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撒鹽少年
你有沒有想過,
垂垂老矣之際,
你將會如何跟這個世界告別?
是在家人的簇擁下,不舍地告別,
還是一個人無聲無息地離開?
沒錯,「孤獨」是人活著,就必須直面和對抗的東西。
可真正孤獨的滋味,有一群人對此卻更有話語權。
因為他們正面對著「孤獨」最大的關卡:
獨自終老、獨自死去……
前兩天,「上海長寧區為獨居老人裝智能水錶」的消息衝上了熱搜,
據社區工作人員介紹,
12小時內,智能水錶的讀數一旦低於0.01立方米,
「一網統管」平臺就會及時,將信息反饋給街道和居委會,
居委會則會在第一時間,上門探望老人。
在我們感慨「科技改變生活」的同時,
獨居老人的困境,
或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被更多人看見……
1
「你不用水,肯定家裡沒有人了,
還是出去了,還是老人睡在家裡不能動了對吧。」
家住岐山居民區的86歲張奶奶,
提起社區幫忙安裝智能水錶的舉動,她是打心眼裡高興。
「國家能想到我們這些獨居老人,我是非常感謝的!」
她說水錶,這只是「四件套」裡其中之一。
除了「智能讀水錶儀」之外,
智能門磁、煙感報警器、紅外監測,
這3樣智能設備,也一起進了街道1200戶獨居老人的家裡。
對此,張奶奶笑得合不攏嘴:
「本來,街道裡與我結對的志願者,就經常上門陪我聊天。
現在安裝了『四件套』,也是為了我的安全著想嘛……」
上海長寧區以智能服務的方式,
一舉解決了轄區內,獨居老人的「安全監測雲管理」問題。
引得網友連連讚嘆:
「真的建議全國推廣!」「很人性化,緊貼老人生命實際!」
為什麼這麼多人都強烈呼籲,在全國內大規模推開此舉?
因為據全國老齡委公布報告顯示,
目前中國城市老人獨居率已經接近50%,
農村老人獨居率也達到了38.3%!
還有一個更加驚人消息是:
在中國,每天有2萬餘人步入老年,60歲以上老人已近2.5億!
在這一龐大的數據背後,
有多少人老無可依,身邊再沒個照料的人;
又有多少人在家中撒手人寰,直至屍體發臭才被發現……
前段時間上海寶山,
一則「78歲獨居老人去世兩月,沒人發現」的新聞,就刺痛了無數人。
家住4樓一位住戶說,
周一樓道裡就傳來了陣陣臭味,當時自己也沒特別在意。
沒想到第二天,
屋頂的血水滲漏直接滴到了自家床單上,還伴著一股惡臭!
嚇得這名住戶趕快報警,警察到樓上檢查後,發現了令人震驚的一幕:
樓上的獨居老人早已去世,房間滿是血水和腐臭……
更令人唏噓的是,
老人明明有兩個兒子都住在上海,但兩個多月時間,
沒有探望不說,甚至連一個電話都沒打過!
人生極致的悽涼,也莫過於此了。
2
提起「孤獨」,
林語堂先生曾對這個詞,有過以下的解讀:
「孤獨兩字拆開來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蠅,
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的巷子口,
人情味十足,孩童水果,貓狗飛蠅當然熱鬧,
可都與你無關,所以就叫孤獨。「
與「自己有關的熱鬧」,
遺憾的是,這對很多老人而言,都顯得過於「奢侈」了。
甚至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是:
現實中,獨居老人大多走得悄無聲息……
三年前,一則遺書在朋友圈裡熱傳:
「小青,我於昨夜去世,走時心如止水」。這世道無論達官貴人與無名小卒,均相互爾虞我詐令人可怕,好在這大千世界很公正。人,都是匆匆過客,無一倖免。當你接到通知來辦喪事,首先將床頭櫃中鑰匙放在身上,再讓小根放水拖乾淨地面浮灰,而後用溼抹布擦去桌椅凳上的灰塵,開窗通風才不會染病。最後再打開櫥櫃和抽屜整理東西。遺體速火化,一切從儉。」
寫下這封遺書的,是南京一位81歲老人,
她雖有兒有女,卻已一個人獨居超過7年。
風燭殘年,病痛加身,預感將要離世的她,留下了對這個世界最後的囑咐。
那天,剛好是闔家團圓的中秋節。
老人本以為第二天,自己就會被人發現,
可她的遺體就同這份遺書一樣,
被孤零零地丟在家中,寂寥兩月,無聲無息……
最後,兒女還是才從鄰居的口中,才得知母親的死訊。
生前無人守候,死後無人知曉。
為何一個膝下有兒有女的老人,最後竟會落得這副蒼涼田地?
新華社曾經報導過一組數據:
「在中國,老年人每年跌倒2500萬次,
曾有60%的老年人意外跌倒發生在家中。」
一旦意外發生,
家中的老人又未被及時發現的話,
其實很容易就會釀成,難以挽回的悲劇……
就在前幾天,安徽有戶居民樓傳來了異樣的敲擊聲。
鄰居走近一看,一名老人竟全身赤裸,倒在陽臺,吃力地敲打著臉盆。
原來是他在準備拿臉盆洗澡時,
不小心摔倒在地,整個人動彈不得。
足足4天4夜,老人滴水未進!
只有一下下敲盆的「哐當」聲,在樓道裡孤獨的迴響。
等到消防隊員趕來,只見一名骨瘦嶙峋的老人,躺在地上痛苦地哀鳴,
已有20多天沒來探望的同城子女,在被通知後,這才匆匆趕來。
不敢想像,要是鄰居沒聽到敲盆聲,等待老人的會是什麼……
在這則新聞底下,一位網友的留言讓人唏噓不已:
「養大那麼多子女,居然不如一個盆。」
3
劉亮程在《一個人的村莊》中,
曾寫過這樣一句話:
「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
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
現代人或許對這句話格外感同身受,
明明生活在車水馬龍的世界,眼前是摩肩接踵的人群,
但當我們推開房門,一切的熱鬧都煙消雲散,只剩下空虛的冷。
如今,太多的年輕人遠離故鄉和親人,獨自在大城市打拼,
不婚、丁克、社恐等諸多因素,
正在讓越來越多的人逐漸喪失血緣、地緣、社緣。
可當80、90、甚至00後,
都迫不及待地在社交媒體上,大喊擔心自己會孤獨終老,
甚至豆瓣「孤寡人士中老年送醫收屍互助」小組裡,
已有兩萬多年輕人等著被收屍之際,
最先面對「孤獨死」的,卻仍是我們的父輩和祖輩……
「孤獨死」一詞,其實源於日本,
指死的時候,沒有親朋好友在身邊,過世後隔一段時間才被發現。
有人把「孤獨死」,稱之為日本社會的「癌症」,
因為在日本每4個高齡男性中,就有一人遭遇「孤獨死」。
但顯然,這個癌細胞並非是日本的獨創,
在任何老齡化不斷攀升的社會中,「孤獨死」的情況都在持續惡化……
在以「孤獨死」為主題的紀錄片《無人知曉》中,
裡邊有個85歲的獨居老人小澤先生,
他年輕時就買了一棟價值700萬人民幣、且擁有6個臥室的別墅。
小澤先生的兒子如今在一所大學教書,一年能見上3次面,
如今小澤先生衣食無憂,但他最擔心的還是,
自己會在這個偌大的房子裡,獨自死去。
想到這,老人一下子愣住了,緩了半天才說:
「我不就是為了晚年有著落,才努力工作的?」
「現狀這樣,也是沒辦法的吧。」
多少老人在年輕時,拼命死幹,
忙著給孩子蓋房、娶媳婦、看孩子……
可一旦完成「人生任務」,喪失勞動能力,
無論是物質上或情感上,他們能夠得到的反饋其實少得可憐。
一旦突發狀況甚至意外,不幸發生,
老人們自己一個人,其實真的毫無招架之力,只能默默等死……
從某種程度而言,「孤獨死」,更像是一種「雙重死亡」,
獨居老人們似乎正面臨著:
不僅要孤獨地活著,還要死得不被牽掛的窘境!
有人不懂為何從1991年以來,
日本監獄裡60歲以上的犯人數量,就一直在不斷增加。
其實很多老人不惜犯罪,也要進監獄的原因,
不過是,在監獄他們至少有人看管照料,不會落得個「死而不知」的結局。
在不久前,國務院出臺的一個「十三五規劃」中,就曾指出:
到2020年,我家獨居和空巢老年人將增加到1.18億人左右!
電視劇《老無所依》有句臺詞:
「總以為父母像家裡的老房子,
你不去關心,不去想它,它就風裡雨裡的在那兒,
只要你想回去,它就在那兒隨時迎接你。
但是我們需要直面的是,總有一天,老房子也會塌的啊……
我們不知道,日本現在的「孤獨死」現狀,
會不會成為中國,未來幾十年間的預演。
但就像上海為獨居老人,安裝智能水錶,
這是一個好的表率,但我們顯然不能止步於此!
沒有一個老人一輩子勤勞責己、生兒養女,
最後該落得一個被人遺忘、無聲無息離開的結局!
死亡是人的最後一站,
「終老之痛」關係到一個人最後的體面和尊嚴。
雖然遠離父母,有時候是身不由己,
但我們身為子女,
包括教會老人用手機、多噓寒問暖,抽空常回去陪陪他們……
能夠做的,和需要做的,其實還有好多好多!
別總以為時間經得起浪費,
因為明天和意外,我們真不知道,哪個會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