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我國九大河流入海泥沙60年來下降85%

2020-12-26 i自然全媒體

近日,自然資源部海底科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吳自銀領銜的海底地形地貌探測與應用研究團隊在環境科學學術期刊發表科研成果,評估了60年來中國九大河流入海泥沙變化情況,分析了河流輸沙減少對於近海資源與環境的潛在影響。該項研究對於深化理解大陸邊緣「源-匯」過程與陸海相互作用、近海地貌演變等海洋地學領域的國際前沿科學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入海泥沙量呈「階梯式」下降

亞洲大陸邊緣以河流為紐帶的「源-匯」系統貢獻了全球約三分之二的入海泥沙,並向海洋輸送大量淡水和陸源營養物質,對河口三角洲及近海地貌演化和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等產生了重要影響。

據統計,60年前,我國九大河流每年向中國海輸送約19.5億噸泥沙,佔到全球入海泥沙總量的10%。然而,近10年來,年均輸沙量已下降至3億噸,降幅高達85%。

研究團隊收集了九大河流流域內,時間跨度達61年的27個水文站輸沙、輸水數據和469個氣象站降雨數據,建立了九大河流長周期「輸沙-輸水-降雨」資料庫。通過系統分析發現,中國九大河流的多年平均輸沙以1969年、1986年、1999年、2004年為關鍵時間節點,呈現「階梯式」下降趨勢。

60多年來,中國九大河流累積向河口和近海輸送了710億噸泥沙。然而,研究團隊利用基於「人類活動-輸沙-輸水」聯合分析方法定量評估發現:有533億噸泥沙被截留在陸地上。其中,流域建壩、水資源消耗、水土保持工程等3類活動分別截留了243 億噸、154億噸、136億噸。

近海資源環境受影響

「黃河鬥水,泥居其七。」黃河曾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從1950年至今,隨著黃河流域內大型水庫的建設,使得大量泥沙被攔截在建壩後的水庫,導致入海泥沙量呈現「階梯式」下降。

研究團隊發現,在1960年三門峽水庫、1968年劉家峽水庫開始蓄水後,龍門與頭道拐處河段輸沙量呈現大幅下降。1999年,小浪底水庫建成後,花園口河段輸沙量只有1.1億噸/年,僅佔1950年輸沙量的10%。至2015年,黃河入海泥沙通量為0.3億噸/年,僅為上世紀50年代的2%,約有121億噸的泥沙被大壩截留在陸地上。

上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大量淡水資源被用於滿足工業、農業、生活等用水需求,水資源消耗成為黃河泥沙被截留的主要因素之一。近60年來,約有153億噸泥沙被人工取水截留在陸地上。自1999年啟動的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以及各項水土保持生態工程持續推進,有效減緩了流域土壤侵蝕、沙化。研究表明,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工程使得約129億噸泥沙被保留在陸地上。

陸地攔截大量泥沙帶來了新問題。大量泥沙被攔截在大陸,會導致水庫淤塞、河道抬升和變窄。河口三角洲與近海陸架因缺乏河流泥沙補給,將導致河流下遊、三角洲、海岸等受到侵蝕,進而減緩河口新陸地資源生長速度。

此外,陸源物質入海輸送,可為近海生態系統提供可觀的營養物質。其中,作為水體中營養鹽、有機質的重要載體,河流泥沙既可為富營養化水體自淨提供物理支撐、生化反應界面,還可在河口區降低水體透明度、降低河口區發生赤潮概率。由於河流泥沙在陸地河流流域被大量截留,將破壞河口生態系統原有平衡,對河口海岸帶、相鄰陸架邊緣海的海洋初級生產和食物鏈、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等過程產生重要影響,導致近岸海洋生態系統變化。

促進河海環境同步改善

研究團隊認為,河流入海泥沙銳減這一現狀在短期內還難以恢復到之前水平。因此,要按照陸海統籌、河海聯動的發展理念和要求,加快陸海一體的河流輸沙監測、生態評估、環境評價與治理體系等建設,實現流域、海域的生態環境質量同步改善。河流泥沙減少雖然發生在流域內,但其最終將影響河口海岸帶及邊緣海的沉積作用、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和海洋生態環境。

研究團隊認為,要從加強流域大型水庫庫容、土地利用現狀監測,開展流域典型人類活動對河流—河口系統環境影響評價研究;加強近海空間資源與環境的調查、監測和評價研究;開展河流、河口生態需水需沙量科學研究;加強政府部門交流合作等多個方面持續推進,加大工作力度,共同促進綜合治理能力建設。

近年來,海底地形地貌探測與應用團隊依託自然資源部海底科學重點實驗室,圍繞國際前沿海洋科學問題,以海底探測新技術研發為抓手,在我國近海動力地貌學、邊緣海構造地貌學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進展,科研成果被廣泛應用於我國海洋安全保障、近海工程建設等。

來源: 中國自然資源報

作者: 趙荻能

編輯: 錢招東

相關焦點

  • 黃河泥沙堵住淮河出海口,淮河怎麼入海?
    長江、黃河、淮河和濟水並稱「四瀆」,這是我國古代四條擁有獨自入海口的河流,「兩條龍」長江、黃河自不必說,氣勢雄渾,一路浩蕩入海所向披靡。而淮河和濟水則比較悲催,被任性的黃河隨時擺布,濟水距離黃河太近,被侵了河道,已經消失。淮河的境況相對好點兒,只是一度被黃河奪了入海口。
  • 渤海會不會被黃河泥沙填平,能否將黃河改道從江蘇入海?
    1942年黃河決堤,此後十年間黃河由江蘇注入黃海,到1952年才改為經山東流入渤海直至今日。那麼六十多年前的這次改道給北方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給南方又帶來了什麼樣的弊端呢?如果今天人為地將黃河改回經江蘇入海,會遇到什麼樣的阻力,付出多大的成本呢?
  • 黃河已成懸河,為什麼不用挖泥船把泥沙挖走
    關於懸河,也就是地上河,其實很多地區都有類似情況,尤其是一些大河流的中下遊地區,因河流改道和地勢較低,很容易被河水帶來大量泥沙而堆積越來越高,進而成為地上河。而說到世界上最著名的懸河,非黃河莫屬。之前在菜葉網上看過相關的資料,古代皇帝解決辦法就是黃河改道,花國庫十幾年的收入成本改道,黃河每次改道都是歷史大事件,大傷國庫,國家變窮,古代解決黃河的問題,就是加高繼續加高再加高然後改道。
  • 河北近岸海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13條國考入海河流全部消除劣V類斷面
    13條國考入海河流全部消除劣V類斷面,2019年、2020年1至11月入海口斷面水質均值全部達到V類及以上水質標準,達標率100%,其中達到Ⅲ類以上優良水質6條;近岸海域水質達到預期目標,2018-2019連續兩年、2020年前三季度近岸海域國考監測點位海水水質優良比例穩定達到100%。  新聞發布會現場。河北日報記者賈楠攝  治海先治河,突出抓好入海河流綜合治理。
  • 近700條的河流水質研究,易開得只為更適合中國家庭的淨水方案
    尤其,中國作為世界上河流最多的國家之一,有2000多條流域面積超過1000㎞的河流,總長度達43萬公裡天然河流,它們更加需要被關注!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水質差異巨大,十多年間,秉持著「中國芯,更懂中國水」的理念,易開得研發團隊走遍了全國,探訪並研究不同地區的水文狀況和水質特徵,同時也聽取了不同群體對於淨水的多樣化需求。
  • 我國近岸海域水質總體穩中向好
    我國近岸海域水質總體穩中向好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  2020-06-08 2019年我國海水質量狀況實現持續改善,得益於國務院相關部門有序推進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
  • 我國哪些省區的名稱,是以地理方位或河流湖泊來命名的?
    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該如何命名,特別是自然地理事物,更多的是參照地理事物的方位、形態以及其他特徵,或者與其他地理事物的關係來命名。比如我國的「東海」和「南海」就是根據方位來命名的,而「黃海」就是根據海水的顏色特徵來命名的,而我國的「渤海」在春秋時期被人們稱為「北海」,也是和方位有關。
  • 泥沙已逼近天津白河(20)
    法國「進士」逐夢東方  範德文告訴桑志華:一星期前,他剛剛走遍直隸平原西部的京漢鐵路線,沿線河流的水位普遍還很高
  • 守「地上懸河」 護「入海生態」 封面新聞探訪山東黃河治理保護
    在濼口段黃河大堤,記者看到一塊石碑上刻著濼口水文站歷史最高水位線的記錄——「30.60米,1996.08.18」,1996年8月18日,濼口站附近的黃河水位上升至30.60米,比現在河面高了6米。濼口水文站集水面積751494平方千米,是黃河下遊幹流重要控制站,承擔向國家防總、黃河防總水情報汛的重要任務,在防汛抗旱中充當著「耳目」和「參謀」角色。
  • 未來泥沙含量會與長江差不多嗎?
    渾濁的黃河之水黃河起源於青海省巴彥喀拉山的北麓,是我國的母親河,數千年來哺育了黃河兩岸的炎黃子孫。其實在唐朝之前,黃河被稱作大河,是在唐朝時,才被叫做「黃河」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它看起來是黃色的。為什麼黃河看起來會是黃色的呢?這主要與黃河流經的地區相關。
  • 你知道亞洲和歐洲幹流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是哪兩條河流嗎?
    河流是地球表面沿著一定的窪地流動的水流,是地表徑流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河流是否最終入海,可以分為外流河和內流河兩大類。河流的水文特徵包括年徑流量、水位的季節變化、含沙量、結冰期和流速等內容,河流的水系特徵包括流程、流域面積、流向、水系形態和河道特徵等內容。
  • 黃河已成「地上河」,沉積的泥沙該如何清理?
    目前我國治理黃河問題的主要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是「束水攻沙」,第二種是「寬河固堤」,這兩種方法有著不同的效果,能夠針對黃河治理的不同問題,發揮不同作用。黃河中有大量的泥沙,如果水流速度不高,那麼就不足以將這些泥沙攜帶走,這些泥沙就會淤積成為地上河,時間久了就會堵死這段河道形成黃泛區,到最後遭殃的就是黃河兩岸的人民。
  • 黃河早已成「地上河」,為何還不清理泥沙?原因有點無奈!
    黃河早已成「地上河」,為何還不清理泥沙?原因有點無奈!在上學期間想必大家都學過歷史吧,在中國存在兩個河流很多人都知道它們的名字,那就是長江黃河了。黃河在我國古代就存在了下來,當時的朝代還治理過黃河呢,今天小編的主題就是關於我們的黃河。
  • B站「入海」
    《入海》MV的簡介中這樣寫道。  最直觀的理解,這是B站在這個特殊的畢業季想對年輕人說的話。細品歌詞,這也像是B站的一次表態、一種宣言。  「海洋會回答江湖  江湖會回答河流  河流會回答浪潮  一起躍入人海  做一朵奔湧的浪花」  敢入海,才能繼續浪  作為一個隱藏了無數混剪、鬼畜、填詞大手的平臺,用影像內容激起大規模共情,引發彈幕狂歡,可以說是B站的「傳統藝能」了。《入海》之前有《後浪》,《後浪》之前有《乾杯》。
  • 盤點近10年來,我國柑橘產業的研究方向,未來何去何從?
    2018 年我國年柑橘產量4138.14 萬噸,居世界首位。 是的,我們國家是柑橘大國,產量全球第一,人均消費量第一,隨著目前柑橘種植面積越來越大,其價格反而越來越低,如何發展,未來前景怎麼樣,這是大家最為關心的一個問題。
  • 農村河流出現斷流,甚至乾涸情況,是沒人維護?還是水源供給不足?
    小時候在農村生活,記憶最深的就是三五個小夥伴一起去村頭邊的河流邊下水摸魚,去河邊嬉水,興致來了,也會頂著大太陽,光著屁股去河裡洗澡,任由泥沙沾在溼漉漉的身上,嘴裡進了細沙也毫不在意,甩一把,繼續專注於嬉水中。
  • 河流整治及城市水系清淤疏浚工程實施
    過水能力較清淤前提高50%以上,30萬人直接受益,135萬畝耕地實現了旱澇保收 河北日報訊(通訊員白雲升)去年渤海新區以全面實施河湖長制為抓手,實施主要入海河流整治及城市水系清淤疏浚等工程,完成了新石碑河、新黃南排乾、老黃南排乾、廖家窪排水渠、滄浪渠、漣窪排乾6條入海河流和黃驊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