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地上懸河」 護「入海生態」 封面新聞探訪山東黃河治理保護

2020-12-16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滕晗

「黃河治理保護工作重心正在從防洪、興利逐步過渡到生態優先。」山東黃河河務局辦公室四級調研員周曉黎這樣向記者描述。

2019年9月18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展開。一年來,在各部門努力下,山東黃河段呈現新面貌。近日,記者跟隨水利部採訪團走進黃河山東段,探訪當地防洪、生態保護等情況。

從菏澤東明縣開始,到東營市墾利區注入渤海,黃河在山東流經9市25縣(市、區),河道全長628公裡,佔整個下遊河道80%。這裡「地上懸河」防洪形勢嚴峻,同時,入海口生態保護意義重大。

黃河濼口段 攝影:封面新聞記者滕晗

百年水文站迎戰24年最大洪峰

在山東濟南市天橋區黃河南岸大堤邊上,有一座百年水文站——濼口水文站,始建於1919年的它是黃河幹流上建設最早的水文站。在濼口段黃河大堤,記者看到一塊石碑上刻著濼口水文站歷史最高水位線的記錄——「30.60米,1996.08.18」,1996年8月18日,濼口站附近的黃河水位上升至30.60米,比現在河面高了6米。

濼口水文站集水面積751494平方千米,是黃河下遊幹流重要控制站,承擔向國家防總、黃河防總水情報汛的重要任務,在防汛抗旱中充當著「耳目」和「參謀」角色。

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以下簡稱「黃委」)防禦局方案技術處副處長任偉介紹,今年黃河幹流先後出現6場編號洪水。濼口水文站也迎來24年來最大洪峰,站長萬鵬告訴記者,7月1日11時54分,大流量洪峰順利通過濼口斷面,相應洪峰流量為4680m/s,直逼1996年8月該站最大流量4700m/s,為「96·8」洪水後濼口水文站最大流量,「但對比當時,濼口站水位下降了1.95米,河道行洪能力、防洪工程抗洪能力大幅提升。」

任偉介紹,為有效防範「黑天鵝」事件,黃委組織優勢科研力量成立編寫組,按時完成黃河流域大洪水應對措施和黃河、渭河、沁河超標洪水防禦預案編制編寫工作。「今年6-7月,黃委開展了黃河超標洪水防禦調度演練和防禦大洪水實戰演練,進一步檢驗《預案》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歷城區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巡迴法庭 攝影:封面新聞記者滕晗

生態調度補水 最年輕溼地生態系統重煥生機

位於山東省東營市的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最年輕的溼地生態系統,黃河在這裡入海。

今年7月,黃河口現行流路口門處發現一條成年黃河魛魚活體,這是21世紀以來在黃河口河道首次發現黃河魛魚活體,標誌黃河口海域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也說明黃河生態調度的顯著成效。

此前,受黃河斷流影響,黃河口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海水蝕退陸地,河口地區土地鹽鹼化、沙化,渤海淺海生物鏈斷裂,三角洲溼地水環境失衡,大量魚類、鳥類絕跡。

黃委副主任牛玉國介紹,2008年以來,黃委結合調水調沙實施黃河下遊生態調度,持續向黃河三角洲溼地生態系統進行補水,增加溼地水面面積,提高地下水水位,修復黃河下遊代表物種棲息地和魚類洄遊通道等水生生態系統生態功能,促進黃河下遊河道、河口三角洲及附近海域生態系統的自然修復。尤其從2018年起連續實施的黃河生態調水,極大改善溼地生態環境,為河口地區魚類洄遊和產卵提供了有利條件。

據了解,河口溼地恢復區的明水水面已由統一調度前的15%增加到60%;區域內有各種植物1900餘種,鳥類數量達數百萬隻,溼地生態系統實現良性恢復。

黃委水調局副局長程豔紅介紹,今年,黃委在往年實施下遊生態調度的基礎上首次開展全流域生態調度,編制印發《2020年黃河生態調度實施方案》,確定了黃河幹流和7條主要支流26個斷面生態流量指標、河道外生態補水計劃及河口三角洲生態補水要求、骨幹水庫洩流指標及保障措施等。

山東黃河河務局黃河河口管理局四級調研員王梁山告訴記者,截至9月8日,已向黃河三角洲實施生態補水6億立方米。在今年防禦大洪水實戰演練期間,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補水自6月18日開始至7月17日結束,補水總量15473萬立方米,「生態補水期間,黃河達到近30年來最大流量4580立方米/秒,生態補水量創歷史最高,補水範圍最廣。」

8月26日0時,防禦大洪水實戰演練後第二輪生態補水啟動,「主要利用黃河中下遊洪水過程崔家節制閘開啟,向刁口河流路進行生態補水。」據悉,截至9月10日9時,刁口河渠首累計引水量2043.9萬立方米,進入保護區154.2萬立方米,入海水量374.6萬立方米。

黃河入海口 攝影:封面新聞記者滕晗

水行政執法「強制力」基礎提升

「為破解『移送案件難』『強制執行難』等行刑銜接工作中存在的瓶頸問題,各級河務部門積極與地方公檢法部門溝通聯繫,推動建立水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協作配合機制。」黃委政法局副局長規帆介紹。

今年1月,山東河務局聯合山東省公安廳印發《關於建立山東黃河河道生態環境保護執法聯勤聯動工作機制的通知》,各級河務部門與同級公安部門全部完成對接,印發區域聯勤聯動工作方案,開展聯合執法巡查。同時,山東省黃河河務局與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協調推進山東黃河生態環境巡迴法庭全覆蓋,已有7家河務局建立黃河環境資源審判巡迴法庭,並成立聊城、濱開、東平東平湖黃河生態司法修復基地。

在濟南市歷城區河務局,記者參觀了剛成立一個多月的歷城區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巡迴法庭,「法庭統一審理歷城黃河流域內的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糾紛,近距離開展巡迴審判。」歷城區黃河河務局局長杜加雷向記者介紹。

「更重要的作用是威懾,同時有助於提升水行政執法的『強制力』基礎。」杜加雷說。

相關焦點

  • 【中國夢·黃河情】以「減沙增流」等方式化解黃河下遊「地上懸河...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洪水風險依然是(黃河)流域的最大威脅」,「地上懸河」與洪水威脅始終制約著黃河流域的生態安全和社會發展。黃河最大支流渭河下遊及其南山支流、上遊寧蒙河段也已經形成「地上懸河」。此外,黃河下遊淤積數量巨大,據統計,1950-2004年期間黃河鐵謝—利津河段淤積量高達85.3億噸,全下遊段淤積量估算約150-200億立方米,「地上懸河」仍在加劇之中,洪水與泥流等災害風險日益加大。
  • 黃河已成懸河,為什麼不用挖泥船把泥沙挖走
    關於懸河,也就是地上河,其實很多地區都有類似情況,尤其是一些大河流的中下遊地區,因河流改道和地勢較低,很容易被河水帶來大量泥沙而堆積越來越高,進而成為地上河。而說到世界上最著名的懸河,非黃河莫屬。主要集中在黃河下遊地區,大概是從桃花峪到入海口之間的流域,大概有768公裡,主要集中在山東和河南地區。歷史上黃河成懸河,而且一天比一天高,只能年年花錢加固加高大堤,更頭疼的問題就是,越是加高大堤,黃河越是危險,來年還要花更多的錢加高加固,簡直是無解死題。
  • 黃河泥沙堵住淮河出海口,淮河怎麼入海?
    淮河之所以成為四瀆之一,主要因為其流域非常廣,介於長江、黃河之間,地跨豫、鄂、皖、蘇、魯五省,流域面積約27萬平方公裡。另外,淮河的重要性也體現在它是我國中東部地區南北地理分界線,中原王朝一旦出現南北對峙的情況下,淮河也成了南北勢力的對峙線,如北魏與南朝齊,金與南宋等莫不如此。守江必守淮,這是古人用生命和鮮血總結出來的,也是為世人所公認的。
  • 黃河流域大保護大治理 要「寫好」水文章
    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提出了「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如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已經列為國家戰略。2020年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研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問題等,強調黃河流域必須下大氣力進行大保護、大治理,走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路子。
  • 首次穿越地上懸河,「萬裡黃河第一隧」首線貫通
    近日,濟南黃河渡口旁,「泰山號」盾構機破土而出,中國鐵建承建的「萬裡黃河第一隧」濟南黃河隧道東線隧道率先貫通。這標誌著我國在建的最大直徑公軌合建盾構隧道取得重大進展,這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穿越地上懸河!
  • 自駕好去處,黃河大壩賞地上懸河另類美
    黃河,像大地的母親的乳汁,養育著我們華夏民族,促進了經濟與民生的繁榮。作為母親河,黃河豈會聽命於她兒孫的安排,每年七八月份,借著天氣的喜怒無常,耍一耍脾氣,也情有可原。摸透母親河的脾氣,順應其勢加以治理,成為一代又一代沿黃流域的民眾孜孜不倦的事業。
  • 「地上懸河」也要岸綠景美
    今年是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開局之年。3月1日,《2020年河南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要點》印發,提出要抓實抓細抓落地,把握沿黃地區生態特點和資源稟賦,從過去的立足「要」向立足「幹」轉變、向先行先試轉變,引領沿黃生態文明建設,在全流域率先樹立河南標杆。
  • 唱響黃河入海時代樂章,大眾日報「黃河入海流」融媒報導反響強烈
    」系列稿件和新媒體產品被320餘家媒體轉發,總點擊瀏覽量突破2.2億唱響黃河入海的時代樂章「保護黃河流域生態,推動沿黃高質量發展,一個都不能少!」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
  • 濟南黃河隧道實現單線貫通 成功穿越地上「懸河」
    10月30日,「萬裡黃河第一隧」濟南黃河隧道工程東線隧道率先貫通。 沙見龍 攝中新網濟南10月30日電 (沙見龍 丁翔)隨著位於濟南市天橋區濼口黃河浮橋渡口旁的「泰山號」盾構機巨大刀盤破土而出,被譽為「萬裡黃河第一隧」的濟南黃河隧道工程東線隧道10月30日率先貫通,成功穿越地上「懸河」。圖為濟南黃河隧道工程過河通道現狀及規劃示意圖。
  • 黃河曾水淹開封7次,河床升高成為「地上懸河」,而如今卻被馴服
    其中黃河雖然對人們有益,但同樣也會帶來一些可以想像的災難,比如說洪水,黃河是一條比較特殊的河流,因為黃河水體中含有大量的泥沙,所以整體的水質偏黃色,而且它的河床有大量的泥沙堆積。根據數據顯示,每年黃河會攜帶黃土高原大約16億噸的泥沙,其中大部分的泥沙會被衝進渤海,但也有一小部分泥沙堆積在了黃河下遊,使得河床不斷上升,以人們現在的科學技術是很難徹底清理淤泥的,所以使得黃河成為了「地上懸河」。
  • 濟南黃河隧道東線貫通:人類首次穿越地上「懸河」
    據「中國鐵建」公眾號消息,10月30日,在黃河之下中國建設者完成了一次驚天動地的壯舉! 濟南黃河渡口旁,「泰山號」盾構機巨大刀盤破土而出,由鐵四院勘察設計、中鐵十四局集團承建的「萬裡黃河第一隧」濟南黃河隧道工程東線隧道率先貫通。標誌著我國在建的最大直徑公軌合建盾構隧道取得重大進展,這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穿越地上「懸河」。
  • 黃河入海丨天地心 家國夢 赤子情懷《泰山頌》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16日訊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用文藝的形式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新時代山東故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精神力量,大型交響音樂會《黃河入海》於9月16日晚在山東濟南奧體中心「東荷」體育館舉行。
  • 正視問題,對症下藥,高起點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從今年8月份中央政治局審議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以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就由此上升為重要的國家戰略、國家意志,揭開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 ...穿越黃河」!萬裡黃河第一隧首線貫通!歷史上首次穿越地上懸河!
    近日,濟南黃河渡口旁,「泰山號」盾構機破土而出,「萬裡黃河第一隧」濟南黃河隧道東線隧道率先貫通。這標誌著我國在建的最大直徑公軌合建盾構隧道取得重大進展,這也是歷史上首次穿越地上懸河。 黃河攜帶著大量泥沙,到出海前不斷放緩、沉積,形成了地上懸河。在濟南濼口段,河床高出南岸天橋區地面5米,最大洪水位高出11.62米。
  • 劉以雷:正視問題,對症下藥,高起點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編者按:2020年12月13日,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第十八次專題研討會在山東省濟南市山東大廈舉行。此次會議的主題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第一、要進一步深入學習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深刻理解黃河流域特點及推動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深遠意義黃河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和山東9個省(區),流域面積75萬平方公裡,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發祥地,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重要的經濟地帶和鞏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區域。
  • 黃河流到這裡,終成地上懸河
    黃河一直是我心中一個揮之不去的情結。遊覽開封,捨棄城區很多名勝古蹟,我為這條河留了大把的時間。從鐵塔公園前坐公交車一路向北到達黃河遊覽區,下車後穿過一片樹林和一片灘涂,便能見到黃河了。黃河落日八月底,黃河豐水期已過,但河面仍十分廣闊,浩大而有點渾濁的河水一言不發,默默向著東方輸送、傳遞。向對岸望去只看見一條直線,那些低矮的樹木庇護著身後的土地。
  • 天鵝之戀——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見聞
    新華社濟南11月20日電 題:天鵝之戀——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見聞  新華社記者袁軍寶、吳書光  近年來,每到11月份,位於山東東營的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成了候鳥的天堂。藍天白雲下,黃河之水在這裡滔滔入海;大河兩岸,廣袤的蘆葦蕩裡蘆花飄飛;片片水面上,天鵝、東方白鸛、丹頂鶴、海鷗、白鷺等鳥類猶如精靈般點綴其中;天空中,隊隊鴻雁由北向南飛來,隨著嘎嘎之聲又飄然遠去……  「天鵝們都戀上了這片溼地,黃河入海口已成了『鳥類國際機場』,每年遷徙經過的天鵝等各種鳥類多達600萬隻。」
  • 生態保護丨黃河首曲,綠水彎彎潤草原
    從青入甘的黃河,如一條昂首巨龍,在甘肅「兩進兩出」。在甘南草原劃出「第一次」壯美的曲線後,經臨夏、出蘭州、穿白銀,一路向東,千折萬轉,奔騰入海。 作為黃河上遊的甘肅,如何在新時代的「黃河大合唱」中奏響隴原樂章,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邁出新的更大步伐?日前,記者一行從蘭州出發,溯源而上,到達黃河甘南段,一探究竟。
  • 人類首次穿越地上懸河!「萬裡黃河第一隧」首線貫通
    10月30日,濟南黃河渡口旁,「泰山號」盾構機巨大刀盤破土而出,「萬裡黃河第一隧」濟南黃河隧道工程東線隧道率先貫通。這標誌著我國在建的最大直徑公軌合建盾構隧道取得重大進展,是人類歷史上首次穿越地上「懸河」。
  • 葛劍雄:黃河能長期安流嗎?
    現在由於黃河挾帶入海的泥沙大幅度減少,黃河出海口和三角洲已經出現海水侵蝕、陸地退縮,而黃河下遊地處平原,本身海拔不高,即使海平面只是出現緩慢的升高,也會累積成嚴重的後果。 迄今為止,人類還沒有掌握地震的規律,更無法準確預報,大地震或特大地震及其他地質災害對黃河和黃河流域的威脅一直存在。 更何況我們對黃河未來安流的標準,不僅是不決口、不泛濫、不成災,還要求不斷流、不缺水、水質達標,整個流域的生態環境得到全面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