酷。
在昔戎戈動,今來宇宙平。昨天的兵戈已經結束,今天我班師回朝已經平定了天下。
這是李世民抒發出的豪情壯志,讀起來振奮人心,可以感受到他班師回朝時候內心的澎湃,以及豪氣幹雲。
這首詩是李世民詩歌中最優秀的篇章之一,全詩充滿浩然正氣,而且具有帝王之氣,百讀不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