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三的傳統習俗
安睡遲起
自大年三十除夕夜到初二期間大夥大多都守夜勞累,所以到了初三這天便可以安睡遲起,好好調理調理身體,養足精神,以備新年裡精神抖擻。
老 鼠 娶 親
根據我國古代的傳說,大年初三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所以相傳入夜後,就必須早早熄燈就寢,讓老鼠家族們舉行婚禮,並在家中各處撒鹽與米,意思是要與「老鼠分錢」。
合子
民間有俗語說: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轉。初三有吃合子的習俗,合子是中華麵食中的一種,是中國北方流行的一種麵食。
它是一種薄皮的小餡餅,屬於餡餅類,圓形,兩層薄皮內只有一層餡,需用餅鐺烙制。合子的麵皮一般不用發酵的面,而是用燙麵和冷水面這兩種。合子皮薄、餡大、味道鮮美,因此深受歡迎。
燙麵
燙麵又稱開水面,即燙水和面,這樣和出的面可以擀得很薄,稍有甜味,適宜燙餛餃、燒麥、鍋貼等的製作,因彈性不好所以包的時候要多加小心。燙麵的合子一般做成圓形或半圓形。
貼 「赤 口」
在中國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貼「赤口」(禁口),認為這一天裡易生口角,不宜拜年。
所謂「赤口」,一般是用約長七八寸、寬一寸的紅紙條,上面寫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話,貼在前門和後門的門頂上,另外有一張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
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兩天積下來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則,等於把家中的金銀財寶向外流一樣。
總之,貼「赤口」,是使人們心理上覺得一年到頭都能出入平安,不與人發生口角或各種不幸的災難,家中多多招財進寶,萬事如意。
燒門神紙
舊時初三日要把年節時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併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不過現在,這個習俗漸漸被人們所淡忘。
典故:仙遊正月初三祝壽的由來
仙遊有個做壽風俗,老人年齡滿「十」那一年,不管是哪月哪日出生的,做(祝)壽的日子一般都在當年的正月初三舉行。
據說,一位秀才的母親,因病眼睛突然失明。秀才為醫治母親的眼疾,放棄了上京赴考,四處求醫。
聽人說,九鯉湖仙夢甚是靈驗,便特地到九鯉湖祈求眼藥。當夜,秀才夢見仙公說:「人進山來尋白水,治癒原在祠後喜。」
第二天,秀才便到祠後找藥,見祠後有口泉眼,泉水清沏透明,許多人都來這裡取水。聽旁人說,這是一口仙泉,可治好多種病。
秀才聽了,心中不免大喜,他即刻裝了一瓶,趕回家去。秀才回家這天正是正月初三,今年他母親剛滿七十歲。
「人生七十古來稀」,村裡有個俗例,凡滿古稀之年,正月裡全村人都要到他家賀喜。聽說秀才從老遠的九鯉湖取回了仙泉為老母治眼,村裡人都來到了秀才家中,一則賀喜,二則看仙泉。
但是,秀才用泉水來抹洗母親的眼睛,卻不見好。正當大家焦急之際,聽得有人從門外說「我遲賀喜來了。」大家一看,原來是村裡老醫生。他聽說秀才取回了仙泉,邊說邊進來了。
老醫生見秀才直接用泉水來抹他母親的眼睛,趕快說:「不對,不對!」說完,就吩咐端出空碗來,把剛好帶來的一包麵粉倒進碗裡,再把泉水倒入攪拌,弄成溼麵團後,敷在老太太眼上,然後又吩咐把泉水煎茶喝下。
過了幾個時辰,老太太的眼睛果然痊癒如初,大家不禁為神奇的仙泉歡呼了起來。
秀才這才想起仙公在夢中的話:「治癒原在祠(遲)後(賀)喜。」前一句意思是指點他尋得仙泉的位置,後一句意思是暗指治癒母親眼病的是應在「遲來賀喜」的老醫生身上。
秀才感謝九鯉湖仙公指點眼藥外,還感謝老醫生治眼有方,才治好了母親的眼睛。於是,他就隆重地向老醫生送了重禮。
熱熱鬧鬧地吃過祝壽喜酒之後,秀才覺得,剛才向老醫生送了禮,對鄉鄰們也應送禮才對。恰好當年柑桔豐收,自家山地桔園收了幾大籮,於是,客人臨出門時每人送給一雙桔子,以示出門大吉。
以後,仙遊人做壽時,不管生辰是在哪個月,都是在當年的正月初三這一天舉行祝壽,而且祝壽的人都帶著麵粉(後來改為掛麵)作為賀禮,做壽的主人還要回送桔子,以示吉利,這樣就成了當地人的一種風俗,一直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