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定位:支正穴在前臂背面尺側,當陽穀與小海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5寸。手太陽小腸經的絡穴。
支正穴位於前臂後區,腕背側遠端橫紋上5寸,尺骨尺側與尺側腕屈肌之間。
一說支正穴「去養老一寸七分」《針灸集成》。
支正穴位怎麼找支正穴位於人體的前臂背面尺側,當陽穴谷穴與小海穴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5寸。
支正穴的位置位於前臂後區,腕背側遠端橫紋上5寸,尺骨尺側與尺側腕屈肌之間。
在尺骨背面,尺側腕伸肌的尺側緣;布有骨間背側動、靜脈;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分支。
支正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前臂筋膜、尺側腕屈肌、指深屈肌。有前臂骨間背側動、靜脈末支。分布著前臂內側皮神經分支,深層橈側有前臂骨間背側神經。皮膚由前臂內側皮神經分布。皮下組織內除上述皮神經外, 還有貴要靜脈,該靜脈以不同形式與肘正中靜脈相連, 最後歸流肱靜脈。針由皮膚、皮下筋膜在貴要靜脈的後方穿前臂深筋膜, 入尺側腕屈肌,再深至指深屈肌。尺側腕屈肌和指深屈肌的尺側半由尺神經支配, 該肌橈側半由正中神經支配。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尺側腕屈肌→指深屈肌→前臂骨間膜。
皮膚→皮下組織→尺側腕屈肌。
穴區神經、血管淺層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和貴要靜脈屬支分布;深層有骨間後神經和動脈的分支分布。
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分支,深層橈側有前臂骨間背側神經;並有前臂骨間背側動、靜脈末支通過。
支正穴意義:小腸經氣血在此大部分循小腸經本經運行。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
運行規律:由小腸經外部匯入本穴(以心經提供的氣血為多)。
特異性:支正穴為手太陽小腸經之絡穴。
功能作用:溝通心經與小腸經氣血、安神定志,清熱解表,通經活絡、解表熱,清神志,疏經絡、消熱養陽、舒筋活血之功。
支正穴主治項強,肘攣,手指痛,頭痛,眩暈,神經性頭痛,熱病,目眩,好笑善忘,易驚,驚恐悲愁,精神病,消渴,寒熱,頷腫,神經衰弱,癲狂,肩臂肘攣痛,手不能握,尺神經麻痺,頜腫,指痛,麥粒腫,四肢無力,項強肘攣,疥瘡生疣,十二指腸潰瘍等。
支正穴主治項強、肘攣、手指痛、頭痛、熱病、目眩、好笑善忘、消渴。
支正穴主要用於外感熱病、神志及其經脈所過部位的疾患:如寒熱、頭痛、目眩、項強、頷腫、神經衰弱、癲狂、肩臂肘攣痛、手不能握、尺神經麻痺等。
支正穴主治頭痛,項強,目眩,頜腫,癲狂,消渴,肘攣,指痛等。
支正穴主治癲狂,易驚,好笑善忘,驚恐悲愁;頭痛,目眩,頷腫,麥粒腫;四肢無力,項強肘攣,手指痛;疥瘡生疣,熱病。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神經衰弱,精神病,眩暈,神經性頭痛;
其它:麥粒腫,十二指腸潰瘍等。
配合谷穴治頭痛。
配三焦俞穴治目眩頭痛。
配神門治神志病。此為原絡配穴法,有安神定志的作用。主治癲狂,精神病。
配曲池穴治肘臂手指痛不能握。
配肩髎穴,有舒筋通絡的作用,主治肩臂,手指疼痛,攣急。
配魚際穴、合谷穴、少海穴、曲池穴、腕骨穴,治狂言。
配少海穴、曲池穴,治肘臂手指痛。
治法:寒則補之或灸之,熱則瀉之。
直刺或斜刺0.5~0.8寸,局部有酸脹感,或向下放散至手[7]。
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支正。支,樹之分枝也。正,氣血運行的道路正也。該穴名意指小腸經氣血大部分循小腸經本經流行。本穴物質本由養老穴提供,但因養老穴的陽氣大部分上走天部,小腸經本穴處的氣血物質處於空虛之狀,因此經穴外部的氣血匯入本穴並循小腸經而行,氣血運行的通道為小腸正經,故名。
·手太陽絡穴。絡,聯絡也。因本穴氣血為空虛之狀,與小腸經相表裡的心經之氣隨之匯入本穴,本穴有聯絡小腸經與心經氣血的作用,故為手太陽絡穴。
附註:支正穴為手太陽經絡穴。
·支正為經穴名(Zhīzhèng SI7)。出《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屬手太陽小腸經。支正是手太陽小腸經的絡穴。支指支別,正指正經,手太陽經絡脈由此別離正經走向手少陰經,故名支正。主治項強,肘攣,手指痛,頭痛,眩暈,神經性頭痛,熱病,目眩,好笑善忘,易驚,驚恐悲愁,精神病,消渴,寒熱,頷腫,神經衰弱,癲狂,肩臂肘攣痛,手不能握,尺神經麻痺,頜腫,指痛,麥粒腫,四肢無力,項強肘攣,疥瘡生疣,十二指腸潰瘍等。
《黃帝內經靈樞·根結》:手太陽根於少澤,溜於陽穀,注於小海,入於天窗,支正也。
支指支別,正指正經,手太陽經絡脈由此別離正經走向手少陰經,故名支正[1]。
支指離,正指正經。楊上善曰:「正,正經也。支,絡脈也。太陽正經之上,支別此絡,走向少陰,故曰支正也。」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因而名之。本穴取穴以手託頤,指尖於本側向上旁豎,本經轉成當前直線,穴適當腕肘折中處。《金針梅花詩鈔》支正條:「肘必支持臂正直,去腕五寸支正得。」因名「支正」。蓋以取穴姿勢而得名也。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手太陽之別,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內注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髑。實則節弛肘廢;虛則生疣,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別也。
《針灸甲乙經》:振寒,寒熱,頸項腫,實則肘攣,頭項痛,狂易,虛則生疣,小者痂疥,支正主之。風瘧,支正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頭痛目眩。
《針灸大成》:主驚、恐、悲、愁、癲狂。
《備急千金要方》:支正,少海主熱病先腰脛酸,喜渴數飲食,身熱,項痛而強,振寒,寒熱。
《醫宗金鑑》:支正主治七情鬱結不舒,消渴飲水不止。七情鬱結不舒,肘臂十指筋攣疼痛,及消渴飲水不止。
舌尖疼痛:取雙側支正穴,進針後用捻轉提插瀉法,間隔10分鐘行針1次,留針30分鐘。
| 中醫食療養生|
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醫院是廚房。
最好的藥物是飲食,最好的療效是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