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與安生》在「搶閨蜜男友」的故事中,竟然看到自我意識成長

2020-12-17 卦嬸

20年前,身穿婚紗的董潔,第一次被謝霆鋒領到大眾眼前、靦腆的周杰倫終於在多年蟄伏後,發了第一張專輯《Jay》......同年,在文字圈也有一部作品面世,那就是安妮寶貝的《告別薇安》。

也許很多人早已忘了這本書,甚至不知道作者,但如果說起這本書中的一個故事,你一定會有印象,那就是——《七月與安生》。

從那之後,「海藻般的長髮」、「白色棉質連衣裙」、「光腳穿白球鞋」便成了文藝女青年的標配!整整影響了那一代剛興起的網絡文字風格,把一個「兩閨蜜同時愛上一個男生」的俗套故事,寫的肝腸寸斷,也寫進了那一代年輕人的心裡。

16年後,這個故事被搬上銀幕,生生打破了當時大家對青春片嗤之以鼻的局面,也讓人開始重新審視這個十幾年前的「矯情故事」。

在今天,我們細品之後卻發現:當剝去那些「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形容詞和傷感之後,這個故事早已蛻變成了一個討論關於「愛」、關於「靈魂兩面的對抗與和解」、關於「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的全新的樣子,以至於20年之後,我們依然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七月與安生》劇照

七月與安生:一個靈魂兩面的對抗與和解

七月與安生相識於單純美好的13歲,倆人形影不離相伴3年,七月邀請早已喪父又與媽媽關係疏離的安生,來自己家同吃同睡同洗澡,與她分享著自己所有的幸福。

她們一個嫻靜保守,一個叛逆張揚,兩個性格截然相反的女生卻成了無所不談的閨蜜,兩人真正活成了一個靈魂的兩面,即便是在後來為了同一個男人而互相拉扯、彼此指責時,也仍在內心深處被對方吸引不能分開......

在這種行為的背後有著深層的心理因素:因為她們都戴著「人格面具」,內裡其實互為彼此!

「人格面具」是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一個理論,它是個體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的分界點,指的是一個人公開展示給別人的一面,這一面存在的意義是為了避免真實的自我受到傷害,而給人格戴上的「保護面具」。如果過分沉溺於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則會受到「人格面具」的支配,違背自己的天性,進而失去真的自我。

戴著「人格面具」的人,對待外界或者討好迎合,或者冷漠排斥,均是用自己的表現,來換取想要的生活方式。

比如七月用自己擅長的「裝乖」來換來所有人的喜歡,倔強的安生為了拒絕別人的了解和同情,於是用「孤僻」讓別人遠離自己。

但她們真實的自己卻並非如此:眾人眼中「乖巧」的七月,有著一顆不安分的心,她想要到的地方是遠方,但因為從小活在媽媽「女孩子就是從一個家庭到另一個家庭」這樣論調下的她,不敢輕易放棄自己眼下無憂的生活去流浪,所以,她才會羨慕著安生的隨心所欲,把她視為替自己「流浪」的分身。

而外表叛逆桀驁不馴的安生,因為童年缺愛的經歷,所以內心深處想要的一直是七月安穩的生活,她羨慕著七月的受歡迎、羨慕著七月能擁有那麼多的愛,所以她要保護她,不允許她被任何人欺負。

安生這樣竭力的付出,其實是在保護自己不能實現的夢想!

她們都被「人格面具」影響,不能更關注自己,把真實的自我深深的壓抑在內心深處,這也間接反映了她們對自己持否定態度,在對待自我價值問題上出現了偏差,最終只能羨慕嫉妒著擁有自己另一面的對方。

但壓抑愈久,爆發時候就會愈加強烈!當七月開始勇敢直面「家明並不愛自己」這個事實時,她選擇了捨棄擁有的一切,踏上流浪的旅程,終於做到了之前想要卻不得的自己。

而一直流浪的安生,在被七月「託孤」之後,選擇了安定下來,守著家明與七月的孩子,過上了有「家」的日子!

在這個仿佛互換人生的過程中,她們都找回了在成長過程中,由對方替自己體驗的那部分人生,終於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個體,也在這個過程中完成了對彼此的和解!

這個過程叫做「長大」!

命運中的「費斯汀格法則」:悲劇也許可以避免

七月可以跟安生分享食物、分享床鋪,甚至是分享父母的愛,但當她遇到蘇家明時,這份「分享」終止了。蘇家明的出現,讓這份和諧的友情第一次產生裂痕,並引發出了兩人心底的陰暗面——「嫉妒」!

七月嫉妒安生可以輕易吸引家明的注意;安生嫉妒七月擁有體面的工作、優秀的愛人,兩人的暗中較勁,最終讓三個人的命運都發生了重大改變:

七月為逃避人言而放逐自己,最終魂歸他鄉;安生為躲避與七月的競爭,一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蘇家明在兩人中搖擺不定,最終誰都失去......

但這場悲劇,是否可以避免呢?也許可以。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有一個很有名的法則:生活中的10%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由你對所發生事情的反應所決定。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其實可以掌控生活中的90%。

對此他還舉了一個例子:一個男人很生氣兒子不小心摔壞了自己的表,就把兒子和妻子一塊罵了一頓。生氣的他,上班忘了帶公文包,叫妻子回家幫忙開門,結果妻子不小心撞翻了別人的水果攤 ,賠了一筆錢.....結果是他被上司罵,妻子被扣全勤獎,兒子也因為被罵心情不好輸了比賽!

但如果這件事情剛發生時,他換一種方法處理,克制憤怒及時止損的話,那摔壞表之後那90%的損失,就不必承擔!

在他們三人的關係中,每個人都是例子中搞砸了一切的父親:七月與安生在「愛情」與「友情」中左右為難,既不能捨棄彼此,又都放不下蘇家明;家明同樣沒有對七月說不的勇氣,也沒有與安生浪跡天涯的魄力,在兩個女生中遊移不定......

他們的不夠果敢,直接導致了之後一系列悲劇的發生。越不想傷害任何一個,就越會把所有人都傷害的徹底!

如果他們任意誰能在第一時間果斷止損的話,他們三個人也許就是截然不同的結局!就像電影版的監製陳可辛說:

「七月永遠是最安全的選擇,安生卻是心裏面真正喜歡的那一個,這是典型的男人心理。如果是我,從開始未必會選七月,一旦選了,就不會再眷戀安生。」其實決定權一直都在自己手中!

性格決定命運,從這個角度來說,這一切似乎也是早已註定!這個讓人遺憾的故事提醒我們:在事件發生時及時告訴自己「不要因為10%,搞砸了剩下了90%」!

從小說到電影,不同結局展現「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電影版《七月與安生》雖說在很大程度上忠於原創,但在內核上還是有著極大的不同:那就是關於「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在小說版中,雖說七月和安生也都曾為愛爭取,但整體價值觀仍受男權影響,比如七月媽媽從小對她的教育「女孩子會需要適應很多不舒服的事情」、「女孩子也沒有什麼地方好去,只是從一個家庭到另外一個家庭」、「女孩子不管選擇走那條路,都會是辛苦的」......

在這種「女性就是原罪」的思想教育下,七月循規蹈矩按照「別人眼中好女人標準」的路往前走,所以,背叛七月繼而又拋棄安生的蘇家明,在浪子回頭之後仍然可以在七月這裡得到一次破鏡重圓的機會,不被倫理譴責。

而被家明拋棄的安生,卻只能被供養的男人拋棄,最終難產而死,結束可憐的一生!

在小說中的女性,無論是傳統的還是叛逆的都逃不過悲劇的命運,屈從於男權社會施加的壓力下,處於被動的「他者」地位。

而在時隔16年之後的電影版中,「蘇家明」這個代表男權的人物,被物化成了一個「誘惑」、一個「符號」,變成了兩個女生溝通的媒介和載體他的出現只是起到了兩個女生重新審視友情,並且努力自我成長的作用:

當七月撞到家明和安生一起回來時,七月的矛頭直指安生,而家明只能被關在門外;安生在操場上與家明的告別,態度決絕,不容家明一點挽留;甚至連最後七月的離開,他都不能獲知真相......

在這個故事中,他一直都是一個「局外人」般的存在,影片探討的重心不再是社會主流觀念中十分重要的「婚姻和愛情」,而是轉向了女性的心理成長和靈魂的自由:

當七月安心窩在家鄉的時候,安生以七月為「圓心」代替七月自由探索世界;當七月追逐安生的生命軌跡,選擇自己出走去實現真正的自由時,安生便停駐下來,成為讓七月踏實的「圓心」!

無論是誰「留守」、誰「出走」,都專注於女性對生命意義的追尋:如何成為真正的自己!

並在這個追尋的過程中,完成了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七月與安生》早已不再是講「一對好朋友愛上同一個男人」的俗套故事,在它裡面我們能夠看到關於愛、關於家、關於成長、關於自我認知等等等等,同時也看到了無數個我和你!

之所以這個故事過了20年,仍會讓今天的我們感同身受感慨不已,正是因為它故事內核因時代改變而發生的變遷,連當年的安妮寶貝,現在都把名字改為了穩重老成的「慶山」,可見,大家都在成長!

但可悲的是:許多年過去了,連故事都「成長」了,而我們卻既沒能做到七月的優秀,也做不到安生的灑脫......

參考資料:

《七月與安生》安妮寶貝《女性成長的新境界》陳文遠影片監製陳可辛的採訪資料

相關焦點

  • 閨蜜搶男友,撕還是讓?感情的脆弱在《七月與安生》中暴露無遺
    ----《七月與安生》13歲的一天,安生對七月說,咱們去操場轉轉吧。七月說,她和安生的相遇是一個被選擇的結果,她心甘情願。從概率論來計算,在人的一生中,平均會遇到2920萬人,但只會與其中的3000人結交。成為密友的只不過寥寥幾人。這樣的相遇中,往往緣起於一個微笑或者一個眼神。
  • 深度解析《七月與安生》:一個束縛自己,一個走向自由
    因為她的身邊不再有七月,也不再有家。而七月則遵循著人生軌跡,讀書上大學、找工作乃至到結婚。愛上閨蜜的男朋友,友情不再說到結婚,就不得不說七月的男朋友在七月與安生之間的故事。一開始,七月喜歡上了家明,還很開心的和安生分享,安生也為七月感到由衷高興。可她們不知道的是,這個男人仿佛罌粟花一般,令她們沉迷又痛苦,是她們愛恨情仇的開始。
  • 七月與安生
    NO.1【關於自我】因為思念,我們最後都活成了彼此的樣子。七月,規規矩矩,家庭圓滿,跟男友從高中談到大學,畢業後在當地的銀行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計劃26歲結婚,30買房。走了傳統社會女性的道路。而安生,則開始報班學習,收起自己的放蕩不羈、桀驁不馴,過上安安穩穩的生活。故事的最後,安生站在玻璃門的對面,先是看到了自己,隨後,她看到了七月的影子。然後微微一笑。我覺得,七月與安生,其實是一個人的兩面,是互為反面卻不斷尋求融合轉變的兩種性格。她們是彼此的鏡子,互相愛著,又彼此傷害,不斷離開,又反覆靠近。
  • 《七月與安生》:男朋友被閨蜜搶了,我卻還想和閨蜜一生一世
    七月和蘇家明成為了情侶,和所有女孩一樣,立刻把他介紹給自己最好的姐妹,往後的日子裡,總是三個人形影不離。後來一起去爬山,七月看到蘇家明差點牽住安生的手,看見安生故意躲開蘇家明的觸碰。七月知道了自己的男朋友愛著自己最好的姐妹,但兩個人對她來說都是一樣重要的人,所以她假裝什麼都沒看到。後來她們還是鬧翻了,好姐妹什麼東西都可以分享,唯獨愛情不能。七月說:我恨我沒有辦法愛安生和愛自己一樣多,我恨我不能所有的東西都和她一起分享。
  • 我本以為《七月與安生》說的是閨蜜的事,結果講的是一個『情』
    林七月和李安生13歲步入校門的那一刻起,故事已經開始了。她們成為了朋友,一個性格如水般恬靜,一個性格如驕陽般豔麗,性格迥異的兩個人卻情深意切、密不可分。她們一起上學、一塊學習、一塊玩耍、一塊洗澡,休息都在一起,如膠似漆。
  • 左手七月右手安生
    當七月輕輕吐出家明的名字驚訝又出乎意料的安生沒能完好掩飾尷尬與揪心的疼痛空氣凝固 七月卻沉浸在另一份憧憬中而不自知怎奈男孩子生來就是善於破壞的是令人難以忍受的生物因著對七月無盡無私的愛安生就此漂泊輾轉心甘情願將自己放逐只願可以讓給七月一段完滿的幸福深諳真相的七月終於還是決絕的選擇捨棄開始了找尋自我的飛翔
  • 《七月與安生》:面對友情和愛情的兩難抉擇,七月和安生相愛相殺
    真正的友情不會在危難時期離你而去,它更像是活在你生活中的一盞照明燈,陪伴在你左右,點亮你世界裡每一個黑暗的角落。電影《七月與安生》是由周冬雨和馬思純主演的,以友情為主導線而展開的青春愛情電影。講述「七月」和「安生」兩個女孩從13歲開始相識相知、相愛相殺的成長故事。
  • 《七月與安生》可以是閨蜜這樣的原諒?你還會選擇繼續做朋友嗎?
    最近,我被《七月與安生》迷住了。我先看電影版,然後看戲劇版,戲劇版相對於電影版。內容更豐富、更細膩,更充分地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動和情感。我相信很多人都有一個很好的閨蜜。他們可以成為閨蜜而不說任何話。這也是因為他們有共同的話題和愛好。
  • 《七月與安生》女人是七月又是安生 幸運的是我們遇見的不是家明
    每次重溫一次《七月與安生》,眼淚就忍不住啪啪掉。總覺得這故事裡,七月與安生是官配,家明只是個意外。很羨慕她們之間的感情。做為一個男人,游離在兩個女孩之間搖擺不定,讓她們為自己受煎熬,怎麼忍心?安生一開始就不應該表白,明知是七月的男朋友。家明是人在曹營心在漢。家明是自私和醜陋的,令人生厭,七月和安生實在不應愛上這種毫無責任感的男人!如果是我,一旦你若有外心,要麼你走,要麼我離開。
  • 看電影《七月與安生》評分:7.6
    無論是鏡頭運用還是剪輯,都流暢不做作,一切故事娓娓道來,懸念鋪陳恰到好處,可以吸引人一直看下去,連老孫這個純直男都說竟然沒睡著很意外。(兩個妹子笑起來的樣子很明媚)在情感方面,老孫這種大老爺們表示,完全get不到在講什麼。
  • 《七月與安生》丨我們想要安穩,又渴望自由
    小說《七月與安生》是少女情懷的安妮寶貝式極致表達:兩個女孩,一個安穩平順,歲月靜好;一個叛逆流浪,激烈又脆弱。她們像兩個極端,卻是最要好的閨蜜。然而命運讓這兩個女孩愛上同一個男人,在相愛相殺中,等候命運的審判。
  • 安生與七月的交換人生
    「安生與七月"是根據小說《安妮寶貝》改編的的電影。故事是兩個性格迥異的女孩圍繞著一個男孩展開的。今天聊的不是電影,而是她們的人生。她們十三歲那年認識,一起上學,一起長大,彼此之間的友誼,不是一般朋友的感情可比的!
  • 《七月與安生》揭示女性朋友中一個隱秘的真相
    電影《七月與安生》改變自安妮寶貝的同名小說,講述七月與安生的友誼及愛情,故事的設定是二女愛一男。七月與安生從13歲相遇,即成為非常要好的朋友,兩人一起吃飯睡覺洗澡,她們出身相差極大,一個出生於溫暖和諧的家庭,一個是父親去世,母親常年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
  • 愛情:《七月與安生》七月與安生的對白,也是每個少女的內心獨白
    安生以七月為筆名,安生和七月成為同一個人。安生寫了回憶的小說,給了七月一個不同的結局。還有最後的最後,安生心裡的七月替自己過上了流浪的生活。最後七月走向燈塔的景色也很美,留下了許多的想像。《七月與安生》作為一部青春電影,本片摒棄了傳統刻骨銘心的校園愛戀和奮鬥高考的高三生活,而是很巧妙的將目光轉移到最為簡單卻又容易被忽視的友情上來,七月與安生之間的關係在經過一系列波折後脫胎換骨,互換身份,以超現實意味的靈魂互換造就了友情的終極,令觀眾在潸然淚下的同時也感慨二人友情的堅定。七月與安生是閨蜜,一見如故的知己。
  • 《七月與安生》90%的人只看到了七月的脆弱,卻沒讀懂安生的自私
    七月把安生帶回了自己家,七月的父母也逐漸把安生當成這個家庭的一份子。安生找到了一種久違的,她嚮往卻不可得的家庭溫暖和愛。同齡小夥伴的愛,七月爸媽那種類似至親的關懷,沾上「家」的味道的熱開水熱飯菜——這種味道對安生的誘惑之大令她多年後都難以忘懷。
  • 《七月與安生》:友情愛情兩難全時,周冬雨馬思純告訴你如何抉擇
    文/寧靜致遠說01去年,陪閨蜜一起上電影院看了由曾國祥執導,陳可辛監製,周冬雨、馬思純、李程彬主演的電影《七月與安生》。觀影過程中,閨蜜悄悄跟我說:「這個年代真的是要防火防盜,防閨蜜啊!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好朋友之間可以分享所有的東西,連同父母都可,唯獨男友不能分享。這道選擇題就來自於《七月與安生》中,周冬雨飾演的李安生和馬思純飾演的林七月兩個閨蜜之間。
  • 二刷《七月與安生》:家明最渣也最慘,他其實誰也不愛
    每個人都渴望純真的友情,尤其像安生這樣缺乏愛,表面放蕩不羈,內心獨留空虛的女孩子。《七月與安生》這部電影初次看的時候,只被雙女主的精湛演技所折服,關於情節和故事,都似懂非懂,但深深陷在裡面久久不能平靜。
  • 馬思純和她的《七月與安生》
    《七月與安生》是由極客影業、嘉映影業、阿里巴巴影業集團有限公司聯合出品,陳可辛監製,曾國祥執導,周冬雨、馬思純主演的青春愛情電影。該片根據作家慶山(安妮寶貝)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七月」和「安生」兩個女孩從13歲開始相識相知、相愛相殺的成長故事。
  • 重溫《七月與安生》:如果家明沒有出現,七月和安生還會分開嗎?
    文|降柚最近在回顧很多幾年前的片子,《七月與安生》這部電影屬實是我一直看不太懂的一部。其實《七月與安生》原著講述的故事不是很複雜,但加上了馬思純和周冬雨的演技與編劇的改編,漸漸的朝著讓我看不懂的方向去了。
  • 《七月與安生》你的心中是不是也有另一個聲音存在
    >首先易烊千璽在大陸這邊拿影帝的呼聲極高,畢竟人氣還是在的,而且在電影裡的表現不錯,痞氣中帶有故事,爆發的力度拿捏到位;至於拿了新人獎,老貓這裡覺得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開門紅了,結合他在《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表現,轉型過程已經成功了一大半,至少比某「堡壘」的男主舒服多了,沒有轉型成功,還要幫著導演背上爛片敗筆黑鍋,哀哉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