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揉上下巨虛穴、支溝穴排便通暢
辦公室一族,運動量少、久坐少動、飲食結構偏於精細,腸道蠕動減弱;還有一些為了減肥,少食、節食;久而久之,這些不良習慣致使胃腸功能失調而導致便秘。
現代醫學認為便秘是指:三天或三天以上有一次排便;大便質地很硬,常伴隨肛裂或痔瘡出血。便秘的成因一般可分為器質性和神經心理性的。都市人便秘的發病率越來越高,可絕大多數都不認為這是病,所以就診治療的人不多,有的甚至認為這是難言之隱而羞於就醫。殊不知,便秘對人體的危害不可低估,是身體健康的隱形殺手。大便不通——按揉上下巨虛、支溝穴
1、點巨虛
上巨虛和下巨虛穴是治療便秘的穴位,點按可以,或是象前面介紹的通調胃經小腿部經脈也可以。
上巨虛穴和下巨虛穴屬於足陽明胃經穴。《靈樞·本輸》曰:「大腸小腸皆屬於胃」,大腸小腸稟脾胃之氣而能泌別清濁,排洩糟粕,腸腑的生理功能與胃有密切聯繫,故腸腑之病常取胃經穴位治療。從特定穴上來看,上巨虛為手陽明大腸的下合穴,下巨虛為手太陽小腸的下合穴,故大腸小腸腑病,常用上巨虛下巨虛調理腸腑。
1、 定位 《類經》曰:下三裡三寸為巨虛上廉,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大腸屬上,小腸屬下,足陽明胃脈也。大腸小腸皆屬於胃,是足陽明也。現代解剖學定位為:上巨虛在小腿外側,當犢鼻下6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下巨虛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8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
2、 治療原則 《黃帝內經》對針灸取穴原則有總的論述:「黃帝曰:滎輸與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滎輸治外經,合治內府。黃帝曰:治內府奈何?岐伯曰:取之於合。黃帝曰: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胃合入於三裡,大腸合於巨虛上廉,小腸合入於巨虛下廉,三焦合入於委陽,膀胱合入於委中央,膽合入於陽陵泉。」此文提出「滎輸治外經,和治內府」的觀點,並指出,上巨虛為手陽明大腸的下合穴,下巨虛為手太陽小腸的下合穴。這對臨床選穴治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古今治療大腸小腸病,常選其下合穴。
3、主治 3.1主治病症的古代論述 《本輸篇》曰:「大腸屬上廉。此以邪在大腸故當刺巨虛上廉;若下文之邪在小腸者則當取巨虛下廉也。」《針灸甲乙經》:「大腸有熱,腸鳴腹滿,夾臍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巨虛上廉主之」,以及《神應經·腸痣大便部》均取上巨虛,下巨虛治療洩瀉症。《針灸甲乙經》:「乳癰驚痺,脛重,足跗不收,跟痛,巨虛下廉主之。」《針灸大成》:「(上巨虛)主髒氣不足,偏風腳氣,腰腿手足不仁,腳脛酸痛屈伸難,不久立,風水膝腫,骨髓冷痛,大腸冷,食不化,飧洩,勞瘵,夾腰腹兩脅痛,腸中切痛雷鳴,氣上衝胸,喘息不能行,不能久立,傷寒胃中熱。」 《針灸大成》:「(下巨虛)主小腸氣不足,面無顏色,偏風,腿痰足不履地,熱風冷痺不遂,風溼痺,喉痺,腳氣不足沉重,唇乾,涎出不覺、不得汗出,毛髮焦,肉脫,傷寒胃中熱,不嗜食,洩膿血,胸脅小腹控睪而痛,時窘之後,當耳前熱,若寒甚,若獨肩上熱甚及小指次指間熱痛,暴驚狂,言語非常,女子乳癰,足跗不收,跟痛。」
2、點支溝
背側橫紋上一掌(四指併攏為一掌),前臂兩骨(尺骨與橈骨)之正中就是支溝穴,反覆點按有助大便通暢。
個人微信號:zfjntz
公眾微信號:zangfutiao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