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典型的高富帥,拿著7位數的薪水,掌管著150家店鋪,20多歲就有豪宅名車,聽起來是不是很牛?
這個人叫約書亞.貝克爾,28歲就成為高管。最初,他覺得富了就會幸福,直到他越來越有錢,一個個願望都變成了現實,但是他並不覺得幸福。
後來,母親離逝,妻子要離婚,他才發現,這並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過多的物質並沒有讓他生活幸福,反而成了一個負擔,一番「斷舍離」後,他開始過「極簡主義」生活。
極簡,並不是說要像個苦行僧一樣生活,自己認為值得的東西仍然可以擁有,在不影響生活品質的前提件,只有那些無用的物品,才是需要捨棄的,不需要的東西也不去購買。
其實,早在一百五十多年前,就有一個人就有了這樣超前的思維,有這樣的認識。他提出,應該「為生活做減法,為思想做加法「,他認為:「一個人物質生活的豐富並不能帶來心靈的純潔和淨化,只有追求精神境界的高尚才能豐富人的內心。」
這個人就是美國著名學者、極具世界影響力的美國思想家梭羅,1845年,他只帶了一把斧頭,來到麻薩諸塞州的康科德城,在瓦爾登湖邊建了一間小木屋,獨居了2年零2個月零2天,以驗證他所悟出的人生真諦:「如果一個人,能滿足於基本生活所需,便可以更從容、更充實地享受人生。」
亨利.戴維.梭羅,1817年7月12日出生於麻薩諸塞州的康科德,1837年畢業於哈佛大學,是美國作家、哲學家。
1845年他搬到瓦爾登湖的再生林裡,這段時間他自食其力,通過自己的勞動維持生活。而後,他在1854年出版了散文集《瓦爾登湖》,詳細記載了他住在這裡的這段日子。
這本書自出版後,得到很多名人極高的評價。
美國著名詩人羅伯特.佛洛斯特說:
僅憑這一本書……梭羅就超越了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梭羅的朋友兼導師愛默生說:
梭羅是一位天才人物,他更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寫出了本國最好的書。
英國作家喬治·艾略特說:
《瓦爾登湖》是一本超凡入聖的好書,嚴重的汙染使人們喪失了田園的寧靜,所以梭羅的著作便被整個世界閱讀和懷念了。
這本書被評價為是一本寧靜、恬淡、充滿智慧的書,其文字動人,語言優美,見解精闢,耐人尋味,給人啟迪,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書,能讓人感覺到心靈的純淨,精神的升華。
梭羅通過在瓦爾登湖兩年多的生活經驗發現:很多東西對人來說是沒有必要的,只要有一把刀、一把斧頭、一把鏟子和一輛小工具車就能足夠應付了。而對於天生好學的人,再加一架檯燈、一些文具和幾本書就夠了。
談到奢華與舒適,梭羅覺得,大多數的奢華生活是沒有太大必要的,這反而會阻礙人類向前發展。在中國、印度、波斯、希臘的古老哲學家,往往物質生活貧困不堪,精神上卻很富足。
梭羅是一個極簡主義者,他住在瓦爾登湖湖畔的時候,房子是自己建的,他借了一把斧頭,在離他選房地最近的地方,砍伐了一些白松做木材。他自己用工具砍砍削削,自己做橫梁、門柱和椽木,又找一個在菲茨堡鐵上路工作的愛爾蘭人買了棚屋的木板,僅僅花費了28.125美元,他給自己建了一座房子。而那時候,租房子住每年需要花費25-100美元的房租(鄉下的價格)。
建好房子後,他還自己鋤地種菜。他發現,一個人若要簡單地生活,自給自足,不耕種多餘的口糧,不貪婪地去交換更奢侈、更昂貴的物品,只要種幾壟地就夠了。
梭羅的家具也很簡單,有一部分也是他自己做的。他看到那些因為捨不得家具,搬家的時候大箱子、小箱子、手提箱,還有包裹的人,總是不由自主地憐憫他們。
梭羅的房子也沒有窗簾,因為他覺得,除了太陽月亮,根本沒有偷窺的人需要被關在門外。
梭羅真的無愧於哲學家。我想到自己,想到很多朋友,經常守在一個地方,不願意搬家,都會說:「東西太多了,搬家太麻煩了!」而那些家居物品,很多是長年沒有拿出來用過,卻越積越多,又不捨得丟棄,所以只好哪裡也不去。
梭羅通過自己兩年多的超簡生活,給我們總結了一句話: 「多餘的財富只能夠買多餘的東西,人的靈魂必需的東西,是不需要花錢購買的。」
大家覺得怎麼樣呢?有空不如一起來讀讀《瓦爾登湖》吧,一起體會梭羅那段自食其力的日子。
我是婷媽,親子講師,多平臺原創作者我手寫我心,通過身邊的小故事,分享正向育兒理念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你的點讚、留言與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