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身誰鑿與雲齊?聞道韋皋鎮蜀時。紺殿千層零落盡,寺前唯有放生碑。——《凌雲寺》
佛教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在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也就是今天的尼泊爾境內。出現了一位當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開創者,他的名字叫喬達摩-悉達多,因為他屬於釋迦族人,人們又叫他釋迦牟尼。
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的是人類心靈的解放,道德的進步,思想的覺悟。佛教在東漢時期就傳入了我國。
到了唐朝,武則天時期,把佛教立為國教。佛教在中國的的傳播達到了頂峰。四川的樂山大佛就是在這個時候修建而成,它有著大唐的氣韻,依山而建,大氣磅礴。
是我國最大的彌勒佛摩崖石刻造像。由於年代久遠,大佛需要不斷地修葺,在一次修葺過程中,維修的負責人發現在佛的胸口有一處密室,出土的文物解開了這座大佛身上的千年謎團。
一、大佛的來源
相傳在唐玄宗時期,四川凌雲山上,有一個凌雲寺。凌雲山下是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的三江匯流之處,水流湍急,波浪翻湧。常常有船到了這個地方就會被浪打翻,造成船毀人亡的悲劇,寺裡有一個法名叫「海通」的和尚。
因為看到此地水流湍急,不斷有人在此因為水浪打翻船隻而喪生。相傳海底有海妖,為了能夠鎮住海妖,需要修築一座大佛。為了普度眾生,不讓人在無辜受害,海通和尚發動百姓,在此建造佛像,想要鎮住湍急的河水。
海通和尚為了能夠建成大佛,四處化緣,得到了許多的幫助與施捨。但是相傳有一個貪汙成性的官吏,在看到了海通有了這麼多錢財,貪心得欲望就起來了。
想要得到海通和尚的賄賂,不斷侵擾施工的工匠,索要錢財。誰知道海通和尚說道「寧剜雙目,不舍佛財」。貪官以為海通和尚只是說說而已,出言諷刺,真要剜掉雙眼,就放他們隨意建造佛像。沒想到海通和尚真的用手剜掉了自己的雙眼。嚇得官員和隨從們屁滾尿流的跑了。
直到海通和尚去世,大佛都還遠遠沒有完工,後來又過了幾十年的時間,在幾代人的努力下。大佛才終於得以竣工。
後人為了紀念和崇敬海通和尚,他當年住過的山洞,人們把它叫做海師洞。現在在海師洞,有一個海通的塑像,他神情堅毅沉穩,盤膝禪坐,手裡託一玉盤,上有兩顆眼珠。象徵著他對於此地百姓的付出與犧牲。
海通和尚是否真有其人,由於年代的久遠,早已無從考證。但是我們寧願相信有這樣的人存在。相信海通和尚並不是一個人,而是代表了一種精神,代表著一種人生態度,面對困難的人充滿憐憫,面對困難積極應對,面對不公平的壓迫積極抗爭。
正是這種精神讓我們這個民族能夠源遠流長,通關過這樣的故事,能夠教育一代一代的中華兒女,建立良好的品德與意志。通過這樣的大佛,能夠傳承的不只是古人令人嘆為觀止的技術,還有他們的精神。
二、大佛科學的構造
樂山大佛又名凌雲大佛,頭跟山平齊,腳踏大江,雙手放在膝上,神情沉靜,身體勻稱。整個大佛是依山而鑿,面對江水。
大佛整體高71米,頭部高14.7米,頭部寬10米,耳朵長7米,鼻子長5.6米,眉毛有5.6米長。嘴巴和眼長3.3米,頸部高3米,肩寬24米手指長8.3米,從膝蓋到腳背長28米,腳背8.5米,腳面可以坐百人以上。
大佛雖然有71米,身材巨大,但是一點也不臃腫,比例協調得非常好。不得不感嘆古人的記憶,就是今天的科技,想要建造這樣的大佛,也是困難重重。
大佛頭上的髮髻有一千多個,在佛教中這種髮髻其實是「肉髻」,是十分尊貴的象徵,是佛門三十二相之一相。這些髮髻都是逐個嵌就得,外觀看渾然一體。在大佛右邊耳垂的後邊有一個洞,維修工人從裡邊掏出來很多腐爛的木泥。由此可以推斷出,佛的耳朵非常可能是木頭支架,然後錘石灰。
樂山大佛有著非常精妙的排水設置,在樂山大佛的頭部後面設計了一整套精妙的排水系統,保護了大佛在幾千年的時間裡能夠保存基本完好,能夠讓後世的我們看到這座莊嚴的大佛。
首先是頭部,就有三條排水溝。「泉從古佛髻中流」,衣服的衣領和褶皺中也有排水設置,不但有排水設置,還有各種通風和除溼系統,有些古人的設置,直到現在今人也無法破解。
三、大佛的秘密
在1962年的時候,據維修負責人黃高彬和羅伯衡對當時的具體情況的觀察,當時他們在大佛胸部發現了一個封閉的藏髒洞。
藏髒洞是在古代修建佛像時,人們在佛像上修建密室藏一些東西,具體藏的有的可能是五穀(稻、黍、稷、麥、菽),和五金,(金、銀、銅、鐵、錫)。也可能是金書鐵卷和書籍等等。也有迷信的說法就是塑像「無心」,需要給它「加心」。
總之要是能夠從藏髒洞裡找出文字記載,那對於考古價值,文化價值都是無價之寶。打開之後,只有幾塊磚頭,廢鐵、鉛皮等,但是令人激動的是封門竟然是宋代重建天寧閣的記事石碑。這就說明在大佛建成之後,唐朝就建造了木閣對佛像進行了保護。
在大佛的身上和腳上也發現了許多柱洞和柱礎也能證明這一點。後來的宋朝又重新建立了「天寧閣」,沒有想到在藏髒洞裡又見到了當初宋朝建立時候留下的殘破石碑。讓很多疑團得以解開。不過非常遺憾的是,在1966年珍貴的文物沒有逃過那一次的動蕩,終於還是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了。
所幸大佛還保存在四川的樂山,經歷幾千年的風霜,不僅能夠讓我們看到那個年代匠人的成就,更能讓我們看到精神的追求。
總結
大佛的價值自不必說,不但大,而且年代久遠。由於政府的不斷保護,修繕,大佛現在還是神採奕奕的出現在了我們的面前。很多國家的重要文物都已經被損毀,這是非常可惜的,一個文物經歷千年來到現在,還是逃不脫被毀掉的命運。
被損毀的也不僅是文物,被毀掉的還有對文化的寄託,人類對自己文明的信仰與傳承。一個民族有著自己的文化就會有自己的根本,去發展,去傳承。
樂山大佛還有著眾多的秘密等待著我們去探尋,我們可以看到這一尊大佛,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難以想像古人會有這麼高超的想像力和執行力,一個71米的大佛,就這麼安詳的坐在山脈之中。
仿佛他已不是雕刻,但是我們如果腳踏實地,去看就會不由得敬仰,敬仰的不只是對於宗教與佛的信念,還有古人的精神,他們的匠人是如何能夠去設計並且完美的製造這樣一座精美的藝術品。
古人的能力與感想我們不曾得知,我們應該做的還是要發掘我們自己的文化,傳承並發展下去爭取揭開更多的謎團,傳承古人的智慧,更好地服務於未來。
參考文獻:《中華文化遺址》、《峨眉山—樂山大佛》、《樂山大佛》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