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詞典(mental lexicon)是語言認知研究中基礎而重要的一個部門,它涉及詞的認知與習得。詞的認知與習得研究的首要前提,是要從內涵和外延來了解語言中的詞。詞的心理詞典研究涉及語言學、心理學,但這兩門學科的知識在心理詞典中的應用是不平衡的。自20世紀60年代心理詞典研究出現,心理學理論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語中語言學理論應用漸多,也體現了心理詞典研究從心理學「偏重」到心理學、語言學「並重」這一研究思路的更新。
中心性(headedness)、語素黏著性(boundness)、構詞法能產性(productivity),及合成複合詞(synthetic copounds,如「bus driver」)是構詞法研究的重要內容。這些構詞法理論被逐步應用於心理詞典研究。20世紀90年代末,法語、保加利亞語心理詞典研究即發現中心語素在促進合成詞表徵通達上優於非中心語素。21世紀初,英語心理詞典研究發現合成詞中自由詞根較黏著詞根更容易從合成詞中被分離出來;還發現即便是參與構詞較少的詞根(如「-ceive」),在假詞(如「inceive」)中也會被分離出來。後來,與詞句界面相關的語言學理論也被應用於心理詞典研究,體現了語言學理論深度融入心理詞典研究的態勢。2012年研究者通過母語為英語的特殊語言損傷(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 SLI.即,在正常環境下生長,智力及聽力正常,無神經損傷或心理精神疾病如孤獨症、精神發育遲緩等,無明顯社會及情感因素影響,但語言能力發展遲緩或異常)青少年、自閉症兼語言損傷青少年的心理詞典研究發現,合成複合詞在被理解時要難於新異詞根複合詞和常見名—名複合詞。研究認為,這可能反映了合成複合詞與詞根複合詞在成詞方式上的差異。
科技進步促使研究重心轉變
隨著神經科學技術的進步,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T)、事件相關電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 ERP)、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等技術在語言認知研究中逐步應用,使得人們對腦功能的認識實現了從「黑匣子」到「灰匣子」的轉變,心理詞典的研究重心也相應地完成了由心理機制向腦機制的轉變。我國神經語言學家楊亦鳴教授2000年即已用「大腦詞庫」稱呼「心理詞典」。
就研究方法來看,心理詞典研究重心由心理機制到腦機制的「轉向」需要探察有關語言在腦這一「灰匣子」中的表現,離不開腦成像技術的成功運用。探究語言的神經基礎,需要解釋語言差異(如構詞法的不同)在「什麼時候」被人腦覺察出來,以及是在人腦的 「什麼地方」被覺察到的。事件相關電位技術自1980年首次被用於考察人腦的語義加工,就因其極高的時間解析度(可精確到千分之一秒)成為考察人腦語言加工進程的首選技術。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得CT、MRI成為診斷腦損傷、腦病變的利器,而這也使得腦損傷伴語言障礙患者(即失語症)的病灶成為考察人腦覺察語言差異的腦區所在的重要手段之一。
事件相關電位技術及腦損傷伴語言障礙(失語症)已被逐步應用於心理詞典研究。20世紀90年代中期,事件相關電位技術被應用於德語、義大利語、英語的詞構形表徵研究;失語症患者的語言障礙表現則被作為示例應用於佐證英語合成詞的表徵與通達研究。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的心理詞典研究限於將失語症作為詞認知研究的佐證,而不是借失語症將認知過程映射到腦的結構與功能上。就心理詞典研究的腦機制轉向而言,這仍然沒有實現「轉向」,真正的轉向始於20世紀初。義大利神經語言學家Miceli於2001年指出,詞的識別、理解、產出需要激活一組複雜機制,其中每一機制均可選擇性地因腦損傷而出現障礙;且失語症研究證明,詞義、詞的拼讀表徵不同,心理詞彙在詞類和詞法結構上是有區別的。2003年的一項義大利語失語症研究即指出,大腦右半球參與由動詞轉為名詞的派生詞產出過程。
語言學和腦科學協力推進研究
相比西語,漢語心理詞典研究也呈現出心理學「偏重」到心理學、語言學「並重」這一新思路,且也表現出由心理機制向腦機制的轉向,但仍然是比較滯後的。細究起來,這與整體研究思路受限相關。即,漢語心理詞典研究與語言學、腦科學相互觀照上的嚴重不足,與兩個「分庭」有關:一是與語言學「欠溝通」,二是與腦科學「缺關聯」。
雖在上述兩個「轉向」上晚於西語,但漢語心理詞典研究因為漢語詞本身的特殊性,仍展現出其研究思路上的進一步更新。合成詞在西語中主要體現為「詞根+詞綴」或「詞綴+詞根」的附加式。而漢語中附加法能產性弱,複合詞是合成詞的主要表現形式,體現為「詞根+詞根」的複合式。根據生成方式不同,複合詞可分為基礎複合詞和合成複合詞(如「汽車修理工」)。而且,漢語中還存在一類違反詞整體性假說(lexical integrity hypothesis, LIH)的「離子化」(ionization)詞——離合詞。「汽車修理工」為五音節組合,是詞還是語?「睡覺」能合用也能離用,還是詞嗎?無疑,這些疑問都使得詞/語分界問題自然而然地成為漢語心理詞典研究關注的重點。同時,這也決定了漢語心理詞典的研究註定有其特殊的一面,不同於西語。
隨著學科交叉不斷融合發展,漢語心理詞典研究在研究思路上已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上述兩個「分庭」,趨於「合家」,從廣度與深度上充分展現了心理詞典研究從心理學「偏重」到心理學、語言學「並重」這一研究思路的更新。例如,《漢語複合詞認知、習得及其神經基礎》(以下簡稱《複合詞》)在複合詞認知與習得研究上給出了較好的示例。基於相關語言學理論,《複合詞》特別關注漢語離合詞、合成複合詞,以特定腦損傷失語症患者、普通漢語母語者為實驗被試,以生成語言學、音系學理論為指導,考察詞與短語界分的心理現實性與神經基礎,以及語素黏著性、構詞方式及其能產性因素對複合詞認知、習得的影響等,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語言學理論成為漢語心理詞典研究水平提升的「助推器」。
就心理詞典研究由心理機制向腦機制的轉向來看,漢語心理詞典研究也已較好地將事件相關電位技術、腦損傷伴語言障礙(失語症)等應用於詞的理解與產出的腦機制研究。例如,《複合詞》採用事件相關電位技術考察離合詞、合成複合詞的性質,發現在較早的P2(約200毫秒)、N1(約100ms)事件相關電位成分上已發現它們有別於一般的複合詞、短語,從精確到毫秒級的語言加工時間進程上為離合詞、合成複合詞的特殊性提供了腦科學證據;另外,《複合詞》採用失語症測查方法發現,在大腦左側半球基底核病變的腦損傷患者在圖片命名中稱說漢語複合詞時,由漢語高能產性構詞法生成的詞(如偏正式複合詞)選擇性地受損,差於由低能產性構詞法生成的詞(如聯合式複合詞),從而指出漢語構詞法能產性(高/低)在某種程度上受控於人腦左側基底核。從整體上看,《複合詞》較好地解決了複合詞表徵與加工在人腦中「定時」「定位」的問題。
漢語作為研究對象更具優勢
下一代人工智慧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也要依賴語言神經機制的研究,這是2019年「未雨綢繆:語言與下一代人工智慧博鰲論壇」上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的70餘位院士、專家學者達成的共識。漢語心理詞典研究作為語言認知研究中的基礎,應及時響應時代呼喚,率先更新研究思路,採用先進腦科學技術手段,為學科交叉發展作出貢獻。
首先,漢語複合詞應作為語言組合中語法、語義加工神經基礎研究的首選對象。2019年美國學者於Science發表的語言中組合的語法、語義加工的神經基礎研究是以短語為實驗語料的,漢語相比則是更有優勢的研究對象。漢語複合詞兩語素為主,詞根語素依據其自由程度又可分為可單獨成詞語素、不可單獨成詞語素。漢語複合詞音節短、音節數少(多為兩音節),更有利於排除工作記憶等方面的影響,從更為基礎的語素組合角度來考察語法、語義加工。其次,要面向人工智慧,採用細胞、分子水平的腦科學技術手段來開展漢語心理詞典研究。當前基於腦成像技術的語言加工激活腦區的大神經環路無助於推進人工智慧研究,至少需要開展細胞水平、基於皮層功能柱的微神經環路研究,方能為當前基於人工神經網絡的人工智慧研究提供參考。
(作者單位:江蘇師範大學語言科學與藝術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5月12日第1923期 作者:顧介鑫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