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鄧小平當翻譯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編者按:「由冀朝鑄口述,蘇為群採訪整理的《從「洋娃娃」到外交官》一書記述了冀朝鑄先生半個世紀的外交官生涯,現從該書摘錄一個片斷,以饗讀者。」

  我於1975年春天從中國駐美聯絡處回到國內,立即向人事司的一個科長報到。這個科長冷冰冰地接待了我,讓我耐心等待。過了不久,她忽然又一次召見我,這次她笑嘻嘻地讓我去國際司報到,因為已任命我為國際司的副司長。很久以後,我才知道我之所以被任命為國際司副司長,是外交部的一些老同志,如符浩、章文晉等人,同外交部那幾個有權勢的年輕人進行鬥爭的結果。這幾個有權勢的人想把我踢出去,或送到外國語學院去教書。外交部部長喬冠華也不同意我離開外交部,結果就把我派到國際司工作了。我到國際司工作,從任命的文件上看有三年半,但實際上當副司長只有約一年,職責是分管聯合國安理會的事務。但才幹了兩個月,正要進一步熟悉新工作時,我接到通知,說過去我下放農村的時間較短,還不夠兩年,所以要再下放農村鍛鍊一年。我又被派到外交部在北京郊區的五七幹校幹農活兒了。

  周恩來總理在1976年1月8日去世了,他手下的人告訴我這個悲痛的消息,並安排我去北京醫院向他的遺體告別,還安排我參加由鄧小平主持的他的追悼會。看見總理的遺體,眼淚幾乎遮住了我的視線,心中的悲痛難以言表。我們的好總理一去不復返了,以後再也不會有這樣的嚴師、慈父關懷我、指導我了。我失去了一位長期教導我、關心我的恩人,中國人民也失去了一位卓越的領袖。沒有了總理,中國的命運會向何處去呢?

  我用滿腔的悲痛,抒寫了一篇悼念敬愛的周總理的文章,送到《人民日報》社。但幾個星期過去了,我那篇文章還沒有登出來,我就打了個電話到《人民日報》社,問是怎麼回事。鈴聲響了很久才有人接,他粗暴地說我的文章丟了,然後就掛上電話了。我只好回五七幹校繼續幹活去了,種地、餵豬,直到1976年5月的一天,忽然一輛小轎車從城裡來了,把我帶到外交部長喬冠華的家裡。喬部長告訴我說還讓我給毛主席當翻譯。這實際上把我捲入了外交部內部的一場劇烈的權力鬥爭。鬥爭的結果是喬部長被徹底打倒,我也遭受了多次批鬥,目的是把我徹底批倒批臭,攆出外交部。

  但外交部的老幹部還是靜靜地支持我,我在翻譯室的一些老同事們也都給我巨大的支持。隨著鄧小平恢復職位,外交部的老人們也再度掌權。當時的外交部長黃華和副部長章文晉、宮達非、符浩、浦壽昌和黃華的夫人何理良副司長,以及其他很多人,都認為是到了再度派我出國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我的才能的時候了。但他們之間也有意見分歧,不知是派我到紐約的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工作好,還是派我到聯合國秘書處去工作好,或者還回到華盛頓的聯絡處繼續工作。就在這時,中美達成協議,要建立外交關係,從1979年1月l日生效。鄧小平要親自出訪美國。外交部要為鄧小平找一個合適的翻譯。我那時已49歲,早過了敬愛的周總理規定的40歲以上不再當一線口譯的那條線。可是那時外交部的領導在找合適的翻譯上確實遇到了困難,因此副部長宮達非就把我叫去說,我雖然已不是「小冀」,而是「老冀」了,但願不願意再試一試為鄧小平當翻譯。我就回答說:能為鄧大人當翻譯對我來說是個很大的榮幸。

  在中國和美國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裡寫著,「美利堅合眾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範圍內,美國人民將同臺灣人民保持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關係。美利堅合眾國政府承認中國的立場,即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鄧小平當時是副總理,但美方的接待規格很高,相當於對一位國家首腦的接待,包括在玫瑰園的歡迎講話,國宴,和美國總統進行官方和非官方的會談等等。我作為國際司副司長,是鄧小平代表團中一個正式的成員,也是為他在所有活動中擔任翻譯的一名譯員。不論是鄧小平和卡特總統的官方會談、宴會,和美國政府其他成員以及國會議員的會見,還是鄧小平參觀德克薩斯的鬥牛場,參觀西雅圖的波音公司,我都是他的翻譯。很多方面類似我跟周總理在60年代出訪時給他當翻譯的情景,只是那時我只有30歲,而此時我已年近半百了。由於那些年代給我精神上和體力上帶來的巨大壓力,對我的健康也造成了損害,我的身體遠不如從前了。

  在從北京飛行17個小時後,包括在阿拉斯加加油,我們就到了華盛頓。然後就直抵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博士的家裡。在他家裡的自助晚餐上,有二十多人出席。房間較小,椅子也很少,我就一直站在鄧小平身後。我比較高,而鄧比較矮,所以平日遊覽時,我就儘量使身體放低些,好使鄧聽到我的話。可當鄧坐著,我站著時,我就得把整個腰都彎下去,這樣鄧才能聽清我的話,我也才能聽清鄧和美國客人的對話,這確實讓我感到很吃力。我又有一天半沒睡覺了,更感疲勞。晚宴以後,我的兩腿就像木頭一樣不聽使喚了。

  在國賓館(BlairHouse)住是很舒服的,這個賓館比我以前隨周總理出訪時住的賓館更為華麗,像宮殿一樣。食物也很精美,特別是對我這個吃慣了美國飯的人來說。我因為愛吃冰激凌,所以覺得沒有冰激凌的西餐都美中不足。在BlairHouse吃的第一頓飯很美味,但上的甜食是沒有奶油的、加水的冰激凌,所謂「減肥冰激凌」,我就大為失望。吃完飯後,我就用中文跟我的同事說,我真失望,沒吃到真正的冰激凌。可是不知怎麼回事,第二天午飯、晚飯時,每個人桌上都有一大盤各式各樣的美味冰激凌,而且以後在整個美國之旅中吃飯都有冰激凌。我們不禁讚嘆美國特工人員竊聽技術的高超。到華盛頓兩三天後,我因為缺少睡覺和極度疲勞又病倒了,每分鐘心跳150下。幸虧白宮的醫生給我吃了很好的藥,休息一天後,我又能繼續工作了。

  在整個訪美期間,美方對鄧小平的接待都是極為熱情的。《時代》周刊把鄧小平作為封面人物,隔一段時間後又再次把鄧小平的照片放在封面。這是《時代》雜誌絕無僅有地在一年之內兩次把同一個人選為封面人物。很多報紙也都發表社論稱讚鄧小平。《紐約時報》甚至還發表了一篇關於我的文章,說我是「離不開的冀先生」,他們主要不是誇獎我的翻譯技巧,而是說美國缺少像我這樣效率高的譯員,只好依靠我溝通雙方。雖然美國很快就致力於培養它自己的中文翻譯,但直至20年後的今天,當柯林頓總統訪華時,美方的譯員還是一再受到批評,說翻譯得不好,技巧不高等等。說句公道話,我的情況跟所有譯員都不同,我雖然是百分之百的中國人,但我是在美國長大,在美國接受的教育,但而後又常年在中國工作,我不僅能用兩種語言聽、說,還能用兩種語言思考。換過來,就很難找到一個在中國長大、在中國受教育的美國人。

  在訪美期間,鄧小平的風格是友好而堅持原則,從不在原則問題上讓步,但永遠準備尋求雙方的共同點。他和周恩來總理一樣,工作都非常嚴謹。在和美國國會議員見面時,有些議員如傑西·漢姆斯參議員,就提出一些挑釁性的問題,如臺灣問題。鄧小平對這些問題都態度莊重而堅定地予以答覆,強調臺灣一直是中國的一部分,我們的政策是爭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決臺灣問題,但我們永遠不放棄使用武力。因為沒有一個中國的政府能放棄臺灣,宣布說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但總的來說,包括電視採訪和其他美國記者對鄧小平的採訪,氣氛都是友好而不失禮貌的。

  鄧小平到達的第二天,由卡特總統主持為他舉行了國宴。國宴實際上是對待國家首腦的規格,被邀請的人都是卡特的內閣成員、國會議員和其他知名人士。國宴上還有一個樂隊演奏傳統音樂。宴會進行到一半時,樂隊就走到第一桌的鄧小平和夫人面前,演奏小夜曲。卡特就站起來,致歡迎辭並祝酒,鄧小平也回禮。我為他們兩人翻譯,我被安排在第一桌,坐在鄧小平旁邊。當我不停地翻譯時,也想辦法吃了些東西。這比我第一天在美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博士家中翻譯時舒服多了。

  在第一桌就坐的還有美國著名的思想進步的女演員雪莉·麥克蘭,對中國很友好。她和鄧小平談得很熱烈,談了好多問題。她提到幾年前曾訪問過中國的一個農村,有件事使她很感動。她遇到一位正在田裡種西紅柿的教授,她問教授,是否覺得在偏遠的鄉下幹這種體力活兒是種損失,因為這樣完全脫離了他在大學裡的科研工作。那位教授說,正相反,他非常高興和貧下中農在一起,從貧下中農那裡他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本來鄧小平和麥克蘭邊說邊笑,談得很高興,但鄧小平聽完麥克蘭的話後,馬上臉上變得很嚴肅地說:「那位教授在撒謊。」這使麥克蘭大吃一驚。卡特當時也正在聽著鄧和麥克蘭的談話,他馬上理解了鄧小平話的意思,就點了點頭表示同意。在「文革」中甚至在「文革」前,數以百萬計的知識分子下放到農村,有時一去幾年,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這實際上是對人才資源的極大的浪費,給人們造成了很大的痛苦。摧殘了人們的健康,甚至生命。而我由於周總理的關懷,成為少數幸運人之一,沒有受到太大的迫害,但即使這樣我也下放農村勞動達三年。鄧小平是黨內少數試圖制止這種極左做法的領導人之一,為此他十年之內兩次被打倒。他十分清楚那位教授的話只能是撒謊,是掩蓋他的真實感情和想法。而麥克蘭像那個時代的不少善意的外國人一樣,被我們對「文化大革命」的宣傳所迷惑。「文化大革命」正式結束在1976年秋季,但直至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推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改革開放的政策後,「文革」的極左路線和惡劣做法才受到了徹底批判。

  在美國時,鄧小平無論走到哪兒都引起巨大轟動。在林肯中心,美方為鄧舉行了一場歡迎演出。當鄧小平走上臺去祝賀演出成功時,受到觀眾長時間熱烈的鼓掌。在德克薩斯,他出席了一次專門為他舉行的鬥牛表演,他頭戴一頂牛仔帽,引來當地民眾長時間的歡呼。在波音公司,他坐進一個地面的模擬駕駛艙裡,坐在副駕駛的位子上,看著駕駛員模擬飛機著陸的動作。

  在鄧小平結束了他的非常成功的美國訪問回國後,我就從國際司調到美大司任副司長,主管中美關係。我還經常派去給鄧小平和華國鋒當翻譯。可是我那時已50歲了,我在美大司的工作也越來越繁重,所以大家都認為我應徹底地從口譯和筆譯的工作中撤下來。而曾在美國我的老朋友家做過我的「監護人」的年輕的女翻譯施燕華就從此擔任了國家領導人的翻譯。施燕華成了一位極好的譯員,後來就成為駐盧森堡的大使。她的先生則成為我國駐日內瓦代表團的大使。

  

相關焦點

  • 鄧小平翻譯:毛主席方言難懂,鄧小平愛講諺語(圖)
    施燕華,外交部英文專家、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她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到美國的外交官,長期從事擔任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的口譯,重要外交文件的英語定稿等工作。曾任外交部翻譯室主任、駐盧森堡大使。  毛主席話難懂,鄧小平愛用諺語  施燕華給鄧小平、李先念等領導當過翻譯,歷經多位領導人的不同時期。這項工作表面上很風光,但對她來說,經常會有難堪的時候,方言首先是個坎。  「我沒有給毛主席做過翻譯,不過我知道他的湖南話很難懂。
  • 致敬40年 |《鄧小平時代》日文版譯者益尾知佐子:鄧小平訪日 「下...
    通過這次訪日,鄧小平親身體驗到日本發展的迅速,同時也急切感到中國需要加快發展,這更堅定了他搞現代化的決心。□人物小檔【益尾知佐子】日本東京大學博士,現為九州大學比較社會文化研究院副教授。訪問期間,鄧小平留下上述著名的談話,這曾被海外媒體評價為鄧小平「下定了改革開放的決心」。對於此次訪日,日本九州大學副教授益尾知佐子對封面新聞記者總結道,日本政府在實施宏觀管理的同時實現了本國經濟發展,這種模式對中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尤其是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要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提高經濟活力。
  • 由她翻譯的《堂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譯作!
    楊絳先找了英、法、德文等五六種譯本,發現有些地方差別很大,不知選哪種為好。為保證忠實於原著,她決計直接從西班牙原文翻譯。從此,她下決心自學西班牙文。她有很好的英、法文基礎,這對自學西班牙文很有利。但是幾年下來,她自己還是沒有信心。她問錢鍾書:「我讀西班牙文,口音不準,也不會說,我能翻譯西班牙文嗎?」錢鍾書說:「翻譯咱們中國經典的譯者,能說中國話嗎?」
  • 傅高義去世:幾十年後,人們都會看《鄧小平時代》
    嚴格地說,我認為這本書不算是鄧小平傳——開始我是要為他寫傳,後來我跟出版社交換看法,他們建議說,傳記太多了,背景應該多寫一點,比如要專門寫到鄧小平在那個時期跟改革開放的關係。所以我的目標是讓美國人多了解亞洲,了解改革開放是了解中國最基本的途徑。
  • 鄧小平如何處理農民問題--鄧小平紀念網--人民網
    ●鄧小平同志始終把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作為制定農村政策的基本出發點,在經濟上切實維護農民的物質利益,在政治上充分保障農民的民主權利。   ●鄧小平同志高度讚揚農民的創造精神,尊重實踐、尊重群眾。
  • 章含之幫總理翻譯 因為不懂「越俎代庖」被批評
    原標題:領袖身邊的「重要人物」毛澤東主席會見外賓,左二為翻譯領導人之間的會談和外事活動,總是有翻譯這樣的「中間人」。他們很少被關注,但其作用非常重要。毛澤東聽後很高興,鄭重地向馬爾科說:「謝謝你們為我們國家培養了人才。」馬爾科當即激動地說,他們珍視毛澤東的這句話,將立即匯報給阿最高領導人。上世紀60年代,中阿關係不斷升溫,範承祚為毛澤東做翻譯的任務隨之增多。給毛澤東當翻譯,有難亦有易。最初碰到的「難」是因為在偉人面前感到緊張,導致「肚裡有,嘴裡倒不出」。
  • 她時代 她曾經為鄧小平看過病……
    她當時是高工資,50年代一月拿163元,但她自己一輩子生活樸素,一日三餐粗茶淡飯,卻不時自掏腰包,用名貴中藥材調製成藥膏,為有困難的病患免費配藥。那是60年代初中蘇兩黨談判時期的事情。鄧小平當時是中方參加談判的主帥之一。1963年6月,高婆婆接到單位領導通知,請她去為首長看病。哪個首長,什麼病,一概不知。
  • 鄧小平生平大事年表
    1956年9月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1977年2月 「兩個凡是」提出後,小平給中央的信。1978年12月鄧小平和陳雲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1978年12月鄧小平參加七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出席證。
  • 鄧小平用過的馬鞭
    在百色起義紀念館「小平廳」的文物展櫃裡,陳列著一根特別引人注目的馬鞭,這是當年鄧小平領導百色起義時期使用過的。馬鞭長81釐米,質地為白藤,一頭鑲嵌銅套。這根普通的馬鞭歷經風雨春秋,一直完好地保存著,其中蘊藏著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 人民日報:鄧小平領導風格的本質特徵
    鄧小平同志強調,要「加強我們工作中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和創造性」。他所提出的領導工作「四性」,是他對領導工作的規律性認識,也是他對自己長期領導實踐的理論總結。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和創造性,可以說是鄧小平領導風格的本質特徵。   原則性是鄧小平領導風格的靈魂。領導工作,原則性是第一位的。沒有原則,就談不上領導。
  • 鄧小平對深圳經濟特區的三次關鍵支持
    5月6日,國家計委副主任段雲率領的考察組經與中共廣東省委領導人習仲勳、劉田夫等人商討,回京後向中央提出把寶安和珠海劃為出口基地的意見,終獲同意。而此時的出發點主要是擴大出口、增加外匯,還沒有建特區的思想。
  • 傅高義:為何鄧小平能夠「摸著石頭過河」?
    同時,在本書中,傅高義深入分析了鄧小平的個人性格及執政風格,為我們理解中國改革開放史提供完整而獨到的闡釋。《鄧小平時代》被譽為鄧小平研究中一本「紀念碑式」的著作,在中外皆具有非常高的權威性。為了紀念傅高義的逝世,以下經出版社授權,摘選自《鄧小平時代》的導言部分,以饗讀者。
  • 鄧小平1978--1979出訪:我懂得了什麼是現代化
    1979年1月29日至2月5日,鄧小平對美國進行正式訪問。圖為鄧小平在休斯敦觀看馬術競技表演時揮動牛仔帽,向觀眾致意。在美訪問期間,鄧小平會見了大多數美國內閣部長、數以百計的議員、州長、市長以及企業、文化、教育、科技、新聞等各方面的重要人士,包括為中美關係正常化作過重要貢獻的尼克森和基辛格等人。而且鄧小平對媒體人士幾乎來者不拒,對記者的提問均予以答覆,美媒體評論說:鄧小平對美報界很「慷慨大方」。二是利用一切機會與場合宣傳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
  • 鄧小平社會主義發展動力新學說探析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鄧小平科學地總結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全面地糾正了毛澤東晚年的理論失誤,果斷地拋棄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理論和錯誤路線;並結合新的歷史特點,透徹地分析了社會基本矛盾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具體表現形式,為構建社會主義發展動力新學說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他說過「指出這些基本矛盾,並不就完全解決了問題,還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體的研究。」
  • 史景遷*許知遠:一個旁觀者眼中的鄧小平
    訪談問:您在一篇悼念鄧小平的文章中將鄧小平時代與晚清時代相比較,您為何這樣做?我仍然認為,他(鄧小平)的作用在於推動他周圍的人,讓他們更加靈活。問:所以,這仍然是中國現代化過程的一個延續?或者,中國追求現代化的過程已經完成?答:哦,從晚清到鄧小平時代之間發生了那麼多事情,那麼多的動亂,你在世界其他地方幾乎找不到同樣的例子。再沒有比這更難回答的問題了。
  • 從「葉九條」到「鄧六條」:鄧小平殫精竭慮解決臺灣問題
    鄧小平為解決臺灣問題嘔心瀝血,殫精竭慮。作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他參與了對臺工作的許多重大決策。作為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他親自領導了黨和政府的對臺工作,提出了解決臺灣問題的新構想,推動海峽兩岸關係發生重大變化。
  • 【城市·記憶】攝影世家:鄧小平為特區題詞的照片是爺爺拍的
    李開聰攝  1984年,鄧小平同志為廈門經濟特區題詞,在場的眾多攝影記者紛紛將畫面定格在鄧小平題詞的瞬間。當鄧小平落筆後,攝影記者們也放下了手中的相機。但在一旁的李開聰仍舉著相機默默等待,看到鄧小平手書完畢後面上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他立馬按下快門,將這一經典畫面定格下來。而這一作品,在往後的幾十年裡,仍被反覆引用。
  • 翻譯:文化的「擺渡人」
    這部號稱「國內首部講述翻譯界生態」的電視劇,講述了法語系碩士喬菲在翻譯天才程家陽的指導下,成長為高級翻譯,倆人也從歡喜冤家變成親密愛人的故事。不過,真正的「翻譯官」是怎樣的?在此我們就為大家揭秘史上真實的譯界風雲。【 僧侶拉開世界翻譯史帷幕 】「翻譯官」究竟是什麼官?
  • 勞模馬桂寧憶鄧小平在上海第一百貨商店購物 (13/18)
    勞模馬桂寧憶鄧小平在上海第一百貨商店購物 (13/18) "← →"翻頁
  • 《鄧小平時代》作者、美國著名學者傅高義去世
    傅高義說,他發現這些人家的丈夫都為大公司或政府部門工作——日本人稱之為「工薪族」,社會學家們則稱之為「新中產階級」;他們的生活方式與「老中產階級」迥然不同。在該著作中,傅高義描述了這些家庭的日常生活,他們如何撫育孩子,又如何適應經濟的變動。和中國不少家庭非常相似的是,日本的父母也都全力以赴支持孩子們備考,以便他們能夠在學業考試中出類拔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