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為生活做減法,就是為生命做加法

2020-12-21 大自然啟示

山下英子在《斷舍離》一書中寫道:

「放手一件無用之物,就騰出一點空間。處理一件多餘之物,就減少一份負擔。 減少一份浪費,就恢復一份精氣神。 然後,翻開人生新篇章。」

在21世紀的今天,很多人都在倡導極簡的生活方式,想要拋掉內心的執念和物慾,獲得最本真的愉悅;但也有人把斷舍離當成是一種新穎的潮流,不知其內在,盲目跟風。用斷舍離的生活方式作為藉口,亂買東西,然後亂丟東西,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的不正之風。

湖北武漢的林女士,今年33歲,也是倡導極簡生活方式的一員。在沒有接觸過斷舍離這個概率時,她的消費觀是十分超前的,每到換季的時候,總感覺衣櫃裡少一件衣服和包包。

隨著二孩的出生,家庭的經濟壓力也逐漸加大,林女士不得已開始控制自己的消費水平,強迫自己不去衝動消費。

但是在這種心理下,她對物慾的想法卻是越來越高,每次看見商場漂亮的衣服和包包總會流連忘返,內心想要購買的心情就越發迫切。以至於長時間的克制自己的思想,導致了林女士內心出現了焦慮和抑鬱的狀態。

在和朋友一次偶然的相遇中,她第一次接觸到了「斷舍離」這個概念,就開始慢慢了解它。

林女士在生活中也開始慢慢改變自己心態,在消費時更多地考慮到實用的價值,而不再是單純的為了追求時髦和好看。林女士把家中的舊棄的物品、過期的藥品、化妝品都開始進行收納和整理。

原本被各種衣物、盒子填滿的沙發、衣櫃和冰箱,捨棄舊事物之後,變得十分的寬敞,這讓林女士的心裡也變得更加的明亮和放鬆了。

想要學會斷舍離,不僅是簡單地丟棄物品,而是要轉變自己的心態和思想,改變自己對於物質的執念。

當然,改變自身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林女士從開始學習到現在已經堅持了3年的時間,慢慢的她從山下英子的《斷舍離》裡面,明白了一個道理:扔掉的是看得見的物品,改變的確是看不見的世界。

林女士說:一直以來,我都是在給生活做加法,一直在追求光鮮亮麗的生活,這讓我自己的生活變得很有壓力,時刻都被家庭、生活和自己的欲望壓得喘不過氣來;而現在我更多地是在給生活做減法,讓自己的內心變得平靜和柔和。

人的一生,很多人都在不斷追求生活的富足和欲望,這無可厚非。但是當你經歷過生活的是是非非後,你就會明白生活本身的意義。與其用物質包裹住自己,活在別人的眼光裡,不如學會取悅自己,找到內心最本身的快樂!

相關焦點

  • 為生活做減法的人,才能為幸福做加法!
    生活的欲望就像是看不見的無底深淵,裡面充滿了讓人無法抵抗的魔力,當你想要得到所有的東西時,才發現在生活的重壓下心力憔悴,陷入生活的泥濘裡無法動彈,在人生路上駐足不前,眼看別人蓋高樓宴賓客,你卻獨自躲在屋簷下抬不起頭!
  • 生活總是先做加法,再做減法,又是加法,再是減法,循環往復
    當我們每一個人慢慢由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時,我們要獨立地去生活,離開家庭的庇護,離開父母的支持,人總是要長大,去獨立生活,去規劃自己的生活。不管是哪一種情況,我們最初會像海綿一樣,儘可能地去吸收,什麼都想要嘗試,這是一種毫無目的的「生活加法」。我們年輕,毫無經驗,但是年輕的生命,時間又是我們最大的資本,我們可以去大膽嘗試,輸了,不怕,我們沒有太多生活的負擔,站起來,重新來過就好!
  • 用投資的心態去進行斷舍離:做物質的減法,精神的加法
    我們需要停下來,去傾聽內心的聲音,按照自己的節奏生活。做物質的減法,精神的加法。去學會欣賞風景而不是佔有,學習分享利他而不是自我陶醉,堅持學習成長可以不懼他人目光。 通過處理多餘的雜物,來擺脫執念,恢復自我,發展自我,這種自我探查法被叫作「斷舍離。」《老子》第四十八章中有: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 城市素顏丨為生活做減法,為精神做加法,才能讓生活回歸本真
    過去的很多年裡,我們習慣了為生活做加法。在那個物質匱乏的舊時代,每當我們親手為家裡新添置一樣東西時,幸福感和滿足感就會油然而生。但隨著減法時代的到來,剔除那些無意義的東西,給生活做減法,給精神做加法,才能讓生活回歸本真。
  • 梁朝偉、陳道明的「斷舍離」智慧:真正成功的人,會給生活做減法
    表面上看,斷舍離是一種家居整理的收納術,從深層次來看,這是一種活在當下的人生整理觀。「斷舍離」其實應該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學習的必修課,物慾橫流的今天,過多的欲望只會成為我們前進的枷鎖,讓我們深陷痛苦和絕望,只有不斷給自己的生命做減法,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成就不凡的人生。
  • 《斷舍離》:真正成功的人,都懂得給生活做減法
    文/素衣姑娘《斷舍離》是日本山下英子創作的家庭生活類著作,該書主要講述了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推出的概念:斷=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舍=處理掉堆放在家裡沒用的東西。離=捨棄對物質的迷戀,讓自己處於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斷舍離》這本書告訴我們,成功的人,都懂得給生活做減法。
  • 富力地產推「減法生活計劃」,「為地球做加法」
    作為構築美好生活的城市運營商,富力地產於今年「地球一小時」活動日之際,推出了全新的環保行動——「減法生活計劃」。人類為滿足內心的欲望而過度消耗著自然資源,近幾年頻頻出現的自然災害無聲的表達著地球的抗議。從自身做起,摒棄不必要的消耗,為生活做減法,對地球少索取一點,才能為地球發展帶來長久光明。富力地產此次推出的活動初衷也正是如此,以自己的「減法」,為地球做「加法」。
  • 斷舍離:過減法生活,獲得輕盈人生,探尋斷舍離的奧秘
    人生本就是在不斷獲得、不斷捨棄的過程。分別是我們必須學會的,也是不得不學會的。我們要學會做物質上的減法、做精神上的加法,讓我們的人生變得輕盈。雜物管理大師山下英子,也是她提出了「斷舍離」的概念。對於做生活上的減法,山下英子表示:從加法生活向減法生活轉變是十分重要的,這樣的轉變並不是內心改變的行為,而是行為對我們的內心產生了影響,可以這樣說,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捨棄,既是一種勇氣更是一種智慧。
  • 村上春樹:給選擇做減法,給快樂做加法!
    它在教會你如何「斷舍離」的同時,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豐盈著心靈,給你帶來生命的靈感和驚喜。01、村上春樹在《當我在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中自稱「跑步小說家」。在村上春樹的簡約生活裡,跑步用以觀察生活,生活用來準備跑步已形成了固定的生活軌跡。一年3000公裡的奔跑裡程,平均每天10公裡,這已然是專業長跑運動員的訓練標準,而他就是在不知多少次躍起與落地的間隙,創作出了《挪威的森林》、《1Q84》、《海邊的卡夫卡》等優秀文學作品。因為今天不想跑步,所以要去跑。
  • 人到中年要學會「斷舍離」:給生活做減法的人,餘生才會越走越順
    三個字:斷舍離!人到中年,就要學會,開始不斷的做減法,讓自己的生活,因為減法,而更精確,更美好,更有質量的提升!做減法人生,方能重獲新生在《我是歌手》時,有這樣一個片段,讓觀眾非常吃驚:當時李榮浩與李健交換手機號碼,沒想到李健用的卻是老款諾基亞手機。而且他還曾說過自己從不用微信,別人找他都是打電話或者簡訊。
  • 人生學會做加法,生活學會做減法!未讀 | 未來·電臺
    人生學會做加法,生活學會做減法!我們終日忙碌只為追求那毫無意義的「1」,卻忘記身邊已經擁有的「99」。我們從一生下來就開始過「加法生活」:在幼兒園我們就被告知「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小學中學為了分數和擇校,我們發力競爭;大學還沒畢業,我們就忙著找工作;找了工作我們又私下較勁,只求更好的薪水和職位。直到有一天我們有了車子,有了房子,有了事業,卻發現自己一點也不快樂。
  • 真正會生活的人,都懂得為人生做減法
    幾千年前,哲人先賢就已經教了我們生活的智慧:學會為生活做減法。道理明明很簡單,可是,人吶,始終是欲望的生物。買買買不用學都會,學會捨棄談何容易?就像老子提出的「物極必反」的規律命題,當現代社會的物慾膨脹到一定程度,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是累贅和混亂時,「斷舍離」才流行了起來。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早就有意識地給自己的生活做減法了。
  • 日式「斷舍離」:學會做減法,生活更舒適
    日式「斷舍離」:學會做減法,生活更舒適。近些年,我們在家居整理界經常聽到的一種理念就是「斷舍離」,即:斷去多餘的物品,捨棄膨脹的物慾,離開物質的依賴,活出舒適的人生。對日常家居中對齊的物質進行重塑和整理,從中挑選出自身真正需要的物件,然後把不需要的物件,從生活裡面淘汰出去,學會做減法,生活更舒適。斷舍離教會我們正視自己內心的欲望,透過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讓生活回歸舒適。
  • 對生活做減法,快樂才會變加法
    可是生活不應該這樣匆匆忙忙,我們活著,不是為了找事幹,我們活著,人生應該慢一點,雖然我們要養家活口,但是,我們也需要享受生活的浪漫。 當你終於靜下來,能夠認真思考的時候,你是否會想到,也許我們每天需要的並不太多,真正的生活品質,需要對生活做減法,把一切無用的物品,全部清空完,對生活做減法,快樂才會變加法。
  • 空間做加法,生活做減法,浙派集成灶給你有趣的活法!
    那麼如何給我們的空間做加法,給生活做減法呢?浙派集成灶就是你的優選。減少體積,加大空間年輕人可以接受小空間,但是對各項家居功能的要求是只增不減。如此一來「功能性」、「實用性」、「性價比」就成了小戶型設計的重點和難點。浙派集成灶以模塊化設計將多種廚具功能聚合為一體,煙、灶、消、蒸、烤樣樣俱全,可根據你的需要自由選擇多種功能組合。
  • 幸福快樂的人生,需要做一做減法?聽了汪涵和白巖松的話,我信了
    有些人的秘訣是加法,他們希望通過不斷的得到來獲取,有些人的秘訣是減法,他們通過捨棄一些東西,來得到那些源源不斷的幸福和快樂。正常來說,加法的效果要好過減法才對,然而事實證明,那些願意並且習慣於做減法的人,才更容易獲得真正的幸福和快樂。
  • 給物品做減法,給幸福做加法,人生的加減法你做對了嗎?
    可見,簡簡單單的樸素生活就可以帶給我們美好舒適。老子提出的「物極必反」的規律,正如現代社會的物慾膨脹到一定程度以後,就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累贅或者混亂。切記我們才是物品的主人,不要忙忙碌碌一輩子,反而成了物品的奴隸。斷舍離,就是幫助我們回歸純粹,理清人、物與空間的關係,不受物品控制,更加了解自己,更加愛自己的過程。
  • 人生下半場,真正活得高級的女人,都在做「減法」
    小的時候,追求一個好的成績;長大一點,可能會追求一個較好的容貌,追求體面的工作;年齡再成熟一點,追求的可能就是穩定的婚姻生活了。尤其是對女人來講,年輕的時候追求愛情,追求外在,追求旁人的眼光。對於那些活得高級的女人來說,人生的前半輩子都是在做加法,這些加法讓人生越來越豐滿,可也讓女人身上的負擔越來越重。人生是需要分階段的,在人生的下半場,應該做的是減法,而不是繼續冗雜的給自己身上增加負擔。
  • 《瓦爾登湖》:為生活做減法,梭羅的極簡生活
    後來,母親離逝,妻子要離婚,他才發現,這並不是他想要的生活。過多的物質並沒有讓他生活幸福,反而成了一個負擔,一番「斷舍離」後,他開始過「極簡主義」生活。他提出,應該「為生活做減法,為思想做加法「,他認為:「一個人物質生活的豐富並不能帶來心靈的純潔和淨化,只有追求精神境界的高尚才能豐富人的內心。」
  • 不斷地做加法和減法
    前些天和一個專業搞軟體的朋友聊天,他跟我聊到他這些年的工作經歷;前幾年什麼都想做,但哪一方面也沒有成功,導致失去了信心。後來想清楚了,專門做一個行業的軟體,經過多年的鑽研,在這個行業的軟體方面也算略有小成;現在他的自信也慢慢地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