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學科思路推進漢語詞認知與習得研究

2020-12-08 中國社會科學網

心理詞典(mental lexicon)是語言認知研究中基礎而重要的一個部門,它涉及詞的認知與習得。詞的認知與習得研究的首要前提,是要從內涵和外延來了解語言中的詞。詞的心理詞典研究涉及語言學、心理學,但這兩門學科的知識在心理詞典中的應用是不平衡的。自20世紀60年代心理詞典研究出現,心理學理論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語中語言學理論應用漸多,也體現了心理詞典研究從心理學「偏重」到心理學、語言學「並重」這一研究思路的更新。

中心性(headedness)、語素黏著性(boundness)、構詞法能產性(productivity),及合成複合詞(synthetic copounds,如「bus driver」)是構詞法研究的重要內容。這些構詞法理論被逐步應用於心理詞典研究。20世紀90年代末,法語、保加利亞語心理詞典研究即發現中心語素在促進合成詞表徵通達上優於非中心語素。21世紀初,英語心理詞典研究發現合成詞中自由詞根較黏著詞根更容易從合成詞中被分離出來;還發現即便是參與構詞較少的詞根(如「-ceive」),在假詞(如「inceive」)中也會被分離出來。後來,與詞句界面相關的語言學理論也被應用於心理詞典研究,體現了語言學理論深度融入心理詞典研究的態勢。2012年研究者通過母語為英語的特殊語言損傷(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 SLI.即,在正常環境下生長,智力及聽力正常,無神經損傷或心理精神疾病如孤獨症、精神發育遲緩等,無明顯社會及情感因素影響,但語言能力發展遲緩或異常)青少年、自閉症兼語言損傷青少年的心理詞典研究發現,合成複合詞在被理解時要難於新異詞根複合詞和常見名—名複合詞。研究認為,這可能反映了合成複合詞與詞根複合詞在成詞方式上的差異。

科技進步促使研究重心轉變

隨著神經科學技術的進步,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T)、事件相關電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 ERP)、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等技術在語言認知研究中逐步應用,使得人們對腦功能的認識實現了從「黑匣子」到「灰匣子」的轉變,心理詞典的研究重心也相應地完成了由心理機制向腦機制的轉變。我國神經語言學家楊亦鳴教授2000年即已用「大腦詞庫」稱呼「心理詞典」。

就研究方法來看,心理詞典研究重心由心理機制到腦機制的「轉向」需要探察有關語言在腦這一「灰匣子」中的表現,離不開腦成像技術的成功運用。探究語言的神經基礎,需要解釋語言差異(如構詞法的不同)在「什麼時候」被人腦覺察出來,以及是在人腦的 「什麼地方」被覺察到的。事件相關電位技術自1980年首次被用於考察人腦的語義加工,就因其極高的時間解析度(可精確到千分之一秒)成為考察人腦語言加工進程的首選技術。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得CT、MRI成為診斷腦損傷、腦病變的利器,而這也使得腦損傷伴語言障礙患者(即失語症)的病灶成為考察人腦覺察語言差異的腦區所在的重要手段之一。

事件相關電位技術及腦損傷伴語言障礙(失語症)已被逐步應用於心理詞典研究。20世紀90年代中期,事件相關電位技術被應用於德語、義大利語、英語的詞構形表徵研究;失語症患者的語言障礙表現則被作為示例應用於佐證英語合成詞的表徵與通達研究。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的心理詞典研究限於將失語症作為詞認知研究的佐證,而不是借失語症將認知過程映射到腦的結構與功能上。就心理詞典研究的腦機制轉向而言,這仍然沒有實現「轉向」,真正的轉向始於20世紀初。義大利神經語言學家Miceli於2001年指出,詞的識別、理解、產出需要激活一組複雜機制,其中每一機制均可選擇性地因腦損傷而出現障礙;且失語症研究證明,詞義、詞的拼讀表徵不同,心理詞彙在詞類和詞法結構上是有區別的。2003年的一項義大利語失語症研究即指出,大腦右半球參與由動詞轉為名詞的派生詞產出過程。

語言學和腦科學協力推進研究

相比西語,漢語心理詞典研究也呈現出心理學「偏重」到心理學、語言學「並重」這一新思路,且也表現出由心理機制向腦機制的轉向,但仍然是比較滯後的。細究起來,這與整體研究思路受限相關。即,漢語心理詞典研究與語言學、腦科學相互觀照上的嚴重不足,與兩個「分庭」有關:一是與語言學「欠溝通」,二是與腦科學「缺關聯」。

雖在上述兩個「轉向」上晚於西語,但漢語心理詞典研究因為漢語詞本身的特殊性,仍展現出其研究思路上的進一步更新。合成詞在西語中主要體現為「詞根+詞綴」或「詞綴+詞根」的附加式。而漢語中附加法能產性弱,複合詞是合成詞的主要表現形式,體現為「詞根+詞根」的複合式。根據生成方式不同,複合詞可分為基礎複合詞和合成複合詞(如「汽車修理工」)。而且,漢語中還存在一類違反詞整體性假說(lexical integrity hypothesis, LIH)的「離子化」(ionization)詞——離合詞。「汽車修理工」為五音節組合,是詞還是語?「睡覺」能合用也能離用,還是詞嗎?無疑,這些疑問都使得詞/語分界問題自然而然地成為漢語心理詞典研究關注的重點。同時,這也決定了漢語心理詞典的研究註定有其特殊的一面,不同於西語。

隨著學科交叉不斷融合發展,漢語心理詞典研究在研究思路上已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上述兩個「分庭」,趨於「合家」,從廣度與深度上充分展現了心理詞典研究從心理學「偏重」到心理學、語言學「並重」這一研究思路的更新。例如,《漢語複合詞認知、習得及其神經基礎》(以下簡稱《複合詞》)在複合詞認知與習得研究上給出了較好的示例。基於相關語言學理論,《複合詞》特別關注漢語離合詞、合成複合詞,以特定腦損傷失語症患者、普通漢語母語者為實驗被試,以生成語言學、音系學理論為指導,考察詞與短語界分的心理現實性與神經基礎,以及語素黏著性、構詞方式及其能產性因素對複合詞認知、習得的影響等,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語言學理論成為漢語心理詞典研究水平提升的「助推器」。

就心理詞典研究由心理機制向腦機制的轉向來看,漢語心理詞典研究也已較好地將事件相關電位技術、腦損傷伴語言障礙(失語症)等應用於詞的理解與產出的腦機制研究。例如,《複合詞》採用事件相關電位技術考察離合詞、合成複合詞的性質,發現在較早的P2(約200毫秒)、N1(約100ms)事件相關電位成分上已發現它們有別於一般的複合詞、短語,從精確到毫秒級的語言加工時間進程上為離合詞、合成複合詞的特殊性提供了腦科學證據;另外,《複合詞》採用失語症測查方法發現,在大腦左側半球基底核病變的腦損傷患者在圖片命名中稱說漢語複合詞時,由漢語高能產性構詞法生成的詞(如偏正式複合詞)選擇性地受損,差於由低能產性構詞法生成的詞(如聯合式複合詞),從而指出漢語構詞法能產性(高/低)在某種程度上受控於人腦左側基底核。從整體上看,《複合詞》較好地解決了複合詞表徵與加工在人腦中「定時」「定位」的問題。

漢語作為研究對象更具優勢

下一代人工智慧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也要依賴語言神經機制的研究,這是2019年「未雨綢繆:語言與下一代人工智慧博鰲論壇」上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的70餘位院士、專家學者達成的共識。漢語心理詞典研究作為語言認知研究中的基礎,應及時響應時代呼喚,率先更新研究思路,採用先進腦科學技術手段,為學科交叉發展作出貢獻。

首先,漢語複合詞應作為語言組合中語法、語義加工神經基礎研究的首選對象。2019年美國學者於Science發表的語言中組合的語法、語義加工的神經基礎研究是以短語為實驗語料的,漢語相比則是更有優勢的研究對象。漢語複合詞兩語素為主,詞根語素依據其自由程度又可分為可單獨成詞語素、不可單獨成詞語素。漢語複合詞音節短、音節數少(多為兩音節),更有利於排除工作記憶等方面的影響,從更為基礎的語素組合角度來考察語法、語義加工。其次,要面向人工智慧,採用細胞、分子水平的腦科學技術手段來開展漢語心理詞典研究。當前基於腦成像技術的語言加工激活腦區的大神經環路無助於推進人工智慧研究,至少需要開展細胞水平、基於皮層功能柱的微神經環路研究,方能為當前基於人工神經網絡的人工智慧研究提供參考。

 (作者單位:江蘇師範大學語言科學與藝術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5月12日第1923期 作者:顧介鑫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彼得·伯克:歷史社會學的跨學科研究及方法論問題
    歷史社會學的跨學科研究及方法論問題編者按:20世紀50年代以來,西方社會科學界湧現出一股歷史轉向的熱潮,社會科學家傾向於從歷史中尋求靈感與資源,藉助歷史研究的主題與方法來回答當下社會關注的重大問題。
  • 託普朗寧趙亞松:iEnglish是「二語習得」理論的真正實踐
    趙亞松指出「語言學習是技能的習得,需要複雜語言環境中海量可理解性的輸入輸出練習」。  二是跨學科融合,未來不會像今天的物理、化學……專業化學科教學,這是工業時代的產物,未來學習一定是跨學科融合的。  未來教育需要巨大的想像力,想像力兼具對學科的理解和對教育規律的深刻認知。順著教育的底層規律,才能突破工業時代的教育到未來教育。全世界範圍內,從工業時代到未來教育大概需要30年的時間,我們已經在這個變革的進程當中。
  • 大學教師科研文化在跨學科研究組織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
    關鍵詞:教師科研文化;跨學科研究組織;史丹福大學;Bio-X研究中心'隨著社會和科技問題的複雜性和模糊性的增加,科學研究從同質性、學科性以及層級性的傳統研究模式向異質性、跨學科、橫向的、流動的模式轉變,學科的交叉和融合越來越凸顯,創造和創新更多地產生於跨學科研究過程中。
  • 基於STEM教育理念的跨學科學習模式區域實踐探索
    圍繞區域發展定位,2017年4月鹽田區政府出臺《鹽田區教育品質提升行動計劃(2017-2019年)》、2017年10月鹽田區教育局出臺《鹽田區教育局整體推進「課堂革命」改革指南》、2018年12月鹽田區教育局出臺《鹽田區中小學學生學業質量評價改革指南》等文件,以行政力量「促進跨學科課程整合和項目式、主題式學習和評價方式的改革。」
  • 複雜適應系統理論推動認知隱喻研究發展
    這一理論提出一種新的語言系統論和發展觀,強調原有的語言研究範式也應當加以改變。到目前為止,CAS在語言研究上的應用雖仍僅局限於語言習得和語言應用方面,但在隱喻的認知研究上,CAS的意義也已變得十分顯著。
  • 隱喻研究:從語義走向認知
    隱喻研究:從語義走向認知 2017年03月07日 11:0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劉立華 字號 內容摘要:其後,語言學和哲學等領域相繼對隱喻問題展開多角度的研究論述,隱喻研究的視域轉換,是其研究不斷深化擴展的過程
  • NUS成立全新跨學科學院!
    >NUS還計劃在未來幾年內推出另外七個跨學科學位課程,涵蓋計算機、商業、工程和醫學等領域,很是吸引人!:五科新綜合課程單元這五科課程單元分別是亞洲研究、綜合社會科學、綜合人文學和兩個科學探索類課程。亞洲研究將培養學生的「文化多樣性」觀念;綜合社會科學和綜合人文學課程將幫助學生發展批判性思維等能力;兩個科學探索類課程單元將教會學生如何從科學視角來批判性地看待和評估事物。六科通識教育課程單元這些通識課程將幫助學生在閱讀、寫作、批判性思維和計算能力等方面打下紮實的基礎。
  • 跨學科融合成為高中課堂「新時尚」
    日前,在人大附中通州校區高一課堂上,地理老師和英語老師共同打造了一節「氣候的『最高級』」課程,給學生帶來了全新的跨學科體驗。分析文本、了解極端氣候的英語表達方式……在英語老師高卓群的帶領下,課堂有條不紊地在推進。
  • 心理學 有前景的新興跨學科領域-光明日報-光明網
    心理學研究的是認知特點、思維及其與行為的關係,故凡是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心理學,它也在越來越多的崗位中發揮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國,心理學是比較年輕的學科,被稱為有前景的新興跨學科領域。近些年來,心理學在國內發展迅速,一是表現在專業研究領域不斷細化的深入;二是心理學的從業人群在增加。然而,據第三方調查統計,應用心理學畢業生就業最近幾年被亮起了紅牌,就業形式不太樂觀。
  • 從五個方面對比韓語和日語難易程度,但漢語詞還是起了重要作用!
    詞彙日語和韓語詞彙的構成和由來上也有很多相似之處1,主要都分為漢語詞,固有詞,外來詞三大類,其中固有詞在句子中最為重要,表達句子最核心的意思.2,漢語詞在日語和韓語中都佔了相當大的一部分。韓語中漢字詞佔到60%左右,而且發音和意思幾乎都跟韓語差不多,這也是中國人學韓語的一大優勢吧。
  • 跨學科閱讀法:語文成績不好,用英語閱讀提高,一樣可以提高成績
    01跨學科閱讀,越早培養越好跨學科閱讀的概念在閱讀啟蒙中就已經被我們家長無意識地引導了,教給孩子學會閱讀,在最初的閱讀練習中跨學科研究和思考,不管在生活中、工作中還是學習中,都是我們對學習的原動力。甚至通過學科之間的學習轉化,我們引導孩子,激發他們對不擅長的學科的學習興趣,這都是跨學科閱讀可以實現的。
  • 採石小學舉行課題研究中期推進活動
    11月23日,採石小學美術學科市級課題《小學中年級美術超輕粘土趣味化教學的應用研究》中期推進會暨智慧課堂研討活動。本次活動,首先由課題主持人孫倩老師展示自己精心設計的《用超輕粘土製作多肉植物》一課。在作品展示環節,各種各樣的作品精彩紛呈,讓參加本次課題研究的專家和老師充分感受著作品的造型之奇、色彩之美,更感受到學生們的創作之樂。課題研究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充分運用。隨後,課題組成員圍繞課題,對孫倩老師的課堂教學與課題的關係進行了探討。區美術教研員李誠結合課堂教學,對課題研究中的核心內容、課題成果價值的提煉與完善進行了剖析與引導。
  • 共同推進跨學科可視化教育,富士instax全國視覺板報創意展演徵稿...
    主辦方邀請了來自攝影、美術、綜合實踐等方面的專家對所有參賽作品進行評審,設立了「跨學科能力獎、最佳視覺獎、綻放夢想獎、最具影響力獎、奇思妙想獎、成長價值獎」六大獎項。「視覺板報」是由即拍即得的一次成像照片作為主體,並運用文字和繪畫進行情感表達的創作形式。它將攝影、美術、語文、手工等學科進行整合,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跨學科思維與綜合實踐能力。
  • 與文學展開跨學科對話的藝術、宗教、哲學和當代技術
    於2018年12月15-16日,由國家重點學科上海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點暨《國際比較文學(中英文)》編輯部聯合主辦的「跨學科對話與平行研究」首屆論壇舉行。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六十多位國內知名專家學者聚焦於比較文學平行研究和人文科學內的跨界問題,深入探討學科發展的方法論建設。
  • 《風格與創造力》 :如何用認知科學重新定義設計?
    所有經過系統化的探索程序所做出的設計應該可被傳授、記載或研究。例如設計師在創作過程中會反覆驗證執行,逐步探討創作方式,做出最後的作品,這些認知與設計過程可被模仿複製的,應該納入設計科學。再如學者在研究藝術家的創造過程時,會使用許多不同的方法探討藝術家可能的創造歷程,歸納出創作的智慧,這些認知與研究過程可供他人模仿複製,也應該納入設計科學。
  • 「活動」跨學科競賽大幕開,5000塊錢帶回家|香港大學跨學科競賽引爆Reading Week,盤它!
    沒錯這不是演習,香港大學跨學科競賽2019即將引爆!香港大學跨學科競賽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Competition) 2019由香港大學研究生堂、研究生會及研究學院主辦,面向全校研究生(研究型/授課型)開放
  • 提升中國特色心理學研究水平
    對轉型期心理現象和行為的研究,為推進心理學本土化提供了契機。東南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所長馬向真認為,我國社會轉型呈現出的社會心態與行為,無法用西方心理學進行解釋。本土化的根本方向和目標就是完善中國心理學的知識體系。近年來,學界圍繞社會變化、經濟變革、文化變遷等系列主題探討轉型的影響,推動了當今中國社會心理學研究的繁榮發展。
  • 「技術、媒介與人文:跨學科研究範式多元轉型」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2020年12月4—6日,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與首都師範大學跨文化跨媒介研究中心舉辦的「技術、媒介與人文:跨學科研究範式多元轉型」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大會由首都師範大學跨文化跨媒介研究中心主任易曉明教授主持。首都師範大學社科處處長王德勝處長致辭,強調了本次會議的重要意義並對學術研究的未來提出了展望。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馬自力教授在致辭中比較了中西方人文主義的不同,並指出技術對傳統人文範式具有的瓦解性,強調要進行積極應對。
  • 公司研究的一些思路
    今天晚上我試著從這個話題和朋友們分享一下自己的思路和框架。算是拋磚引玉吧。定性,直白說法就是,如何識別這家公司的生意模式是好生意,何謂好生意?就是賺錢的生意,更是能持續賺錢的生意。講到這個話題之前,也還不得不提定量的問題。定量的基礎,不是簡單的看公司的利潤,營收,並以此來倒扣市盈率,簡單去計算公司市值高低的估值方法。
  • 研究結果令人咂舌!
    按照語言學的思路,交流行為與文化知識是語言的表層結構,物種基因與大腦構造才是語言的深層結構。對兒童個體而言,由於語言是生物本能,他無須了解任何理論,只要置身人類社會就能自發而然地生長出語言器官的某種表現型:漢語或英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