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黃河情】以「減沙增流」等方式化解黃河下遊「地上懸河...

2020-12-16 未來網

  中國網北京9月11日訊(記者李培剛)歷史上,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長期以來,黃河自然災害頻發,特別是水害嚴重,給沿岸百姓帶來深重災難。據統計,從先秦到解放前的2500多年間,黃河下遊共決溢1500多次,改道26次,北達天津,南抵江淮。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洪水風險依然是(黃河)流域的最大威脅」,「地上懸河」與洪水威脅始終制約著黃河流域的生態安全和社會發展。

  河南蘭考東壩頭黃河河道航拍圖

  黃河下遊「地上懸河」長達800公裡,河床平均高出背河地面4-6米,鄭州以下河道河床高於兩岸地面達 10米以上,其中新鄉市河段高於地面20米。黃河最大支流渭河下遊及其南山支流、上遊寧蒙河段也已經形成「地上懸河」。此外,黃河下遊淤積數量巨大,據統計,1950-2004年期間黃河鐵謝—利津河段淤積量高達85.3億噸,全下遊段淤積量估算約150-200億立方米,「地上懸河」仍在加劇之中,洪水與泥流等災害風險日益加大。

  現在對黃河「地上懸河」治理採取了包括流域水土保持和堤防加固、改道和穩定現有河道的延壽方案等辦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幅減少了入黃水沙量,相應降低了下遊淤積和洪災威脅,但是對現有河道淤積的治理作用有限,對穩定河道的衝淤平衡對策目前尚無可行方案。

  消除「地上懸河」及其水災威脅,是黃河流域的生態安全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除了減少入黃河的泥沙,用什麼方式降低河床高度,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方向。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民盟中央提交提案提出應進一步加強對黃河水土流失與河道水沙運行機理等的科學認識,應提出變革性對策與技術消除「地上懸河」及其水災威脅。

  濟南市寬闊的黃河河道

  提案建議,要制定以黃河「減沙增流」為目標的水土保持政策,改善黃河水沙關係,促進懸河治理。根據懸河成因與治理需求,在目前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基礎上,系統分析黃河流域水土保持與水利工程水沙調控機理,探明水土保持「減沙水代價」的措施及其區域差異,提出可以減少黃河泥沙、增加黃河徑流與輸沙用水、調節黃河洪水過程的水土保持治理方略,儘快提出相應治理原則並開展區劃、規劃與治理工作。

  要根據「細沙易排」實際,採用「以沙適水」的調控對策,通過「化粗為細」和「留粗排細」提高有限徑流的排沙能力。懸河治理需要考慮河道泥沙的級配特徵,細顆粒泥沙容易輸送,但粒徑大於0.1毫米的粗沙即使在「調水調沙」階段也難以被衝走,因此需要把「留粗排細」和「化粗為細」作為懸河治理的主要對策,提高有限徑流的輸沙能力。建議系統研發河道粗沙細沙分離與粗沙粉碎等技術,分析和提出「小水小洪」輸沙的最佳泥沙集配,綜合分析考慮機械成本、輸沙用水成本、加固堤防成本、水災損失和施工河段等條件下的技術適宜性,提出「地上懸河」綜合排沙優化方案。

  建議採用「管道排沙」對策,提高全沙下排、外排的數量與效率。「束水攻沙」是促進下遊河道排沙的經典辦法,但由於黃河下遊河道比降小,延程水分蒸發和下滲導致輸沙用水損失等原因,輸沙效率不高。「管道排沙」是「束水攻沙」對策升級,該對策無需開挖河道,輸沙用水不損失,而且可以通過研發耐磨管道和分段加壓等技術可以減少輸沙成本、增加泥沙運距。建議開展黃河下遊「管道排沙」綜合研究,分析和提出管道輸沙效益與保護、運行機制,建立分析管道參數、運距與成本的關係,提出不同排沙位置—輸沙目的地等管道布設方法與不同目標制約下的管道排沙優化方案。

相關焦點

  • 黃河已成懸河,為什麼不用挖泥船把泥沙挖走
    關於懸河,也就是地上河,其實很多地區都有類似情況,尤其是一些大河流的中下遊地區,因河流改道和地勢較低,很容易被河水帶來大量泥沙而堆積越來越高,進而成為地上河。而說到世界上最著名的懸河,非黃河莫屬。主要集中在黃河下遊地區,大概是從桃花峪到入海口之間的流域,大概有768公裡,主要集中在山東和河南地區。歷史上黃河成懸河,而且一天比一天高,只能年年花錢加固加高大堤,更頭疼的問題就是,越是加高大堤,黃河越是危險,來年還要花更多的錢加高加固,簡直是無解死題。
  • 濟南黃河隧道東線貫通:人類首次穿越地上「懸河」
    據「中國鐵建」公眾號消息,10月30日,在黃河之下中國建設者完成了一次驚天動地的壯舉! 濟南黃河渡口旁,「泰山號」盾構機巨大刀盤破土而出,由鐵四院勘察設計、中鐵十四局集團承建的「萬裡黃河第一隧」濟南黃河隧道工程東線隧道率先貫通。標誌著我國在建的最大直徑公軌合建盾構隧道取得重大進展,這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穿越地上「懸河」。
  • 黃河曾水淹開封7次,河床升高成為「地上懸河」,而如今卻被馴服
    黃河與長江是中國的"母親河",古中國便發源於兩河流域,人們生活離不開水源,所以長江黃河以及眾多的河流都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本物質。其中黃河雖然對人們有益,但同樣也會帶來一些可以想像的災難,比如說洪水,黃河是一條比較特殊的河流,因為黃河水體中含有大量的泥沙,所以整體的水質偏黃色,而且它的河床有大量的泥沙堆積。根據數據顯示,每年黃河會攜帶黃土高原大約16億噸的泥沙,其中大部分的泥沙會被衝進渤海,但也有一小部分泥沙堆積在了黃河下遊,使得河床不斷上升,以人們現在的科學技術是很難徹底清理淤泥的,所以使得黃河成為了「地上懸河」。
  • 黃河泥沙堆積如山,下遊成為「地上河」,為何不挖深一點?
    黃河的泥沙問題,在世界範圍內都非常罕見。作為地球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之一,黃河一直在塑造著下遊的面貌。現在的華北平原,絕大部分都是黃河經過數百萬年的泥沙衝積而形成的,現在黃河泥沙還在源源不斷地填充著渤海。有學者認為,如果再這樣繼續下去,最多200年後,渤海就將被徹底填平。
  • 濟南黃河隧道實現單線貫通 成功穿越地上「懸河」
    10月30日,「萬裡黃河第一隧」濟南黃河隧道工程東線隧道率先貫通。 沙見龍 攝中新網濟南10月30日電 (沙見龍 丁翔)隨著位於濟南市天橋區濼口黃河浮橋渡口旁的「泰山號」盾構機巨大刀盤破土而出,被譽為「萬裡黃河第一隧」的濟南黃河隧道工程東線隧道10月30日率先貫通,成功穿越地上「懸河」。圖為濟南黃河隧道工程過河通道現狀及規劃示意圖。
  • ...穿越黃河」!萬裡黃河第一隧首線貫通!歷史上首次穿越地上懸河!
    近日,濟南黃河渡口旁,「泰山號」盾構機破土而出,「萬裡黃河第一隧」濟南黃河隧道東線隧道率先貫通。這標誌著我國在建的最大直徑公軌合建盾構隧道取得重大進展,這也是歷史上首次穿越地上懸河。 黃河攜帶著大量泥沙,到出海前不斷放緩、沉積,形成了地上懸河。在濟南濼口段,河床高出南岸天橋區地面5米,最大洪水位高出11.62米。
  • 自駕好去處,黃河大壩賞地上懸河另類美
    黃河,像大地的母親的乳汁,養育著我們華夏民族,促進了經濟與民生的繁榮。作為母親河,黃河豈會聽命於她兒孫的安排,每年七八月份,借著天氣的喜怒無常,耍一耍脾氣,也情有可原。摸透母親河的脾氣,順應其勢加以治理,成為一代又一代沿黃流域的民眾孜孜不倦的事業。
  • 首次穿越地上懸河,「萬裡黃河第一隧」首線貫通
    近日,濟南黃河渡口旁,「泰山號」盾構機破土而出,中國鐵建承建的「萬裡黃河第一隧」濟南黃河隧道東線隧道率先貫通。這標誌著我國在建的最大直徑公軌合建盾構隧道取得重大進展,這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穿越地上懸河!
  • 黃河流到這裡,終成地上懸河
    黃河一直是我心中一個揮之不去的情結。遊覽開封,捨棄城區很多名勝古蹟,我為這條河留了大把的時間。從鐵塔公園前坐公交車一路向北到達黃河遊覽區,下車後穿過一片樹林和一片灘涂,便能見到黃河了。黃河落日八月底,黃河豐水期已過,但河面仍十分廣闊,浩大而有點渾濁的河水一言不發,默默向著東方輸送、傳遞。向對岸望去只看見一條直線,那些低矮的樹木庇護著身後的土地。
  • 人類首次穿越地上懸河!「萬裡黃河第一隧」首線貫通
    10月30日,濟南黃河渡口旁,「泰山號」盾構機巨大刀盤破土而出,「萬裡黃河第一隧」濟南黃河隧道工程東線隧道率先貫通。這標誌著我國在建的最大直徑公軌合建盾構隧道取得重大進展,是人類歷史上首次穿越地上「懸河」。
  • 守「地上懸河」 護「入海生態」 封面新聞探訪山東黃河治理保護
    封面新聞記者 滕晗「黃河治理保護工作重心正在從防洪、興利逐步過渡到生態優先。」山東黃河河務局辦公室四級調研員周曉黎這樣向記者描述。2019年9月18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展開。一年來,在各部門努力下,山東黃河段呈現新面貌。
  • 中國夢·黃河情丨跨黃通道又添重大橋梁工程 濟南鳳凰黃河大橋全景...
    ,中國網、山東省委網信辦承辦,山東廣播電視臺、山東黃河河務局、濟南市委網信辦、淄博市委網信辦、東營市委網信辦等協辦的「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暨「黃河落天走東海」網絡主題活動將於9月22日-24日舉行。
  • 小熊在濟南考察黃河地上河,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世界第五長河,含沙量第一大河,雖然水很渾濁,但卻哺育了華夏文明。這滾滾的黃河水,每年把黃土高原地區的大量泥沙攜帶到下遊和渤海,到底該如何評價黃河母親呢?事情要一分為二辯證的看,不能完全割裂。大自然就是這樣的,不以人類的好惡而存在。
  • 「中國夢·黃河情」「憂患河」變身「幸福河」的探秘 走進黃河...
    9月15日,「『中國夢 黃河情』」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來到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實地探尋「憂患河」變身「幸福河」的秘密,見證母親河的壯美安瀾。小浪底樞紐工程是黃河中下遊最大的調節水源,也是古老黃河上跳動著的一顆年輕而又強大的心臟。「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是1952年毛澤東主席視察黃河時發出的偉大號召。鼓舞著小浪底人數十年艱苦奮鬥,改變了「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的局面。1953年,黃河水利委員會進駐小浪底壩址開展勘探和測量。
  • 黃河泥沙太多,很多地方都成危險的懸河,但是這裡沒有鬧過水患
    洪水是人類不得不面對的自然災害之一,中國最大的洪水是黃河改道,作為中國第二長河,黃河滋養了中華文明,但也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但你可能不知道,其實在黃河流域,有一個地方從來不發洪水,卻成了「魚米之鄉」,到底在哪裡?為什麼黃河在這裡變得如此溫柔?
  • 【中國夢·黃河情】黃河萬裡入胸懷!齊魯大地奏響幸福大河新樂章
    秋分時節,「中國夢 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走進山東,探尋新時代齊魯大地與黃河的故事。黃河,決定一座城市的氣韻因河而生,因水而興。在山東,黃河是經濟繁華之源,也是文化繁榮之基。在黃河流域區域發展大格局中,濟南區位優勢明顯。
  • 用天鯤有無可能將黃河淤泥排出,解決地上懸河的危險,又實現通航
    黃河泛濫,古有「大禹治水」都知道宜疏不宜堵的道理,歷史已經向我們證明,人類只有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才能過得更好,反其道而行之,只有一條死胡同。而通過天鯤號「將黃河的淤泥排到兩岸,這樣既肥沃了沿岸,又解決了地上懸河的危險,甚至可以通航」這樣的想法,可能說理想很飽滿,現實很殘酷。黃河中的泥沙要挖出來,你知道有多少嗎?
  • 黃河已成「懸河」,為何國家還不出手搶救?專家給出的答案很扎心
    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黃河,黃河生著無數中國孩子,但是,由於泥沙不斷堆積,黃河一直有「地上之川」的稱號,現在更是「懸河」了,黃河已經成了「懸河」,為什麼國家還不出手救助呢?專家們給出的答案令人震驚,很多人都表示懷疑,黃河的狀況給人類帶來了很多損失,為什麼國家不出手救助呢?要去處理堆積的沙子嗎?
  • 黃河河床泥沙堆積,懸河段成「地上河」,為何沒人將河床挖低呢?
    黃河經過黃土高原,帶著泥沙向大海奔跑,許多泥沙堆積在海的入口,形成了沙島,更多的泥沙沉積在河道上,河床太高,流經河岸,黃河決口改道,走出三門峽,黃河路在歷史的左右搖擺,受災者的成長也成為了歷史上難以解決的問題,黃河的泥沙堆積起來,很多河流變成了懸河,河床也超過了兩岸以外的建築物。
  • 葛劍雄:黃河能長期安流嗎?
    哺養中華文明、中華民族,花了黃河母親數千年時間,但在她的一生中,不過是個短暫瞬間。歲月的滄桑、經歷的磨難,不過是給她添了幾根白髮、幾道皺紋,豈會使她變得衰老?但是從與中華文明、中華民族和中國歷史息息相關的角度看黃河,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她作為四瀆之宗的獨尊地位早已不復存在。我們在緬懷她昔日的光彩時,也不能不關注她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