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蝦比生薑還便宜!澳洲海鮮市場受疫情損失2.5億美元,當地政府包機...

2020-12-21 中國經濟周刊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受疫情影響,澳洲的餐館和市場紛紛關閉,再加上海外出口的限制,極大地重挫海鮮市場。和牡蠣一樣,即使龍蝦已經降價了一半,仍然難以賣出。海產養殖戶和漁民正經歷困難時期。

這樣的困境已經良久。疫情大流行前,西澳巖石龍蝦行業年產值高達5億澳元,其中95%產品被空運到中國,受疫情影響,此貿易往來戛然而止。加之當地早期遭受的高溫和洪水,導致當地漁場的產量減半。據當地媒體報導,近期龍蝦價格暴跌,甚至比生薑還便宜。

據《每日郵報》報導,為了阻止整個海產品行業的大規模下滑,聯邦政府自掏腰包,出資1.1億澳元,緊急包下貨運航班,將數百噸龍蝦和鮑魚運往中國、日本、香港、新加坡和阿聯等國家和地區。為了銷售龍蝦,澳大利亞政府擔起了「客服」的責任,承諾「亞太區包郵」。同時,包機回國時,還可以攜帶一些醫療物資。(編輯:賈璇)

相關焦點

  • 澳洲龍蝦換中國口罩 澳洲政府狠砸1.1億包機包郵送土貨
    澳洲龍蝦價格暴跌,比生薑還便宜!比如在西澳,98%的龍蝦都是出口中國的,結果價格居然暴跌到比姜還便宜!澳洲政府自然無法對這樣的境況坐視不管,尤其是對象徵著澳洲海特產榮譽的龍蝦情有獨鍾,遂決定,斥資1.1澳幣!包機包郵龍蝦!為了讓中國買家購買澳洲龍蝦,澳洲政府這次自掏腰包包郵了!包郵送龍蝦,順便…再攜帶一些醫療物資回國。
  • 澳洲8千噸龍蝦、鮑魚出口亞洲,8億美元海鮮「換」醫療物資?
    澳洲聯邦政府撥款1.7億澳元,開啟出口支持計劃,幫助農民、漁民將產品推向市場!1月24日中國停止海外貿易,對西澳龍蝦產業造成沉重打擊,龍蝦價格一度跌至近4年低點!西澳超過95%的龍蝦出口至中國,此前巖龍蝦產業價值達5億澳元。今年1月,疫情之前,龍蝦出口價格甚至可達每公斤90澳元,一般的批發出口價也可以有65澳元。
  • 急砸1.1億澳元,澳洲政府包機送龍蝦到中國,帶醫療用品滿載而歸
    為了阻止整個海產品行業大規模下滑,也為了幫助因疫情危機而承擔經濟壓力的澳洲農民與漁民,澳洲計劃將出動上百班次緊急包機,將海鮮產品運往中國等海外重要出口市場。據媒體報導,4月1日,澳大利亞政府宣布撥款1.1億澳元,緊急出資承包200趟載重40噸的包機,將數百噸龍蝦和鮑魚等海鮮產品運至中國、日本、新加坡以及阿聯等海外重要市場。這些海鮮產品從墨爾本、雪梨、布裡斯班和珀斯出發的航班裡預計裝載著超5億澳元的龍蝦和超8億澳元的各類海鮮產品,在運輸允許的情況下,包機重返澳洲時將滿載著澳洲政府訂購的醫療用品和設備,以備戰病毒。
  • 澳洲海鮮水果暴跌!櫻桃$1、生蠔$1.5、龍蝦比生薑還便宜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澳洲大批水果海鮮滯銷 超大量的積壓,導致價格暴跌! 據今日雪梨的分享:有網友在墨爾本超市,買到了1澳元一盒的櫻桃
  • 龍蝦「跳水大甩賣」?疫情重創澳洲海鮮產業,急盼打開中國大門
    據水星報(Mercury)披露的數據,塔州在2017- 2018年的海鮮總產值為10億澳元,而今年的損失至少達到12%以上,約1.28億澳元。塔州海鮮產業委員會的執行長Julian Harrington說:「目前世界經濟形勢確實令人擔憂,如果新冠疫情繼續蔓延下去,很多高端食材可能會從消費者的視線中消失。」
  • 澳洲海鮮水果滯銷!櫻桃$1、生蠔$1.5、龍蝦便宜過生薑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澳洲大批水果海鮮滯銷超大量的積壓,導致價格暴跌!據今日雪梨的分享:有網友在墨爾本超市,買到了1澳元一盒的櫻桃市場裡的超大櫻桃,也出現了史低價只要$6一公斤!藍莓,現在也只要$2.5一盒還有頂級食材澳洲龍蝦,現在比生薑還便宜!
  • 中國餐廳復工,帶動15億澳洲龍蝦經濟復甦
    今年1月20日至24日,由於中國對新冠病毒的禁令,澳大利亞每年價值15億澳元的龍蝦、鮑魚、螃蟹和鰻魚等海產品出口貿易,幾乎在一夜之間突然停止。但最近,隨著中國政府解除對港口的封鎖,以及私人和政府支持的航空貨運再次起飛,澳洲海鮮市場的國際需求已開始恢復,甚至還接到了來自武漢的訂單。
  • 8億海鮮換中國醫療物資?澳大利亞擬斥資1.1億,包機向中國出口
    眾所周知,近年來,澳大利亞的龍蝦、牛肉等農產品廣受中國人的喜愛,進口量更是逐年上升。據了解,每年西澳大利亞捕撈龍蝦達到6300噸,其中98%對華出口。然而,受疫情的影響,大家自覺不聚餐、不聚集性活動,這使得中國對澳洲海鮮需求直線下降。據澳大利亞海產工業公司CEO表示,自對華訂單開始蒸發以來,澳洲海鮮行業已經九周沒有收入了。
  • 澳大利亞包機對華出口龍蝦,60%龍蝦依賴中國,急於奪回疫情損失
    據澳大利亞媒體報導,隨著中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商店和飯館紛紛復工復產,澳大利亞企業準備抓住當前有利時機,擴大對華農產品出口。澳大利亞龍蝦生產企業,就準備通過包機運輸的方式加緊向中國出口龍蝦,奪回此前因疫情遭受的損失。
  • 不僅只有龍蝦!澳大利亞所有海鮮,都可能被中國「拒之門外」
    中國和澳大利亞的關係漸入谷底,澳洲政府非但沒有在這段時間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反而一而再再而三的指責中國,和美國一起抵制中國企業,嚴重破壞了中澳往來的貿易關係。而作為美國的「反華前鋒」,澳大利亞完全沒有意識到,失去了中國市場這個最大的「金主」,會對澳經濟造成多大的損失和後果。
  • 花費4.9億包機200趟,飛往中國多個城市,澳大利亞憑什麼吃定中國
    導致當地的出口商遭受到了巨大的損失。然而並不僅僅只是這樣,因為以前澳大利亞還取消了商業航班,這樣的情況則導致三文魚,乳製品,龍蝦等產品沒有辦法出口到中國。澳大利亞200趟包機飛往中國在這段期間,他們的損失無疑是巨大的。
  • 澳洲龍蝦被限購?與中國密切相關
    導讀:因疫情原因,中國對國外商品的進口量迅速減少,這使得龍蝦在澳洲大量囤積,價格暴跌,當地民眾採購量急劇上升。12月15日,伍爾沃斯超市開始對龍蝦實行限購措施,每人每次只能購買四隻。16日,科爾斯超市也實行同樣舉措。這兩家是澳大利亞地區規模最大的超市,市場份額超過80%。
  • 澳洲龍蝦銷量狂飆!2大超市巨頭聯手限購,西方歡呼:感謝中國
    而另一邊,中方在此次疫情中表現優秀,成功控制疫情在國內蔓延,各國都看到中方在防控疫情中所作成就。同時,因為防控得當,中方經濟並未受到嚴重影響,其經濟影響力正在全球範圍內逐步提高。最近,中方取消了澳大利亞進口物品訂單,澳方多企業受到了嚴重影響。
  • 澳大利亞出口遇阻,中國人春節可能不買澳洲龍蝦,愁壞當地漁民
    ,所以澳洲的海洋產業十分發達,據統計,1987年 澳洲海洋產業的產值還約只有160億澳元,1994年這個數值就翻到了300億澳元,根據預測,在今年 澳洲的海洋產業將會達到500億-850億澳元,增長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可以看出,隨著澳洲對周邊海域的開發,海洋產業在未來的發展前景不容小覷。
  • 不止龍蝦,澳大利亞所有海鮮都可能關口滯留
    《澳洲財經見聞》11月9日消息,澳洲聯邦農業部上周五(6日)向外界披露了一份「緊急通知」:龍蝦不會是唯一對華出口受阻的海產品,在中國新的海關檢測制度下(任何活的海產品都有可能需要接受鎘等重金屬檢測),澳洲發往中國的任何海鮮產品都有可能會在清關時滯留兩周甚至更長時間。澳洲農業部還補充道,根據商業渠道得來的消息,現階段鮑魚、大西洋鮭魚及石斑魚等其他漁業產品的對華出口都將受阻。
  • 澳洲龍蝦跌破底價,海鮮又泛濫了!高級凡爾賽攻略值得收藏!
    最近,一張圖片在Facebook上爆火原價五六十刀一斤的澳洲龍蝦,現價65澳幣一公斤等於直接打對摺!還可以買5送1!原本澳洲龍蝦98%的市場份額會出口,但由於疫情原因出口轉內銷,龍蝦今年頻頻滯留澳洲境內,從年初開始就一直在屢創低價。
  • 澳洲龍蝦都降價內銷了,還限購?
    去年,一隻1.5公斤重的澳洲巖龍蝦運往中國,能賣到250澳元。1澳元約合4.93元人民幣,相當於1240元人民幣。而現在,在澳洲本地市場只能賣到100澳元。中國是澳大利亞龍蝦最大的出口市場。澳政府數據顯示,在2018至2019年度,澳大利亞龍蝦出口額共計7.52億澳元(約合人民幣35.34億元),其中約94%銷往中國。從今年10月30日,中國開始對澳洲進口龍蝦進行新的礦物和金屬檢查。11月初,數噸澳大利亞龍蝦就遇上清關檢疫延遲。為了避免風險,澳大利亞出口商們開始暫停向中國出口龍蝦。也就導致了澳大利亞國內龍蝦價格暴跌。
  • 早報| 華倫天奴否認將被出售;Coach或因疫情損失2.5億美元
    Coach母公司第二財季收入增長1% 下半財年或因肺炎疫情損失約2.5億美元 受近期中國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Tapestry集團在中國內地的大部分門店已暫時關閉,或令集團下半財年銷售額損失約2億至2.5億美元,全年營收約為59億美元。截至周四收盤,Tapestry集團股價上漲2.18%至29美元,市值約為80億美元。
  • 後疫情市場最火的進口海鮮!
    文 / 海鮮指南(Seafood-guide) 李帥  中國水產頻道原創報導,在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黃金周,海鮮消費終於迎來了自疫情以來的最大復甦,在眾多生猛海鮮中,帝王蟹、活龍蝦、大閘蟹、三文魚......哪種海鮮賣得最好,最受消費者歡迎呢?
  • 澳洲高校損失將達954億!政府協助挽回留學生:欲斥資3340萬澳元
    澳大利亞教育業是當地經濟的重要收入來源之一。然而,前段時間澳大利亞多達11類商品對華出口遭到限制後,澳大利亞留學教育行業也因為大量中國留學生的不再光顧而承受巨大損失。眼下,澳大利亞還沒愁完該國商品出口困難的貿易難題,就要愁起當地留學教育業的發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