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樂山大佛是全世界最大的一尊坐佛雕像,每年有無數國內外遊客前往樂山瞻仰這尊氣勢恢宏的佛祖雕像,明代的嘉定州守曾介在《次岑韻》一詩中這樣描寫樂山大佛:「兩輪曰月摩峰頂,四季煙雲罩佛頭。」不管古今中外,只要前往樂山大佛觀瞻的遊人,無不為其宏偉的氣勢所折服。
01
樂山大佛的全稱是: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它背靠凌雲山,端坐於三江匯合之處,遠遠望去,佛像莊嚴,如同踏足於大江之上。樂山大佛整體高度為71米,頭部與凌雲山同高。樂山大佛是一個奇蹟,能夠將之修建成功也是一個奇蹟。凌雲山位於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的三江交匯之處,這裡水勢湍急,有許多看不見的漩渦,在古代常常有往來船隻在這一帶翻船,無數人就此喪生在驚濤駭浪中。
人們在那個時候認為是水中有水妖作怪,當時有一位叫做海通的法師,住在凌雲山上,他屢屢看到這種情況,覺得十分痛心,便決定在此處修建一座大佛,藉助佛法的無上威力鎮壓水怪,保佑一方百姓安寧。但是要修建一座大佛像,需要耗費巨資海通法師,只是一個窮和尚,即便是有心,他也拿不出這許多錢來。於是海通法師便託缽而出,四處化緣。
海通法師就此週遊天下,歷經艱辛,四處為建造佛像而化緣。終於在他籌措了一筆資金後,海通法師回到了凌雲寺。他召集起一批石匠,樂山大佛就此開鑿。這是一項極其艱苦的工作,石匠們在施工時要冒著生命危險,海通法師就住在凌雲山上一個石洞中,那個石洞在現在又被稱之為海師洞。
02
當地縣衙中有一個官吏,得知海通法師四處化緣修建大佛的事後,想到要修建如此巨大的佛像,必定花費不少,竟心生貪念,帶人前往凌雲山,找到海通法師。他威脅海通法師說,如果不將錢交給他,就不能再繼續修建大佛。但是海通法師無論如何也不肯將化緣所得的錢財交給這位官吏,此人便告訴海通法師要麼給錢,要麼挖下雙眼來代替。
海通法師毫不猶豫的挖出了自己的眼珠放在盤中,這位官吏嚇得當場落荒而逃,再也不敢來找海通法師糾纏。不過海通法師卻依然未能親眼看見大佛建成,當大佛剛剛修鑿到肩部,海通法師便圓寂了。隨著他的去世,這項建造工程也就停了下來。
多年後,西川節度史章仇兼瓊才再次組織起大佛的修建工作,這一次佛像修築到了膝蓋。在章仇兼瓊離任後工程再度停止,一直到40年後,在另一位官員的組織下,最終完成了大佛的建造。大佛從713年到803年,歷經90年才最終建造完成。
03
當時樂山大佛的設計者為了防止大佛被雨水侵蝕,特意依照地形山勢設計了一套極其完善的排水系統。其設計之巧妙,令後人無比佩服,正是這些設計才讓樂山大佛得以保存千年之久。大佛在剛剛建造完成時,曾經修建了一座叫做大佛閣的木閣,將大佛整體包圍起來。宋代時,曾經重建過這個木閣,被稱之為天寧閣,後來天寧閣也損毀。宋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陸遊寫下的《謁凌雲大像》一詩中也提到過天寧閣:「不辭疾步登重閣,聊欲今生識偉人。」
在新中國成立後,大佛有過幾次大規模維修工作,在1962年的維修時,工作人員意外在樂山大佛的胸口位置發現了一個「藏寶洞」。然而令人們失望的是,洞室內並沒有什麼傳說中的藏寶奇珍,只有一些廢舊工具和空的佛龕。 據專家推測,佛龕中原本可能有一些佛像或者別的東西,但後來被人盜走。
這次發現的最具價值的東西,應該是用作封堵洞口的石塊,揭曉了一個困擾大家的千年謎團 。那本來是一塊宋朝年間的記事碑,上面記載著宋朝時重建天寧閣的相關事宜。那個傳說中的天寧閣真的曾經存在過,這一下就有了實物作證,不過令人遺憾的是,當時工作人員將這塊石碑移入海師洞中保存,後面卻依舊因為不可抗力被毀。
結語
關於樂山大佛,還有許多傳說和故事,以這些傳說為題材,還曾經拍攝過一部名為《神秘的大佛》的電影。如今歷經千年風霜的大佛依然靜靜地坐在三江交匯處,它看著江水奔湧不息,也看著樂山城千年以來的變化。中外遊客慕名前往瞻仰它,它也靜靜俯視著蒼生大地,成為又一輪歷史的見證者。
參考資料:
《次岑韻》
《謁凌雲大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