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身直傍青天,白日只看玉樹。--四川作為我國西南大省,是一個具有獨特文化魅力的大省。它不僅是號稱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而且是世界上第一個水利城市。在三江匯合的地方,有佛有峨眉天下秀,道有青城天下幽,有中國最大的摩崖石刻大佛坐鎮。
樂山大佛,又名「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始建於唐代開元年間,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高達71米的大佛像,氣勢磅礴,氣勢恢宏,依山而建,面向大江。猶如一尊巨大的聖靈,鎮守著浩蕩的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水,三江匯合。
一九六二年,四川政府為樂山大佛修葺,主要清理佛像表面的青苔和水漬。正當這次清理時,人們卻意外地發現大佛胸前有一間密室。在密室裡出土的文物很多,其中有一件文物,更揭開了一個千年之謎。
公元713年,唐玄宗開元二年,嘉州凌雲山上有一禪師修行。而且凌雲山下是三江匯合的地方,此地江水洶湧如萬馬奔騰,常常有漁人遊船毀人亡。禪師見此情景悲痛欲絕,日以繼夜,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即在凌雲山崖邊建一座大佛,千秋萬世鎮守萬世,保護萬民,這位禪師正是樂山大佛的首位建造者,海通禪師。
海通禪師要建大佛的消息一傳出去,眾人紛紛前來相助,蜀中財寶富足,能人巧匠設計建造,大佛不久便開始建造。但是當大佛建到肩頭的時候,海通禪師圓寂了,工程也因此停滯不前。隨後西川節度使章仇兼瓊出資繼續修建,請海通弟子完成師父遺願,但隨著章仇兼瓊的提升,工程又陷入停滯。
唐德宗末年,由當時的西川節度使韋皋修建完成。自公元713至803年間,用了整整90年才完成了這座大佛。當大佛落成後,令人難以置信的一幕發生了,原本洶湧的岷江水變得平靜,三江匯合之地因有大佛坐鎮而不再頻繁發生意外,人們都以為是海通禪師的宏願感動了佛祖,於是紛紛降下神跡。
儘管樂山大佛在戰爭中多次受到波及,但它至今仍屹立不倒,直到建國後的1962年,人們才首次對其進行全面整修。就在這個時候,維修人員在大佛胸口上發現了一個洞,洞裡的文物揭開了一個千年之謎。
洞的入口並不深,洞內散落著許多佛龕,裡面供奉的舍利佛珠早已不見,似乎已經有盜墓者來到洞中。但維修人員也發現了一件文物,是一塊宋朝的石碑,上面密密麻麻寫著很多字。
碑文記載,宋朝後期,由於戰亂破壞,在大佛頂建有一座閣樓。這個故事使專家們想起了一個傳說,傳說當大佛建成的時候,人們在天上建了一個閣樓來保護大佛免遭風雨。大佛的肩、膝上還可見不少建築樁孔,但有關閣樓的文獻卻一直未有記載。
到此為止,出土的文物碑文,不僅詳述了這座閣樓的名稱,還講述了其起源。唐開元十九年建,毀於北宋。最終在南宋末年,死於戰爭中。除「天寧閣」外,樂山大佛也有許多傳說,如大佛雙耳可入人,內藏海通舍利等。所有的故事都給樂山大佛增添了不少的神秘色彩,也讓更多的遊客來此遊覽、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