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要學會「斷舍離」:給生活做減法的人,餘生才會越走越順

2021-01-11 毛妹日記

無能為力的事,當斷,扔掉負累,才能走的更遠;生命中無緣的人,當舍,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心頭煩欲執念,當離,斷離執念,方能笑對人生。此去經年,天涯路遠。時光裡,還要謝謝認識。——《斷舍離》

人到中年,已是人生過半。

在下半場的人生裡,你最期望,活成什麼樣的自己呢?

可能大多數朋友,都想要富足而又自由吧!

那麼,想要活成這種模樣,應該從哪裡做起呢?

三個字:斷舍離!人到中年,就要學會,開始不斷的做減法,讓自己的生活,因為減法,而更精確,更美好,更有質量的提升!

做減法人生,方能重獲新生

在《我是歌手》時,有這樣一個片段,讓觀眾非常吃驚:

當時李榮浩與李健交換手機號碼,沒想到李健用的卻是老款諾基亞手機。

而且他還曾說過自己從不用微信,別人找他都是打電話或者簡訊。

他這樣解釋道:「作為一名創作型歌手,這是讓我保持專注最好的辦法。」

不僅如此,李健還拒絕很多採訪和綜藝節目,還有一個以百萬價格來邀歌的廠家。

也許李健的成功,是因為他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懂得給他的人生做減法,給自己的創作時間做加法,才使自己在創作方面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如今的社會,我們每個人都避免不了去面對這些誘惑,是蠢蠢欲動,還是堅定內心?

想必,李健這樣做就已經給出很好的答案了。

就像白巖松在《光陰的故事》裡有一段演講,當他回首自己30歲的時候,他說:「30歲最大的人生感受是減法。你不是所有的都適合,也不是適合你的所有的事你都該去做。」

演員陳數

就如《斷舍離》作者山下英子說:「表面看,斷舍離是一種家居整理、收納術,從深層來看,是一種活在當下的人生整理觀。」

學會給自己的人生做減法,這樣的人生才會煥然一新,簡單舒適。

斷掉依賴心理,學會依靠自己

要從安逸中斷舍離,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舒服,但是舒服的時間久了,往往就是在走下坡路。要適當的給自己一些壓力,多一點學習的時間,才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要從關係上斷舍離,不對自己的人際關係加以控制,那麼自己的朋友圈就會變得很虛偽。該留則留,該走的,就不要再拖泥帶水,早解脫,早開始新生。

人,就是在一次次的斷掉、捨棄和脫離下,擁有更好、更多、更愉悅自己的東西。

從這個意義上,斷舍離不只是「扔」,更是奢侈地愛自己。

每個人的時間是無價的,學會斷舍離,才能更明白人生的意義。

自2001年山下英子以雜物管理諮詢師的身份,從瑜伽習練中得到啟示,首次提出斷舍離以來,近二十年過去,這一概念也日益豐滿,成長為更加迎合當下的生活哲學。

山下英子說《斷舍離》所有的思想根源都來源於《老子》的48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斷舍離不只是「扔」,而是最奢侈地愛自己。通過物質的精簡,從而實現精神上的清澈,靈魂裡的通透,這才是真正斷舍離的精髓。

人生就是一場斷舍離:該捨棄的都捨棄,真正屬於你的人生才開始。

斷舍離讓你在收拾整理的同時了解自己,整理內心的混沌,這種自我肯定的過程,可以讓你發現自己真實的價值觀和思考方式,整個人生豁然開朗起來,幸福也就越來越多。

在人的漫長一生中,要不斷地採取一種非常堅定的、決絕的態度,來捨棄斷離那些對自己有羈絆的,對自己有阻礙的、對自己起負能量的、對自己毫無用處的一切,毫無留戀地要把它斷絕、捨棄。人生有舍才有得。

新版《斷舍離》重新梳理了斷舍離的思維邏輯,也就是立足當下和自我,思考和物品之間的關係,並延伸到人際、婚戀、事業、家庭、時間等領域,清除閉塞感,用新陳代謝的方式來讓自己的人生越來越輕盈。

將日常整理收納的原則歸納為5點:「三分法」、 「7·5·1 法」、 「1 out 1 in 法」、「one touch 法」、「自立·自由·自在法」。

並用了大量篇幅講述如何在信息、煩惱、生活、結婚、家務等方面用斷舍離的哲學方法得到自在人生,中間穿插20餘張圖片和12個真實案例,讓讀者在閱讀中更容易對照自己的人生領會到斷舍離的精華。

「斷舍離」相關圖書出版以來,一直備受各界名流推薦,宮崎駿父子曾推出《來自虞美人之坡》詮釋斷舍離精神。

也曾受到楊瀾、素黑、張怡筠、毛丹青、王人平等知名學者和媒體人認同推薦,知名身心靈作家張德芬也曾為老版《斷舍離》作序推薦。

直面物品就是直面自己。處理,取捨物品,取捨關係,不再執著於一物,不再執著於一人,人也就不會被自己的執念蒙蔽。

誠如張德芬老師在《斷舍離》序言所說:想要幸福,我們需要先放下對幸福的執念。

斷舍離最重要的概念是「活在當下」。要從「擁有」的觀念中擺脫出來。因為繁華終會落盡,只有活在當下,我們才能感受到幸福。如果有可能的話,我建議大家都去踐行一下斷舍離。因為它會在不經意之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驚喜。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圖片購買:

相關焦點

  • 人到中年,最聰明的活法:「斷,舍,離」
    而活到了中年,在經歷了歲月的侵染後,已經學會了如何淘汰生活中那些非必須的東西。人的一生說長很長,說短也不過幾十年的光陰。歲月的意義在於讓我們成長為睿智的人,生活總在不斷地教給我們人生的哲理。放下,就會快樂,簡單就會快樂。
  • 人到中年,最好的活法,是學會做「減法」
    01前段時間聽朋友說,人的前半生靠「加法」,因為要讓自己長見識,有經驗和閱歷,為自己的後半生打基礎;後半生靠的是「減法」,因為收貨的太多,該捨棄的要捨棄,否則會把自己壓垮。到了中年的人,不管是誰都會有一筆比較豐厚的閱歷,在此基礎上他們更加懂得自己想要的是怎樣的人生。
  • 隨筆:人到中年,學會給自己的生活做減法
    生活就像一隻大口袋,你往裡面裝什麼,它裡面就會有什麼。人活到中年後,要學會給自己的生活做減法。舍掉一些東西,才會得到一些東西。捨得,有舍才有得。學會給生活做減法以後,生活開始過得平淡且踏實。在平淡的生活找到趣味,發現驚喜,也許這才是真正的熱愛生活吧。關於工作,我一直是熱愛的,和生存有關,又無關,有時候是為了生存,有時候是在體現人活著的價值。關於孩子,長大了,張開翅膀要飛走了,作為母親,應該得體的退出她的生活。換一種方式愛她,比牢牢的攥在手心要好,終究又一天她要獨自面對生活。
  • 人到中年,熬過這四道坎,人生越走越順
    《苦樂年華》裡有這樣幾句歌詞:「生活是一條路,怎能沒有坑坑窪窪;生活是一杯酒,飽含著人生酸甜苦辣.」人生皆苦,熬過去就贏了。人到中年,熬過這四道坎,人生越走越順。真正越活越順的中年人,不管日子多苦,都會珍惜家庭,放下婚外的愛情,對曾經的戀人,也是不聞不問。和無緣的人斷聯,和眼前的人一起相伴到老,愛情的苦,也算是熬出頭了。
  • 人到中年,做這三種減法,準沒有錯
    人到中年萬事休。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很累。尤其是那些背負著房貸車貸的人,感覺日子過得像黃連一樣苦,但不得不咬牙堅持住,繼續前行。老子說:「少則得,多則惑。」人到中年,學會做減法,人生路越走越順,越活越明白。有一個詞語叫「大道至簡」。
  • 日式「斷舍離」:學會做減法,生活更舒適
    日式「斷舍離」:學會做減法,生活更舒適。近些年,我們在家居整理界經常聽到的一種理念就是「斷舍離」,即:斷去多餘的物品,捨棄膨脹的物慾,離開物質的依賴,活出舒適的人生。對日常家居中對齊的物質進行重塑和整理,從中挑選出自身真正需要的物件,然後把不需要的物件,從生活裡面淘汰出去,學會做減法,生活更舒適。斷舍離教會我們正視自己內心的欲望,透過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讓生活回歸舒適。
  • 人到中年要讀《斷舍離》,日子越變越好?陳數很有感慨!
    可能大多數人,真正想要的是後者,卻一直在循環往復的選擇前者。好看的衣服,不能帶來真的美麗,自律才可以。不停的參加聚會不會贏得高質量的朋友,成為更優秀的自己才可以。我之前曾看到過一個例子:案例的主人公是一位職場中的母親,人到中年事業遇到瓶頸期,她積極參加各種聚會,渴望通過人脈開闢另一條晉升的道路。
  • 女人要學會做減法,做好這18個「斷舍離」的小事,越活越輕盈自在
    如果不會在生活中做減法,難免要被不必要的冗雜糾纏。日本作家山下英子的《斷舍離》的廣受好評,打開了一道減負獲得快樂的大門。捨去不必要的繁雜,保持內心與外在的整潔、清爽,無論是生活還是對人對事,都會越活越自在。對於女人來說,學會做減法,做好這18個「斷舍離」的小事,不僅能越活越輕盈自在,也能收穫簡單寧靜的快樂。
  • 人到中年,學會這3點「斷舍離」,重拾簡單生活,擁抱精緻人生
    人的欲望,就像是地上的灰塵,時間長不清理,只會越來越難清掃乾淨。我們的生命短短幾十年,最幸福的生活不一定是錦衣玉食,腰纏萬貫,反而那種懂得「斷舍離」的生活。世間繁瑣嘈雜,要想保持一顆初心實屬不易,然而,要想提高生活的品質那就離不開「斷舍離」。活到中年,得學會為自己的人生規劃,學會「斷舍離」,遠離「精緻窮」,人生會越過越輕鬆。
  • 《斷舍離》:真正成功的人,都懂得給生活做減法
    文/素衣姑娘《斷舍離》是日本山下英子創作的家庭生活類著作,該書主要講述了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推出的概念:斷=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舍=處理掉堆放在家裡沒用的東西。離=捨棄對物質的迷戀,讓自己處於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斷舍離》這本書告訴我們,成功的人,都懂得給生活做減法。
  • 奔四的80後女人,從這三個地方做好「斷舍離」,餘生才不會悽涼
    在這個"事物隨意滲透"的年代,各種信息撲面而來,很多人像困在蛛網中的昆蟲,越掙扎越脫不開身,我們被貪婪的欲望腐蝕,離人生的幸福道路,漸行漸遠……人生唯有做減法,方能獲得全新的自由《瓦爾登湖》中寫道:"一個人,只要滿足了基本生活所需,不再汲汲於聲名
  • 女人50歲,學會「斷舍離」,刪除這3種關係,餘生才會更加幸福
    人到50歲,就是一個知天命的年紀。50歲,就是人生的一道分水嶺,身體的各項機能已經開始下降,衰老也悄然到來。50歲之前的風光無限,已成為過眼雲煙;50歲,人生再次起航,要學會給自己的人生做減法。50歲精簡自己的生活,就像整理家中的雜物那樣,該扔的扔,及時把下面3種關係清理出去,卸下不必要的社交,餘生才會更加輕鬆自在。1、刪除列表裡危險的人,遠離危險的情感女人50歲,早就已經過了轟轟烈烈愛一場的年紀。如果在婚姻之外邂逅一段感情,千萬不要被表象迷惑,要保持小心謹慎。
  • 真正會生活的人,一生都在做減法
    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深以為然。有些東西不能強求,有些事情需要放手,有些物質需要放棄,有些功名不必追求。人生,就是由簡到繁,再由繁到簡的過程,只有不斷地做減法,才會活得更輕鬆。
  • 人到中年,活得通透的人,都在給人生做減法
    這些中年人之所以壓力如此之大,這都是因為,他們只想著給自己的人生做加法,使自己肩膀上的重擔越來越重,卻不懂得給人生做減法,使自己能夠生活得輕鬆一些。其實,人到中年,活得通透的人,都在給人生做減法。一,給自己的心靈做減法。人到中年,隨著身體機能的逐漸減退,人們也經常越會覺得心累。
  • 梁朝偉、陳道明的斷舍離學問:真正成功的人,都懂得給生活做減法
    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就要開始對人生做減法。這幾年,斷舍離、極簡主義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斷舍離」是由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提出的人生整理觀念。其實,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天、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我們對擁有的物品、金錢、人際關係、各階段的自我、信息、各種情感等等都會不停地斷舍離。真正成功的人,都懂得給生活做減法一個人的層次越高,越懂得做減法。
  • 人到中年,要學會「斷離舍」
    把這三件事做個「了斷」,然後,好好地面對中年,享受中年,也許,才是理智的選擇。人到中年,有的只能是責任和擔當。即使再遇到熾熱而真摯的感情,也不敢去輕易觸碰。那些纏繞在肩上的「桎梏」,不是一般人能掙脫得開的。斷,斷了天上掉餡餅的天真,斷了仗劍走天涯的幻想。人到中年,眼前只有現實:上有父母,下有兒女,中間還有那個枕邊的人,他們都是你的責任和牽絆。年輕時總想「身騎白馬走四方」,到頭來卻只是「青春夢一場」。
  • 人到中年,做減法的人生,才會更精彩
    喜歡繁雜的事物,理論上並沒有什麼不好,只是容易給自己的人生多添一份麻煩,這個世界上的人與事物都是一樣的,越簡單,越快樂。就像孔子所說的: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繁雜的事物,很多人的第一想法是想要大事化小,推崇極盡的人生態度,推崇極簡的處事法則,所以就像《斷舍離》這樣的書籍受很多人喜歡,因為人們都明白,其實做減法的人生,也可以很美麗。
  • 越走越順的人,不一定有錢,但這些東西必不可少!
    有的人一時不順,很落魄,可是他卻能絕處逢生,幾年後又是混得風生水起。越走越順的人,不一定有錢,但有了這些東西,就足夠支持他走下去。越走越順的人,不一定有錢,但這些東西必不可少!好人緣有時候我們自己解決起來很困難的事情,只要求救於本專業領域的朋友,就是舉手之勞的事情了。
  • 奔四的80後女人,從這3個地方做好「斷舍離」,餘生才會幸福
    世人常說,「人到40古來稀」人到了40歲,就該好好享受接下來的人生,但是一個人到了40歲這個年紀,會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特別是女人,她們正在面臨著"中年危機",從年紀輕輕到現在的人到中年,可能心理方面還沒有辦法適應,不光是心理上的,還有就是生理上的,來自於家庭方面的等等,甚至還有就是社會方面的。
  • 不要讓「腐爛」的交際圈毀了你,學會「斷舍離」,人生更順利
    所以想要變成更好的人一定要學會拒絕那些「腐爛」的交際圈。1、斷:與人品不佳的人,保持距離我們的身邊,總會有些「人品不好」的人,有些人禁不住誘惑,會為了一些蠅頭小利出賣朋友,這種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他人,所以在交朋友時候一定要擦亮雙眼,與之保持一定距離。