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幫菜是上海菜的別稱,是江南吳越特色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流派。所謂本幫,即本地。而本幫菜素以濃油赤醬、鹹淡適口、保持原味、醇厚鮮美為其特色。常用的烹調方法以紅燒、蒸、煨、炸、糟、生煸見長。後為適應上海人喜食清淡爽口的口味,本幫菜吸收了眾多外來菜系特別是淮揚菜、蘇錫菜的長處,在保持原來重油赤醬的菜品外,也添加、創新了諸多淡雅爽口菜式、菜樣。本幫菜烹調方法上善於用糟滷,如糟缽頭、糟鳳爪、糟豬腳、糟門腔等,別具江南風味。
據有關史料載,川沙、三林、吳淞是為本幫菜的三大發源地,其中尤以川沙對本幫菜的形成和成名起到了更為重要的作用。本幫菜最早的雛形源自後清時期在川沙城鄉開始出現的「茶擔爐子」,一些民間烹調高手利用農閒,背鍋挑爐,走村入戶,為婚喪嫁娶、紅白喜事承辦筵席、烹製美味佳餚。後漸漸形成了專事這一生意的行當。
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上海開埠以後,許許多多川沙鄉下廚師為追求美好生活,背井離鄉,闖蕩上海灘,開設具有鄉下農家特色的小飯店、小餐飲,經數十年艱辛的打拼和菜式菜品菜樣的不斷創新,為本幫菜在菜系林立、口味刁鑽的十裡洋場爭得了一席之地,並以浦東「三刀一針」中的「菜刀」而聞名遐邇。
坐落於豫園商圈、福佑路上的上海老飯店,是一幢仿清建築,其外立面金碧輝煌,飛簷翹角,顯得壯觀大氣,內飾裝潢古樸典雅、明亮愜意,以傳統本幫菜為主打特色享譽滬上,是百多年來上海本幫菜的典型代表和重要象徵。
說到上海老飯店就不能不說到一個川沙人——張煥英。
張煥英約生於清鹹豐五年(1855年),從小在川沙農村務農,十二歲時,經人介紹,到上海老城內一家包飯作坊當學徒,三年滿師後,又在作坊工作了五年。期間,憑藉自己的聰慧好學、勤奮刻苦,掌握了高超的烹調技能和相應的經營能力。他在二十歲那年決定自立門戶,集資租用了舊校場路11號一樓一底層磚瓦房,開設了一家菜館,起名榮順館。
榮順館開創之初,猶如「螺螄殼中做道場」。前為店堂,後為灶間,廚房內只裝有兩隻爐子四隻灶眼,即舊式兩眼炮臺爐灶。店內無法擺開三張八仙桌,其中一張只能靠壁而擺,而成為當時的顧客所稱的「兩張半臺子」。桌子周圍各配上一條雙人板凳,同時可供二十二人就餐。張煥英自己掌勺,老婆杜氏(小名叫杜阿大)和由夫妻兩人請來的兩個親戚相幫,做些輔助工作,端端飯菜。
舊校場路在那個年代是上海老城廂內熱鬧的市口,周邊會館公所集中,有錢業總公所晴雪堂、布業公所綺藻堂、藥業公所和義堂、肉莊業公所香雪堂、油豆餅公所萃秀堂……各路生意人都在那個地方聚集,其中既有達官貴人、富商巨賈、社會名流、文人雅士,也有做苦工的、拉人力車的、挑擔做小買賣的。榮順館雖然只是一家小小的「夫妻老婆店」,但因張煥英烹調技術高超,烹製的肉絲黃豆湯、醬肉豆腐等家常菜,味道鮮美、價格低廉、經濟實惠,而深受普通市民的歡迎,開市不久便客源興旺。日復一日,榮順館名氣越做越大,到清光緒六年(1880年)以後,隨著生意做大,張煥英遂擴大了門面,桌子增加到六隻,增僱了三個人手。
正當榮順館如日中天之時,張煥英因積勞成疾,年僅四十五歲便英年早逝、撒手人寰。張煥英與妻子杜氏生有一女,叫張德英;另有一被張煥英認作為子的杜氏的侄兒張曉亭。張煥英過世後,其妻杜氏和張曉亭挑起了已有二十五年歷史的榮順館的重擔。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時,榮順館僱傭職工增至7人,其中:跑堂(服務員)2人、煤爐(烹飪)2人、砧墩(切配)1人、帳臺1人、燒飯1人,另有學徒1人。
「辛亥革命」(1911年)前後,由於租界的拓展,老城廂內各行各業重心北移,杜氏和張曉亭察覺到這一機遇,在繼續經營榮順館的同時,在法大馬路(今金陵東路)近今福建南路處開設了新的一家榮順館。由此,顧客們就將舊校場路的榮順館,稱之為老榮順館,而稱法大馬路的榮順館叫新榮順館。基於新老榮順館皆生意紅火、客流不斷,於是,在民國四年(1915年),杜氏和張曉亭在四馬路(今福州路)近現福建路處,又開設一家名為德源館的菜館。
再說老榮順館那時已經發展到兩層樓面,增加僱員至9人。雖說依然供應家常菜,但是品種增至四、五十種,光是「便盆菜」就有十多種,除老顧客外,包括船主、文藝界演職人員等新顧客也慕名光顧、紛至沓來。那些熟門熟路的老顧客們為貪圖方便,乾脆將老榮順館簡稱為「老飯店」,並越叫越響。
1923年春,張曉亭與張煥英一樣英年早逝,留下了杜氏和她的女兒張德英孤兒寡母苦苦支撐起新、老榮順館和德源館三爿菜館的生意。
1931年,日軍挑起「一·二八」事變,法租界的繁華地帶漸漸向西轉移,法大馬路(金陵東路)上的新榮順館生意隨之趨於蕭條。但即便在營收縮水的情況下,在國民政府當局號召的航空募捐中,新、老榮順館和德源館每次都給予了積極的響應並帶頭捐款。這些善舉在當時的《申報》上都作了報導。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新、老兩家榮順館和德源館生意清談、入不敷出。無奈,杜氏被迫關閉了新、老榮順館,只保留一家德源館維持經營。但不久,一些老職工為維持生計,經與杜氏協商,由杜氏出資500元,由瞿森源、黃坤興、陸子安、魯福根、魯根橋等五位老職工各湊20元,共計600元作為流動資金,恢復老榮順館營業。
杜氏和瞿森源、黃坤興等職工面對內亂外患,殫精竭慮克服市面蕭條,恪守菜餚質量,堅持薄利多銷,重整榮順館信譽。除原有顧客群外,周邊的紳士以及逃至城外回城探親的有錢人家逐漸成了主顧。由於顧客對象的變化,家常菜餚雖保質保量,但已不能完全適應新的顧客群體的要求,以黃坤興為主的廚師們,除不斷創新品種外,還吸收改進其它各幫的名菜,移植它店的招牌菜,改進烹飪方法,獨創了許多具有本幫特色的老榮順館的主打菜。
如:八寶辣醬源於「東記老正興」飯館,原菜烹飪後呈湯狀,並無醬感,而且味散。榮順館改為起油鍋幹燒,適當勾芡,並根據本幫口味改進主輔料,色、香、味別具一格。八寶鴨源於寧幫「鴻運樓」飯館,原菜烹飪後呈湯菜,其中糯米、慄子、蓮子的「香」、「糯」特點不易發揮,榮順館從「棕子為什麼比糯米飯好吃?」這一道理中得到啟發,變湯燒為幹蒸,並嚴格選用良鄉慄子,湘蓮子等優質原料,勾芡後,香氣密封不走散,開筷時,香氣四溢,糯滑可口,聞味而流涎。椒鹽排骨原是家常菜,用雞蛋掛糊,榮順館改用醬油、酒、味精,加適量澱粉掛糊,嚴格掌握火候,八成熱,一次成熟,皮脆、肉嫩、香氣撲鼻。另外,「青魚禿肺」、「雞骨醬」、「糟缽鬥」等均系這一時期榮順館創製的名菜,為上海灘本幫菜聲名鵲起奠定了基礎。
1945年抗戰勝利後,老榮順館僅有二十多平方米的店堂,已無法滿足顧客的需求。為此,榮順館進一步擴充了樓面,僱工也增至十九人。由於菜餚自成特色並形成為傳統,經營方針始終以薄利多銷、選料考究、操作認真為原則,從而使老榮順館久盛而不衰。
上海解放後,老榮順館重新登記執照,杜氏認為張煥英無子,決定將外孫張德福立為孫子。張德福,1945年大夏大學(由1924年因學潮從廈門大學脫離出來的三百餘名師生在上海發起建立的一所綜合性私立大學,1951年經重組後,在其原址上成立了華東師範大學)法學院經濟系肄業。此時,他正在南匯縣立敦仁小學從事教育工作,遂放棄教職,入主老榮順館擔任經理。
1956年之後,老榮順館實行公私合營,隸屬於當時的上海市商業二局飲食服務公司。張德福擔任副經理兼資方代表。而福州路德源館因市政交通建設之故而拆建,後來改名「天津館」。
1965年,老榮順館遷至城隍廟西側的福佑路242號,三開間門面,上下兩層,並正式更名為「上海老飯店」,專門烹製江南的魚、蝦、蟹、鱔等河鮮和上海四季時令菜餚以及原有的本幫特色菜。
1978年12月,上海老飯店遷入福佑路校場路拐角處的一棟六層火柴盒式樓房的底樓和二樓營業,營業面積增至1500平方米。
1983年3月,老飯店名師李伯榮赴北京,為葉劍英元帥製作壽宴。
1993——1994年間,香港實業家邵逸夫三次光臨老飯店。
1993年,上海老飯店由國家級技師李伯榮擔任主廚。
1994年3月30日,百歲老人劉海粟為上海老飯店題字。
2000年10月9日,上海老飯店新址正式落成。
2001年10月,上海老飯店接待印尼總統梅加瓦蒂。
2001年,俄羅斯總統普京夫人在老飯店三樓包房用餐。
2002年,陳香梅女士為上海老飯店題字。
「鹹淡春秋,百年榮順」——源自川沙。
掃描或長摁以下二維碼,關注本公眾號
(微信號:shl87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