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溝穴位於前臂後區,腕背側遠端橫紋上3寸,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尺骨與橈骨間隙中點。
取穴方法支溝穴位於人體的前臂背側,當陽穴池穴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伸臂俯掌,支溝穴位於前臂後區,腕背側遠端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間隙中點。伏掌取穴。
在橈骨與尺骨之間,指總伸肌與拇長伸肌之間,屈肘俯掌時則在指總伸肌的橈側;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和掌側動、靜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及掌側神經。
支溝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小指伸肌、拇長伸肌、前臂骨間膜。血管、神經分布同外關(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和掌側動、靜脈本幹。分布著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橈神經之前臂骨間背側神經和正中神經之骨間掌側神經)。皮膚由前臂後皮伸經分布。皮下組織內有貴要靜脈和頭靜脈的屬支。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前臂深筋膜,入小指伸肌,深抵其下面的拇長伸肌。前臂後區的血管神經束由橈神經深支(骨間背側神經)和骨間背側動脈及兩條靜脈組成。在前臂後區的下段,拇長伸肌的深面,有骨間掌側動脈的穿支,穿過骨間膜的下緣,進入前臂前區。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小指伸肌→拇長伸肌→前臂骨間膜。
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橈神經之前臂骨間背側神經、正中神經之骨間掌側神經,並有前臂骨間背側動脈和前臂骨間掌側動脈本幹通過。
支溝穴意義:三焦經氣血在此受熱擴散、附註:三焦經經穴。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陽熱之氣。
運行規律:大部分升散於天部,小部分循三焦經上行。
功能作用:生風化陽、利三焦,通腑降逆、清上焦,降逆氣,通腑氣作用。
特異性:五輸穴之一,本經經穴,五行屬火。
主治疾病支溝穴主要用於頭面五官,心胸疾患等:如風熱面赤、耳聾、耳鳴、目赤腫痛、口噤、咽腫、暴痦、咳嗽、心絞痛、胸脅痛、胸膜炎、肩周炎、上肢癱瘓、嘔吐、便秘、產後血暈等。
支溝穴主治脅肋痛,肘臂痛,暴喑,嘔吐,便秘,耳鳴,耳聾等。
支溝穴是針麻常用穴之一。多用於治療脅痛,習慣性便秘等。
頭面五官疾病:暴喑,咽腫,耳聾耳鳴,目赤目痛。
消化系統疾病:習慣性便秘,嘔吐洩瀉。
婦科疾病:經閉,產後血暈不醒人事,產後乳汁分泌不足。
運動系統疾病:上肢麻痺癱瘓,肩背部軟組織損傷,急性腰扭傷。
其他疾病:肋間神經痛,胸膜炎,肺炎,心絞痛,心肌炎,急性舌骨肌麻痺。
支溝穴配天樞穴治大便秘結;
支溝穴配雙側支溝穴治急性腰扭傷、脅痛。
支溝穴配章門穴、外關穴治脅肋痛。
支溝穴配章門穴,有通絡止痛的作用,主治脅肋痛。
支溝穴配足三裡穴、大橫穴透天樞穴治習慣性便秘。
支溝穴配足三裡穴,有通調腑氣的作用,主治便秘。
支溝穴配關衝穴治肩臂酸重。
支溝穴配陽池穴、八邪穴,有行氣活血,舒筋通絡的作用,主治手指震顫。
治法:寒則補之,熱則瀉針出氣。
直刺0.5~1.0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上擴散至肘部,有時有麻電感向指端放散。
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
調治便秘的方法,早上和晚上分別用手指按壓每一個支溝穴,大概按五分鐘就可以了,兩天以後就會看見很好的效果了。
·支溝。支,樹枝的分叉也。溝,溝渠也。該穴名意指三焦經氣血在此吸熱擴散。本穴物質為外關穴傳來的陽熱之氣,水溼較少,至本穴後又因進一步的吸熱而脹散為高壓之氣,此氣按其自身的陽熱特性循三焦經經脈渠道向上、向外而行,擴散之氣亦如樹之分叉,故名支溝。飛虎、飛處名意與支溝同,飛是指穴內氣血為天部飛行的陽氣,虎為寅木之風,指穴內氣血的運行為風行之狀,處則是指穴內陽氣到達它所應去的處所。
·三焦經經穴。經,經過也,動而不居。本穴為三焦經陽氣的經過之處,故為三焦經經穴。
·本穴屬火。屬火,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吸熱後上行天部的陽熱之氣,其運行時的上行變化表現出火的炎上特徵,故其屬火。
·支溝為經穴名(Zhīgōu TE6)。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別名飛虎。屬手少陽三焦經。支溝是手少陽三焦經五輸穴的經穴,五行屬火。支在此指上肢,此穴在上肢尺橈骨間溝中,故名支溝。
別名:Zhī gōu(飛虎穴,飛處穴)。
《針灸甲乙經》:暴喑不能言,支溝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熱病汗不出,肩臂痠重,脅腋痛,四肢不舉,霍亂嘔吐,口噤不開。
《針灸大成》:產後血暈不識人,支溝、三裡、三陰交。
《類經圖翼》:凡三焦相火熾盛,及大便不通,脅肋疼痛者,俱宜瀉之。
針刺支溝穴能顯著提高腰部與下肢皮膚的痛閾。
針刺支溝等穴,可加強子宮收縮,臨床已用於引產。
針刺支溝穴治療急性腰扭傷有明顯效果。
急性跌扑閃挫引起的脅痛,針刺患側穴位,兩脅痛者取雙穴,用瀉法,強刺激,得氣後,讓患者站起作深呼吸。咳嗽或活動患部,每日1次,1周為1療程。
| 中醫食療養生|
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醫院是廚房。
最好的藥物是飲食,最好的療效是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