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能為力的事,當斷,扔掉負累,才能走的更遠;生命中無緣的人,當舍,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心頭煩欲執念,當離,斷離執念,方能笑對人生。此去經年,天涯路遠。時光裡,還要謝謝認識。——《斷舍離》
人到中年,已是人生過半。
在下半場的人生裡,你最期望,活成什麼樣的自己呢?
可能大多數朋友,都想要富足而又自由吧!
那麼,想要活成這種模樣,應該從哪裡做起呢?
三個字:斷舍離!人到中年,就要學會,開始不斷的做減法,讓自己的生活,因為減法,而更精確,更美好,更有質量的提升!
做減法人生,方能重獲新生
在《我是歌手》時,有這樣一個片段,讓觀眾非常吃驚:
當時李榮浩與李健交換手機號碼,沒想到李健用的卻是老款諾基亞手機。
而且他還曾說過自己從不用微信,別人找他都是打電話或者簡訊。
他這樣解釋道:「作為一名創作型歌手,這是讓我保持專注最好的辦法。」
不僅如此,李健還拒絕很多採訪和綜藝節目,還有一個以百萬價格來邀歌的廠家。
也許李健的成功,是因為他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懂得給他的人生做減法,給自己的創作時間做加法,才使自己在創作方面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如今的社會,我們每個人都避免不了去面對這些誘惑,是蠢蠢欲動,還是堅定內心?
想必,李健這樣做就已經給出很好的答案了。
就像白巖松在《光陰的故事》裡有一段演講,當他回首自己30歲的時候,他說:「30歲最大的人生感受是減法。你不是所有的都適合,也不是適合你的所有的事你都該去做。」
演員陳數
就如《斷舍離》作者山下英子說:「表面看,斷舍離是一種家居整理、收納術,從深層來看,是一種活在當下的人生整理觀。」
學會給自己的人生做減法,這樣的人生才會煥然一新,簡單舒適。
斷掉依賴心理,學會依靠自己
要從安逸中斷舍離,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舒服,但是舒服的時間久了,往往就是在走下坡路。要適當的給自己一些壓力,多一點學習的時間,才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要從關係上斷舍離,不對自己的人際關係加以控制,那麼自己的朋友圈就會變得很虛偽。該留則留,該走的,就不要再拖泥帶水,早解脫,早開始新生。
人,就是在一次次的斷掉、捨棄和脫離下,擁有更好、更多、更愉悅自己的東西。
從這個意義上,斷舍離不只是「扔」,更是奢侈地愛自己。
每個人的時間是無價的,學會斷舍離,才能更明白人生的意義。
自2001年山下英子以雜物管理諮詢師的身份,從瑜伽習練中得到啟示,首次提出斷舍離以來,近二十年過去,這一概念也日益豐滿,成長為更加迎合當下的生活哲學。
山下英子說《斷舍離》所有的思想根源都來源於《老子》的48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斷舍離不只是「扔」,而是最奢侈地愛自己。通過物質的精簡,從而實現精神上的清澈,靈魂裡的通透,這才是真正斷舍離的精髓。
人生就是一場斷舍離:該捨棄的都捨棄,真正屬於你的人生才開始。
斷舍離讓你在收拾整理的同時了解自己,整理內心的混沌,這種自我肯定的過程,可以讓你發現自己真實的價值觀和思考方式,整個人生豁然開朗起來,幸福也就越來越多。
在人的漫長一生中,要不斷地採取一種非常堅定的、決絕的態度,來捨棄斷離那些對自己有羈絆的,對自己有阻礙的、對自己起負能量的、對自己毫無用處的一切,毫無留戀地要把它斷絕、捨棄。人生有舍才有得。
新版《斷舍離》重新梳理了斷舍離的思維邏輯,也就是立足當下和自我,思考和物品之間的關係,並延伸到人際、婚戀、事業、家庭、時間等領域,清除閉塞感,用新陳代謝的方式來讓自己的人生越來越輕盈。
將日常整理收納的原則歸納為5點:「三分法」、 「7·5·1 法」、 「1 out 1 in 法」、「one touch 法」、「自立·自由·自在法」。
並用了大量篇幅講述如何在信息、煩惱、生活、結婚、家務等方面用斷舍離的哲學方法得到自在人生,中間穿插20餘張圖片和12個真實案例,讓讀者在閱讀中更容易對照自己的人生領會到斷舍離的精華。
「斷舍離」相關圖書出版以來,一直備受各界名流推薦,宮崎駿父子曾推出《來自虞美人之坡》詮釋斷舍離精神。
也曾受到楊瀾、素黑、張怡筠、毛丹青、王人平等知名學者和媒體人認同推薦,知名身心靈作家張德芬也曾為老版《斷舍離》作序推薦。
直面物品就是直面自己。處理,取捨物品,取捨關係,不再執著於一物,不再執著於一人,人也就不會被自己的執念蒙蔽。
誠如張德芬老師在《斷舍離》序言所說:想要幸福,我們需要先放下對幸福的執念。
斷舍離最重要的概念是「活在當下」。要從「擁有」的觀念中擺脫出來。因為繁華終會落盡,只有活在當下,我們才能感受到幸福。如果有可能的話,我建議大家都去踐行一下斷舍離。因為它會在不經意之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驚喜。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圖片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