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登湖》:為生活做減法,梭羅的極簡生活

2020-12-15 婷媽alan

一個典型的高富帥,拿著7位數的薪水,掌管著150家店鋪,20多歲就有豪宅名車,聽起來是不是很牛?

這個人叫約書亞.貝克爾,28歲就成為高管。最初,他覺得富了就會幸福,直到他越來越有錢,一個個願望都變成了現實,但是他並不覺得幸福。

後來,母親離逝,妻子要離婚,他才發現,這並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過多的物質並沒有讓他生活幸福,反而成了一個負擔,一番「斷舍離」後,他開始過「極簡主義」生活。

極簡,並不是說要像個苦行僧一樣生活,自己認為值得的東西仍然可以擁有,在不影響生活品質的前提件,只有那些無用的物品,才是需要捨棄的,不需要的東西也不去購買。

其實,早在一百五十多年前,就有一個人就有了這樣超前的思維,有這樣的認識。他提出,應該「為生活做減法,為思想做加法「,他認為:「一個人物質生活的豐富並不能帶來心靈的純潔和淨化,只有追求精神境界的高尚才能豐富人的內心。」

這個人就是美國著名學者、極具世界影響力的美國思想家梭羅,1845年,他只帶了一把斧頭,來到麻薩諸塞州的康科德城,在瓦爾登湖邊建了一間小木屋,獨居了2年零2個月零2天,以驗證他所悟出的人生真諦:「如果一個人,能滿足於基本生活所需,便可以更從容、更充實地享受人生。」

亨利.戴維.梭羅,1817年7月12日出生於麻薩諸塞州的康科德,1837年畢業於哈佛大學,是美國作家、哲學家。

1845年他搬到瓦爾登湖的再生林裡,這段時間他自食其力,通過自己的勞動維持生活。而後,他在1854年出版了散文集《瓦爾登湖》,詳細記載了他住在這裡的這段日子。

這本書自出版後,得到很多名人極高的評價。

美國著名詩人羅伯特.佛洛斯特說:

僅憑這一本書……梭羅就超越了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梭羅的朋友兼導師愛默生說:

梭羅是一位天才人物,他更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寫出了本國最好的書。

英國作家喬治·艾略特說:

《瓦爾登湖》是一本超凡入聖的好書,嚴重的汙染使人們喪失了田園的寧靜,所以梭羅的著作便被整個世界閱讀和懷念了。

這本書被評價為是一本寧靜、恬淡、充滿智慧的書,其文字動人,語言優美,見解精闢,耐人尋味,給人啟迪,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書,能讓人感覺到心靈的純淨,精神的升華。

梭羅通過在瓦爾登湖兩年多的生活經驗發現:很多東西對人來說是沒有必要的,只要有一把刀、一把斧頭、一把鏟子和一輛小工具車就能足夠應付了。而對於天生好學的人,再加一架檯燈、一些文具和幾本書就夠了。

談到奢華與舒適,梭羅覺得,大多數的奢華生活是沒有太大必要的,這反而會阻礙人類向前發展。在中國、印度、波斯、希臘的古老哲學家,往往物質生活貧困不堪,精神上卻很富足。

梭羅是一個極簡主義者,他住在瓦爾登湖湖畔的時候,房子是自己建的,他借了一把斧頭,在離他選房地最近的地方,砍伐了一些白松做木材。他自己用工具砍砍削削,自己做橫梁、門柱和椽木,又找一個在菲茨堡鐵上路工作的愛爾蘭人買了棚屋的木板,僅僅花費了28.125美元,他給自己建了一座房子。而那時候,租房子住每年需要花費25-100美元的房租(鄉下的價格)。

建好房子後,他還自己鋤地種菜。他發現,一個人若要簡單地生活,自給自足,不耕種多餘的口糧,不貪婪地去交換更奢侈、更昂貴的物品,只要種幾壟地就夠了。

梭羅的家具也很簡單,有一部分也是他自己做的。他看到那些因為捨不得家具,搬家的時候大箱子、小箱子、手提箱,還有包裹的人,總是不由自主地憐憫他們。

梭羅的房子也沒有窗簾,因為他覺得,除了太陽月亮,根本沒有偷窺的人需要被關在門外。

梭羅真的無愧於哲學家。我想到自己,想到很多朋友,經常守在一個地方,不願意搬家,都會說:「東西太多了,搬家太麻煩了!」而那些家居物品,很多是長年沒有拿出來用過,卻越積越多,又不捨得丟棄,所以只好哪裡也不去。

梭羅通過自己兩年多的超簡生活,給我們總結了一句話: 「多餘的財富只能夠買多餘的東西,人的靈魂必需的東西,是不需要花錢購買的。

大家覺得怎麼樣呢?有空不如一起來讀讀《瓦爾登湖》吧,一起體會梭羅那段自食其力的日子。

我是婷媽,親子講師,多平臺原創作者我手寫我心,通過身邊的小故事,分享正向育兒理念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你的點讚、留言與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相關焦點

  • 真正會生活的人,都懂得為人生做減法
    幾千年前,哲人先賢就已經教了我們生活的智慧:學會為生活做減法。道理明明很簡單,可是,人吶,始終是欲望的生物。買買買不用學都會,學會捨棄談何容易?4善於給生活做減法,人生會更富足1845年,美國學者梭羅跑到瓦爾登湖邊上,搭建了一個小木屋,獨居了2年2個月的時間。他說:「我願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紮實,簡單。
  • 《瓦爾登湖》風靡全球,梭羅這十句哲理名言,文字魅力獨樹一幟
    眾所周知,那本意境優美、恬淡平和的書《瓦爾登湖》,可以說是風靡全球,它的作者梭羅筆下很多哲理名言和文字,也是獨樹一幟。我讀過《瓦爾登湖》,也很喜歡這部書,書中講述作者梭羅在瓦爾登湖過著隱逸生活。在他24歲的時候,梭羅決定辭掉教書的工作,開始專職寫作,實踐超現實主義,這是因為他有一個堅實的後盾,也是對梭羅思想影響最深的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愛默生。梭羅與美國思想家,文學家,詩人愛默生關係要好,有一段時間,梭羅還曾與愛默生一家居住在一起。梭羅知識淵博,生活低調,又吃苦耐勞,他可以做各式各樣的工作補貼自己的生活。
  • 關於極簡生活的三條建議:減法越多,快樂越多!
    好像花時間進行任何造型設計,對他來說都是種對精力的浪費;  美國作家梭羅,告別燈紅酒綠,只身前往瓦爾登湖,在一間小木屋裡,悟出「如果一個人,能滿足於基本生活所需,便可以更從容、更充實地享受人生!」,這句偉大哲理。  …… ……  現實生活中,總有那麼一群人,成功將人生每個維度刪繁就簡,過著清爽的極簡生活,更簡單,更快樂,也更令人羨慕。
  • 經典誦讀 | 《瓦爾登湖》——一場遠離塵世的心靈旅途
    《瓦爾登湖·結束語(節選)》 圖片來源:宋佳麗《瓦爾登湖》是一部由美國19世紀超驗主義運動重要代表人亨利•戴維•梭羅創作的散文集。書中描繪了作者在瓦爾登湖畔兩年多獨居生活裡的見聞與思索。梭羅「回歸自然,追求完美的原生態生活方式」的思想嵌合在字裡行間。
  • 《瓦爾登湖》這本書,最懂你的生活,你的累
    有人說,我們生活的太擁擠,相互幹擾,彼此牽絆,缺乏敬意。所以,你才需要梭羅,需要《瓦爾登湖》。梭羅在《瓦爾登湖》的第一章裡寫道:我的話是說給一類為數眾多的人聽的,那些人滿腹牢騷,總是徒勞地抱怨他們的命運或者時代很艱難,其實他們原本是可以去予以改善的。有些人無論遇到什麼問題都會激烈地、痛苦地抱怨,因為他們自認為是盡了本分的。
  • 吳倩:我連朋友圈都沒有,因為生活需要做減法
    體驗多了,經歷豐富了,便懂得了生活真正的意義。02身處娛樂圈的吳倩需要做減法,在殘酷社會現實中摸爬滾打的我們,又何嘗不需要呢?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真正讓一個人接受沒有朋友圈,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給自己的生活做做減法也還是挺容易的,當然前提是我們要先懂得生活需要做減法。
  • 懂生活的人,都喜歡做減法
    只有放下心中的包袱,不被名利和浮華遮住了雙眼,讀懂生活的意義和樂趣所在,才不會盲目地追尋,才能擁有真正的幸福和快樂。刪繁就簡三秋樹,高級的人生,都懂得做減法。給人生做減法,要減去一些過度的欲望。大千世界,道不盡、畫不完的繁華,總使人眼花繚亂,目光不自覺地被吸引,心裡也暗暗地種下了欲望,容易成為被欲望驅使的奴隸。林清玄說:「生命若減到極簡,一隻蝴蝶就能找到無限的花園,一棵樹裡就有美麗的江山,一朵雲就是無垠的天空……」善用人生的減法,減去慾念,痛苦自然就少了。
  • 三年級作文:與瓦爾登湖對話
    瓦爾登湖是誰的?是梭羅的瓦爾登湖。為什麼說是梭羅的?因為瓦爾登湖的景色並不起眼,在別人眼裡可能只是一個帶有雜樹的野湖,但梭羅卻把它寫成了一個美麗的風光。梭羅在瓦爾登湖畔隱居了兩年兩個月,他像一個原始人過著簡單的生活。他自己造居住的小屋,自己摘野果、釣魚,接泉水填飽肚子,所有事都自己做。在那裡他把湖邊的小動物當成鄰居。本書代序中說:「梭羅的手不僅拿筆,也拿斧子;梭羅的眼睛不僅看書,也看綠樹、青草、落日和閃動著波光的湖水。」
  • 真正會生活的人,一生都在做減法
    才能讓生活回歸真正的簡單,達到精神上的自由。給生活做減法白巖松老師說:「人生過了三十歲之後,就要學會做減法,減去那一些不該有的人生節奏,減去那些讓自己不開心的生活。」林清玄先生也說:「生命若減到極簡,一隻蝴蝶就能找到無限的花園,一棵樹裡就有美麗的江山,一朵雲就是無垠的天空。」幸福的生活,從減法開始。蘋果之父賈伯斯的家更是簡陋,家居物品少得出奇,只有一盞桌燈、一把椅子和一張床。
  • Quratta引領「後疫情」時代的極簡家居生活,教你學會給生活做減法
    疫情期間漫長的家居生活讓不少人對家的概念有了新的思考,重新審視這個不僅僅是人們就寢的場所,更是容納人們生活中所有酸甜苦辣以及愛的地方。有一部分人,利用疫情期間開始了一場居家用品斷舍離。當所有的一切回到靜止,沉下心來才發現,原來可以不用太多的社交也能過好自己的生活,遠離人群回歸自我更加充實,在慢下來的時間裡成為人生贏家。這樣的極簡居家生活理念恰好與Quratta日本家居品牌不謀而合。
  • 十二種極簡生活方式,關於生活的減法哲學
    十二種極簡生活方式,關於生活的減法哲學 融入到生活當中 極簡也是一種極奢 極簡是一種生活態度
  • 12條極簡生活方式,關於生活的減法哲學
    12條極簡生活方式,關於生活的減法哲學 12條極簡生活方式
  • 從小說的角度看《瓦爾登湖》的哲學寓意
    《瓦爾登湖》是一部極富哲學意味的散文集,但我以為,梭羅卻以小說的方法把哲學思考演繹到了一種新境界。1989年,海子棄世時身邊的書裡有一本《瓦爾登湖》,2017年清華大學校長在郵寄錄取通知書時,為每一位即將踏入清華校門的新生們準備了一本《瓦爾登湖》。跨越了世紀的歷史長河,梭羅在世時並未引起關注的這本書被後世的人們視為精神的導師,靈魂的慰藉,未來的指引。
  • 這個義大利家居品牌用減法藝術創造家居設計,專為生活做減法!
    所謂極簡,就是要學會給生活做減法!簡約、簡潔,但絕不能簡陋,這才是簡單生活的正確態度!所以,會生活的義大利人雖然越發地在家具的實用性上深度挖掘,並不斷地以先進的工業技術為設計做減法,但絕不會放棄對物品品質的高標準。 客廳沙發極簡
  • 為什麼說極簡主義是另一種擁有?
    舉個例子,生活中,有人認為每餐大魚大肉才能顯示出自己有多與眾不同,但一個極簡主義的人,他不會把物質的東西看得太重,每天粗茶淡飯也一樣過得開心,甚至他可能是一個素食主義者,一樣過得健康。需要指出的是,對真正健康的生活來說,需要極簡的,不僅僅是物質,還包括欲望的極簡、信息的極簡、社交的極簡、表達的極簡等等。
  • 讀書筆記 · 為土地鼠生長的豆子—《瓦爾登湖》「種豆」章讀後感
    為土地鼠生長的豆子——《瓦爾登湖》「種豆」章讀後感編者按:8.75美元,這是作者在林中種豆的收穫。在《瓦爾登湖》中梭羅通過他的視野展現了具有生命、情感和意志的大自然,引起了人們對其與自然的深思。我最喜歡書中《種豆》這一章,在這一章中梭羅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識在描寫與小動物的互動中展現得淋漓盡致。梭羅精心種植的豆田被蟲子和土撥鼠破壞,收成很差,他不除殺這些破壞者,反而問自己:「我有什麼權利除去它們,而破壞它們古已有之的百草之園?」
  • 遠離塵囂 |「瓦爾登湖」節選
    ~亨利·戴維·梭羅「瓦爾登湖」~綿綿細雨任情播撒,滋潤著我的豆田,也讓我整日待在室內,它不會給我的心靈染上灰暗和憂傷,我同樣因之深感欣慰;儘管它讓我無法勞作,但它沾溉萬物豈不更加重要?即便是連日陰雨,泡爛了種子也損壞了窪地的土豆,可它依然在滋潤高處的草木,既然如此,我又有什麼理由不為之歡欣?
  • 斷舍離:為生活做減法,就是為生命做加法
    在21世紀的今天,很多人都在倡導極簡的生活方式,想要拋掉內心的執念和物慾,獲得最本真的愉悅;但也有人把斷舍離當成是一種新穎的潮流,不知其內在,盲目跟風。用斷舍離的生活方式作為藉口,亂買東西,然後亂丟東西,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的不正之風。
  • 梭羅與超驗主義
    在閱讀《瓦爾登湖》的時候,我們經常有這樣一種感覺,梭羅完全是站在一種超驗主義得立場上看待眼前的自然,正如他在「貝克農場」一章中針對完全沒有接受過人文教育的農夫夫妻所說的那樣:「我和他談話的時候,刻意把他當作一位哲學家,或者說想要成為一名哲學家的人。」
  • 日式「斷舍離」:學會做減法,生活更舒適
    斷舍離教會我們正視自己內心的欲望,透過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讓生活回歸舒適。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原來在你的生活空間裡面,堆積著這麼多的物品,都是生活不需要的。學會做減法,把這些佔據空間、消耗能量的物品從你的生活裡面扔出去,勇敢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