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居老人:五十四種孤獨,沒有一種生活

2020-12-22 新周刊

2017年7月24日,日本千葉縣松戶市,91歲的伊藤千惠子在等公共汽車,打算去掃墓。1992年,她的女兒和丈夫先後死於癌症。起初,她會每天去墓地陪他們,隨著年齡增長,她作出了一些讓步:先是每月兩次,85歲之後改成了一月一次。/Ko Sasaki

老年孤寡很多時候都歸於「命運」。通過作家普玄和日本「孤獨死清潔員」小島美羽的觀察,我們得以窺見這些孤寡老人的晚年生活。

武漢作家普玄走訪了湖北、河南、陝西的幾十個福利院,見到700多位孤寡老人。他想搞明白,這些伴侶死去又沒有子女的老人,他們的晚年是怎麼度過的。

進入福利院前,普玄以為福利院的孤寡老人都是貧困、病弱的,但真正深入後,他發現因殘疾和貧弱而孤寡的只是極少部分,孤寡很多時候都歸於「命運」。「命運讓你流產了不能生孩子,時代讓人貧窮娶不了老婆,事故讓你受了傷無人嫁你,孩子落水死了,老婆喝了農藥……所有這些事故,撞到一個個弱小的人物身上。」最後,在普玄的帶領下,由十幾位青年作家組成的「孤寡老人生存狀態調查項目組」共同完成了《五十四種孤單》這本書。

54位老人裡,有婦女幹部、算命先生、還俗道士,這些曾身居高位、左右逢源或腰纏萬貫的人,也難免老來寂寞。「就他們如今的處境看來,財富、能力和地位都不能保證兒女成群和老有所伴。」普玄說。

老來寂寞

普玄有個嬸嬸,沒有子女,領養了個女兒。叔叔去世後,養女不願意贍養嬸嬸,嬸嬸經常餓得頭昏——養女不給她吃飯。

老人沒辦法生活,只能不斷嫁人,「今天嫁給那個老頭,老頭死了,再嫁一個」。嬸嬸前後嫁了六七個男人,在當地名聲不好,父親不讓普玄去看望她。「嫁人的目的是什麼?就是活下去,找個地方住,然後有口飯吃。」後來,普玄把嬸嬸的故事寫進小說《日落莊園》裡:主人公侯家嬸74歲,在福利院生活了10年,嫁了6次,她不想再嫁人了。但當年撿來養大的女兒不肯接侯家嬸回家生活,她不得不面臨第七次嫁人的選擇。

通過嬸嬸,普玄開始思考:那些沒有子女或者子女不孝順的老人,他們的晚年是怎樣度過的?

83歲的木下良和雙腿已經變得虛弱無力,出門時需藉助一把椅子才能行走。他每周大概出門一次。他說 :「即使他們將我的 名字刻在墓碑上,也沒有人會拜訪我的墳墓。」/Ko Sasaki

在走訪中,普玄估計,進入福利院集中供養的孤寡老人只佔一半,還有很多孤寡老人只能靠社保經費在社會上分散供養。分散供養的鄉村孤寡老人,有的委託村委會照看,有的委託親戚照看,有的只能委託近鄰。未來,他們極可能成為在家中孤獨死去的人。

和普玄一樣,27歲的日本女孩小島美羽也關注「孤獨死」現象。

據日本《新華僑報》報導,2011年起,東京都孤獨死的65歲以上老人呈增長趨勢,2015年即超過3000人。現在,僅東京都23區,每天就有8.5名老人孤獨死。

這些老人大都和社會失去連接,走到生命的盡頭,孤單地死去。沒有人在乎他們的消失,甚至沒有人願意領走他們的遺物。小島美羽作為一名清潔員,每年要清掃370間以上孤獨死死者的房間,並整理其遺物。

工作兩年後,小島美羽將觀察到的社會現象製作成微縮模型,並出版《時間靜止的房間》一書,呼籲大家關注孤獨死。

看著模型,如同走進了那些死者的住所。填滿房間的包裝紙和色情雜誌,死去多時的寵物貓,還有牆上自殺者寫下的留言「對不起」,每個場景都驚心動魄。

福利院漫長的一天

普玄詢問過福利院老人的經濟狀況。進院時,存款最多的人有三萬多元,大部分人身上只有幾百元。有個老人一生沒見過一百元鈔票,因為他身上從來沒有超過一百元;一位當過幾十年合同工的老人,只有一輛破舊的自行車;一位當了幾十年上門女婿,幫別人養了幾十年孩子,最後被掃地出門的老人,進院時只有一個裝日常用品的盆子。這就是他們幾十年勞動所創造的全部價值和家當,也是他們一生的積蓄。

除了吃飯睡覺,老人們有空的時候就坐在一起聊天。在一起住幾年,能聊的話都聊完了,有些人不用聊,以前就是一個村子的,彼此清楚得很。普玄看到,老人們坐在一起,更多時候在各自發呆,只要看見旁邊坐著個人就行。

他問老人們怎樣對抗孤獨,回答千奇百怪:有人養貓養狗,半夜和貓狗說話;有的幾個老兄弟擠在一起,每天像孩子一樣形影不離;那個替別人養了幾十年孩子、被掃地出門的老人,經常和那個兇狠的惡婦聯繫,他說比惡婦更兇狠的是孤獨。

拍攝可以尋找孤獨的角度,但真正的老後孤獨我們無法通過照片去感同身受。/圖蟲創意

項目組成員、作家熊湘鄂進福利院採訪,有人向他介紹,這些「無後」的老人,有著異常的寡情、刻薄與自私,他們通常不願照顧其他行動不便的院民,或者索要報酬,爭吵時會狠毒地咒罵「死你的侄男侄女」,甚至可能為菜碗裡一塊肉的大小不均而大打出手。

圈在福利院裡,爭執、打架是常態。福利院有些活動,比如摘菜,幹一天給五元錢,老人們搶著去幹,甚至要打一架。「你可能不明白為什麼要爭這些小事」,普玄覺得,比起常人,這些孤寡老人少了些「人之常情」,他們沒有被人間的真情感化過,「你在外地工作,你的父母會惦記你,但是這些老人沒有可以惦記的人,對世界沒有掛念了」。

福利院管理員告訴普玄,老人們很少有信仰:「他們沒有希望了,非常現實主義,能多吃點就多吃點。也沒有兒女,什麼都不必考慮。」

農村的老人沒有退休金這回事兒,進了福利院,國家每個月撥400元,300元歸福利院,補貼日常的吃飯費用,剩下100元交到老人手裡,可以自己買點日用品。普玄發現,老人們會拿這些錢買煙買酒,「大多數人的心態是,我既然還活著,就好好吃、好好玩,死了也沒什麼牽掛」。普玄發現,老人們起得很早,經常4點多、天還沒亮就起床,開始漫長的一天。

「總有一天,

我會一個人靜悄悄死掉,

悲傷而孤獨」

與此同時,老人們對和社會的連接非常看重。村子裡有喜事喊他們回去,準備吃席前,他們會先說上幾星期——「我那個侄兒非讓我去」「我其實不願意麻煩的」,回來還能樂上幾個月。朋友成了福利院最厲害的誇耀資本。有個老人經常戴著瓜皮帽,樂呵呵地說要出門見朋友;誰在外面吃了頓飯,都挺驕傲,顯示自己和這個世界還有連接。

有個老人有輛三輪車,平時就喜歡開著車子去鎮上走一趟,過不了多久就回來,車子停在福利院門口,他也不進去,在門口就開始炫耀,表示他還能活動,還能出門,還能和外界發生連接。

年輕人們可能很難理解這種驕傲。記者在上海採訪過一位老人,幾個月前他從床上掉了下去,身體動不了,兩天時間裡,躺在原地,大小便失禁。鄰居聞到臭味通知了居委會,有年輕人沿著窗戶爬上三樓,才把昏死在地上的老爺子救了出去。如果沒有鄰居,他可能已經默默死去了。

小島美羽接觸的孤獨死老人裡,有的死去兩個月才被發現,蛆蟲和蒼蠅跑到鄰家,惡臭通過管道蔓延。有時候,遺體放置的時間太久,地面上會殘留著大量黑色液體,夏天,房間內不僅充斥著令人作嘔的惡臭,以成倍速度增長的蟑螂、蒼蠅和飛蟲,更是難以清理。

最後一次被人意識到存在,居然是這樣不體面的方式。

80歲的河上,去世前獨居40年,家裡唯一的照片是一隻陪伴了他很久的貓。小島美羽做的房間模型,裡面的擺設還原了他生前的樣子:每個孤獨的清晨,他都一個人準備早餐,一個人吃飯,家裡靜悄悄的,他偶爾和貓說說話。後來,貓也死了,這個家只剩下了他。

小島美羽做過一個孤獨死房間的模型,講述的是單身女性與寵物的過往:在遍布發黴垃圾的空間裡,有3隻露出驚恐表情的小貓咪,蜷縮在一面牆的角落裡。在它們的邊上,留下了一長串排洩物。

小島美羽製作的微縮模型,還原了孤獨死死者生前的住所。

早前,一位清潔員在患有糖尿病和抑鬱症去世的男子房間內,找到了烏龜、斷了氣的兔子,還有一隻靠吃兔糧、喝水槽臭水活下來的貓,當時貓已經奄奄一息了。

清掃工作結束之後,小島美羽會將一些難以判斷的遺物交給死者家屬。如果對方不需要,這些遺物就會被拿去寺廟火化。

「每當家屬拒收遺物的時候,我都會感到很難過,因為這些物品,很可能是值得親人去懷念死者的唯一物品了。」小島美羽說。

通過一步步的整理、清掃,小島美羽觀看了死者的一生。

這次要打掃的屋子的主人是一名股票經紀人,他的其中一個銀行帳戶還有12萬美元。他的生活就是炒股,日子也過得很規律,每過完一天,都會在日曆上鄭重劃掉。但細細觀察,會發現他的生活隱隱有不對勁。從馬桶裡沒有衝掉的排洩物,可以知道他健康堪憂。地板上還殘留著指甲,衣櫃角有一處凹痕,上面粘著死者的頭髮。

「他應該是突然覺得不舒服,摔倒在地,腦袋撞到了櫃腳,然後死去。」死者死去兩周才被發現,房間裡惡臭不止,還招來許多蟲子啃食屍體。最後,只剩下牙齒可以辨別死者身份。

小島美羽曾在節目裡說,有些人也許是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他們不再出門,而是把垃圾裝起來放在家裡,什麼都不做,一個人靜靜地等待死亡。

比如一個退休工程師老頭,他說:「以前上班時,我還可以和同事下班後去喝杯酒。可現在,我基本上見不著人了。」他沒有工作,靠退休金生活。晚上就在亂糟糟的公寓裡,一邊吃著泡麵,一邊配著啤酒,度過漫長的夜晚。「總有一天,我會一個人靜悄悄死掉,悲傷而孤獨。」他說,「我已經準備好了。」

孤寡可能落在每一個人身上

越來越多人選擇不婚、單身、蟄居,一個人悄無聲息地生活。普玄希望自己的書促使更多的人思考。生活在城市裡、有兒有女的人,看到這些孤寡老人的人生,會想到什麼?在書裡,他得出結論:孤寡可能落在每一個人身上。

前段時間,武漢漲水,不少人跑到江灘公園看水,還有人跳到江水裡遊泳。有個中年男人帶著孩子也過去了。男孩看起來十多歲,抱著遊泳圈下了水。結果因為遊泳圈太大,沒能圈住,男孩順著遊泳圈溜下去,在江裡再也找不到了。

普玄看到了網上流傳的視頻,那個男人哭得崩潰,說要下水找兒子,他老婆在旁邊拉住他。這對夫妻,未來也極有可能成為孤寡老人。

再往前一段日子,那輛開到江水裡的公交車,載著那麼多學生、那麼多年輕人,他們的父母也可能突然面臨孤寡。孤寡像懸在所有人腦袋上的一塊巨石,不知道會突然落在誰的身上。

採訪的時候,普玄發現,老人們繞來繞去,總是講到自己沒有孩子這回事。有人錯過年齡沒能結婚,有人結了婚沒有留下孩子,有人突然失去了孩子,講到這些,老人們大都會流淚。

兒女的變故,非常殘忍而直接地讓老人一下子失去生活的方向。/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

有個年輕時修水庫的老人,因為意外炸斷了腿。當年,能參與修水庫的都是村裡的優秀青年。炸斷腿後,他被村子裡送到了福利院,一輩子沒能結婚,而他曾經的朋友們已經兒女成群了。

講到這件事,他哭得受不了。

普玄統計了孤寡的成因,其中多為偶然和必然事件:一次流產,可以讓一個女人終身不能懷孕生子;放牛,被牛抵斷了腰,以致殘疾,老婆跟了別人;夫妻因為一點小事拌嘴,老婆喝了農藥,自己再也找不到女人;一次通姦影響了名聲,再也找不到對象。「我們盤點下來,這些都是偶然的小事,但在當時,卻成了擋住他們婚姻、擋住血脈延續的巨石。」

在書的結尾,普玄寫道:「認為孤寡與我們很遠,與我們無關,認為孤寡只是偶然事件,是個人修為,導致我們好多人忽略孤寡的存在……我們想說的是,孤寡也是一種基因,它深深紮根在我們這個社會,融化在一個個家族、一個個院落,它像天上的隕石,不知什麼時候會落在你身上,砸中你。」

作者 | 葛雨薇

原標題:老後孤單

首發於《新周刊》568期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沒有老人會享受孤獨 獨居只是各有各的苦衷
    老人無人贍養並不僅指金錢上缺乏支持,更多的是生活中無人陪伴,倍感孤獨無助。記者採訪20位獨居老人,其中奶奶14位、爺爺6位。在交流中發現,這些老人渴望與人溝通,對陪伴方面的需求都很強烈。不少老人提到,隨著身體機能的減退,自己對人生越來越沒有信心,也很缺乏安全感。「沒有老人會享受孤獨,老年人獨居,都有不得已的苦衷。」82歲的張爺爺說。喪偶式孤獨:老伴過世 我成了一個人在受訪老人裡,有6位是因為老伴過世而獨居。他們中,夫妻感情越深的,在一方離世後受到的打擊越大,也越不容易從悲傷中走出來。
  • 獨居生活與孤獨體驗
    翻譯一下:獨居是單獨居住,肉身在某一固定居住空間裡solo;單身就是沒有結成一對一關係的人類對象,給貓狗鏟屎也不算有伴兒,跟想做高貴冷豔單身貴族還是萬分恨嫁(娶)被迫剩下也沒關係;獨處是自己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裡能不能長時間呆得住,據我觀察大部分人是沒有這個愉快閉麥的能力的,之所以我把它上升到策略的高度,是因為學會獨處之後才能把「單純用於填滿生活但屬於無效社交」
  • 那些獨居在家的老人:怕自己孤獨地死去而無人知曉
    在我們感慨「科技改變生活」的同時,獨居老人的困境,或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被更多人看見……1「你不用水因為據全國老齡委公布報告顯示,目前中國城市老人獨居率已經接近50%,農村老人獨居率也達到了38.3%!
  • 獨居青年超7700萬,「空巢生活」究竟是孤獨還是自由?
    文可從不認為自己會單身一輩子,在獨居的時光裡,文可也渴望愛情。文可一直覺得獨居只是在權衡之下的一種生活空間的選擇,並不會因為獨居完全與這個世界隔離。資料圖片 來源:新華網為自由選擇獨居,但也渴望愛情和婚姻獨居青年的另一個說法是「空巢青年」,「空巢」的字面意思為「空寂的巢穴」,比喻小鳥離巢後的情景,在現實中,空巢更多是指子女長大後因工作或者結婚需要離開父母,留下老人獨自生活的現象。
  • 上海88歲獨居老人,300萬房產贈水果店主:老年最大的絕症是孤獨
    01獨居老人300萬房產贈水果店主最近,很多人都被上海88歲獨居老人將300萬房產贈送給水果攤店主的事震驚到了。實際上成為獨居老人後馬先生家門庭若市,不是有同小區的老太太找上門,就是有親戚頻繁來探望。可惜,這些人沒有一個是安了好心的。前者想住進老先生家裡狠狠撈錢,撈到滿意了就走人。後者只想著哄他寫遺囑,把財產留給自己。老先生嚴詞拒絕了不懷好意的老太太,也跟沒有半點溫情的親戚斷絕了來往。
  • 寵物—獨居老人的精神安慰劑
    生活中,一些空巢老人缺乏陪伴,無事可做,為消除孤獨感,許多老人開始養起了寵物。那些寵物也成為了老人很好的生活伴侶,幫助老人調節心理健康,給他們的人生帶來了光芒。獨居老人的孤獨感真的很難體會到,而寵物能給予他們很好的慰藉。因此,很多獨居老人都選擇養寵物。自從養了寵物,老人的精神明顯更好了,生活也規律。一條流浪狗,治癒了「失獨老人」與獨居老人相比,失獨老人的晚景更為悽涼。
  • 無人陪伴,獨居老人看病有多難?
    根據死者姐夫透露,死者獨居於父母的舊居,死者家人幾乎每天都會過去送飯並探望他。「家人最後一天見到死者應該是星期五(1月1日),之後的兩天,親人前往家中都沒有見到他,敲了門也沒有反應,因沒有鑰匙進入,所以就沒有多加理會。」他透露,自己5日晚八時許聚餐回家時,鄰居告知已經多日沒有看到死者,覺得不對勁,就通知死者其他家人及報警。
  • 你也是一個人生活嗎?獨居≠孤獨,一人趣味生活指南來了!
    一個人,獨居,是多少人的生活狀態?不管是老年人,還是年輕人,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獨居。有的人,因為喜歡一個人,所以選擇獨居;有的人,因為找不到伴,所以只能選擇獨居;也有人,為了生活,為了家庭,跑到千裡之外,當起了「打工人」,無 父母、兄弟姐妹、妻兒陪伴左右,只能獨居。那你知道好的獨居小妙招嗎?一起來看看,「藏在」世界各個角落的人們,他們如何為自己獨居的生活增添色彩?
  • 獨居青年:你的孤獨等級表是幾級?
    資料圖:中新網記者李霈韻 李駿攝 圖文不相關我會孤獨,難道你不會嗎?「獨居青年」演化為一種現象被關注,甚至被貼上「空巢青年」的標籤,很大程度是對他們心理狀態的擔憂。春節八天假期結束,劉楊從內蒙回到北京,從熱鬧的老家回到自己冷清的小屋,她有點反應不過來。
  • 韓國頂流男星獨居生活曝光:原來獨居是會上癮的
    節目組邀請到了韓國頂流男星劉亞仁,幾乎不上綜藝的他,這次居然首次曝光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及居住環境,這瞬間就引爆了全網人的好奇心。更讓人興奮的是,這麼一個大咖位明星居然是獨自一人生活。其實在娛樂圈中,獨居的明星有很多,一屋一人,三餐四季,看著好像很孤獨寂寞,而事實是獨居是會上癮的。
  • 「自動報警」式智慧養老,讓獨居老人「居有所安」
    如何解決獨居老人的養老問題?上海給出了屬於自己的答案,「智慧養老」。日前,「上海為獨居老人安裝智能水錶儀」引起大家熱議。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約2.54億人,其中不乏獨居老人。可以說獨居老人是一個特殊又龐大的群體,由於獨自,不僅面臨精神關懷缺位,害怕孤獨寂寞,還面臨生病陪護、突發疾病無人照管等大問題,很是令人揪心。
  • 上海88歲獨居老人把300萬房產送給「陌生人」有感
    老人請認識的小遊幫著料理其子的後事包括火葬、看墓地、買墓碑、刻字及安葬等一系列事情,期間老人的親屬沒有任何人到場。2017年,儘管其親屬勸他寫遺囑和去養老院生活,但老人仍決定把家中的存款和退休金等銀行卡、價值300萬的房產贈給小遊一家,並開始辦理遺贈行、意定監護公正。
  • 《獨居冰島的一年》一個人的生活,沒那麼好,也沒那麼壞
    1.獨居生活如何成就一個人美國作家梭羅1845年7月去到瓦爾登湖,獨自在湖邊生活了2年2個月,他不僅要挑戰內心的孤獨寂寞,還要挑戰大自然的惡劣條件。當她能有更多的時間與自己對話時,她發現了自己變得更自立,冷冷清清的生活,讓她意識到人和人之間都是抱著各自的目的進行平等交易,而這種關係才是最公平最自由的狀態。正如挪威探險家南森說過:人生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發現自己,所以人們需要時不時的孤獨和沉思。孤獨在獨居中可以成為一種力量,藉由孤獨來實現內心的豐盈。
  • 智能水錶,怎樣守護獨居老人?
    昨天,因為已經有兩天沒有看到結對幫助的獨居老人,社區志願者李春便前往居委會,查詢老人家中的用水情況。儘管沒有預警信息,但出於安全考慮,居委會工作人員和李春一起,還是決定去老人那兒看看。上海長寧區江蘇路街道志願者 李春:我昨天來過了,這兩天都沒有看到過您,想來看一下您好不好。
  • 如何克服獨居的孤獨感?一個人生活能做些什麼「求助向」
    朋友們,你們是否經歷過獨居生活呢?到底要如何克服獨居生活中突然出現的孤獨感,能給我一些建議嗎?五月,我開始了人生第一次的獨居生活比我想像的要有進步一些,一個人住好像自己更勤快了,生活節奏也很清晰,做事更自在…這些看起來讓人能更佳隨心的改變也給我帶來了一部分的自我滿足,的確,我也能很好的安排自己的生活,解決遇到的困難,似乎是對自己能力的一種提升。
  • 獨居老人在家去世無人知,2年後才被發現……
    獨居老人,一個繞不過的社會問題獨居老人養老難問題越來越嚴重,是世界各國都面臨的難題,獨居老人在沒有任何人照顧的情況下,在自己的住所因為跌打或疾病等原因過世,直到很長時間之後屍體才被發現。老人失蹤多日反應給管理層,無果而終一名公寓居民表示,他從去年1月回國後就沒有再看到老婦。在2月份的時候,走廊裡時常能聞到一股「怪味」。
  • 90後「獨居生活」——享受一個人的自由自在
    獨居似乎總被打上一些固化的標籤。有人將他們闡述為空巢青年,站在一種「問題」,「解救」的視角上,圍繞孤獨和隔離去描述。也有人把獨居視作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宣揚一個人也要好好疼愛自己,偶爾顯露出自我感動的雞湯感。
  • 獨居青年:你一個人住的房間裡,裝著孤獨還是自由?
    《孤獨經濟年度白皮書》,其中顯示超六成在家鄉生活的職場人仍感到孤獨,而因為缺乏朋友而感到孤獨的比例僅為14.1%。在任運看來:「孤獨並不是由獨居造成的,不會因為居住在一起就減少。獨居和社交程度也不一定存在多大的關聯。減少青年的孤獨最主要的辦法是擴充他們的社會交往,增加他們的社會活動。」去年三月,李想養了貓,「貌似生活有一點改變,心裡感覺它在等我回家,就有了牽掛。」
  • 「無生活狀態」自動報警 上海試點為獨居老人安裝「智慧電錶」
    上海虹口為獨居老人安裝「智慧電錶」。 康玉湛 攝中新網上海12月21日電 (王子濤 康玉湛)一個小小的斷路器,就可能挽救一位獨居老人的生命。12月21日,一個「智能斷路器」被安裝在了家住上海虹口的92歲獨居老人蔣龍娣家的電錶箱內,這樣一個「智慧電錶」通過大數據、雲計算對老人生活情況進行分析,在老人處於「無生活狀態」時會自動報警告知家屬及社區工作者,保障獨居老人安全。智能安全裝置(「智能斷路器」)。
  • 獨居老人陽臺裸身呼救4晝夜:比死亡更可怕的,是遺忘
    被救後,四天滴水未進的老人一口氣喝下了滿滿一瓶礦泉水,讓人看了心疼不已。不敢想像,如果鄰居沒有聽到敲盆聲,會是怎樣一個後果。都說養兒防老,可當老人命懸一線時,救命的卻不是最親的兒女。然而張女士沒有和兒女抱怨過這些,她不想給孩子們找麻煩,也不想他們擔驚受怕,身體機能衰退、個人價值喪失、沒有子女陪伴,都會讓獨居老人倍感失落。這世上,沒有父母不想兒女,誰都希望兒孫繞膝,能夠在晚年享受天倫之樂。哪怕只是打個電話噓寒問暖,也能給他們陰暗的生活帶來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