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鄧小平堅持實事求是的幾個特點

2020-12-21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讀完《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印象最深的是四個字:實事求是。全書內容豐富,涉及全方位,是一個科學體系,是真正的理論寶庫。「寶」,即真理,真理的產生、檢驗、發展,都離不開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是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內容,又是這個理論形成、發展並構築成科學體系的基石,貫穿在全部論述之中,滲透到每一個論點之中。鄧小平同志幾次講到:「我是實事求是派」①。他稱「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②。同樣,實事求是也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髓,「中國特色」四個字正是實事求是的鮮明體現。 
  經歷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內亂,在中國大地上可以說是思想混亂,經濟蕭條。粉碎四人幫後,剛剛開始的撥亂反正又遇到了「兩個凡是」這一錯誤方針的嚴重障礙。為什麼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黨在各方面的撥亂反正那麼順利?為什麼全黨對一些重大問題在較短時間內達到認識上的統一?為什麼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積極性創造性得以迅速地發揮出來,國家如此生機勃勃,經濟發展如此之快?這都是因為重新確定了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都得益於實事求是,決定於實事求是。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經驗歸結到一點就是堅持實事求是。 
  小平同志在對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歷史的認識上,包括對毛澤東同志功過是非的評價上,採取了客觀的、全面分析的科學態度;在對中國國情和世界形勢的判斷上,採取了冷靜的現實的態度;在對現階段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道路、任務、方針和步驟的確定上,採取了從實際出發、完全尊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態度。這三個方面,在時間上涉及過去、現在、未來,在空間上包括國內、國際,都貫穿著一條實事求是的紅線,構成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有機聯繫、邏輯發展的豐富內容。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正是由於小平同志高舉實事求是的大旗,強調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必須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提出了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路線,從此,我國的建設走上了康莊大道,被注入了強大的活力,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國家實力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展現出一片光明的前景。 
  歷史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在我國民主革命時期,由於思想路線的主觀主義,發生了黨的指導思想上的錯誤,曾使中國革命屢遭挫折。特別是王明「左傾」錯誤造成的失敗使革命根據地和白區的革命力量都受到極大損失。毛澤東同志從危機中挽救中國革命。他高舉起實事求是的大旗,撰寫了《實踐論》、《矛盾論》等光輝篇章,領導我們黨克服了黨內曾經盛行的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蘇聯經驗和共產國際指示神聖化的錯誤傾向,提出了適合中國國情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和路線,中國革命因此踏上了順利的徵途。小平同志說他一生中最高興的是解放戰爭的三年,那時候也是全黨思想高度統一,按照中國實際大力推進中國革命並取得節節勝利的時期。 
  兩次大苦頭,兩次大勝利,深刻地啟示我們堅持實事求是的重要性。重要到什麼程度?就是關係到革命成敗、國家興衰。 
  縱覽《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在堅持實事求是方面,有三個顯著的特點。 


    一、理論與實際結合

  小平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堅定的共產主義者。他反覆強調並用實際行動表明,老祖宗不能丟,馬克思、列寧、毛澤東不能丟,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則,任何時候都不能違背;反覆強調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將來實現共產主義所要求的。他最善於抓住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最本質的,對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最具有指導意義的基本觀點,加以反覆闡述,反覆運用。 
  小平同志是從中國實際出發來對待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他遵循馬克思主義,又不照搬馬克思主義著作中的詞句;繼承馬克思主義,又不拘泥於馬克思主義著作中的個別結論。他認為「不以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②。他進行理論探索和用理論指導實踐,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解決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在當今國際條件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問題;他的思路也只有一個,就是尊重實踐、尊重群眾,從實際中提出問題,從億萬群眾的偉大實踐中去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他指出的:「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④。這正是馬克思主義最本質的東西,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最優良的傳統。當年馬克思、恩格斯就是為了解決資本主義社會遇到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為人類指出擺脫資本主義的前景和途徑,從這一實際出發,才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立。當年列寧正是為了解決在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以後如何在俄國推翻資本主義統治,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從這一實際出發,才有列寧主義的誕生。當年毛澤東同志正是為了在中國這個農民佔人口絕大多數的國家裡,如何通過革命,使民族得以獨立,人民得以解放,從這一實際出發,才有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小平同志正是為了把中國逐步建設成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從中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實際出發,研究了國際經驗和世界形勢,總結了建國以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在改革開放的新的實踐中,探索並找到了中國自己的建設道路,創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用新思想、觀點,繼承、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小平同志把堅持實事求是同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馬克思主義與實際相結合作為同義語,是非常精闢的見解。天底下,哪有符合馬克思主義原則的事情是脫離實際的?又哪有從實際出發、符合實際的事情是違背馬克思主義原則的? 


    二、原則性與靈活性結合

  原則堅定,策略靈活,這二者結合才是最實際、最生動的馬克思主義,才是實事求是。 
  在原則問題上不讓步,堅持根本原則任何時候都不動搖,這是小平同志的一貫風格,也是《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中體現最鮮明的立場。這個特點表現在: 
  在涉及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民族尊嚴的問題上,強調對我們的國家要愛,要維護國權、國格;強調要頂住來自國外的壓力,不能示弱,不怕孤立,不怕制裁,維護我們獨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 
  在涉及社會主義前途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問題上,強調中國不搞社會主義不行,不堅持社會主義不行,要沿著我們選擇的社會主義道路走到底,強調要為人民謀利益,以人民是否擁護、是否高興作為制訂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在危及社會主義前途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關鍵時刻,強調要維護大局,捍衛社會主義和人民的利益。正如《我的父親鄧小平》一書封底所刊登的小平同志的話:「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深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 
  在涉及馬克思主義和黨的基本路線的原則問題上,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對中國十分重要,革命的勝利和建設的成功都要靠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要扭住不放,改革開放的政策不能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不能讓步,黨的基本路線要堅持一百年不動搖。 
  小平同志也最講靈活性,善於把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結合起來。在處理矛盾、解決問題,為實現各項重要原則奮鬥的過程中,小平同志十分重視運用切合實際的策略,表現出了高度的政治勇氣和政治智慧。辯證法認為,事物上升、發展是呈螺旋式、波浪式的。實現原則,實現目標,往往不是走筆直的路,而是走迂迴、曲折的路。指導革命和建設,都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分析主觀和客觀條件,既要講需要,又要講可能。說到底,策略問題就是充分尊重和考慮歷史和現實的情況,採取各種靈活的政策和措施,從而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以順利地實現既定的戰略目標。有時作暫時的讓步,是必要的,這不是喪失原則,而是為了減少阻力,克服困難,有利於更好地貫徹原則,堅持原則,維護原則。要堅持革命性和科學性的統一,離開原則性講靈活性,就會偏離正確的方向;離開靈活性,原則性就難以實現,甚至會成為僵化的教條。正因為如此,要有策略的靈活性也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原則。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黨所制定的正確策略也是全黨應當堅持的原則。 


    三、堅持真理與糾正失誤相結合

  堅持真理包含糾正失誤,糾正失誤也就是堅持真理,這是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辯證唯物主義不承認人的認識會窮盡真理,而認為真理是過程,是實踐的過程,認識的過程。「對的就堅持,不對的趕快改,新問題出來抓緊解決」⑤,這三句話最能體現小平同志實事求是的態度。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對歷史問題如此,對現實問題也如此。 
  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這裡有個判斷的標準問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判斷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歸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標準。凡是經過實踐檢驗符合這一要求的,就要堅持。不管國際上有什麼重大事件發生,不管國內遇到多大風波,都要照樣幹下去。這是從人民的利益出發,也就是從實際出發。 
  是否承認會有失誤,如何對待失誤,這是革命和建設中經常遇到的重要問題,也是能否把實事求是思想路線貫徹到底的大問題。不承認會有失誤,思想就會陷於某種僵化狀態,就會束縛自己,邁不開前進的腳步,也難以發現失誤,糾正失誤。小平同志認為失誤難免,要避免大的失誤,又要允許有點失誤,如果發現不對,糾正就是了。他領導全黨以嚴肅的科學的態度糾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的錯誤,認真總結歷史的經驗;同時,在新的實踐中也多次提醒大家注意某些失誤,採取積極的態度去糾正,並從中吸取經驗教訓。這正體現了作為一個徹底唯物主義者的精神和品格。 
  小平同志總是鼓勵人們要解放思想,要有一點闖的精神,「冒」的精神,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走出一條好路,走出一條新路。學習小平同志實事求是的思想,必須深刻理解這一點,緊緊把握這一點。實事求是即人們的認識要符合事物的本來面貌,人們的行動要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它同任何一種形態的主觀與客觀相背離的思想和行為都是不相容的。因為事物本身在一刻不停地發展著,各種事物都處在不同的時間、地點、條件之中,生活之樹常青,因而不能從靜態上而必須從動態上去理解實事求是。把堅持實事求是理解成四平八穩,理解成絕對的穩妥,是對實事求是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誤解。實事求是要求人們創造性地思維和創造性地行動,它是創造的代名詞,革命的代名詞。正如馬克思說:「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⑥因而,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題中應有之義。要達到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就要解放思想,獨立思考,勇於實踐、勇於探索,在不斷總結經驗、糾正失誤中了解事物的規律性,把握成功之路。發展永無止境,改革永無止境,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也永無止境。 
  由於小平同志徹底地堅持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因而他的理論就形成了一種特有的風格。這一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又是從實踐中生活中來的,旗幟鮮明而又生動實際,是活生生的馬克思主義,絲毫沒有本本主義的味道;這一理論具有高度的原則精神,又考慮到各種實際情況,提出的主張、要求、辦法合乎實際,合乎情理,是應當做而且是行得通的,絲毫沒有空洞的形式主義的東西;這一理論是高深的學問,又是通過準確、簡明、樸實、通俗的語言表述出來,好懂,好記,好照著去做,絲毫沒有八股味。這種風格概括起來也就是「實事求是」四個字。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宣傳馬克思主義,堅持馬克思主義,都要持這種態度。 
  把握實事求是這一要領,對於理解和貫徹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非常重要。 
  信仰的堅定性來自實事求是。認識到這一理論是真理,是符合國情、符合中國發展需要、符合人民利益的,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是應當堅持、值得為實踐這一理論而奮鬥的,因而就會提高堅持這一理論的勇氣,不論有什麼幹擾和壓力,對這一理論和在這一理論指導下形成的基本路線堅信不疑、堅定不移。在客觀規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誰不尊重真理,誰不按照正確的理論和路線辦事,都難免要犯錯誤,使工作遭受挫折。 
  理解的深刻性來自實事求是。不僅了解鄧小平同志的理論觀點是什麼,而且了解為什麼這樣提出問題,處理問題;不僅懂得結論,也懂得這些結論是如何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實際情況結合而得出來的,因而就更能了解每個具體論點產生的實際背景和理論背景,更能從總體上掌握這一理論的精神實質,在貫徹中就會有更多的自覺性。 
  貫徹的創造性來自實事求是。正確的理論只有在實際中創造性地貫徹,才能變成力量,才能成為現實。也只有創造性地貫徹,理論本身才能在新的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如果我們每一個地方、部門和單位都真正堅持實事求是,把黨的理論、路線和全局性的要求同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勇於創新,善於創新,努力走出一條有自己特色的發展的好路、新路,那就說明我們領導者的水平更高了,我們的黨更成熟了,我們的事業也就更有希望了。 


  注 
  ①《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09、249頁。 
  ②《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82頁。 
  ③④⑤ 《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92、382、372頁。 
  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218頁。 
  (作者單位 人民日報社)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巡禮》人民出版社1995年4月出版 




相關焦點

  • 千秋功業 永世流芳 - 人民領袖鄧小平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夕,鄧小平同志發表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那篇著名的講話。就是在這次講話中,他提出改革同生產力迅速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指出,當前最迫切的是擴大廠礦企業的自主權。為此,他強調法制建設,建議起草工廠法等一系列法律。他說,通過法制建設使我們的制度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 2021年高考備考主題作文系列之實事求是,知行合一
    ——魯迅《論"第三種人"》口說不若逢,耳聞不若見。——《新唐書·張廷矽列傳》事實並不因無人注意而不存在。王陽明.知行合一論實事求是實事即存在,求即探索,是即規律,實事求是就是在存在之中探索規律。實事求是求的是實。實事求是就是從「實」的實際出發當領導。實事求是是一項政治修養。民族復興是當今中國最大的政治。毛澤東講,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共產黨就最講認真。鄧小平說,不幹,半點馬列主義都沒有。民族復興是吹不出來的。靜觀現實生活,只吹不幹的假馬列不乏其人。
  • 為鄧小平當翻譯
    但幾個星期過去了,我那篇文章還沒有登出來,我就打了個電話到《人民日報》社,問是怎麼回事。鈴聲響了很久才有人接,他粗暴地說我的文章丟了,然後就掛上電話了。我只好回五七幹校繼續幹活去了,種地、餵豬,直到1976年5月的一天,忽然一輛小轎車從城裡來了,把我帶到外交部長喬冠華的家裡。喬部長告訴我說還讓我給毛主席當翻譯。這實際上把我捲入了外交部內部的一場劇烈的權力鬥爭。
  • 鄧小平社會主義發展動力新學說探析
    鄧小平認為,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中,生產關係基本上適合生產力的狀況,上層建築也基本上適合經濟基礎的性質。同時,他又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具體、深入地分析了我國社會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之間、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之間相矛盾的方面,認為,現行的一些具體制度,還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礙甚至嚴重妨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優越性的發揮。
  • 鄧小平的退休願望:能夠在百貨商店逛一逛,1992年在上海實現
    鄧小平生於1904年,四川廣安縣人。十五歲那一年,鄧小平成功考入重慶勤工儉學留法預備學校。在國外留學期間,鄧小平踏上了革命生涯,加入了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積極聲援國內的反帝反封建活動。 回國以後,他馬不停蹄投入國內的革命戰鬥中,履任要職,在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皆做出過傑出貢獻。
  • 人民日報:鄧小平領導風格的本質特徵
    鄧小平這種堅定的原則性,在新時期既表現在破除「兩個凡是」束縛、平反冤假錯案的勇於擔當上,也表現在正確評價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歷史地位的大智大勇上;既表現在推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創辦經濟特區、實行市場取向經濟改革等一系列重大舉措上,也表現在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打破西方制裁的果敢行動上;既表現在毫不動搖地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上,也表現在堅定不移地恢復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上;既表現在國內治黨
  • 鄧小平如何處理農民問題--鄧小平紀念網--人民網
    ●鄧小平同志始終把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作為制定農村政策的基本出發點,在經濟上切實維護農民的物質利益,在政治上充分保障農民的民主權利。   ●鄧小平同志高度讚揚農民的創造精神,尊重實踐、尊重群眾。
  • 鄧小平對深圳經濟特區的三次關鍵支持
    鄧小平牽掛著農民的生活狀況,他們一行來到深圳河畔的漁民村,進到村黨支部書記吳伯森的家中了解情況。吳伯森帶著他們參觀了別墅式的房子,裡面的陳設一應俱全。鄧小平問他,你現在什麼都有了吧?吳柏森激動地說,都有了,真是連做夢都沒有想到能有今天的好日子。群眾都說,「翻身不忘共產黨、致富不忘鄧小平,感謝鄧伯伯的好政策。」鄧小平隨即糾正說:「感謝黨中央嘛!」
  • 柴契爾夫人同鄧小平會談 大會堂前曾跌倒/圖
    鄧小平以一個偉大愛國者的情懷,嚴正駁斥了柴契爾夫人的「三個條約有效論」,宣布中國領導人決不當李鴻章,表明了中國政府收回香港、維護中國主權與統一的堅定立場。以後,鄧小平又駁回了英方「以主權換治權」的要求,使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朝著1997年順利回歸、一國兩制的方向穩步發展……  老記們差點上演「全武打」  1982年9月24日上午9點,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柴契爾夫人。  柴契爾夫人提前來到了人民大會堂。她首先來到大會堂的新疆廳,鄧穎超已經在門口佇立恭迎。
  • 鄧小平小康社會理論:產生過程、主要內容及深遠影響
    〔摘要〕鄧小平小康社會理論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在總結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艱辛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鄧小平用 「小康之家」形象化地概括 「中國式的現代化」,改變了過去長期以來的趕超目標,代之以實事求是的、承認落後和差距的現實的目標。
  • 1974年鄧小平帶了100個羊角麵包回國,叮囑要多給周總理幾個
    這位以畫家高更為原形的主人公「胃口不好,沒能吃完」的croissant,卻是若干年後讓鄧小平銘記於心、五十年也不能忘懷的美食。故事要從1920年說起。那一年的9月11日,當時還是16歲少年的鄧小平和其他200名勤工儉學的學生從上海坐船到了法國,先抵馬賽,繼而到達巴黎。
  • 從3個方面分析,論油畫學習的特點,需要堅持,但不能學太早
    從3個方面分析,論油畫學習的特點,需要堅持,但不能學太早。很多人覺得學油畫越早越好,就像是學鋼琴一樣,需要從小就練,其實不是的。油畫是一門需要長期學習的畫種,特別是想在這方面有所發展的人,更要花一定的時間打好基礎,我認為至少要初中以上的孩子才能學習油畫,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1油畫是需要有基礎的,油畫的基礎是素描畫油畫需要打輪廓,這個輪廓畫得好不好,關鍵在於素描的造型準不準。
  • 實事求是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腳踏實地,反義詞有:有名無實、徒有虛名,實事求是是中性成語,緊縮式成語;可作定語、補語、狀語;含褒義。實事求是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實事求是(shí shì qiú shì)成語釋義:實事:客觀事物;求:研究。是:事物內部的規律性。指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
  • 改變一代人的命運:揭1977年鄧小平決策恢復高考始末
    1977年8月4日早晨,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主持召開了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就是在這次會議上,鄧小平果斷決策,恢復中斷10年的高考制度。   鄧小平說可以。我說高考制度要改革,並提出了十六個字的高考恢復方案。這十六個字叫做「自願報考,領導批准,嚴格考試,擇優錄取」。沒想到鄧小平聽完我發言後當場講,溫元凱,至少採納你四分之三。我們大家都一愣,什麼叫四分之三。鄧小平說,第二句「領導批准」可以拿掉,考大學是每個人的權利,不需要領導批准。因為我當時膽很小,不敢講不要領導批准。聽鄧小平這麼一說,我們大家很高興了。
  • 鄧小平生平大事年表
    1978年12月鄧小平和陳雲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1978年12月鄧小平參加七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出席證。1981年9月中共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在閱兵臺上。1984年1月24日—2月10日鄧小平視察深圳、珠海、廈門3個經濟特區。1984年10月1日視頻:鄧小平檢閱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
  • 廣東中山紀念鄧小平「不走回頭路」發表30周年
    昨日清晨7時40分,鄧小平胞妹鄧先群登上羅三妹山,重訪鄧小平當年的足跡。  1984年1月,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來到中山三鄉鎮並登上羅三妹山,留下「不走回頭路」的警世名言。  30年後,中山舉行主題為「改革不停頓 開放不止步」的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暨紀念鄧小平「不走回頭路」發表30周年座談會,全國著名的思想理論界專家來到羅三妹山腳下,縱論如何全面深化改革。
  • 鄧小平翻譯:毛主席方言難懂,鄧小平愛講諺語(圖)
    她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到美國的外交官,長期從事擔任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的口譯,重要外交文件的英語定稿等工作。曾任外交部翻譯室主任、駐盧森堡大使。  端莊的舉止,和藹的笑容,一身樸素的打扮。昨天,由中國日報社、可口可樂大中華區與南大聯合主辦的「思享匯·暢爽未來系列論壇」上,施燕華的出現讓現場的大學生們如沐春風。
  • 傅高義:為何鄧小平能夠「摸著石頭過河」?
    傅高義是東亞研究中心前主任,哈佛大學亨利·福特二世社會學榮休教授,其代表作有《鄧小平時代》、《日本第一》等。《鄧小平時代》是傅高義享譽海內外的名作。傅高義傾十年心血,嚴謹而詳實地使用了豐富的檔案資料和研究成果,對鄧小平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中國驚險崎嶇的改革開放之路做出了全景式的描述。
  • 「實事求是」治癒了六六
    而且,這兩者並非百分百水火不容,在它們之間,可以形成一個「最大公約數」,那就是「實事求是」。「實事求是」——這是六六微信公眾號今天微文的題目,已經10萬+了。看來她的讀者認可這四個字,這很好。至於方方,一直是在踐行「實事求是」的準則,所以她和她的粉絲也決不會反對這四個字。那麼在這個「公約數」下,能否心平氣和地深入討論一些問題。
  • 鄧小平用過的馬鞭
    在百色起義紀念館「小平廳」的文物展櫃裡,陳列著一根特別引人注目的馬鞭,這是當年鄧小平領導百色起義時期使用過的。馬鞭長81釐米,質地為白藤,一頭鑲嵌銅套。這根普通的馬鞭歷經風雨春秋,一直完好地保存著,其中蘊藏著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