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翻譯:毛主席方言難懂,鄧小平愛講諺語(圖)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施燕華,外交部英文專家、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她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到美國的外交官,長期從事擔任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的口譯,重要外交文件的英語定稿等工作。曾任外交部翻譯室主任、駐盧森堡大使。

  端莊的舉止,和藹的笑容,一身樸素的打扮。昨天,由中國日報社、可口可樂大中華區與南大聯合主辦的「思享匯·暢爽未來系列論壇」上,施燕華的出現讓現場的大學生們如沐春風。這位經歷了中國多位領導人不同時期的翻譯家,沒有半點架子,娓娓道來在領導人身邊做翻譯的有趣往事。

  窘事:「罐悶鴨子」翻成「受傷的鴨子」

  很多學生好奇,外表瘦弱、貌不驚人的施燕華是怎麼成為「譯界大咖」的?

  「其實最初我並不想考外國語學院,但是因為那個時候國家需要,外交部來上海招生,我就通過考試進了外國語學院。畢業之後也是陰差陽錯,我念了研究生兩年之後,遇到文化大革命,學校都癱瘓了,外交部一看,我們英語系一共四個研究生,就把我們弄到了外交部翻譯室。」施燕華笑言,她的人生當中有很多的偶然性,在偶然性當中也有很多的機會。

  初到翻譯室,施燕華遇到不少窘事。「記得1965年底,巴基斯坦總統訪問中國,我要翻譯一個國宴的菜單,沒想到宴會上一道菜端上來後,巴基斯坦的總統在那裡笑。後來我發現裡面有一道菜叫罐悶鴨子,我把它翻譯成了『受傷的鴨子』。我的一位老師看到之後就問我說為什麼這個鴨子受傷了?我感到無地自容。」施燕華說,「我的一位前輩說他搞了一輩子的外交翻譯,常常為了是逗號還是句號而苦惱,所以外交翻譯要求非常的精確,所有的字都是要經過斟酌的。」

  「沒想到美國人對我們興趣特別大」

  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到美國的外交官,施燕華對當年情形記憶猶新。

  「當時正值文化大革命,我們受到的教育是美國人很壞,是帝國主義。當時有兩個標語,一個標語是『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第二個標語就是『打倒美帝國主義和一切走狗』。記得1971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中國恢復聯合國的席位,當時毛主席說要去,外交部的領導有一點膽怯,說現在不能打無準備之仗,毛主席說現在形勢不一樣了,是非洲兄弟把我們抬進去的,說一定要去,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當時我們想,如果過去的話都變成楊子榮了,紐約是一個虎穴。」

  「飛機快到紐約的時候,機長告訴我們,甘迺迪機場有400多名美國記者等著我們。到了甘迺迪機場上空,我看到下面的停車場到處都是小車,當時覺得很稀罕很好奇。在候機廳大樓的前面,很高的一排梯子,美國的記者都在那邊,拼命想提問題,而我們當時不願意回答問題。」施燕華說,美國記者當時最關心的就是中美關係,中國第一個政府代表團到美國後對中美關係會有什麼影響。「我們就這樣來到了美國,大家沒有想到美國人對我們的興趣特別大。」

  毛主席話難懂,鄧小平愛用諺語

  施燕華給鄧小平、李先念等領導當過翻譯,歷經多位領導人的不同時期。這項工作表面上很風光,但對她來說,經常會有難堪的時候,方言首先是個坎。

  「我沒有給毛主席做過翻譯,不過我知道他的湖南話很難懂。有一次毛主席說『美國的飛(灰)機到處飛(灰)』,一個老翻譯怎麼都聽不懂,後來還是別人幫忙才聽懂的。」施燕華說,當時對於翻譯來說,不管是中國的地方口音還是外國的英語,兩邊都要翻,還是很困難的。

  說起其他領導人的口音,施燕華也是了如指掌。「周總理倒沒有什麼,他說話有邏輯,而且口音不難懂。李先念是湖北話,開始的時候我感到有一點困難,後來慢慢就熟了,所以他很長一段時間點名要我翻譯。華國鋒的話很難懂,他是山西話帶一點河南話,有的時候就完全要靠別人幫忙。還有葉劍英,他的普通話不是普通話,而是廣東話。」

  施燕華做過鄧小平的隨身翻譯,覺得他的四川話還是比較好懂的,不過鄧小平比較喜歡用一些民間的諺語,給翻譯帶來不小的挑戰。「比如有次說到美國的中東政策,鄧小平認為是『驢駒子推磨』。我聽了幾次都不懂,後來旁邊有一個陪同的司長告訴我說是『小驢子推磨』,我才明白,原來是說中東政策原地打轉的意思。」

  讓施燕華最頭疼的還有印度的英語。「他們講的非常快。施燕華說,所以英文翻譯對中國人來說不僅要懂很多地方的口音,還要懂很多南亞、非洲的各種各樣的口音。

  鄧小平喜愛小孩子,看問題很透徹

  在互動環節,現場的大學生們最感興趣的就是,在鄧小平身邊做翻譯時,施燕華對這位國家領導人最深的印象是什麼?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對什麼事情都能看得很透。我們每次見外賓之前,首長到了之後都要先匯報一下,他總是說你們的簡報都看過了,如果沒有新的就不要匯報了,結果沒有什麼新的,他就坐在那裡抽菸,不吭聲。然後就請外賓來,他對外賓都會有一個主題,對美國人有的時候講的是科技方面的,另外一個就是臺灣問題。」

  施燕華說,雖然鄧小平不苟言笑,但是很有人情味。「我們出國訪問,一些小孩子來獻花,他總是要親他們的額頭,他特別喜歡小孩子。他還很尊重對方的習慣。有次去新加坡訪問李光耀,新加坡說李光耀對菸草過敏,希望不要抽菸,我們也同意了。但是新加坡還很擔心,在會談廳的上方裝了個抽油煙機。但是鄧小平菸癮這麼大,三個多小時硬是沒有抽。」

  施燕華說,鄧小平對翻譯也很關心。「記得訪問泰國和馬來西亞時,我的位置是在三十幾桌,領導的位子在第一桌,我只好坐在後面。看我沒法吃東西,鄧小平一會兒給我一個麵包,一會兒給我一個蘋果,搞得我很不好意思。」

  學理工科的人也能去外交部

  有學生問,理工科的人能不能去外交部?施燕華說,實際上現在外交部裡面有很多理工科的人才,因為外交部涉及的面很廣,比如說釣魚島的資源、南極的開發等,既涉及到法律還涉及到科技知識。

  對於大學外語專業的學生,施燕華以自身經驗提了一些學習的建議:「當時我們讀書時是比較重視英國文學的。你要想把英語學好,文學基礎還是很重要的,外國文學書上的內容都是有場景的,這樣你就可以知道要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用什麼樣的詞。另外就是要看一點歷史方面的書,比如說二戰、歐洲的歷史、歐洲文明的發展等等,這對工作也是很重要的。」記者 王晶卉

相關焦點

  • 為鄧小平當翻譯
    喬部長告訴我說還讓我給毛主席當翻譯。這實際上把我捲入了外交部內部的一場劇烈的權力鬥爭。鬥爭的結果是喬部長被徹底打倒,我也遭受了多次批鬥,目的是把我徹底批倒批臭,攆出外交部。  但外交部的老幹部還是靜靜地支持我,我在翻譯室的一些老同事們也都給我巨大的支持。隨著鄧小平恢復職位,外交部的老人們也再度掌權。
  • 開國中將阿沛·阿旺晉美與毛主席、鄧小平的革命友誼
    受到鄧小平、毛主席等領導人的接見1950年10月6日,奉命進藏的解放軍第18軍打響了昌都戰役,西藏地方武裝在這場戰役中一敗塗地。這場戰役,徹底擊碎了西藏地方政府中有些人妄圖依靠天塹阻擋解放軍進藏的幻想。
  • 鄧小平如何處理農民問題--鄧小平紀念網--人民網
    ●鄧小平同志始終把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作為制定農村政策的基本出發點,在經濟上切實維護農民的物質利益,在政治上充分保障農民的民主權利。   ●鄧小平同志高度讚揚農民的創造精神,尊重實踐、尊重群眾。
  • 鄧小平最大的煩惱是,女兒28歲還沒結婚,該怎麼把女兒嫁出去?
    我們從現在的一些影視片段,和歷史書上了解的鄧小平,是個很有趣的人。他看著沉默不語的,穿著一身普通的棉布衣,坐在毛主席的身邊聽著毛主席說話,永遠是滴水不漏。單單從外表看,他就是個很平凡的矮老頭。可只有認真了解過他的人,才知道他在政治上是如此的老謀深算,積極的追尋主席的步伐,在經濟建設上有獨到的見解。
  • 致敬40年 |《鄧小平時代》日文版譯者益尾知佐子:鄧小平訪日 「下...
    封面新聞記者 王國平□歷史鉤沉【鄧小平訪日】1978年10月22日至29日,鄧小平對日本進行正式友好訪問,成為首位訪問日本的中國領導人。訪日期間,鄧小平參觀過日本新日鐵、松下、日產汽車等公司,乘坐新幹線列車從東京到京都,在日本親身體驗了「現代化」。鄧小平的日本之行也被輿論視作中國改革開放的關鍵之旅。
  • 傅高義去世:幾十年後,人們都會看《鄧小平時代》
    此外,就像共產黨的其他領導人一樣,鄧小平嚴守黨紀,即使在「文革」期間與妻子兒女下放到江西時,他也從來不跟家人談論黨內高層的事。鄧小平很少在公開場合回憶過去的經歷,大家都知道他不愛說話,出言謹慎。我雖然知道一些人會了解情況,比方說王瑞林(鄧小平秘書),但恐怕他不會跟我談,他不會跟任何人談——我估計文獻研究室的人可能跟他談過,但是沒有公開。
  • 鄧小平用過的馬鞭
    1929年12月11日,年僅25歲的鄧小平和張雲逸等領導發動了著名的百色起義,創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和右江革命根據地,在中國革命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   鄧小平領導百色起義其間,擔任紅七軍前委書記,又兼任紅七軍、紅八軍政委,他在繁忙的工作之餘,經常走村串戶,深入群眾,訪貧問苦,開展調研,群眾都親切地稱他為「鄧政委」。
  • 柴契爾夫人同鄧小平會談 大會堂前曾跌倒/圖
    鄧小平以一個偉大愛國者的情懷,嚴正駁斥了柴契爾夫人的「三個條約有效論」,宣布中國領導人決不當李鴻章,表明了中國政府收回香港、維護中國主權與統一的堅定立場。以後,鄧小平又駁回了英方「以主權換治權」的要求,使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朝著1997年順利回歸、一國兩制的方向穩步發展……  老記們差點上演「全武打」  1982年9月24日上午9點,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柴契爾夫人。  柴契爾夫人提前來到了人民大會堂。她首先來到大會堂的新疆廳,鄧穎超已經在門口佇立恭迎。
  • 鄧小平生平大事年表
    1978年12月鄧小平和陳雲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1978年12月鄧小平參加七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出席證。1981年9月中共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在閱兵臺上。1984年1月24日—2月10日鄧小平視察深圳、珠海、廈門3個經濟特區。1984年10月1日視頻:鄧小平檢閱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
  • 鄧小平對深圳經濟特區的三次關鍵支持
    聽完匯報,他最後說道:「這個地方正在發展中,你們講的問題我都裝在腦袋裡,我暫不發表意見,因為問題太複雜了,對有些問題要研究研究。」下午,鄧小平來到羅湖商業區國際商業大廈。正忙於採購年貨的人們發現了身穿深灰色便服的鄧小平,紛紛喜出望外,全場響起了熱烈掌聲。鄧小平來到高20層的大廈天台樓頂,俯瞰建設中的整個羅湖新城區。
  • 從「葉九條」到「鄧六條」:鄧小平殫精竭慮解決臺灣問題
    鄧小平首先考慮的是如何和臺灣方面建立溝通的渠道。1978年5月,蔣經國當選為第六任「總統」,成為臺灣當局最高領導人。鄧小平和蔣經國是老同學。1926年,22歲的鄧小平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主動要求出國深造的蔣經國也在這裡學習,這一年蔣經國才16歲。鄧小平和蔣經國二人來往密切,建立了深厚的同學情誼。鄧小平1926年底回國,蔣經國則直到1937年才回國。蘇聯一別,二人從此沒再見過面。
  • 傅高義:為何鄧小平能夠「摸著石頭過河」?
    傅高義是東亞研究中心前主任,哈佛大學亨利·福特二世社會學榮休教授,其代表作有《鄧小平時代》、《日本第一》等。《鄧小平時代》是傅高義享譽海內外的名作。傅高義傾十年心血,嚴謹而詳實地使用了豐富的檔案資料和研究成果,對鄧小平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中國驚險崎嶇的改革開放之路做出了全景式的描述。
  • 鄧小平1978--1979出訪:我懂得了什麼是現代化
    1978年10月22日至29日,鄧小平對日本進行正式友好訪問。圖為日本首相福田赳夫(右二)歡迎鄧小平。新華社發  1979年1月29日至2月5日,鄧小平對美國進行正式訪問。圖為鄧小平在休斯敦觀看馬術競技表演時揮動牛仔帽,向觀眾致意。
  • 外事翻譯尷尬事:蘇聯代表氣極了,中國代表居然罵蘇聯是「蟲子」
    任何一種語言,都與中文一樣,有古代、近代與當代之分,而且都有自己的成語、諺語、俗語、歇後語、古詩詞。如果領導人在講話時喜歡用上述詞語,這對翻譯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各種語言之間有差異,很難百分之百地對上。在這種情況下,意譯為首選,如果強行按字面直譯,會造成己方白說和對方不理解的結果。
  • 鄧小平社會主義發展動力新學說探析
    但他同時又從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理論引申出,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兩個階級和兩條道路的鬥爭,引申出了一條所謂「階級鬥爭年年講、月月講」的基本路線。這是引起毛澤東晚年失誤的一個重要理論根源。  鄧小平十分重視實踐對理論的檢驗作用。他說:我們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放開物價、加速改革正確不正確,也要看實踐。(29)20年的歷史無可爭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正因為如此,我們把這20年稱為改革開放的20年。改革開放推動了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全面發展,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幸福,給世界社會主義帶來了新的希望。
  • 人民日報:鄧小平領導風格的本質特徵
    鄧小平同志強調,要「加強我們工作中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和創造性」。他所提出的領導工作「四性」,是他對領導工作的規律性認識,也是他對自己長期領導實踐的理論總結。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和創造性,可以說是鄧小平領導風格的本質特徵。   原則性是鄧小平領導風格的靈魂。領導工作,原則性是第一位的。沒有原則,就談不上領導。
  • 論鄧小平堅持實事求是的幾個特點
    實事求是,是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內容,又是這個理論形成、發展並構築成科學體系的基石,貫穿在全部論述之中,滲透到每一個論點之中。鄧小平同志幾次講到:「我是實事求是派」①。他稱「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②。同樣,實事求是也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髓,「中國特色」四個字正是實事求是的鮮明體現。
  • 改變一代人的命運:揭1977年鄧小平決策恢復高考始末
    當然,我肚子裡有很多話要講。等到說話的機會時,記得那是一個下午,我利用插話的機會,說我還有話要補充。鄧小平說可以。我說高考制度要改革,並提出了十六個字的高考恢復方案。這十六個字叫做「自願報考,領導批准,嚴格考試,擇優錄取」。沒想到鄧小平聽完我發言後當場講,溫元凱,至少採納你四分之三。我們大家都一愣,什麼叫四分之三。鄧小平說,第二句「領導批准」可以拿掉,考大學是每個人的權利,不需要領導批准。
  • 鄧小平的退休願望:能夠在百貨商店逛一逛,1992年在上海實現
    "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 毛主席曾將鄧小平比作陸遊筆下"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將帥之才,贊其如陸遊詩中所述的能飛身上馬英勇抗擊胡虜,下馬後又能草擬軍中文書
  • 鄧小平因何狀告林彪「懷有嫉妒心和不大容人」?
    毛澤東、鄧小平、周恩來、林彪等在一起(資料圖)到了1958年的5月至7月的軍委擴大會議上,1956年以來克服思想上和工作上缺點的「反教條主義」,已經被弄成了一場嚴重的「路線鬥爭」。  林彪獲得有關「軍事教條主義」的材料後,立即對我說:「你打個電話給毛主席辦公室,最好是找葉子龍,就說我要去看看主席。」我遵示打電話到毛主席辦公室,葉子龍不在,接電話的是羅光祿秘書,我向他作了報告。他說:「等我請示了毛主席後,再通知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