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滕晗
「黃河治理保護工作重心正在從防洪、興利逐步過渡到生態優先。」山東黃河河務局辦公室四級調研員周曉黎這樣向記者描述。
2019年9月18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展開。一年來,在各部門努力下,山東黃河段呈現新面貌。近日,記者跟隨水利部採訪團走進黃河山東段,探訪當地防洪、生態保護等情況。
從菏澤東明縣開始,到東營市墾利區注入渤海,黃河在山東流經9市25縣(市、區),河道全長628公裡,佔整個下遊河道80%。這裡「地上懸河」防洪形勢嚴峻,同時,入海口生態保護意義重大。
黃河濼口段 攝影:封面新聞記者滕晗
百年水文站迎戰24年最大洪峰
在山東濟南市天橋區黃河南岸大堤邊上,有一座百年水文站——濼口水文站,始建於1919年的它是黃河幹流上建設最早的水文站。在濼口段黃河大堤,記者看到一塊石碑上刻著濼口水文站歷史最高水位線的記錄——「30.60米,1996.08.18」,1996年8月18日,濼口站附近的黃河水位上升至30.60米,比現在河面高了6米。
濼口水文站集水面積751494平方千米,是黃河下遊幹流重要控制站,承擔向國家防總、黃河防總水情報汛的重要任務,在防汛抗旱中充當著「耳目」和「參謀」角色。
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以下簡稱「黃委」)防禦局方案技術處副處長任偉介紹,今年黃河幹流先後出現6場編號洪水。濼口水文站也迎來24年來最大洪峰,站長萬鵬告訴記者,7月1日11時54分,大流量洪峰順利通過濼口斷面,相應洪峰流量為4680m/s,直逼1996年8月該站最大流量4700m/s,為「96·8」洪水後濼口水文站最大流量,「但對比當時,濼口站水位下降了1.95米,河道行洪能力、防洪工程抗洪能力大幅提升。」
任偉介紹,為有效防範「黑天鵝」事件,黃委組織優勢科研力量成立編寫組,按時完成黃河流域大洪水應對措施和黃河、渭河、沁河超標洪水防禦預案編制編寫工作。「今年6-7月,黃委開展了黃河超標洪水防禦調度演練和防禦大洪水實戰演練,進一步檢驗《預案》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歷城區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巡迴法庭 攝影:封面新聞記者滕晗
生態調度補水 最年輕溼地生態系統重煥生機
位於山東省東營市的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最年輕的溼地生態系統,黃河在這裡入海。
今年7月,黃河口現行流路口門處發現一條成年黃河魛魚活體,這是21世紀以來在黃河口河道首次發現黃河魛魚活體,標誌黃河口海域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也說明黃河生態調度的顯著成效。
此前,受黃河斷流影響,黃河口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海水蝕退陸地,河口地區土地鹽鹼化、沙化,渤海淺海生物鏈斷裂,三角洲溼地水環境失衡,大量魚類、鳥類絕跡。
黃委副主任牛玉國介紹,2008年以來,黃委結合調水調沙實施黃河下遊生態調度,持續向黃河三角洲溼地生態系統進行補水,增加溼地水面面積,提高地下水水位,修復黃河下遊代表物種棲息地和魚類洄遊通道等水生生態系統生態功能,促進黃河下遊河道、河口三角洲及附近海域生態系統的自然修復。尤其從2018年起連續實施的黃河生態調水,極大改善溼地生態環境,為河口地區魚類洄遊和產卵提供了有利條件。
據了解,河口溼地恢復區的明水水面已由統一調度前的15%增加到60%;區域內有各種植物1900餘種,鳥類數量達數百萬隻,溼地生態系統實現良性恢復。
黃委水調局副局長程豔紅介紹,今年,黃委在往年實施下遊生態調度的基礎上首次開展全流域生態調度,編制印發《2020年黃河生態調度實施方案》,確定了黃河幹流和7條主要支流26個斷面生態流量指標、河道外生態補水計劃及河口三角洲生態補水要求、骨幹水庫洩流指標及保障措施等。
山東黃河河務局黃河河口管理局四級調研員王梁山告訴記者,截至9月8日,已向黃河三角洲實施生態補水6億立方米。在今年防禦大洪水實戰演練期間,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補水自6月18日開始至7月17日結束,補水總量15473萬立方米,「生態補水期間,黃河達到近30年來最大流量4580立方米/秒,生態補水量創歷史最高,補水範圍最廣。」
8月26日0時,防禦大洪水實戰演練後第二輪生態補水啟動,「主要利用黃河中下遊洪水過程崔家節制閘開啟,向刁口河流路進行生態補水。」據悉,截至9月10日9時,刁口河渠首累計引水量2043.9萬立方米,進入保護區154.2萬立方米,入海水量374.6萬立方米。
黃河入海口 攝影:封面新聞記者滕晗
水行政執法「強制力」基礎提升
「為破解『移送案件難』『強制執行難』等行刑銜接工作中存在的瓶頸問題,各級河務部門積極與地方公檢法部門溝通聯繫,推動建立水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協作配合機制。」黃委政法局副局長規帆介紹。
今年1月,山東河務局聯合山東省公安廳印發《關於建立山東黃河河道生態環境保護執法聯勤聯動工作機制的通知》,各級河務部門與同級公安部門全部完成對接,印發區域聯勤聯動工作方案,開展聯合執法巡查。同時,山東省黃河河務局與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協調推進山東黃河生態環境巡迴法庭全覆蓋,已有7家河務局建立黃河環境資源審判巡迴法庭,並成立聊城、濱開、東平東平湖黃河生態司法修復基地。
在濟南市歷城區河務局,記者參觀了剛成立一個多月的歷城區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巡迴法庭,「法庭統一審理歷城黃河流域內的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糾紛,近距離開展巡迴審判。」歷城區黃河河務局局長杜加雷向記者介紹。
「更重要的作用是威懾,同時有助於提升水行政執法的『強制力』基礎。」杜加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