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風水文化術起源古老,源遠流長。在唐代以前,風水只是封建帝王的專利,民間鮮見流傳。
風水術,自古擁有「帝王之術」的稱號。風水術的普及於魏晉南北朝,五代兩宋為風水術的成熟時期。
水是生命之源,是生命的根,水是宇宙間生命流動。
《周易》曰「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在大地上,氣下降而凝結為水,水流是氣的載體,氣之來必借水而導之,氣之上必有水以屆之,故無風則氣聚,得水則氣融,宇宙之生氣全憑水的相助而融在一起的。
88歲老人獨居風水寶地參悟天機,獨居深山之中,看現在活成啥樣了
大爺今年88歲高齡了,他叫張宏錄。雖然有88歲高齡,但大爺的神態健康,腿腳也很靈活,平時也是精氣神十足。
張大爺小時候被奶奶送給了現在這村子張姓人家,12歲外出闖蕩,16歲進入五臺山的寺廟跟著師傅學習陰陽八卦,奇門遁甲,40多歲才回到農村生活,和老伴生有2兒1女,現在兒子都在外工作,女兒已經成家。
大爺對周易的迷戀不只是平常人的看看就可以了,而是十分的痴迷,他用周易的理論給自己在公路旁邊選擇了一塊「風水寶地」,一住就是6年。
張大爺平常沒事的時候,就會研究《易經》,張大爺說自己最擅長的就是相面和看手相以及風水。
在五臺山的時候就是廟裡的師傅,當張大爺回到老家的時候,這一本領慢慢的被傳開了,前來上門的人也就越來越多。
說起周易相面的事情,張大爺說是1974年跟著一個同學的父親學會的,到現在已經有45年了,平生就喜歡看周易、黃曆、相面和看風水的書籍。
這本周易方面的書伴隨了他幾十年,都老舊的不行,粘貼了好多次。他說《周易》是門「科學」,也是一種「人學」,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深不可測。
張大爺說,生活在這裡的每一天都很踏實,很快樂,也很充實,感覺自己真是找到了理想之地。
《易經》有多神奇
最早的《易經》並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周易》,易經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其中《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現存於世的只有《周易》。
周易是後來人根據前期存在的《易經》改的,這個前期其實也是經過了上千年的演變,中間不停地加入了人們的「主觀內容」。
比如有人用一年四季的太陽光光影繪製陰陽魚,另外山西陶寺出土的4000多年前的天象臺很像陰陽魚。
這個很自然的,自從誕生了抽象思維能力的遠古人類出現在地球上以後,他們就對夜晚的星空和太陽有著自然的著迷。
現在還有幾萬年前人刻畫在骨頭上的星空圖。7000年前的玉琮據李政道分析,很可能是觀測星空的「設備」。
馬雲曾說:「做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多看看《易經》,很有幫助」。
《易經》中的六十四卦,就是陰陽兩個符號的排列組合,但是這兩個非常簡單的符號,卻組合出了很多的卦象。
《易經》是寶典,寶典就像字典一樣,是供人查的,看久了、用多了,不必刻意去背也就記住了,記住多少算多少,這才叫自然。
讀懂《周易》,讀任何國學經典都可以心領神會;而後無論學中醫、學謀略、觀星相、學藝術,都能觸類旁通,事半功倍。
《周易》是上古典籍,用詞古奧,句意艱深,給初學者造成極高的門檻。
很多人讀不懂,其實是沒選對方法。看圖讀《周易》就是最快了解這本「天書」的好方法。
而對於《周易》中晦澀的卦辭,書裡會用白話文逐字逐句翻譯。
《圖解易經》就是用圖解、白話文翻譯、注釋以及講歷史故事的方式,一步步把抽象的道理變得通俗、淺顯、接地氣。
只需要56元,讀《圖解易經》可以讓我們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運,對於生活中的瑣事我們也能看到更開一些,自己的內心也會更加的豁達。
這本《圖解易經》圖文並茂,使讀者更加容易理解卦象中的含義,家長讀給孩子聽也是輕鬆應答的。
點擊下面卡片,即可購買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