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總是感覺有好多事情要做。
上個月的帳單還沒還清,下個月的房貸還沒有著落,孩子還沒有睡,深夜的自己依然醒著。
你找不到一個順心的地方喝酒,每天孩子睡了之後,自己才像是活著。
偶爾想找個地方靜一靜,卻發現「清淨」在這個城市裡是如此的稀缺。
想起白日裡,你對著每一個人笑,可是心裡的話,卻永遠找不到人訴說。
有人說,我們生活的太擁擠,相互幹擾,彼此牽絆,缺乏敬意。
所以,你才需要梭羅,需要《瓦爾登湖》。
梭羅在《瓦爾登湖》的第一章裡寫道:
我的話是說給一類為數眾多的人聽的,那些人滿腹牢騷,總是徒勞地抱怨他們的命運或者時代很艱難,其實他們原本是可以去予以改善的。有些人無論遇到什麼問題都會激烈地、痛苦地抱怨,因為他們自認為是盡了本分的。我的目標讀者還有那些貌似富裕實則極其貧窮的人,他們積聚了錢財,卻不知道如何使用它,或者說如何擺脫它,因而給自己打造了黃金或者白銀的鐐銬。
01需要和想要
需要是滿足生存和生活的必需品,想要是滿足欲望的奢侈品。
這兩個概念,如今有多少人還能在生活中分辨得開呢?
突然想起來,自從上次讀了《瓦爾登湖》,我已經將近一年沒有買過衣服和鞋子了。客觀地來說,我並沒有感覺出現在的生活跟以往有什麼不同。
梭羅說:
人的生活必需品細究起來的話,可以具體分為如下幾種:食物、住所、衣物和燃料;因為只有獲取這些東西之後,我們才能自由地面對真正的人生問題,才能有解決這些問題的希望可言。
就拿食物來說,最基本的層次是提供熱量,就比如貝爾·格裡爾斯在《荒野求生》中以蛆為食,一定是為了生存所需的熱量而不是食物的味道;再高一點是提供營養,就比如健身的人為了獲取蛋白質而吃水煮雞胸肉;再高一點是滿足味蕾,這一點去看一看遍布大街小巷的川菜館就知道了;最高層面則是成為一種藝術或風尚,比如《舌尖上的中國》和美食博主李子柒。
人畢竟還是和動物不一樣,不可能單純為了熱量而進食。但是如今卻有很多人迷失在了味道和時尚裡。
劉慈欣在短篇小說《贍養人類》中曾用誇張的文學諷刺過人類所謂的飲食藝術。
最近整隻烏骨雞多了起來,這源自一道剛時興的名叫烏雞白玉的菜,這道菜是把豆腐放進烏骨雞的肚子裡燉出來的,真正的菜就是那幾片豆腐,雞雖然美味但只是包裝,如果不知道吃了,就如同吃粽子連蘆葦葉一起吃一樣,會成為有品位的食客的笑柄……
其實,我們仔細想一想《舌尖上的中國》與李子柒視頻作品中的飲食藝術,真正的美味都是大道至簡。就像清水煮熟的鮮蝦,不用放任何佐料都是一種美味。
02生活有無數種可能
有人說,多數人在二十歲或三十歲就死了,他們變成自己的影子,往後的生命只是不斷地複製自己 。
梭羅卻認為:
你能從圓心畫出多少半徑,生活就有多少種方式。
所以他能在自己28歲的時候,獨身一人深入山林去生活。很多人認為梭羅這是一種苦行僧式的生活,但他自己並不這樣看。因為他在那裡一直很自由,很快樂。
梭羅認為,唯有清醒才是真正地活著。如果一個人任由傳統、宗教、文化或者他人等外在因素擺布,那就跟夢遊者沒什麼區別。關於這一點,《相約星期二》中的莫裡教授也曾告誡人們,要警惕我們周邊的文化,因為這些最能夠束縛住我們的思想和行為。
梭羅是一個清醒的人,也希望能夠叫醒更多的人。他在書中透露了自己寫《瓦爾登湖》的主要原因:
「像黎明的公雞那樣熱情地啼喚,以喚醒我的鄰居。」
其實正如梭羅所說的,人們交口稱讚和認為成功的生活,無非是生活的一種而已。我們為什麼要誇耀一種,而犧牲其他各種呢?
03結語
應該說,梭羅這位最偉大的個人主義先行者的理想就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夠清醒地活著,追隨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和想法,去成為與眾不同的、獨立自主的人。
該割捨的割捨,該珍視的珍視,重新審視生活的意義,不要本末倒置地去追求那些外在的東西。
其實,生活本來本簡單。
其實,你的心簡單了,生活也就簡單了。
我是Note,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評論、收藏、點讚、轉發!你的每一份鼓勵,都將是我堅持原創的不竭動力!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